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xP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131I治疗剂量的关系

来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pe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叉头框P3 (forkhead box P3,FoxP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中的表达情况,探讨FoxP3与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131I治疗剂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8例PTC组织(其中42例行131I治疗)及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FoxP3蛋白的表达,同时分析其与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131I治疗剂量的关系.结果 FoxP3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46.09%(59/128),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0.0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C中FoxP3蛋白的表达与性别、腺外侵犯及肿瘤直径相关(P值分别为0.041、0.039和0.007),而与年龄、包膜侵犯、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是影响FoxP3蛋白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89,95%CI为(0.180,0.840),P=0.016].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肿瘤直径为1.05 cm时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643,其预测FoxP3蛋白表达阳性率增高的灵敏度为64.41%,特异度为57.97%,P=0.006.在术后行131I治疗的42例PTC患者中,131I治疗剂量与FOXP3蛋白表达(P=0.031)有关,表现在FoxP3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其术后所给予的131I治疗剂量较大.结论 PTC中FoxP3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其高表达意味着患者不良病理特征和较大的131I治疗剂量,提示FoxP3可能参与了PTC的恶性进展.
其他文献
2例患者均为女性,皮损位于左侧小阴唇,表现为蓝黑色丘疹,反射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提示:真皮乳头较多胞体胖大、长树突的高折光细胞,组织病理为真皮内致密分布的梭形或树突状细胞,胞浆内含大量棕黑色色素颗粒.诊断:普通型蓝痣.
患者男,47岁,鼻尖部丘疹3年余,无症状,逐渐增大.皮肤科情况:鼻尖部右侧一约2.5 mm ×2.5 mm大小丘疹,淡红色,质地韧,圆顶状突起,表面光滑,无压痛,未见破溃、渗出.基底及周围皮肤正常.皮损组织病理示:毛囊周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呈漩涡状的胶原纤维围绕,并见人工裂隙.真皮乳头内血管增生、扩张,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诊断:毛周纤维瘤.
随着生物制剂广泛应用于银屑病的临床治疗,其安全性和复发性为医患共同关注.基于生物制剂时代银屑病治疗中的新问题,本文总结了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各类现象,并予以分析,同时结合慢性复发性银屑病的中医进展,从免疫记忆、时间医学、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角度,运用中医思维,探讨了慢性复发性银屑病的中医治疗策略,以期提高临床远期疗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患者女,35岁,左鼻翼结节3周.皮疹表现为左侧鼻翼蚕豆大小的孤立粉色光滑结节.组织活检病理显示:表皮正常,多形性的小或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在真皮层内弥漫浸润.免疫组织化学:CD4、CD3(+),CD30(-),PD-1(+),EBER(-),TCR基因重排(+),Ki-67增殖指数(15%~20%).诊断:原发性皮肤CD4+小/中等大小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患者未治疗,皮疹在活检3个月后自行消退.
目的 探讨外用多磺酸黏多糖对儿童特应性皮炎的辅助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来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50例2~12岁特应性皮炎患儿为观察对象.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设计,试验部位(左肘屈侧、左膝屈侧)予糖皮质激素(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1次/d联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2次/d治疗,对照部位(右肘屈侧、右膝屈侧)予糖皮质激素(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1次/d治疗,分别于治疗后7d、14 d、28 d复诊,进行无创皮肤参数测定、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共入组2~12岁特应性皮炎患儿
目的 分析巢式实时PCR (NR-PCR)检测成人各类型梅毒患者不同标本中密螺旋体梅毒苍白亚种(T.pallidium,TP)DNA阳性率.方法 收集初复诊梅毒患者皮损组织液拭子、静脉血、血清、脑脊液(神经梅毒)标本,并用NR-PCR法检测TP DNA,比较阳性率及其差异.结果 共检测492人次梅毒患者798份各类标本.TP DNA总阳性率为39.22% (313/798),且治疗前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治疗后(71.24% vs.10.09%,P<0.01).不分标本类型,初诊梅毒DNA阳性率介于52.08%
目的 通过评价外科医师手术操作能力,进一步优化基于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比率(RBRVS)的绩效考核体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组名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伴胆总管探查、国际疾病分类ICD-9-CM-3中编码为51.2300的全部病例,通过文献检索、专家访谈等方法,选取与外科医师手术操作能力相关的关键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外科医师手术操作能力的评价模型.结果 通过构建的外科医师手术操作能力评价模型,进一步修正每例手术操作RBRVS系数,
患者女,46岁,右足内踝角化性丘疹、斑块6个月.皮肤科情况:右足内踝可见一直径约3 cm的肤色斑块,表面角化粗糙,部分结痂,质软,触之有波动感.周围散在多个角化性丘疹.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松解,基底层上方裂隙形成,基底层有绒毛形成,可见圆体及谷粒.诊断:疣状角化不良瘤.予手术切除,随访未见复发.
目的 评价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肛门功能,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重度低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发生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南充市中心医院接受taTME治疗的67例直肠癌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分析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术后重度LARS发生的影响因素.分别对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6、12个月的肛门功能进行评价,评价工具为LARS量表及Wex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腹主动脉呈瘤样扩张且管腔直径大于30 mm或者增大50%,其破裂致死率可达80%,长久以来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血管疾病之一[1].AAA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与不可控两类,可控类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高脂血症等;不可控类危险因素主要以男性、高龄(≥60岁)、家族史等为代表[2].目前针对AAA的有效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开放手术[3]及腔内隔绝修复手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