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2
摘 要 太极拳在中国的文化深度非常广,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还是从为人处世的方向去探究,太极拳的文化内涵非常值得寻味。以现有的文化发展来看,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运动观,都在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工作例如,公园清晨的锻炼群众当中,有很多人都在练习太极拳,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年人,都在学习太极拳,通过独特的动作要领和精神领会,实现修身养性、降低暴躁、平心静气的目的。太极拳已经被列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的中国人民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 太极拳 文化 观念
太极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而今,蕴藏着“太极运动观”的太极拳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广受人们喜好的世界性运动。
一、太极思维对武术的影响
(一)太极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太极”一词,初见于被中国学界奉为众经之首的《周易》。《周易·系辞上》载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两仪即阴阳,四象指四季和金木水火,八卦代表能生生不己的八种事物。在这一派生过程中,以阴阳为内涵的“太极”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导致生生不己的原因是阴阳相依与永无休止的阴阳转化。先哲们认为这一派生过程中体现的自然规律,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因此,《周易·系辞上》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在探索太极义理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阐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为目的的“太极图”。这类图象包括有:空心圆图、水火匡廓图、易有太极图、周氏太极图、阴阳鱼太极图。“太极图”的出现,使太极义蕴变得直观形象了。
随着古人对“太极”理、象研究的发展,太极思维中的阴阳辨证法则逐渐被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相对于其他的理念来说,太极思维似乎更加适合当下的思维与社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将太极作为一种思维,并不意味着所有事情都不关注、不作为,而是要以一个非常正确的观念去看待,这样才能得到最大的进步,心灵也可以得到更大的解放。
(二)“顺阴阳而运动”是古代武术的基本原则
《庄子》认为攻防格斗的奇巧在于阴阳。他说:“月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并指出“奇巧”的要点在于遵循阴阳转化法则:“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在武术格斗中,阴阳转化得当的一方,就能以巧胜拙,后发先至。中国古代武术,基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沿着“顺阴阳而运动”的原则,一直在延绵数千年的冷兵器时代里发展着。至明代中叶后,古代武术发展达到了它的巅峰时,仍然是以“顺阴阳而运动”为原则。
根据当下的社会发展来看,古代武术与现阶段的发展有很大区别尽管武当山等一些道教名山依然遵循古代的思维,但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顺阴阳而运动”是古代武术的基本原则。
二、太极拳命名源自对“太极”象、数的比附
从早期太极拳的练法和古拳谱的记载来看,太极拳的命名起于对“太极”象、数的比附,然后才逐步运用太极哲理来解释拳理、规范拳技,完善成“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的太极拳运动。
(一)以圆形缠绕动作类比太极图象而命名
顾留馨、沈家祯著《陈式太极拳》认为:“太极拳螺旋式的缠丝是‘太极’拳名称的由来。”也就是说,太极拳早期的命名,是以动作的圆形绕转比附“太极图”形圆、阴阳循环亦绕圆而得。
(二)以“十三势”比附“太极”生成数而命名
在太极拳练法和古拳谱中,以“十三势”比附“太极”生成数的说法有两种。其一,据陈子明保存的《两仪堂本陈氏拳械谱》记:“太极拳,一名头套拳,一名十三势,即十三折,亦即十三摺也。”这是以“十三”比附“太极”的生成数。太极的衍生过程有如《易有太极图》的示意,太极是五行、八卦的核心五行、八卦为太极所衍生。“五行”、“八卦”两数的“和”为“十三”。 “十三”成了“太极”的代名词。这里说的“势”是指动作组合。13势,就是13个动作组合。“折”是戏曲中指场或段的量词。“摺”指折叠。13势、13折、13摺都是同一个意思。这表明太极拳命名,起于以一套拳术包括13组势法比附太极衍生数。
其二,据李亦舍编订《太极拳谱·太极拳释名》:“太极拳,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棚、抨、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棚抨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列肘靠,即乾、坤、良、翼,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是技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此中,以攻防为阴阳两仪。以攻防方法衍生的进、退、盼、顾、定五种形态为五行;再以攻防方法衍生的棚、抨、挤、按、采、列、肘、靠八法暗合于八卦,构成了一幅《十三势合于太极衍生图》。这表明太极拳命名,起于以太极拳的八种基本劲法和五种形态比附“易有太极图”的八卦和五行方位及其生成数。除上述以动作形态和练习内容比附“太极”象、数外,还有一些后世拳家以拳式动作和人体部位比附“太极”为之名的,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总之,在太极拳初成期,从“太极拳”命名露出的信息看,此拳对太极哲理的融摄还处于比附阶段。随着太极拳不断向其成熟期迈进,不断进行“理根太极”的完善性发展,太极运动观才逐渐完善起来。
三、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一)以动养生
俗话说的好,生命在于运动太极拳“以动养生”与生活中的经验总结不谋而合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太极拳的缓慢动作,可以帮助身体上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让人看起来更加年轻,生理上充满活力;从主观上来说,每天修炼一段时间的太极拳,能够帮助人们静心养气
(二)以内引外 就太极拳本身来说,以内引外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内涵首先,以内引外用另一种说法就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内心想法的改变,个人思想的进步,可以对外部环境进行改变,不仅会推进社会的发展,同时能够避免对其他工作造成影响,可以达到“双赢”状态其次,以内引外应用在不同人身上可以实现不同的效果。
四、太极运动观
(一)逆向运动
对于都市当中的居民而言,每天的空气质量都不是很好,如果可以通过太极拳当中的太极运动观进行户外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对自身“修为”的进步,也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例如,按照阴阳变化的基本法则,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阴阳转化,循环无端一定事物和现象都有着自身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过程而且总是向其对应面转化基于这一规律形成的“逆向运动法则”,要求太极拳练习者顺应运动技术技法的阴阳转化规律,由欲达目的反向开始运动,追求达到或强化运动的目的效果具体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反向起手的运用意识、逆向着意的攻防技法从以上的阐述来看,太极运动观当中的“逆向运动”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且对广大的联系者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二)中和律己
太极运动观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人的追捧,原因在于“中和律己”这一要求首先,中和律己讲究的是从大局出发,例如在日常锻炼当中,总有互相碰撞的时候,此时不要破口大骂、也不要无休止的争论,仅仅需要继续练习,这种矛盾就会消失于无形中和律己讲究的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不是一味的埋怨别人,要相信他人的判断力,实现和谐发展其次,中和律己并不意味着坐视不理,当看到某些事情,自己有能力去调解的时候,应该果断站出来,帮助解决纠纷和矛盾,实现和谐共处的状态中和律己可以应用到武学的修炼当中,也可以应用到日常交往之中,甚至可以进行自我参透、感悟,提升境界。
五、太极运动观的特征与时代价值
通过对在太极运动观及其影响下的太极拳运动的探讨,或者说通过对太极拳运动及其体现出的太极运动观的探讨,我们发现太极拳运动与西方体育运动虽然有着共同的运动目标,但二者为欲达日标而采用的技术和理念却有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体现出了太极运动观区别于西方体育运动观念的特征,同时也展现出了太极拳运动有别于西方体育运动的功能。这些功能在当今社会有着积极的实用价值。
(一)太极运动观扩展了武术的锻炼功能
太极运动观及其运动体系的特征,促成太极拳不仅具有与其他武术拳种相同的强身、防身、修身功能,而且具有一些与其特征相应的独特的运动功能,扩展了武术的锻炼价值。这类特殊的锻炼价值,起码表现在下述三方面。
1.低于生活节奏的内外双修功能
由于太极拳运动是低于生活节奏的和缓运动,在当代快节奏高频率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采用这种运动,有利于使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紧缩的肌肉舒松开来。使人体从心理到机体都获得一种放松和积极性休息。由于动作和缓,保证意识能有充足的时间去细微地控制气力和支配肢体运动。同时也保证气息能有充足的时间通过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法去配合肢体运动。从而,获取内外双修的养生效果。
2.圆形绕转的整体健身功能
由于太极拳动作具有螺旋缠绕特点,不同于平时生活中以摆动性为主的动作。因此,练习太极拳有利于使平时缺少锻炼的骨骼和小关节部位,在节节贯穿的圆弧形运动中得到锻炼。而且,肢体的拧转,使肌肉在拉长中拧紧,能够有效地刺激遍布肢体各部的经络和穴位,疏通经络,增进人体整体的健康水平。
3.培养中和人格与和谐精神的功能
由于太极拳运动以追求中和、和谐为目标。能养成练习者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品格,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同时,由于中和与和谐的观念是一种共同发展的观念,有助于养成包容万物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和协作进取维护世界和平的信仰。
六、总结
本文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以及太极运动观进行了阐述,相对于其他文化形式来说,太极拳的文化具有不拘一格的特点,无论是武术精神、文化角度,还是运动观念、动作要领,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广大修炼者和信仰者,获得属于自己的思想进步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太极运动观能够实现更大的进步,促进国力的增强,百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尚大海.论太极操及其对太极拳价值功能的影响.当代体育科技.2013(32).
[2] 蒋辉,阎彬.太极拳锻炼影响职业女性身心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3(06).
[3] 石先彬,孙健,汪正法.基于价值取向多元化视角论太极文化之全面与个性发展价值观.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摘 要 太极拳在中国的文化深度非常广,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还是从为人处世的方向去探究,太极拳的文化内涵非常值得寻味。以现有的文化发展来看,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运动观,都在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工作例如,公园清晨的锻炼群众当中,有很多人都在练习太极拳,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年人,都在学习太极拳,通过独特的动作要领和精神领会,实现修身养性、降低暴躁、平心静气的目的。太极拳已经被列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的中国人民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 太极拳 文化 观念
太极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而今,蕴藏着“太极运动观”的太极拳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广受人们喜好的世界性运动。
一、太极思维对武术的影响
(一)太极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太极”一词,初见于被中国学界奉为众经之首的《周易》。《周易·系辞上》载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两仪即阴阳,四象指四季和金木水火,八卦代表能生生不己的八种事物。在这一派生过程中,以阴阳为内涵的“太极”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导致生生不己的原因是阴阳相依与永无休止的阴阳转化。先哲们认为这一派生过程中体现的自然规律,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因此,《周易·系辞上》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在探索太极义理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阐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为目的的“太极图”。这类图象包括有:空心圆图、水火匡廓图、易有太极图、周氏太极图、阴阳鱼太极图。“太极图”的出现,使太极义蕴变得直观形象了。
随着古人对“太极”理、象研究的发展,太极思维中的阴阳辨证法则逐渐被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相对于其他的理念来说,太极思维似乎更加适合当下的思维与社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将太极作为一种思维,并不意味着所有事情都不关注、不作为,而是要以一个非常正确的观念去看待,这样才能得到最大的进步,心灵也可以得到更大的解放。
(二)“顺阴阳而运动”是古代武术的基本原则
《庄子》认为攻防格斗的奇巧在于阴阳。他说:“月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并指出“奇巧”的要点在于遵循阴阳转化法则:“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在武术格斗中,阴阳转化得当的一方,就能以巧胜拙,后发先至。中国古代武术,基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沿着“顺阴阳而运动”的原则,一直在延绵数千年的冷兵器时代里发展着。至明代中叶后,古代武术发展达到了它的巅峰时,仍然是以“顺阴阳而运动”为原则。
根据当下的社会发展来看,古代武术与现阶段的发展有很大区别尽管武当山等一些道教名山依然遵循古代的思维,但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顺阴阳而运动”是古代武术的基本原则。
二、太极拳命名源自对“太极”象、数的比附
从早期太极拳的练法和古拳谱的记载来看,太极拳的命名起于对“太极”象、数的比附,然后才逐步运用太极哲理来解释拳理、规范拳技,完善成“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的太极拳运动。
(一)以圆形缠绕动作类比太极图象而命名
顾留馨、沈家祯著《陈式太极拳》认为:“太极拳螺旋式的缠丝是‘太极’拳名称的由来。”也就是说,太极拳早期的命名,是以动作的圆形绕转比附“太极图”形圆、阴阳循环亦绕圆而得。
(二)以“十三势”比附“太极”生成数而命名
在太极拳练法和古拳谱中,以“十三势”比附“太极”生成数的说法有两种。其一,据陈子明保存的《两仪堂本陈氏拳械谱》记:“太极拳,一名头套拳,一名十三势,即十三折,亦即十三摺也。”这是以“十三”比附“太极”的生成数。太极的衍生过程有如《易有太极图》的示意,太极是五行、八卦的核心五行、八卦为太极所衍生。“五行”、“八卦”两数的“和”为“十三”。 “十三”成了“太极”的代名词。这里说的“势”是指动作组合。13势,就是13个动作组合。“折”是戏曲中指场或段的量词。“摺”指折叠。13势、13折、13摺都是同一个意思。这表明太极拳命名,起于以一套拳术包括13组势法比附太极衍生数。
其二,据李亦舍编订《太极拳谱·太极拳释名》:“太极拳,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棚、抨、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棚抨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列肘靠,即乾、坤、良、翼,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是技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此中,以攻防为阴阳两仪。以攻防方法衍生的进、退、盼、顾、定五种形态为五行;再以攻防方法衍生的棚、抨、挤、按、采、列、肘、靠八法暗合于八卦,构成了一幅《十三势合于太极衍生图》。这表明太极拳命名,起于以太极拳的八种基本劲法和五种形态比附“易有太极图”的八卦和五行方位及其生成数。除上述以动作形态和练习内容比附“太极”象、数外,还有一些后世拳家以拳式动作和人体部位比附“太极”为之名的,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总之,在太极拳初成期,从“太极拳”命名露出的信息看,此拳对太极哲理的融摄还处于比附阶段。随着太极拳不断向其成熟期迈进,不断进行“理根太极”的完善性发展,太极运动观才逐渐完善起来。
三、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一)以动养生
俗话说的好,生命在于运动太极拳“以动养生”与生活中的经验总结不谋而合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太极拳的缓慢动作,可以帮助身体上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让人看起来更加年轻,生理上充满活力;从主观上来说,每天修炼一段时间的太极拳,能够帮助人们静心养气
(二)以内引外 就太极拳本身来说,以内引外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内涵首先,以内引外用另一种说法就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内心想法的改变,个人思想的进步,可以对外部环境进行改变,不仅会推进社会的发展,同时能够避免对其他工作造成影响,可以达到“双赢”状态其次,以内引外应用在不同人身上可以实现不同的效果。
四、太极运动观
(一)逆向运动
对于都市当中的居民而言,每天的空气质量都不是很好,如果可以通过太极拳当中的太极运动观进行户外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对自身“修为”的进步,也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例如,按照阴阳变化的基本法则,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阴阳转化,循环无端一定事物和现象都有着自身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过程而且总是向其对应面转化基于这一规律形成的“逆向运动法则”,要求太极拳练习者顺应运动技术技法的阴阳转化规律,由欲达目的反向开始运动,追求达到或强化运动的目的效果具体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反向起手的运用意识、逆向着意的攻防技法从以上的阐述来看,太极运动观当中的“逆向运动”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且对广大的联系者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二)中和律己
太极运动观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人的追捧,原因在于“中和律己”这一要求首先,中和律己讲究的是从大局出发,例如在日常锻炼当中,总有互相碰撞的时候,此时不要破口大骂、也不要无休止的争论,仅仅需要继续练习,这种矛盾就会消失于无形中和律己讲究的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不是一味的埋怨别人,要相信他人的判断力,实现和谐发展其次,中和律己并不意味着坐视不理,当看到某些事情,自己有能力去调解的时候,应该果断站出来,帮助解决纠纷和矛盾,实现和谐共处的状态中和律己可以应用到武学的修炼当中,也可以应用到日常交往之中,甚至可以进行自我参透、感悟,提升境界。
五、太极运动观的特征与时代价值
通过对在太极运动观及其影响下的太极拳运动的探讨,或者说通过对太极拳运动及其体现出的太极运动观的探讨,我们发现太极拳运动与西方体育运动虽然有着共同的运动目标,但二者为欲达日标而采用的技术和理念却有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体现出了太极运动观区别于西方体育运动观念的特征,同时也展现出了太极拳运动有别于西方体育运动的功能。这些功能在当今社会有着积极的实用价值。
(一)太极运动观扩展了武术的锻炼功能
太极运动观及其运动体系的特征,促成太极拳不仅具有与其他武术拳种相同的强身、防身、修身功能,而且具有一些与其特征相应的独特的运动功能,扩展了武术的锻炼价值。这类特殊的锻炼价值,起码表现在下述三方面。
1.低于生活节奏的内外双修功能
由于太极拳运动是低于生活节奏的和缓运动,在当代快节奏高频率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采用这种运动,有利于使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紧缩的肌肉舒松开来。使人体从心理到机体都获得一种放松和积极性休息。由于动作和缓,保证意识能有充足的时间去细微地控制气力和支配肢体运动。同时也保证气息能有充足的时间通过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法去配合肢体运动。从而,获取内外双修的养生效果。
2.圆形绕转的整体健身功能
由于太极拳动作具有螺旋缠绕特点,不同于平时生活中以摆动性为主的动作。因此,练习太极拳有利于使平时缺少锻炼的骨骼和小关节部位,在节节贯穿的圆弧形运动中得到锻炼。而且,肢体的拧转,使肌肉在拉长中拧紧,能够有效地刺激遍布肢体各部的经络和穴位,疏通经络,增进人体整体的健康水平。
3.培养中和人格与和谐精神的功能
由于太极拳运动以追求中和、和谐为目标。能养成练习者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品格,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同时,由于中和与和谐的观念是一种共同发展的观念,有助于养成包容万物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和协作进取维护世界和平的信仰。
六、总结
本文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以及太极运动观进行了阐述,相对于其他文化形式来说,太极拳的文化具有不拘一格的特点,无论是武术精神、文化角度,还是运动观念、动作要领,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广大修炼者和信仰者,获得属于自己的思想进步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太极运动观能够实现更大的进步,促进国力的增强,百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尚大海.论太极操及其对太极拳价值功能的影响.当代体育科技.2013(32).
[2] 蒋辉,阎彬.太极拳锻炼影响职业女性身心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3(06).
[3] 石先彬,孙健,汪正法.基于价值取向多元化视角论太极文化之全面与个性发展价值观.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