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每到傍晚,云南省芒市风平镇芒波村村民方玉喊就背着药械,来到地里,给玉米喷洒农药。相比往年,今年她喷药格外小心,不时把农药直接滴到玉米芯中,以期达到更好的杀虫效果。
方玉喊试图杀死的害虫叫草地贪夜蛾。今年1月,它首次被发现入侵中国云南,后相继在西南、华南地区出现,同时快速向北迁飞扩散。
《中国新闻周刊》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截至5月24日,草地贪夜蛾已蔓延至云南、广西、贵州、广东、湖南、海南、福建、浙江、湖北、四川、江西、重庆、河南、安徽等14个省(区)、528个县(市、区),已查实发生面积191万亩。
草地贪夜蛾繁殖力强、取食作物种类多、迁飞速度快、扩散距离远、防控难度大,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5月24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安排部署防控工作。会议强调,做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坚决遏制其暴发成灾,事关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事关稳定经济社会大局。
草地贪夜蛾俗称秋黏虫,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迁飞杂食性害虫,2017年被列入世界十大植物害虫“黑名单”。
这种害虫于2016年传入非洲,并迅速在撒哈拉以南44个国家蔓延,导致非洲及亚洲部分区域玉米、甘蔗等作物减产20%至30%,重者毁种绝收。2018年7月,草地贪夜蛾开始陆续传入也门、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中国等亚洲国家。2018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就草地贪夜蛾发出全球预警。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植保植检站站长杨学礼,是我国最早在田间发现草地贪夜蛾的农技人员之一。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去年12月26日,他在田间进行例行越冬检查时发现此虫,但当时并不认识,以为只是螟虫。今年1月3日,收到全国农技中心印发《关于做好草地贪夜蛾侵入危害防范工作的通知》,在查看相关资料后,怀疑是草地贪夜蛾入侵。1月11日,全国农技中心接到报告后,专门派专家到江城县鉴定,最终确认是草地贪夜蛾。这也是这一害虫在中国首次被发现。
《中国新闻周刊》从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测报处了解到,除危害玉米外,目前全国发现数万亩面积甘蔗也受到影响。该负责人表示,草地贪夜蛾分为玉米品系和水稻品系,此次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属玉米品系危害玉米、甘蔗、高粱,暂未发现危害水稻的情况。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王振营,是国内第一位关注到草地贪夜蛾的玉米害虫专家。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草地贪夜蛾有很强的迁飞能力,迁飞距离远、速度快,在气流的帮助下,可以乘风远距离飞翔。
2018年8月草地贪夜蛾到达印度,11月就飞到了孟加拉国,12月继续向东,到达泰国、缅甸。今年1月,草地贪夜蛾从缅甸侵入云南普洱,随后在德宏和保山也发现了它们的踪迹。
除迁飞能力强外,草地贪夜蛾繁殖力也很强,一只母蛾每次可产卵100~200粒,一生可产卵900~1000粒,相当于普通菜蛾的10倍,且每个卵只要2~3周的时间就可长大繁殖。同时,由于是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缺乏天敌,这也为草地贪夜蛾繁殖提供了条件。
王振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云南以往发生过多次外来物种入侵事件,但由于草地贪夜蛾迁飞能力强、繁殖力强、缺乏天敌,致使防控上难度较大、来势凶猛;同时,草地贪夜蛾危害农作物玉米,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此次虫灾受到高度重视。
据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监测,目前草地贪夜蛾侵入的前沿阵地已到淮河流域的河南和安徽南部,主要以3、4龄幼虫为主。以当前的气温,两周以后将进入成虫羽化高峰,6至7月,将有大量成虫陆续迁飞入侵黄淮海、华北地区,乃至东北和西北地区,防控形势十分艰巨。
王振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草地贪夜蛾是新入侵害虫,国内尚无登记农药可用。据悉,目前中国农科院吴孔明院士带领的团队已经完成了21种常用化学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评价,筛选出了一批对草地贪夜蛾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用于应急防治。同时在杀虫灯诱杀技术、性诱剂监测与诱杀技术、生物农药选用等方面也开展了相应研究工作。
王振营表示,农药防控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在使用农药方面,可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防控草地贪夜蛾指导手册及国外登记防控农药,早期施用多杀菌素和Bt等生物农药,发生严重的地块施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进行防治。
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发布《2019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试行)》指出,应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芯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
王振营提醒,草地贪夜蛾具有很强的抗药性,在用药的时候,要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虫剂,根据田间种群监测及经济为害水平来决定是否需要防治,避免频繁用药;还要根据農药使用说明书推荐的浓度和剂量进行适量喷施,以延缓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的产生。
杨学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会推荐农户下午4点半后施药,并严格按照农药标签用药量及注意事项进行施药,不可随意加大用药量、随意混配用药,以防药害及药效降低的现象发生,严重时造成环境污染。
针对国内目前尚无草地贪夜蛾登记农药的情况,王振营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由于抗虫形势严峻,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加速对草地贪夜蛾适用农药的登记审批。
在监测预警方面,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测报处姜玉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主要使用灯诱、性诱方式进行监测,在云南、广西等西南省(区)设立重点监测点,结合高空测报灯和黑光灯监测成虫迁飞数量和动态。在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东北地区开展灯诱、性诱监测成虫发生情况。
云南省普洱市植保植检站站长刘永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草地贪夜蛾是外来物种,很多农户一开始会“病急乱投医”,喷洒农药效果不好。地方上对农户组织了培训,普及防治方法。为防止喷洒不到位,当地还组织农户在一定的时间内,拉网式统一喷洒农药,力争避免出现喷洒“死角”。
王振营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中国,草地贪夜蛾潜在危害面积很大。他提到,5月24日的视频会议中指出,草地贪夜蛾预测发生区域将达到2亿亩以上,重点发生危害区域将超过5000万亩。
不过,由于我国发现早,且一直进行了较为成体系的防控措施,目前来看草地贪夜蛾虫灾可防可控。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博士研究生赵胜园已在云南进行了四个多月的监测、研究工作。目前,在当地完成了21种常用农药的防治效果评价,确认了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农药的田间防治效果。赵胜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按照科学方法进行防治的地块,幼虫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玉米长势良好。
但赵胜园也表示,当前对于成虫的控制,难度较大。由于成虫可以飞、活动能力强,用化学手段防治可行度低。赵胜园说,目前对成虫的控制主要采取灯诱、性诱的方式,让成虫自投罗网,但这两项技术目前仍不是很成熟。
同样在抗虫一线的杨学礼则感受到,抗击草地贪夜蛾是一场持久战。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方面幼虫随时可能孵化出来,另一方面成虫随时飞来,这都使得防控难度较大。
杨学礼说,目前药效能持续多久,尚不清楚。药效一旦过去,如果施药不及时,很可能就会再次造成危害。同时,云南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玉米。这也为草地贪夜蛾提供了全年的生存、繁殖空间。
此外,打持久战也意味着一直需要施用农药。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技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表达了担心,不断施药,农户生产成本、人力成本会增加,也与当前减少农药的要求相悖。
方玉喊试图杀死的害虫叫草地贪夜蛾。今年1月,它首次被发现入侵中国云南,后相继在西南、华南地区出现,同时快速向北迁飞扩散。
《中国新闻周刊》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截至5月24日,草地贪夜蛾已蔓延至云南、广西、贵州、广东、湖南、海南、福建、浙江、湖北、四川、江西、重庆、河南、安徽等14个省(区)、528个县(市、区),已查实发生面积191万亩。
草地贪夜蛾繁殖力强、取食作物种类多、迁飞速度快、扩散距离远、防控难度大,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5月24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安排部署防控工作。会议强调,做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坚决遏制其暴发成灾,事关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事关稳定经济社会大局。
来势汹,危害大
草地贪夜蛾俗称秋黏虫,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迁飞杂食性害虫,2017年被列入世界十大植物害虫“黑名单”。
这种害虫于2016年传入非洲,并迅速在撒哈拉以南44个国家蔓延,导致非洲及亚洲部分区域玉米、甘蔗等作物减产20%至30%,重者毁种绝收。2018年7月,草地贪夜蛾开始陆续传入也门、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中国等亚洲国家。2018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就草地贪夜蛾发出全球预警。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植保植检站站长杨学礼,是我国最早在田间发现草地贪夜蛾的农技人员之一。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去年12月26日,他在田间进行例行越冬检查时发现此虫,但当时并不认识,以为只是螟虫。今年1月3日,收到全国农技中心印发《关于做好草地贪夜蛾侵入危害防范工作的通知》,在查看相关资料后,怀疑是草地贪夜蛾入侵。1月11日,全国农技中心接到报告后,专门派专家到江城县鉴定,最终确认是草地贪夜蛾。这也是这一害虫在中国首次被发现。
《中国新闻周刊》从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测报处了解到,除危害玉米外,目前全国发现数万亩面积甘蔗也受到影响。该负责人表示,草地贪夜蛾分为玉米品系和水稻品系,此次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属玉米品系危害玉米、甘蔗、高粱,暂未发现危害水稻的情况。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王振营,是国内第一位关注到草地贪夜蛾的玉米害虫专家。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草地贪夜蛾有很强的迁飞能力,迁飞距离远、速度快,在气流的帮助下,可以乘风远距离飞翔。
2018年8月草地贪夜蛾到达印度,11月就飞到了孟加拉国,12月继续向东,到达泰国、缅甸。今年1月,草地贪夜蛾从缅甸侵入云南普洱,随后在德宏和保山也发现了它们的踪迹。
除迁飞能力强外,草地贪夜蛾繁殖力也很强,一只母蛾每次可产卵100~200粒,一生可产卵900~1000粒,相当于普通菜蛾的10倍,且每个卵只要2~3周的时间就可长大繁殖。同时,由于是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缺乏天敌,这也为草地贪夜蛾繁殖提供了条件。
王振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云南以往发生过多次外来物种入侵事件,但由于草地贪夜蛾迁飞能力强、繁殖力强、缺乏天敌,致使防控上难度较大、来势凶猛;同时,草地贪夜蛾危害农作物玉米,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此次虫灾受到高度重视。
据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监测,目前草地贪夜蛾侵入的前沿阵地已到淮河流域的河南和安徽南部,主要以3、4龄幼虫为主。以当前的气温,两周以后将进入成虫羽化高峰,6至7月,将有大量成虫陆续迁飞入侵黄淮海、华北地区,乃至东北和西北地区,防控形势十分艰巨。
可防可控
王振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草地贪夜蛾是新入侵害虫,国内尚无登记农药可用。据悉,目前中国农科院吴孔明院士带领的团队已经完成了21种常用化学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评价,筛选出了一批对草地贪夜蛾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用于应急防治。同时在杀虫灯诱杀技术、性诱剂监测与诱杀技术、生物农药选用等方面也开展了相应研究工作。
王振营表示,农药防控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在使用农药方面,可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防控草地贪夜蛾指导手册及国外登记防控农药,早期施用多杀菌素和Bt等生物农药,发生严重的地块施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进行防治。
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发布《2019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试行)》指出,应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芯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
王振营提醒,草地贪夜蛾具有很强的抗药性,在用药的时候,要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虫剂,根据田间种群监测及经济为害水平来决定是否需要防治,避免频繁用药;还要根据農药使用说明书推荐的浓度和剂量进行适量喷施,以延缓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的产生。
杨学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会推荐农户下午4点半后施药,并严格按照农药标签用药量及注意事项进行施药,不可随意加大用药量、随意混配用药,以防药害及药效降低的现象发生,严重时造成环境污染。
针对国内目前尚无草地贪夜蛾登记农药的情况,王振营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由于抗虫形势严峻,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加速对草地贪夜蛾适用农药的登记审批。
在监测预警方面,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测报处姜玉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主要使用灯诱、性诱方式进行监测,在云南、广西等西南省(区)设立重点监测点,结合高空测报灯和黑光灯监测成虫迁飞数量和动态。在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东北地区开展灯诱、性诱监测成虫发生情况。
云南省普洱市植保植检站站长刘永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草地贪夜蛾是外来物种,很多农户一开始会“病急乱投医”,喷洒农药效果不好。地方上对农户组织了培训,普及防治方法。为防止喷洒不到位,当地还组织农户在一定的时间内,拉网式统一喷洒农药,力争避免出现喷洒“死角”。
王振营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中国,草地贪夜蛾潜在危害面积很大。他提到,5月24日的视频会议中指出,草地贪夜蛾预测发生区域将达到2亿亩以上,重点发生危害区域将超过5000万亩。
不过,由于我国发现早,且一直进行了较为成体系的防控措施,目前来看草地贪夜蛾虫灾可防可控。
一场持久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博士研究生赵胜园已在云南进行了四个多月的监测、研究工作。目前,在当地完成了21种常用农药的防治效果评价,确认了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农药的田间防治效果。赵胜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按照科学方法进行防治的地块,幼虫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玉米长势良好。
但赵胜园也表示,当前对于成虫的控制,难度较大。由于成虫可以飞、活动能力强,用化学手段防治可行度低。赵胜园说,目前对成虫的控制主要采取灯诱、性诱的方式,让成虫自投罗网,但这两项技术目前仍不是很成熟。
同样在抗虫一线的杨学礼则感受到,抗击草地贪夜蛾是一场持久战。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方面幼虫随时可能孵化出来,另一方面成虫随时飞来,这都使得防控难度较大。
杨学礼说,目前药效能持续多久,尚不清楚。药效一旦过去,如果施药不及时,很可能就会再次造成危害。同时,云南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玉米。这也为草地贪夜蛾提供了全年的生存、繁殖空间。
此外,打持久战也意味着一直需要施用农药。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技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表达了担心,不断施药,农户生产成本、人力成本会增加,也与当前减少农药的要求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