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下立体空间提高林地综合效益,鼓励林农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复合林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利于促进资源增效、林农增收、生态得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为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农民保护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空间环境条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走促进资源增效、林农增收、生态得到保护的林下经济发展之路[2],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林下经济;种植;养殖;探索
1 自然概况及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1.1 自然概况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王屋二山,与山西省阳城县、晋城市搭界;南临黄河,与洛阳市吉利区和孟津、新安两县相望;西与山西省垣曲县接壤;东与沁阳、孟州两市毗邻。自古有“豫西北门户”之称。面积1931km2,人口68万。济源地处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地形和季风的影响,光、热、水时空差异明显,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少雪。年平均气温平原区14.4℃,浅山丘陵区13.2℃~14.3℃,北、西部太行、王屋山区低于10℃。
1.2 林业资源现状
济源市国土总面积289.65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73.09万亩,按地类分:有林地119.83万亩,疏林地0.24万亩,灌木林地25.78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82万亩,苗圃地0.67万亩,宜林地23.75万亩。按经营类型分:集体林地135.39万亩,国有林地37.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42.38%,林木绿化率52.42%,活立木总蓄积量384.8万m3。
1.3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济源市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逐步走出一条资源增效、林农增收、生态得保护的林下经济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发展林下经济18万亩,产值5.14亿元,涉及农户20128个,带动就业50355人,农户平均增收0.3万元,组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30个。
2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成效
2.1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各镇林农结合辖区自然、气候条件,初步形成了林禽、林畜、林药、林花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不同的发展模式。
2.1.1 林禽模式
养殖面积0.92万亩,年出栏家禽92.93万只,年产值6150万元,涉及农户3800个,就业人数达7620个,农户增收平均0.4万元。
2.1.2 林畜模式
养殖面积0.1万亩,年出栏家禽0.98万头,年产值3980万元,涉及农户828个,就业人数达828个,农户增收平均0.5万元。
2.1.3 林药模式
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值25000万元,涉及农户10500个,就业人数24700人,农户增收平均0.4万元。
2.1.4 林花模式
种植白芍面积1万亩,年产值3000万元,涉及农户1000个,就业人数2340人,农户增收平均0.4万元。
2.1.5 森林景观利用
济源森林景观丰富,近年来济源市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围绕和谐济源建设目标,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开发出了九里沟、王屋山、小沟背等生态旅游景点。截至目前,全市森林景观利用面积5万亩,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产值10235万元,涉及农户4000个,就业人数14867个,农户增收平均0.5万元。
2.2 发展林下经济的做法和成效
2.2.1 政策扶持,助推发展
市政府出台政策性文件,实施核桃、石榴等经济林建设工程,林下种植冬凌草、金银花和林下养鸡、养兔等林下经济建设和林业生态旅游建设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对林下设施养殖每m2补助200元,特别是对林下经济发展快、规模大、效果好的村和企业,市政府积极协调贴息贷款给予支持,以此带动林下经济发展。为推广核桃产业,市政府每年拿出3000多万元用于核桃产业基地补贴。为调动农户与公司合作养鸡的积极性,政府出台政策,对养殖户每养1000只鸡,补助5000元。去年市财政用于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资金约350万元。
2.2.2 完善模式,龙头带动
积极引导农民通过流转、入股等形式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济源市通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先后建立了丽园冬凌草种植专业合作社、济源市雙堂农民专业合作社、南山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等林下经济组织,入社农户达5000余个。同时积极培育典型,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打造了河南柳江禽业有限公司等林下经济发展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龙头 基地 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林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使农民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致富之路。
2.2.3 合作共赢,成效明显
实践表明,发展林下经济是加快林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首先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以柳江禽业有限公司林下养鸡为例,农户每饲养1000只蛋鸡,年利润可达2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其次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农户发展林药等林下种植,在作物施肥、浇水、除草、除虫的过程中,林木也得到了管护;在发展鸡、兔等林下养殖的过程中,畜禽粪便增强了林地的肥力,促进了树木生长,改善了自然环境。三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不仅让退耕农户近期得到了实惠,而且使整个后续产业不断集聚壮大,全市已涌现出大峪镇冬凌草、坡头核桃、下冶石榴、五龙口酥梨、承留鸡多个示范种养基地,真正实现了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的双赢。
3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市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3.1 规模总量不大,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 只注重初级产品开发,深度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集约、规模化的生产。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产销一体化的经济链条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3.2 农户发展林下经济观念不强,林下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了解不足,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3.3 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二是市场规模发展化程度低,缺乏成熟的经营模式,行业协会组织运作能力不强,与市场对接不不准确;三是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由于技能培训与服务指导跟不上,林农在种养过程中缺乏科学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经济效益不高,导致林下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科技支撑力度不大,经营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4 林下经济发展方向探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宗旨,紧紧围绕济源“三化”协调发展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森林和林荫空间资源优势,按照“示范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创新机制,推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建设具有济源特色的现代林业。
4.1 规划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集群
在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四种模式的基础上,建设林下产业集群,实施规模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推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从2013年开始,在林下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克井、坡头、承留等镇建设3个林下经济产业集群。以林下种植为主建设克井林下冬凌草种植产业集群、沿黄薄皮核桃中药材种植产业集群、承留南山林下蛋鸡养殖产业集群。規划到2015年集群面积达到4.8万亩,产值5.15亿,带动农户4370个,提供就业岗位9580个,农户平均增收0.98万元;到2020年,集群面积达到7.5万亩,产值8.1亿,带动农户9000个,提供就业岗位15500个,农户平均增收1.25万元。
4.2 规划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为发展林下经济建设,让更多的林农积极参与林下经济,享受林下经济带来的效益,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有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通过开展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培育林下经济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周边地区林下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林农带来收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建设。
4.2.1 林下种植中药材示范基地
在沿黄的大峪镇和坡头镇核桃种植发展较好的村发展1万亩以林下种植丹参、金银花、白芷、地黄等中药材形成标准化的林下种植中药材示范基地。
4.2.2 林下养殖肉兔示范基地
在承留镇南山孤树村建成养殖规模50万只的肉兔生产基地。
4.2.3 林下蛋鸡养殖示范基地
在承留镇卫福安、仓房庄和邵原镇金沟村建成养殖规模年存栏50万只的蛋鸡生产基地。
4.2.4 冬凌草林下种植深加工示范基地
在克井镇建成经营面积2万亩的冬凌草种植基地。
4.2.5 森林旅游示范基地
在王屋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东部围绕九里沟森林旅游开发,形成禅堂寺、水洪池、原大寨、溶洞等4条游线以及卢仝茶社、九里飞瀑、黑龙潭等80余处景点的森林旅游示范基地。
4.2.6 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在济源市西北部晋豫交界处邵原镇围绕小沟背生态旅游开发,由银河谷地、鳌背山、待落岭三部分构成,开发形成凤凰台、青龙瀑、龙槽凤池、银河峡、通天河、女娲庙、太极石、四象石、金蟾望月石等六十余处景点的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5 结语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政策引导等措施,从2013年开始,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林下生产、加工利用和营销体系,林下经济基本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到2015年,林下经济发展面积由目前的18万亩发展到40.6万亩,新增面积22.6万亩,年产值达到12.72亿元,带动农户25500个,提供就业岗位69020个,户均增收1.5万元。
参考文献
[1]国家退耕还林办公室.退耕还林指导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钱妙芬,叶梅.旅游气候宜人度评价方法研究[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6(3).
【关键词】林下经济;种植;养殖;探索
1 自然概况及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1.1 自然概况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王屋二山,与山西省阳城县、晋城市搭界;南临黄河,与洛阳市吉利区和孟津、新安两县相望;西与山西省垣曲县接壤;东与沁阳、孟州两市毗邻。自古有“豫西北门户”之称。面积1931km2,人口68万。济源地处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地形和季风的影响,光、热、水时空差异明显,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少雪。年平均气温平原区14.4℃,浅山丘陵区13.2℃~14.3℃,北、西部太行、王屋山区低于10℃。
1.2 林业资源现状
济源市国土总面积289.65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73.09万亩,按地类分:有林地119.83万亩,疏林地0.24万亩,灌木林地25.78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82万亩,苗圃地0.67万亩,宜林地23.75万亩。按经营类型分:集体林地135.39万亩,国有林地37.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42.38%,林木绿化率52.42%,活立木总蓄积量384.8万m3。
1.3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济源市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逐步走出一条资源增效、林农增收、生态得保护的林下经济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发展林下经济18万亩,产值5.14亿元,涉及农户20128个,带动就业50355人,农户平均增收0.3万元,组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30个。
2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成效
2.1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各镇林农结合辖区自然、气候条件,初步形成了林禽、林畜、林药、林花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不同的发展模式。
2.1.1 林禽模式
养殖面积0.92万亩,年出栏家禽92.93万只,年产值6150万元,涉及农户3800个,就业人数达7620个,农户增收平均0.4万元。
2.1.2 林畜模式
养殖面积0.1万亩,年出栏家禽0.98万头,年产值3980万元,涉及农户828个,就业人数达828个,农户增收平均0.5万元。
2.1.3 林药模式
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值25000万元,涉及农户10500个,就业人数24700人,农户增收平均0.4万元。
2.1.4 林花模式
种植白芍面积1万亩,年产值3000万元,涉及农户1000个,就业人数2340人,农户增收平均0.4万元。
2.1.5 森林景观利用
济源森林景观丰富,近年来济源市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围绕和谐济源建设目标,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开发出了九里沟、王屋山、小沟背等生态旅游景点。截至目前,全市森林景观利用面积5万亩,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产值10235万元,涉及农户4000个,就业人数14867个,农户增收平均0.5万元。
2.2 发展林下经济的做法和成效
2.2.1 政策扶持,助推发展
市政府出台政策性文件,实施核桃、石榴等经济林建设工程,林下种植冬凌草、金银花和林下养鸡、养兔等林下经济建设和林业生态旅游建设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对林下设施养殖每m2补助200元,特别是对林下经济发展快、规模大、效果好的村和企业,市政府积极协调贴息贷款给予支持,以此带动林下经济发展。为推广核桃产业,市政府每年拿出3000多万元用于核桃产业基地补贴。为调动农户与公司合作养鸡的积极性,政府出台政策,对养殖户每养1000只鸡,补助5000元。去年市财政用于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资金约350万元。
2.2.2 完善模式,龙头带动
积极引导农民通过流转、入股等形式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济源市通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先后建立了丽园冬凌草种植专业合作社、济源市雙堂农民专业合作社、南山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等林下经济组织,入社农户达5000余个。同时积极培育典型,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打造了河南柳江禽业有限公司等林下经济发展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龙头 基地 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林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使农民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致富之路。
2.2.3 合作共赢,成效明显
实践表明,发展林下经济是加快林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首先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以柳江禽业有限公司林下养鸡为例,农户每饲养1000只蛋鸡,年利润可达2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其次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农户发展林药等林下种植,在作物施肥、浇水、除草、除虫的过程中,林木也得到了管护;在发展鸡、兔等林下养殖的过程中,畜禽粪便增强了林地的肥力,促进了树木生长,改善了自然环境。三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不仅让退耕农户近期得到了实惠,而且使整个后续产业不断集聚壮大,全市已涌现出大峪镇冬凌草、坡头核桃、下冶石榴、五龙口酥梨、承留鸡多个示范种养基地,真正实现了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的双赢。
3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市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3.1 规模总量不大,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 只注重初级产品开发,深度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集约、规模化的生产。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产销一体化的经济链条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3.2 农户发展林下经济观念不强,林下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了解不足,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3.3 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二是市场规模发展化程度低,缺乏成熟的经营模式,行业协会组织运作能力不强,与市场对接不不准确;三是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由于技能培训与服务指导跟不上,林农在种养过程中缺乏科学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经济效益不高,导致林下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科技支撑力度不大,经营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4 林下经济发展方向探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宗旨,紧紧围绕济源“三化”协调发展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森林和林荫空间资源优势,按照“示范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创新机制,推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建设具有济源特色的现代林业。
4.1 规划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集群
在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四种模式的基础上,建设林下产业集群,实施规模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推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从2013年开始,在林下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克井、坡头、承留等镇建设3个林下经济产业集群。以林下种植为主建设克井林下冬凌草种植产业集群、沿黄薄皮核桃中药材种植产业集群、承留南山林下蛋鸡养殖产业集群。規划到2015年集群面积达到4.8万亩,产值5.15亿,带动农户4370个,提供就业岗位9580个,农户平均增收0.98万元;到2020年,集群面积达到7.5万亩,产值8.1亿,带动农户9000个,提供就业岗位15500个,农户平均增收1.25万元。
4.2 规划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为发展林下经济建设,让更多的林农积极参与林下经济,享受林下经济带来的效益,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有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通过开展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培育林下经济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周边地区林下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林农带来收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建设。
4.2.1 林下种植中药材示范基地
在沿黄的大峪镇和坡头镇核桃种植发展较好的村发展1万亩以林下种植丹参、金银花、白芷、地黄等中药材形成标准化的林下种植中药材示范基地。
4.2.2 林下养殖肉兔示范基地
在承留镇南山孤树村建成养殖规模50万只的肉兔生产基地。
4.2.3 林下蛋鸡养殖示范基地
在承留镇卫福安、仓房庄和邵原镇金沟村建成养殖规模年存栏50万只的蛋鸡生产基地。
4.2.4 冬凌草林下种植深加工示范基地
在克井镇建成经营面积2万亩的冬凌草种植基地。
4.2.5 森林旅游示范基地
在王屋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东部围绕九里沟森林旅游开发,形成禅堂寺、水洪池、原大寨、溶洞等4条游线以及卢仝茶社、九里飞瀑、黑龙潭等80余处景点的森林旅游示范基地。
4.2.6 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在济源市西北部晋豫交界处邵原镇围绕小沟背生态旅游开发,由银河谷地、鳌背山、待落岭三部分构成,开发形成凤凰台、青龙瀑、龙槽凤池、银河峡、通天河、女娲庙、太极石、四象石、金蟾望月石等六十余处景点的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5 结语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政策引导等措施,从2013年开始,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林下生产、加工利用和营销体系,林下经济基本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到2015年,林下经济发展面积由目前的18万亩发展到40.6万亩,新增面积22.6万亩,年产值达到12.72亿元,带动农户25500个,提供就业岗位69020个,户均增收1.5万元。
参考文献
[1]国家退耕还林办公室.退耕还林指导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钱妙芬,叶梅.旅游气候宜人度评价方法研究[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