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刚刚结束的中通换届选举中,时任6年总经理的李海平高票当选新一任董事长,本刊记者抢抓时机,采访到这位为中通服务26年之久、为中通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相信在新当家浓厚的国际理念支配下,中通客车将更快更强,风风火火,步入国际化发展快线。
清华校园有一个名为日晷的古代计时器,原为圆明园遗物,1920届清华学生毕业时将其献给了母校。日晷上的四个字“行胜于言”是清华校风的最佳总结,而对于清华人李海平来说,这几个字已经不仅仅是其为人的行事准则,更是他多年来奉行的治企之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01年以来,李海平领导下的中通客车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第一代客车生产企业的强大实力和发展后劲。而在群雄逐鹿中,他却坚守着那份固有的儒雅淡定,谈笑间,尽显商海文韬武略。
精益治家达己达人
在一个有着50年历史的国有控股老企业中,人人都能像干自己的事业一样,与老板风雨同路,这是每一位了解中通客车的人最佩服李海平的一点,也是李最引以为豪的地方。
“中通品牌与中通人是共同成长的。”他说。
李海平告诉记者,在他刚刚接手中通客车时,人员素质和结构跟不上可以说是最大的困难。为了缓解企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矛盾,连续几年,李海平不惜重金聘请国内知名学者定期来企业展开培训,而此时,中通精益文化也开始萌芽。
2006年,中通客车借助国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爱博瑞,开始全面推行精益生产管理,围绕三大流程,在生产计划、采购供应、技术工艺、市场营销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实施了流程再造,从方式、方法到思想、理念和管理机制上掀起了一场变革。
“精益管理不仅仅是生产线的改变,不仅仅是为了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从精益的观念和思想出发,来衔接各种工作。”李海平说,最初的培训是从中通生产线入手,首先培养十几二十个车间主任,然后扩展到一百名班组长,接下来才逐步延伸到技术开发以及销售和售后服务领域,整个流程活用精益生产模式,形成一种精益观念,一度使公司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
“但我更看重的是50%的背后,它让员工懂得了怎么考虑事情、怎么工作、为什么要这么做。”员工的意识和观念的转变,最终使中通客车具备了持续改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确立精益文化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是李海平上任后的“三把火”之一,而公司产品战略转型的那把火,则促成了中通今日的辉煌。
凭借中通客车在文化、技术、品牌和管理等方面所蕴积的力量,李海平成功实现了从中低档向中高档产品的战略转移,产品转型的成功带动了市场转型,使中通客车从传统的北方市场进入南方市场,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最终走上了一条品牌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海外销售高潮再现
地处山东聊城的中通客车,已有30多年专业生产大中型客车的历史,不仅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客车上市公司,也是国家和交通部定点生产客车的骨干企业以及国内客车行业较早与国际接轨的公司之一。
按照李海平的国际化谋略,2003年中通客车便开始试水海外市场,这一步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面,也使其受到了很多国家部委的重视。
2003年11月,中通客车作为唯一一家参展的中国客车生产商,赴迪拜参加了第七届国际汽车展览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4年6月21日,中通继2003年两次出口阿联酋后,又一次将车辆驶向世界三大贸易港之一的阿联酋迪拜港。这是其正式确立重点投入海外市场以来,首次由公司直接出口海外,由此也树立了中通出口史上又一里程碑。
经过多年的辛苦打拼,中通客车借助荷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形成了年产1000台豪华大巴、5000台高档大中巴的生产能力。随着客车市场需求扩大和自身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中通又先后与印尼克利萨、新国线运输集团等签定了大额定单,市场需求的旺盛拉动了公司业绩飞速增长。
在中东中标500台套2100万欧元的订单之后,2007年7月份,中通再次接到来自中东的大订单:价值3亿元人民币,被业界冠以“客车出口大户”的名号。
公开数据显示,中通海外销售已连续三年增长在100%以上。而2007年海外市场销量更是以近200%的速度在增长,出口额达4.5亿元左右,占到了上年主营收入的150%,出口区域也从亚非拉拓展到欧美国家。
对于目前旺盛的海外销售能力,李海平有着自己的思考:“我们的海外销售不通过中间商,这样避免了代理商压价、中间商提成等现象,同时也保证了公司的利益,公司会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更快的发展。可能有的人不明白为什么中通客车的产品在国外能受到一致好评,因为我们是根据客户的要求选用了最好的零部件,花一样的钱,我们给客户提供的是最好的服务。”
2008年,李海平已经有了打算:在保持目前的海外销售战绩的基础上,实现销售额的第四轮翻新,做足一亿美金。
因势利导主攻环保
引进欧洲先进的客车生产技术,并自主开发出一系列领先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客车产品,如今的中通涵盖了公路客车、城市公交客车和旅游客车,从6米的轻型客车到13.7米高档豪华客车,共有8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尤其是公司近年推出的“中通博发”、“中通凯撒”、“中通凯越”、“中通阳光”、“中通凯驰”等系列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信誉和极强的竞争力,并已远销到海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加强主营业务的同时,中通还适时研制环保新品——混合动力客车。该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动力客车采用目前国际上居于主流地位的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形式,比常规车型节能27%,排放指标达到欧IV排放标准,在纯电动行驶的情况下,能实现零排放,达到了目前国内混合动力车最高水平,作为城市公交客车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2006年4月9日,中通第一辆电动公交客车顺利下线,并陆续于聊城、济南、青岛、威海等城市批量投放市场。
据了解,在特定工况下,该产品可节油30%以上,一氧化碳排放减少50%,二氧化碳排放减少40%,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分别减少60%和50%。这一项目被经贸委列入山东“十一五”重大专项,将从政策、资金和环境方面对电动客车项目予以支持。而中通所在地聊城市政府也已确定在“十一五”期间投资1.86亿元进行电动客车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应用。
实力彰显稳夺大单
2008是中国的“奥运年”,奥运“大餐”拉动了各地区相关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对北京来说,也迎来了城市客车的集中更新期。
根据国家对绿色奥运的承诺,2008年北京将要添置数以千计的环保大客车,且从去年开始,便由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向全国公开招标。
在国家科技部力捧下,中通客车以小组最高分在宇通、金龙、一汽、二汽等全国前十名的客车企业中脱颖而出,成功拿下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两大项目——“混合动力客车整车研发”以及“奥运用纯电动客车整车研发”。
由于此次中标的“奥运用车”将用来接送奥运官员、运动员及媒体记者,不容有失,也受到了国家科技部高度重视。2007年11月,科技部部长万钢带队视察了中通客车,并试乘了即将交付北京公交使用的低地板混合动力客车和奥运用纯电动客车。
“这两个都是科技部支持的重大项目,其节能、环保作用非常明显,无论是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都有广阔的前景。中通纯电动客车直接服务于奥运会中心区,代表了我国客车产业的最高水平,是塑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形象的最佳时机。”万钢认为,中通客车主攻“奥运用车”,可望一炮而红。
据悉,在成功拿下奥运客车大单后,中通便预告2007年企业净利润将比上年同期增长300%以上,而传闻中的业绩也在采访中得到了李海平的确认。
可见,在新企业所得税实施后,中通的业绩将更值得市场期待。
城客战略前途无量
根据北京公共交通发展计划,此次招标混合动力车除用于2008年奥运会外,还会加大公共交通中的混合动力车数量,这似乎也意味着,中通客车成功开发的快速公交系统(BRT)公交车同样大有前途。
当前,道路拥堵滋生的矛盾日益激化,BRT大容量快速公交运输系统以其相对地铁、轻轨低投入的优势在国内迅速推广。珠海市、济南市在2007年已正式启用BRT快速公交车,广州等大城市也已启动BRT计划。
而据李海平介绍,1998年之前,中通从未涉足过城市客车领域。2005年,在日渐提上日程的城市公交扩容计划中,中通瞅准商机成立了BRT工作组,开始了对BRT项目的调研与研发。通过引入欧系博发客车技术,中通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理念,实现了大容量、低成本、节能环保和安全四项技术突破,同时广泛采用的智能化控制系统,使得整车在操作便捷性、舒适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可以说,2007年中通BRT产品的下线,标志着国内BRT大容量快速公交车又添优质选择。
2007年10月,济南市快速公交系统公交车招标结果正式公布,中通客车从多家参与竞争的企业中胜出,其生产的“都市动车”顺利中标济南市共15辆18米BRT客车。
在国家“863”项目中,串联式混合动力公交车在北京中标,更是从产业化角度肯定了中通城市客车的技术路线。
公司高层认为,北京对公交车的采购极为挑剔,此次成功入围奥运用车对中通这一品牌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将可能带来北京方面的大规模集中采购。此外,中通客车旨在进军奥运、支持奥运、服务奥运,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混合动力客车项目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最终也将推动我国在节能与新能源客车领域的进步。
遥望北京“中通来了”
2007年11月12日,在中通客车隆重的发车仪式中,商务部机关服务局幸福国际旅行社订购的50辆客车交接完毕。
幸福国际旅行社是隶属于商务部的国家一类国际旅行社,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品牌知名度。而中通客车作为我国首批商务部批准的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其发展一直受到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此次幸福旅行社采购的中通“凯越”和“凯驰”客车不仅是中国名牌产品,更是近年来中通客车针对团体旅游客车市场精心打造的主力产品。
“2008年是整个客车行业的机遇,对中通来说也是更加快速发展的一年,”李海平表示,中通的国际和国内市场正在不断地扩大影响,从产品来讲,去年中通在业界可谓大展身手,“传统产品、新产品、高端产品、大产品、特大型产品,在以前从没2007年这样集中展现过。”
据了解,继2007年北京商务部的采购后,中通客车在北京的销售和影响快速提升,“商务部50台车交车才3个月,北京方面又来了100台团体旅游车的订单。”
李海平坦言,去年在北京的销售额,对中通来说是个突破,“以前北京对我们来说是个难攻克的堡垒,是个麻烦,我在把上海、香港、天津市场拿下后,最后才想到北京。而如今的成绩,是中通团体厚积薄发的效应。”
2008年,中通客车必将加大在北京的开拓力度,“北京,中通来了!”李海平再次露出微笑。
进驻新疆意在长远
新疆在我国的旅客运输版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共同影响下,汽车客运成为人们疆内出行的主要方式,以全疆13个口岸为例,只有一个口岸通火车,其余12个口岸只通汽车。另据统计,新疆的客车需求相当于西藏、青海、甘肃、宁夏4个西北省区的总和,一年的客车更新和增长量更在3000辆以上,而本土客车业却发展缓慢,全疆只有一个年产两三百台的新疆客车厂。
群雄窥视,新疆客车市场犹如一块尚待开发的沃土,成为有实力客车厂商的必争之地。可从当时的供需情况看,金龙客车在旅游客运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营运市场以宇通客车为龙头,中通客车的在疆份额则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重组新疆客车厂,成为中通客车极具性价比的战略举措。对处于急速发展中的中通而言,无论是为了节约运费支出,还是为了进军中亚这个需求越来越旺盛的国际市场,都亟需在西北地区布点。
2004年6月5日,新疆中通客车有限公司在乌鲁木齐揭牌,标志着中通的西北战略迈出了重要一步。
应该说,此次新疆客车厂进入中通客车体系是双赢之举,对新疆客车厂而言,重组使它彻底解决新疆客车厂原厂长、现新疆中通客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东方的切肤之痛——“因为没有资金和技术,做不大,发展不起来”。对于中通客车而言,这是其拓展西部市场乃至进军中亚、南亚市场的一步好棋,还将更好地整合它现有的资源,为下一个战略布点打好地基。
借助中通客车的技术、资本和品牌等优势,新疆中通以崭新的形象屹立在我国西北,致力于打造适应西北地域特点的高性价比客运产品。
“独特的地方,能设计出独特的产品”李海平对新疆中通充满信心。
目前,新疆中通的生产能力近400台,而李海平将增资2个亿,在乌鲁木齐国家高新区新建面积约26000平米的生产基地。预计该基地于今年年底可完工投产,生产规模将达3000台。
“力争到2010年,把新疆中通建设成为西北地区市场份额最大、中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客车企业以及公司出口中亚和南亚的生产基地。”这是李海平的宏大规划。
志存高远打造一流
“中通给了我个习惯,我为中通做了些贡献。”从1982年大学毕业至今的李海平,在中通一扎根就是20多年,如今,中通客车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有一个“远大的追求”,就是让中通客车在所有路上都跑起来,做世界一流的客车企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海平做足了准备。“首先是观念准备:行业发展没有国际界限;其次是人才准备:早在2003年,我们就开始做人才培养,尤其是英语和6个小语种的外语人才培养,这部分人才不仅要会‘说话’,还要了解行业、公司、产品和技术。”李海平略带骄傲地表示,目前中通客车的海外销售团队共有50人,最大的仅30岁左右,2007年的4亿元海外销售额,就是其中40多人取得的成绩。
“世界是平的,走向世界是整个行业的骄傲,我们有信心把国外市场做得比国内好。”李海平儒雅淡定的笑容,难掩中通客车未来的雄姿英发。
视窗:“2008年是整个客车行业的机遇,对中通来说也是更加快速发展的一年,”李海平表示,中通的国际和国内市场正在不断地扩大影响,从产品来讲,去年中通在业界可谓大展身手,“传统产品、新产品、高端产品、大产品、特大型产品,在以前从没2007年这样集中展现过。”
清华校园有一个名为日晷的古代计时器,原为圆明园遗物,1920届清华学生毕业时将其献给了母校。日晷上的四个字“行胜于言”是清华校风的最佳总结,而对于清华人李海平来说,这几个字已经不仅仅是其为人的行事准则,更是他多年来奉行的治企之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01年以来,李海平领导下的中通客车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第一代客车生产企业的强大实力和发展后劲。而在群雄逐鹿中,他却坚守着那份固有的儒雅淡定,谈笑间,尽显商海文韬武略。
精益治家达己达人
在一个有着50年历史的国有控股老企业中,人人都能像干自己的事业一样,与老板风雨同路,这是每一位了解中通客车的人最佩服李海平的一点,也是李最引以为豪的地方。
“中通品牌与中通人是共同成长的。”他说。
李海平告诉记者,在他刚刚接手中通客车时,人员素质和结构跟不上可以说是最大的困难。为了缓解企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矛盾,连续几年,李海平不惜重金聘请国内知名学者定期来企业展开培训,而此时,中通精益文化也开始萌芽。
2006年,中通客车借助国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爱博瑞,开始全面推行精益生产管理,围绕三大流程,在生产计划、采购供应、技术工艺、市场营销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实施了流程再造,从方式、方法到思想、理念和管理机制上掀起了一场变革。
“精益管理不仅仅是生产线的改变,不仅仅是为了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从精益的观念和思想出发,来衔接各种工作。”李海平说,最初的培训是从中通生产线入手,首先培养十几二十个车间主任,然后扩展到一百名班组长,接下来才逐步延伸到技术开发以及销售和售后服务领域,整个流程活用精益生产模式,形成一种精益观念,一度使公司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
“但我更看重的是50%的背后,它让员工懂得了怎么考虑事情、怎么工作、为什么要这么做。”员工的意识和观念的转变,最终使中通客车具备了持续改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确立精益文化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是李海平上任后的“三把火”之一,而公司产品战略转型的那把火,则促成了中通今日的辉煌。
凭借中通客车在文化、技术、品牌和管理等方面所蕴积的力量,李海平成功实现了从中低档向中高档产品的战略转移,产品转型的成功带动了市场转型,使中通客车从传统的北方市场进入南方市场,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最终走上了一条品牌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海外销售高潮再现
地处山东聊城的中通客车,已有30多年专业生产大中型客车的历史,不仅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客车上市公司,也是国家和交通部定点生产客车的骨干企业以及国内客车行业较早与国际接轨的公司之一。
按照李海平的国际化谋略,2003年中通客车便开始试水海外市场,这一步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面,也使其受到了很多国家部委的重视。
2003年11月,中通客车作为唯一一家参展的中国客车生产商,赴迪拜参加了第七届国际汽车展览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4年6月21日,中通继2003年两次出口阿联酋后,又一次将车辆驶向世界三大贸易港之一的阿联酋迪拜港。这是其正式确立重点投入海外市场以来,首次由公司直接出口海外,由此也树立了中通出口史上又一里程碑。
经过多年的辛苦打拼,中通客车借助荷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形成了年产1000台豪华大巴、5000台高档大中巴的生产能力。随着客车市场需求扩大和自身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中通又先后与印尼克利萨、新国线运输集团等签定了大额定单,市场需求的旺盛拉动了公司业绩飞速增长。
在中东中标500台套2100万欧元的订单之后,2007年7月份,中通再次接到来自中东的大订单:价值3亿元人民币,被业界冠以“客车出口大户”的名号。
公开数据显示,中通海外销售已连续三年增长在100%以上。而2007年海外市场销量更是以近200%的速度在增长,出口额达4.5亿元左右,占到了上年主营收入的150%,出口区域也从亚非拉拓展到欧美国家。
对于目前旺盛的海外销售能力,李海平有着自己的思考:“我们的海外销售不通过中间商,这样避免了代理商压价、中间商提成等现象,同时也保证了公司的利益,公司会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更快的发展。可能有的人不明白为什么中通客车的产品在国外能受到一致好评,因为我们是根据客户的要求选用了最好的零部件,花一样的钱,我们给客户提供的是最好的服务。”
2008年,李海平已经有了打算:在保持目前的海外销售战绩的基础上,实现销售额的第四轮翻新,做足一亿美金。
因势利导主攻环保
引进欧洲先进的客车生产技术,并自主开发出一系列领先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客车产品,如今的中通涵盖了公路客车、城市公交客车和旅游客车,从6米的轻型客车到13.7米高档豪华客车,共有8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尤其是公司近年推出的“中通博发”、“中通凯撒”、“中通凯越”、“中通阳光”、“中通凯驰”等系列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信誉和极强的竞争力,并已远销到海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加强主营业务的同时,中通还适时研制环保新品——混合动力客车。该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动力客车采用目前国际上居于主流地位的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形式,比常规车型节能27%,排放指标达到欧IV排放标准,在纯电动行驶的情况下,能实现零排放,达到了目前国内混合动力车最高水平,作为城市公交客车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2006年4月9日,中通第一辆电动公交客车顺利下线,并陆续于聊城、济南、青岛、威海等城市批量投放市场。
据了解,在特定工况下,该产品可节油30%以上,一氧化碳排放减少50%,二氧化碳排放减少40%,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分别减少60%和50%。这一项目被经贸委列入山东“十一五”重大专项,将从政策、资金和环境方面对电动客车项目予以支持。而中通所在地聊城市政府也已确定在“十一五”期间投资1.86亿元进行电动客车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应用。
实力彰显稳夺大单
2008是中国的“奥运年”,奥运“大餐”拉动了各地区相关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对北京来说,也迎来了城市客车的集中更新期。
根据国家对绿色奥运的承诺,2008年北京将要添置数以千计的环保大客车,且从去年开始,便由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向全国公开招标。
在国家科技部力捧下,中通客车以小组最高分在宇通、金龙、一汽、二汽等全国前十名的客车企业中脱颖而出,成功拿下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两大项目——“混合动力客车整车研发”以及“奥运用纯电动客车整车研发”。
由于此次中标的“奥运用车”将用来接送奥运官员、运动员及媒体记者,不容有失,也受到了国家科技部高度重视。2007年11月,科技部部长万钢带队视察了中通客车,并试乘了即将交付北京公交使用的低地板混合动力客车和奥运用纯电动客车。
“这两个都是科技部支持的重大项目,其节能、环保作用非常明显,无论是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都有广阔的前景。中通纯电动客车直接服务于奥运会中心区,代表了我国客车产业的最高水平,是塑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形象的最佳时机。”万钢认为,中通客车主攻“奥运用车”,可望一炮而红。
据悉,在成功拿下奥运客车大单后,中通便预告2007年企业净利润将比上年同期增长300%以上,而传闻中的业绩也在采访中得到了李海平的确认。
可见,在新企业所得税实施后,中通的业绩将更值得市场期待。
城客战略前途无量
根据北京公共交通发展计划,此次招标混合动力车除用于2008年奥运会外,还会加大公共交通中的混合动力车数量,这似乎也意味着,中通客车成功开发的快速公交系统(BRT)公交车同样大有前途。
当前,道路拥堵滋生的矛盾日益激化,BRT大容量快速公交运输系统以其相对地铁、轻轨低投入的优势在国内迅速推广。珠海市、济南市在2007年已正式启用BRT快速公交车,广州等大城市也已启动BRT计划。
而据李海平介绍,1998年之前,中通从未涉足过城市客车领域。2005年,在日渐提上日程的城市公交扩容计划中,中通瞅准商机成立了BRT工作组,开始了对BRT项目的调研与研发。通过引入欧系博发客车技术,中通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理念,实现了大容量、低成本、节能环保和安全四项技术突破,同时广泛采用的智能化控制系统,使得整车在操作便捷性、舒适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可以说,2007年中通BRT产品的下线,标志着国内BRT大容量快速公交车又添优质选择。
2007年10月,济南市快速公交系统公交车招标结果正式公布,中通客车从多家参与竞争的企业中胜出,其生产的“都市动车”顺利中标济南市共15辆18米BRT客车。
在国家“863”项目中,串联式混合动力公交车在北京中标,更是从产业化角度肯定了中通城市客车的技术路线。
公司高层认为,北京对公交车的采购极为挑剔,此次成功入围奥运用车对中通这一品牌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将可能带来北京方面的大规模集中采购。此外,中通客车旨在进军奥运、支持奥运、服务奥运,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混合动力客车项目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最终也将推动我国在节能与新能源客车领域的进步。
遥望北京“中通来了”
2007年11月12日,在中通客车隆重的发车仪式中,商务部机关服务局幸福国际旅行社订购的50辆客车交接完毕。
幸福国际旅行社是隶属于商务部的国家一类国际旅行社,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品牌知名度。而中通客车作为我国首批商务部批准的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其发展一直受到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此次幸福旅行社采购的中通“凯越”和“凯驰”客车不仅是中国名牌产品,更是近年来中通客车针对团体旅游客车市场精心打造的主力产品。
“2008年是整个客车行业的机遇,对中通来说也是更加快速发展的一年,”李海平表示,中通的国际和国内市场正在不断地扩大影响,从产品来讲,去年中通在业界可谓大展身手,“传统产品、新产品、高端产品、大产品、特大型产品,在以前从没2007年这样集中展现过。”
据了解,继2007年北京商务部的采购后,中通客车在北京的销售和影响快速提升,“商务部50台车交车才3个月,北京方面又来了100台团体旅游车的订单。”
李海平坦言,去年在北京的销售额,对中通来说是个突破,“以前北京对我们来说是个难攻克的堡垒,是个麻烦,我在把上海、香港、天津市场拿下后,最后才想到北京。而如今的成绩,是中通团体厚积薄发的效应。”
2008年,中通客车必将加大在北京的开拓力度,“北京,中通来了!”李海平再次露出微笑。
进驻新疆意在长远
新疆在我国的旅客运输版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共同影响下,汽车客运成为人们疆内出行的主要方式,以全疆13个口岸为例,只有一个口岸通火车,其余12个口岸只通汽车。另据统计,新疆的客车需求相当于西藏、青海、甘肃、宁夏4个西北省区的总和,一年的客车更新和增长量更在3000辆以上,而本土客车业却发展缓慢,全疆只有一个年产两三百台的新疆客车厂。
群雄窥视,新疆客车市场犹如一块尚待开发的沃土,成为有实力客车厂商的必争之地。可从当时的供需情况看,金龙客车在旅游客运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营运市场以宇通客车为龙头,中通客车的在疆份额则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重组新疆客车厂,成为中通客车极具性价比的战略举措。对处于急速发展中的中通而言,无论是为了节约运费支出,还是为了进军中亚这个需求越来越旺盛的国际市场,都亟需在西北地区布点。
2004年6月5日,新疆中通客车有限公司在乌鲁木齐揭牌,标志着中通的西北战略迈出了重要一步。
应该说,此次新疆客车厂进入中通客车体系是双赢之举,对新疆客车厂而言,重组使它彻底解决新疆客车厂原厂长、现新疆中通客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东方的切肤之痛——“因为没有资金和技术,做不大,发展不起来”。对于中通客车而言,这是其拓展西部市场乃至进军中亚、南亚市场的一步好棋,还将更好地整合它现有的资源,为下一个战略布点打好地基。
借助中通客车的技术、资本和品牌等优势,新疆中通以崭新的形象屹立在我国西北,致力于打造适应西北地域特点的高性价比客运产品。
“独特的地方,能设计出独特的产品”李海平对新疆中通充满信心。
目前,新疆中通的生产能力近400台,而李海平将增资2个亿,在乌鲁木齐国家高新区新建面积约26000平米的生产基地。预计该基地于今年年底可完工投产,生产规模将达3000台。
“力争到2010年,把新疆中通建设成为西北地区市场份额最大、中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客车企业以及公司出口中亚和南亚的生产基地。”这是李海平的宏大规划。
志存高远打造一流
“中通给了我个习惯,我为中通做了些贡献。”从1982年大学毕业至今的李海平,在中通一扎根就是20多年,如今,中通客车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有一个“远大的追求”,就是让中通客车在所有路上都跑起来,做世界一流的客车企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海平做足了准备。“首先是观念准备:行业发展没有国际界限;其次是人才准备:早在2003年,我们就开始做人才培养,尤其是英语和6个小语种的外语人才培养,这部分人才不仅要会‘说话’,还要了解行业、公司、产品和技术。”李海平略带骄傲地表示,目前中通客车的海外销售团队共有50人,最大的仅30岁左右,2007年的4亿元海外销售额,就是其中40多人取得的成绩。
“世界是平的,走向世界是整个行业的骄傲,我们有信心把国外市场做得比国内好。”李海平儒雅淡定的笑容,难掩中通客车未来的雄姿英发。
视窗:“2008年是整个客车行业的机遇,对中通来说也是更加快速发展的一年,”李海平表示,中通的国际和国内市场正在不断地扩大影响,从产品来讲,去年中通在业界可谓大展身手,“传统产品、新产品、高端产品、大产品、特大型产品,在以前从没2007年这样集中展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