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历史比较短,又受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理论。现行的人才培养方式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选择了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个重要课题,通过对国内、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研究,借鉴成功经验,阐释基本理论,提出发展思路和对策,旨在促进其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技能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从全球视野和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个迅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国家,都会经历一个对于技能人才大量需求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期。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各类技能人才,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中国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供大于求、劳动力技能素质与市场要求不匹配的国情来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改变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的重要举措。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进入新世纪后党和政府不断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培训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把职业教育培训事业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使职业教育培训事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其次,从经济发展需求来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增长,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得以确立,对技能型人才产生了旺盛的需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才需求数量将越来越大,人才素质要求将越来越高,需要的技能人才类型将越来越全面,技能中的高新技术含量将越来越多。这一切为职业教育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力。
二、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有模式的批判
从现在各高职院校教学实践来看,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具体表现为:
1.专业设置上不适合市场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对市场的反映程度不够灵敏。有的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论证,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适应企业新技术的要求;有的学校的专业面窄,划分过细,与职业岗位对人才能力要求有较大差距,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差;有的学校缺乏专业发展意识,急功近利,重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和层次低的专业,缺乏品牌和特色专业。
2.技能培养实效性差
首先,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办学需求。据调查,在一些高职学校中仪器设备缺乏、老化,该开的实验课不开了,该按规定课时做的实验不做了,即便是能够开设的实训课,学生上机现场操作的机会少,使实验或技能训练课变成了观摩课,根本达不到教学基本要求和岗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校设备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微机、语音室、财会模拟实验室、数控机床等方面。实训场地和设备与教学脱节,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档次也不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校内的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也很少有象国外高职学校那样与教室是合为一体。其次,实训教学未能真正落实。在教学组织实施中普遍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阶段、分课时上的传统做法,没有同步进行;所谓的技能训练大都为计算机培训为主和少量学科的验证性实验,把能力培养的技能训练等同于实验,或一般的毕业实习。有的学校一些专业技能训练或考核尽管列入教学计划但并没有真正完全實施到位。第三,校外实训基地与学校联合得并不紧密,多数专业的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时多数从事一般的体力劳动,无法按照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训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远远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在培养模式上还存在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所以,我国目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借鉴和学习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实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国外主要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1.德国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
德国“双元制”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即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通常是公立的)合作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该模式的“双元”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两个教育体—企业与职业学校;受训者的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两类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2.日本企业教育模式
日本企业内的教育培训系统十分发达,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或行业都有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制度,以培养本企业或行业所需要的新增劳动力和提高企业或行业职工技术与素质。大企业兴办的“工学院”,既为自己企业培养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也为客户提供技术培训。近年来,“工学院”加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并承担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任务。建立起企业和学校间的合作共存关系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
3.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
“技术准备计划”的首要目标是提高相关人员的技能以迎接高技术的挑战。其课程目标要求学校内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在学校与工作现场之间整合学校本位课程与工作本位课程。
技术准备制度的优点:有利于在学校与工作场所之间建立一种机构上的联系;有助于发展作为合格雇员所必需的成熟与行为。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政府、企业、学校等有关方面达成了以下的共识:(1)通过企业的参与与合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校的教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对话,共同规划与开发课程;(3)延长学期,通过合作学习、青年学徒制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工作本位的学习。
四、国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以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以下启示:(1)教育的方向和目标要从专业教育、学历教育转变为技能教育,将教育教学彻底纳入职业教育的轨道;(2)教学方式必须从学科教育向岗位能力培养方向转移,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3)教学活动从课堂教学为主向以实验室、专业实习、现场教学为主转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4)实践教学以实验实习为主向顶岗实习为主转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五、适合于我国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1.“订单式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教育的实质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生毕业后全部在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订单教育实施的关键是学校能否接到具有一定规模的用人单位的培养订单,并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在订单式培养中,学院的主要职责是: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以适应“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需要;负责订单培养学生的初步面试和学生的组织、安排工作;参与学生在企业实习、生产期间的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负责学生在实习、生产期间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等。企业的主要职责有:负责对订单培养学生的实习、生产期间工作岗位的落实并安排工作;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生产期间的专业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专业技术课程的师资;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生产期间的考核工作;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2.“双证书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双证书制,是提高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同时实行双证书制度也是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講究“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应职人员职业能力强,上岗快。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多,谁的从业选择性就大,就业机会就多。
六、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校企合作
不论是订单式培养还是双证书模式,都需要进行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紧密合作关系。首先,职校教师可以去合作企业实习,进行继续教育,这样有助于“双师”素质的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其次,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兼职。再次,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参与合作项目的开发及员工培训。另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每年有一个月到企业顶岗锻炼,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产学研活动,与企业进行横向项目或产品技术开发,或到企业的技术应用岗位去挂职锻炼,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逐步成为双师素质教师。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操作技能,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将现有的教师派到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培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使教师了解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怎样的素质,以便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向企业聘请优秀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特别是实训指导教师,这些人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管理经验,而且了解生产管理一线的最新技术,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还可建立教学与实习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又解
决了毕业生就业或转岗问题。
七、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现代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订单式培养”等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途径。但本文的许多提法和理论还有待商榷,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总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校企合作上,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更需要寻求更为合理的方式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来。
参考文献:
[1]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之思考.教育研究,2002.
[3]孙恒志,齐天. 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新探. 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
[4]刘振兴.高职教育的定位与培养模式的思考.机械职业教育,2003 .
[5]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高原,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问题与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7]周长富.“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育技为重”是高等职业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成功实践.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8]黎琳.21世纪初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范式.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9]黄睿.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看其培养目标.南昌高专学报,1999.
(作者单位: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技能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从全球视野和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个迅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国家,都会经历一个对于技能人才大量需求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期。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各类技能人才,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中国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供大于求、劳动力技能素质与市场要求不匹配的国情来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改变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的重要举措。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进入新世纪后党和政府不断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培训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把职业教育培训事业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使职业教育培训事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其次,从经济发展需求来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增长,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得以确立,对技能型人才产生了旺盛的需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才需求数量将越来越大,人才素质要求将越来越高,需要的技能人才类型将越来越全面,技能中的高新技术含量将越来越多。这一切为职业教育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力。
二、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有模式的批判
从现在各高职院校教学实践来看,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具体表现为:
1.专业设置上不适合市场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对市场的反映程度不够灵敏。有的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论证,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适应企业新技术的要求;有的学校的专业面窄,划分过细,与职业岗位对人才能力要求有较大差距,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差;有的学校缺乏专业发展意识,急功近利,重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和层次低的专业,缺乏品牌和特色专业。
2.技能培养实效性差
首先,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办学需求。据调查,在一些高职学校中仪器设备缺乏、老化,该开的实验课不开了,该按规定课时做的实验不做了,即便是能够开设的实训课,学生上机现场操作的机会少,使实验或技能训练课变成了观摩课,根本达不到教学基本要求和岗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校设备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微机、语音室、财会模拟实验室、数控机床等方面。实训场地和设备与教学脱节,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档次也不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校内的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也很少有象国外高职学校那样与教室是合为一体。其次,实训教学未能真正落实。在教学组织实施中普遍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阶段、分课时上的传统做法,没有同步进行;所谓的技能训练大都为计算机培训为主和少量学科的验证性实验,把能力培养的技能训练等同于实验,或一般的毕业实习。有的学校一些专业技能训练或考核尽管列入教学计划但并没有真正完全實施到位。第三,校外实训基地与学校联合得并不紧密,多数专业的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时多数从事一般的体力劳动,无法按照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训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远远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在培养模式上还存在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所以,我国目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借鉴和学习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实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国外主要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1.德国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
德国“双元制”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即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通常是公立的)合作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该模式的“双元”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两个教育体—企业与职业学校;受训者的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两类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2.日本企业教育模式
日本企业内的教育培训系统十分发达,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或行业都有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制度,以培养本企业或行业所需要的新增劳动力和提高企业或行业职工技术与素质。大企业兴办的“工学院”,既为自己企业培养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也为客户提供技术培训。近年来,“工学院”加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并承担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任务。建立起企业和学校间的合作共存关系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
3.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
“技术准备计划”的首要目标是提高相关人员的技能以迎接高技术的挑战。其课程目标要求学校内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在学校与工作现场之间整合学校本位课程与工作本位课程。
技术准备制度的优点:有利于在学校与工作场所之间建立一种机构上的联系;有助于发展作为合格雇员所必需的成熟与行为。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政府、企业、学校等有关方面达成了以下的共识:(1)通过企业的参与与合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校的教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对话,共同规划与开发课程;(3)延长学期,通过合作学习、青年学徒制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工作本位的学习。
四、国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以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以下启示:(1)教育的方向和目标要从专业教育、学历教育转变为技能教育,将教育教学彻底纳入职业教育的轨道;(2)教学方式必须从学科教育向岗位能力培养方向转移,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3)教学活动从课堂教学为主向以实验室、专业实习、现场教学为主转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4)实践教学以实验实习为主向顶岗实习为主转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五、适合于我国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1.“订单式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教育的实质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生毕业后全部在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订单教育实施的关键是学校能否接到具有一定规模的用人单位的培养订单,并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在订单式培养中,学院的主要职责是: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以适应“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需要;负责订单培养学生的初步面试和学生的组织、安排工作;参与学生在企业实习、生产期间的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负责学生在实习、生产期间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等。企业的主要职责有:负责对订单培养学生的实习、生产期间工作岗位的落实并安排工作;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生产期间的专业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专业技术课程的师资;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生产期间的考核工作;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2.“双证书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双证书制,是提高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同时实行双证书制度也是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講究“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应职人员职业能力强,上岗快。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多,谁的从业选择性就大,就业机会就多。
六、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校企合作
不论是订单式培养还是双证书模式,都需要进行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紧密合作关系。首先,职校教师可以去合作企业实习,进行继续教育,这样有助于“双师”素质的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其次,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兼职。再次,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参与合作项目的开发及员工培训。另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每年有一个月到企业顶岗锻炼,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产学研活动,与企业进行横向项目或产品技术开发,或到企业的技术应用岗位去挂职锻炼,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逐步成为双师素质教师。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操作技能,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将现有的教师派到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培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使教师了解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怎样的素质,以便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向企业聘请优秀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特别是实训指导教师,这些人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管理经验,而且了解生产管理一线的最新技术,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还可建立教学与实习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又解
决了毕业生就业或转岗问题。
七、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现代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订单式培养”等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途径。但本文的许多提法和理论还有待商榷,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总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校企合作上,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更需要寻求更为合理的方式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来。
参考文献:
[1]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之思考.教育研究,2002.
[3]孙恒志,齐天. 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新探. 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
[4]刘振兴.高职教育的定位与培养模式的思考.机械职业教育,2003 .
[5]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高原,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问题与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7]周长富.“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育技为重”是高等职业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成功实践.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8]黎琳.21世纪初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范式.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9]黄睿.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看其培养目标.南昌高专学报,1999.
(作者单位:山东服装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