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几点认识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金融风暴、经济危机的影响,原本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08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有600万,今年又有611万大学生毕业。如何安置这样庞大的待业队伍,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找到发挥所长的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良好环境,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工资期望过高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部分高校毕业生不接受现有的工作机会,是由于他们对工资水平和工作岗位不甚满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由几十年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高等教育的看法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社会上的“精英”,一定得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而这些高校毕业生所期望的工作岗位就会与用人单位实际能提供的岗位发生错位现象。从心理上说,他们不能接受自己花费了高昴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来接受高等教育,而得到的薪酬却和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同学差不多的事实,从而造成他们期望的收入与用人单位愿意提供的实际薪酬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且在这类岗位工资中体现不出上大学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尤其是近年来大学学费、生活费高涨,教育的高成本自然引发高预期回报,但大部分用人单位却很难提供满足毕业生预期的工资,从而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宁可选择自愿性失业。
  2.供给与需求的错位造成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结构性失业主要表现为技能(专业)结构失衡。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加上近年来人才预测工作比较薄弱,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往往不相吻合,造成所学专业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高校培养人才的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很大问题。表现为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大学生所学专业的内容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毕业时就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专业结构失衡。另外还存在着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状况。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而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却都偏重理论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造成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供给与需求的错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
  3.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如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企业已完成体制改革,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企业已成为常态,而教育系统内部体制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与社会需求脱节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企业的需求就会有一定的差距。市场经济就是信息经济,就业信息不对称,造成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难“交心”,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心态、就业观以及对自身和企业认知方面都存在一些缺陷,理想与现实有较大差距。所以观念不能及时更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这就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二、就业定位是关键
  
  大学毕业生如果对就业目标定位不清,感到茫然,不知道要做什么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做不久、做不长。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能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择业时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以及能力、兴趣、特长等情况,搞清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从而确定大致的选择方向和范围。另外必须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即确定自己在职业中最看重的是什么,如自己是期望通过工作赚更多的钱,还是找到一个好的发展空间,或是为将来的长远发展而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技能。在搞清楚阶段性目的和职业价值取向之后,才会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求职方向和目标,所以就业定位是关键。就业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待遇定位、地区定位和职业定位。
  首先是待遇定位。大学毕业生要把自己的期望值与自身的水平和能力相结合,避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如果毕业后没有工作,生存都出现问题,还如何谈发展、谈未来?当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很多政府部门、公务员等较稳定的社会职位都相对削减,部分企业的薪酬、待遇等有所下降。毕业生应认识到目前的不利形势,给自己一个合理、合适的待遇定位。
  其次是地区定位。客观上讲,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就业机会确实很多,但同样需要就业的人数也很多。众多高学历的人才跻身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正所谓万军难过独木桥。大学毕业生不妨拓宽自己的眼界,着眼一些其他地区的就业岗位,很多地方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待开拓。大学既要培养社会精英,也要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区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国家的政策是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或应征入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满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义务服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补偿,在招录研究生和事业单位、公务员选聘时实行优先录取。
  第三是职业定位。大学毕业生想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求职方向和求职目标,要善于用自己的优势去和别人竞争。在招聘会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拿着简历投给多家单位的多种岗位,这看起来相对增加了就业成功几率,但很多时候这些简历的投放都是无效的。大学毕业生应当摆脱这种盲目的状态,了解自己的优势何在?自己适合哪类工作、哪些岗位?期望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为什么要找这份工作?自己的能力、性格等是否胜任这项工作?解答了这些问题,自然就会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选择地去应聘才会大大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
  
  1.转变就业意识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应该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可接受的工资水平,有工作总比没工作强。此外,高校应继续坚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政府和社会也应当加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建设,解决大学生由于暂时失业或初次就业薪酬过低导致无法支持个人住房、交通、医疗等基本生活开销的现实困难。
  2.做好结构调整
  明确的市场需求信号不仅能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而且将有效引导教育部门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教育部门应根据大学生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设置,做好专业结构调整。高校应加强对就业市场信息的预测能力,及时对就业需求变化做出反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进行拓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加强就业服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高校应充分意识到就业服务的重要性,要将学校的发展与学生就业前景统筹考虑,将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作为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抓。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就业岗位信息采集和发布工作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必要手段,要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提高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技巧。
  4.培养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高校应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充分利用毕业实习时间,结合就业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核心职业能力、核心职业技术”双核强化实训,让大学生从中获得工作经验。要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果大学生能够为用人单位带来较高的收益,那么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和愿意提供的工资就会提高。因此,以培养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改革是解决大学生人才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
  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面临着严峻局势,很多问题的解决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不管就业形势如何,大学毕业生们都应避免对就业产生恐慌心理,不知所措和焦虑不安的情绪都无益于成功求职。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困难,争取各种机会,用慎重、真诚和勇敢的态度面对求职中的第一次选择,成功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其他文献
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对推进全民族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负有不可推卸的重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本学科领域内不断探究素质教育理论,积极地将理论成果融入实践、指导实践,为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献计献策,为民族崛起而不断地努力发展。    一、高校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当前素质教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
一、加强师德建设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基础    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同时也是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时所应遵守的思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国家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等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加强师德建设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1.加强师德建设,增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当前,我国
第三次浪潮开启了现代新科技革命的序幕.对于这场变革,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用批判的眼光进行了审视.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时期,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变化。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伴随着社会开放、教育改革、市场经济、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等进程成长起来的。受自身成长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价值观的迷惘和行为的盲从,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和
井上靖怀着学生时代的“西域梦”,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多部西域题材历史小说,揭示了西域广袤而独特的美和西域文化的独特内涵,把读者带入历史与虚构的无尽想象之中,其西域题材历
能够享受到爱心(不是溺爱)的孩子和生活在孤独中的孩子,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肯定会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前者很大程度上会有健全的人格,而后者就要看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有些教师讲完自己规定的课程后,忙于自己的事情而不去和学生交流。其实,作为高等学府的领导和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去关怀学生,多采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高等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出具有很强专业素质的“技术员”,更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继承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途径的基础上,突破和否定过时的教条,切实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化建设的保障作用。在今天,我们面临的形势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高校必须不断
受年轻用户青睐的拍照手机品牌OPPO于6月9日在深圳举行新品见面会,“前后2000万,拍照更清晰”的R11正式亮相。在保持轻薄时尚外观的基础上,OPPO R11在拍照方面实现了全新的突破和升级,并针对用户常用的人像拍摄提供了专业的解决方案。整体性能上,OPPO R11配备了性能更强、功耗更低的高通骁龙660移动平台,搭载全新的ColorOS 3.1系统,拥有更快更安全的使用体验。同时O P P O
德国《经济周刊》对2004年实用技术领域有可能引起人们生活发生重大改变的新技术进行了预测,位居前十位的是: 一、无线上网技术迄今为止,没有电缆,计算机就无法进入因特网。
1987年6月以来,我在同老山前线指战员通信、邮寄廊坊日报和编辑《老山之声》专栏工作中,深深地被前线指战员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保卫祖国的崇高品德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