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击:文本主旨的力量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ze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主旨是一个陈旧的话题,文本主旨也叫文本主题,是指在文章中通过有组织的文字表现出来的目的性,能反映出作者的某种思想、观点和倾向。文本主旨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这静态的文字会有一种动态、持续的力量吗?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以什么形式存在,这种力量都在用它的方式告诉我们它的存在与强大。
  然而,这么强大的力量是否如预料般,似重锤似的直击学生的心灵呢?记得周一贯先生说:“这股力量,虽然重要,但体量不大。”不难看出,文本主旨力量的隐匿,是因为教者儿童立场的缺失,将儿童的生命成长局限于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忽略了文本主旨的“融化”; 局限于“道理”的相遇,忽略了心灵的相约;局限于书本文字的碰撞,忽略了生活的链接,以为文本解读的开放、深度就等同于主旨力量的出击、着落。关注了“前”:解读在前,朗读在前,欣赏在前,理解在前,知道在前;缺失“后”:后面有心灵共振吗,后面有延续伸展吗,后面有铭刻在心吗?后面有融入生活吗?所以,主旨的力量不能仅仅“存在”,要撞击它,让它“发生着”。
  一、涵泳,在文本中种植主旨的种子
  我被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件震撼:有一次赵丽宏先生亲自聆听一位特级教师教学《望月》。听后,只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有很多,我并不知道。”赵丽宏先生原本只想通过清新质朴的文字表现一个天真可爱、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却不曾想经过老师们的解读,他的笔下居然有“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自然而然的笔调居然成了精心雕刻的美轮美奂。赵先生的感慨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顿悟:过度的语言阐释可能恰恰远离了文本的主旨,削弱了文本主旨的力量。
  再来看另一位教师教学《望月》第一小节的片段:
  师:(配乐朗读之后点红第一句)读一读第一句,你觉得月亮像谁?为什么呢?
  师:(一生回答后)很喜欢你的用心品读,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示范批注:刚才这位同学抓住了最有感觉的词语“安详”(加圈),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觉得月亮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直接批注关键词语)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第二、三、四句,你还觉得月光像谁呢?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也可以像老师一样,画一画关键词语,并用简练的语言在课文的空白处做一做批注。
  生自由读句子,展开想象,写批注
  师:(切换到投影,展示学生的批注)谁愿意把自己的阅读感悟与大家分享?
  生1: 这跳动的光斑多像调皮可爱的孩子啊!千点万点,是一大群孩子。
  生2:我从“黑色剪影”中觉得月亮是剪纸高手。
  生3:月光是一位心灵手巧的裁缝师傅啊!给树木添上“花边”。
  生4:月亮就是魔术匣子里飞出来的天使,在江面上跳舞呢。
  生5:月亮是一本连环画,画里有……
  ……
  这样的场景最富有感染力,因为我们看到了学生完全进入了想象的世界,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的中心“想象”,不正是这篇课文的主旨吗?作者通过一个个场景,想让我们的孩子充满想象力,这是语文素养的必备条件,也是现在学生缺失的能力。怎样将文本的主旨“想象”化为一种学生的能力呢?并不需要在咬文嚼字,也并不需要凌驾于文本,来个反复强调。可依托文本,将文本主旨还原于文本中,使主旨在文本文字中种植下主题的种子,使文字富有了张力,从而成为学生素养的增长力。
  二、转承,在生活中找到主旨的落点
  马丁·布伯说:“真正的生活是相遇。”这意味着课堂是文本主旨和生活的交往与对话。文本主旨只有在生活中被激活,在生活中被“承接”,才能从文字变成力量。
  以《爱如茉莉》为例,这篇课文是经典之作,教师在研读文本时,会聚焦在“爱”的主旨上,自然浓墨重彩带领学生去体会这夫妻之间的爱,试图让每个孩子被这种爱所感动,最终泪眼蒙眬自然更好。那么,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对夫妻之间的爱,之后还会有什么呢?我们还希望有什么呢?来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有这样一位小姑娘,在一天清晨,在妈妈的病房里,她深刻地感受到了爱如茉莉。(播放画面动画)
  师:小女孩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用自己的话表述)
  师:这样的画面似乎平淡无奇,细细地读一读这一小节,找一找爱在哪里。
  生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回答,相机作出点评。
  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并不缺少,缺少的是发现爱的心,更缺少的是会表达爱的心,所以这篇文章叙述的是“生活常态”的爱,不仅是要学生感知、体察到爱,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去爱。究竟如何去爱呢?从上面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文本中隐含着很多爱的方式。“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这句话里告诉我们爱就是做对方喜欢吃的东西。“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带到医院去。”这句话里告诉我们爱就是知道对方的喜好,送上对方喜欢的礼物,让对方开心一笑。“紧握”一词告诉我们爱就是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能守候对方,送上关怀,温暖心田。两个“怕”字告诉我们爱就是不娇纵,无论自己身处何种情况,都能为对方着想,懂得心疼对方。其实,这些就是平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爱的方式,是细水,小小的,但能长流。让每个孩子都知道这些爱的方式,在生活中用小小的行动表达丰富的爱。
  三、跃出,在现实中朝向主旨的方向
  有些文本,往往通过虚幻的场景或者丰富的想象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这些哲理是学生人生的启蒙,是不可或缺的,但这些哲理背后的故事却是生活中不会发生的,那么这些哲理不成了虚无缥缈的吗?怎样使这样的哲理富有现实意义,在真实生活中找到现实支点,从而撑起一片导航的力量源呢?
  例:《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学习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追问: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4)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5)学习名言警句。
  从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联系生活实际”成为了“说生活”,成为了“说道理”的辅助。这篇文章的主旨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用心体会,更需要在“实战”中洞悉其中的精妙,这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走进自我精神世界的过程。我们不妨在最后加入一道现实情景题:学校组织一次演讲比赛,你并不是演讲能手,你准备参加吗?这样的故事在学生生活中时常发生,那么在真实的现实里,如何来把握机会呢?是通过刻苦训练抓住演讲的机会,还是扬长避短,放弃这次机会,将时间用来练习自己擅长的方面,等待下次机会?这是不是更好地抓住机会的体现呢?所以,文本主旨力量的传递,必须指向学生真实世界、贴近学生人生体验,才能使学生心弦得以拨动,哲理得以消化,人性得以舒展。
  四、映照,在写作中破译主旨的密码
  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段
  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第四小节,点出描写樟树的一些词语,说说樟树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练说后)
  师:同学们肯定有收获了,再来看看樟树的图片(出示多张樟树不同形态的图片),你能用下面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我从“ ”这个词感受到了樟树 ,瞧,樟树 。
  生各抒己见。
  (生齐读)
  师:是呀,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樟树总是那么生机勃勃。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宋庆龄总要看看这两棵樟树。看着这樟树,宋庆龄会说些什么或者想些什么呢?
  生:宋庆龄会抚摸着这两棵樟树说:“你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看着你们,我就好像也有了力量,也要像你们这样充满生命力。”
  生:宋庆龄会想:你们都能这样强健有力,我就更应该永葆活力。
  生:不管是烈日还是寒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像你们这样生机勃勃。
  师:宋庆龄和樟树是融为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种树,一种花,一种草,和你是知己吗?
  师:请你写一个片段,“我和( )”
  由于时空的跨越,有些文章潜藏的精神密码很难破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如此。“宋庆龄”与“樟树”不是割离的,而是物与人的相互呼应。宋庆龄每天面对这两棵樟树,樟树的蓬勃自然使她得到精神的激励,这就是人类总是从大自然汲取的前进的力量。而这两棵樟树因为在宋庆龄的故居,变得更有精神象征。“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宋庆龄总要看看这两棵樟树。看着这樟树,宋庆龄会说些什么或者想些什么呢?”这一问题就自然地将树与人联系起来,树中有人,人中有树,人与树相得益彰。而后文“樟树有永久的香气,能拒虫”也采用类似的教法,人与树的环环相扣,使得“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至于分解成“宋庆龄”“樟树”两个质因素。学生在不断认识樟树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认识宋庆龄。樟树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宋庆龄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越来越鲜活。因而文本主旨宋庆龄一身正气、永葆革命斗志的高尚情操逐渐深入人心。而这种深刻的认识是基于对樟树的逐步了解循环上升的,到文章最后水到渠成,情感浓厚。至此,人与树始终是合二为一的,人树相形,真情相生。
  学生虽然理解透彻了,但未必明白得深刻。一则因为人物与时代的遥远,二则因为文本主旨过于主体精神色彩浓厚,很难引起共鸣,那么主旨的力量其实是虚空的。在阅读中,既要有从主旨到学生的过程,即从语言层面进入作者精神世界的过程,也应该有一个从学生到主旨的过程,即从学生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精神状态进入语言层面的过程,这才能体现学生与文本主旨的对话性质。所以,通过“我和( )”的片段练习,正是让学生从吸收、输入到倾吐、输出的过程,从自己的实践体验中找到自己的精神空间,从而明白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大自然的力量,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而这样的一个过程正是文本主旨“深入浅出”的力量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物流产业正在逐渐优化自身发展方式,向集约型、高效型发展方式转型。但就目前来看,在集群环境下,物流企业创新驱动的机理尚不明确,难以
随着数字原住民走进校园,成为大学教育的对象,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互联网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线
笔者不断学习课标,也在不断思考: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基本活动,应当是学生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能主动联系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的实践活动;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质疑,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会自己去研
摘要:操作风险的计量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准确地对操作风险进行计量才有可能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文章利用贝叶斯估计方法,基于共轭分布原则,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特点,开创性提出了对于损失强度分布的两阶段拟合方法,损失强度在阀值左侧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在阈值右侧服从帕累托分布,以更好的拟合操作风险中心数据和尾部数据的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得到的某商业银行的损失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到该银行各产品线所需经济资
营销策略的选取和合理的组合在提高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因素进行量化和赋予权重,采用神经网络的BP算法,模拟出不同营销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