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城市通信管道作为网络基础设施,是网络传输的主要通道。通信管道建设的建设规模、设备质量、管孔数量和覆盖范围都会影响城市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我国城市网络建设的发展,地下通信管道数量越来越多,做好通信管道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城市通信管道优化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 城市通信管道 优化设计 探讨
通信管道作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主要构成部分,是通信网络存放光缆的主要通道。通信网络的建设规模对城市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在通信网络安全运行中,管道的设计以及管道的施工质量都至关重要。为了保证通信管道的建设质量,需要合理的对通信管道进行规划,确保通信管道建设可以和城市建设同步开展。
一、案例介绍
柳州区域内已纳入维护的管道规模约774km:市区管道维护总量550km,县份管道维护总量224km;市区管道管孔总量约4319孔,剩余556孔,占比13%,其中基站业务(除开专线、家宽及WLAN光缆以外的所有光缆)占用约1954孔,占比45.4%,有线业务占用902孔,占比21%,WLAN业务占用896孔,占比21%。县份区域管道管孔总量约2716孔,剩余1284孔,占比47%,其中基站业务占用715孔,占比26.3%,有线业务占用541孔,占比20%,WLAN业务占用160孔,占比6%。此外,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为了保证城市景观的美观性,保证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需要将现有的一些在地上的通信线路改到地下。
二、管孔资源使用现状
当前市区范围内总计纳入维护的管道段落一共有380段,其中管孔资源为0的管道为79段,占比20.8%,这些管孔资源为0的段落主要集中在一些建设时间较早的主干道路管道管;管孔资源少于3孔子管的管道段落为224段(不包含无资源的管道),占所有通信管孔的58.9%;市区管道资源使用率较高,仅剩13%的管孔资源可以使用。县份区域范围内总计纳入维护的管道段落为260段,其中管孔资源为0的管道为16段,占比6.2%,这些段落主要集中在2010之前建设的主干道路管道管,管孔资源少于3孔子管的管道段落为80段,占比30.8%,虽然县份区域内管孔资源较为充裕,但一批老旧主干管道的管孔资源已经用满,随着后续业务的发展需要考虑对局部区域的管道进行扩容。
三、占用管孔资源的光缆情况分析
由于工程设计及建设的原因,市区基站业务管道光缆主要使用24芯金属阻燃光缆,主配线层主要使用48芯、96芯、144芯等光缆;市区有线业务管道光缆全部使用24芯金属阻燃光缆;WLAN业务管道光缆也全部使用24芯金属阻燃光缆。
四、管孔资源优化方案
4.1 对光缆进行升级改造
在全面了解柳州管道的基本情况后,确定了管道扩容的基本原则。经过研究后决定对光缆进行升级改造。光缆改造的基本原则如下:
1、在对管道进行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对于已经纳入维护的基站和有线业务光缆,将还在现网中使用的12芯光缆割接升级到24芯光缆。
2、对于管孔资源比较紧张的管道段,可以将承载二级以下业务的同路由24芯光缆可以合并成一条48芯光缆成端。
3、协调客响部门将优化同管道路由的有线业务24芯光缆合并成一条48芯光缆成端。
4、沟通三中心部门并要求设计院参与,对市区及县份管孔资源已经枯竭的管道进行整体优化,可以采用大芯数光缆抽芯方式释放管孔资源。
5、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管孔资源枯竭的管道进行扩容。将原来的四孔灰管扩容成叠加六孔,将原有的六孔灰管扩建成叠加八孔,所有的孔都使用直径为110mm的PVC管进行扩容。在确定管道的组群方式时,参考本地区项目的勘测结果,暂顶使用2×4或2×3的PVC结构,然后在原有管道靠路边的一侧进行并列铺设。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例如管道上沿和路面距离比较近时,可以使用直径为114mm的镀锌钢管进行铺设。只需要保证六孔或八孔管道可以和原有的六孔管道和四个管道都可以伸入到人孔中就可以了,当从企业的单位门口的混凝土路面景观时,要使用混凝土对管道进行全包封,并且要求两端均伸长1m,所有的优化设计都严格按照《通信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进行优化。
4.2地上通信管道的优化设计
4.2.1 管道埋深的优化设计
通信管道的埋设高度(管顶到路面)不能超过下表中的规定高度,当不符合要求时,可以采用钢管保护和混凝土包封的措施,从而增强管道的安全性,防止出现城市道路致使通信管道受到破坏的情况,所以在设计实际管道时,必须依照管群组合状况来增加埋设的高度。
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最不能避免的情况就是通信管道和地下管线的交错,通信管道和其他管线交错,埋深时相互之间有矛盾并且迁移有麻烦时,应该遵守“有压让无压、无坡度要求让有坡度要求、小管让大管、局部让整体”的要求,施工单位之间相互商量采取解决方法。当然也可以考虑打乱通信管道的断面排列方式,降低管道占用断面的深度,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和减小埋深要求,但要注意的是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方式(例如加混凝土盖板),并且路面和管道顶部不能低于0.6m。
4.2.2 通信管道的测量和定线的优化
(1)高程测量。高程测量也可以叫水准测量。其的主要任务是测量地面两个位置之间的高差,(也可以叫高度差),方便对各个位置高程推算,从而确定管道的埋深位置,设计出管道剖面图,将其作为施工的依据[3]。局部区域可以认为某个水准点作为高程起点,也可叫相对高程。在实际的管道建设中,通常采用相对高程进行高程测量。有时也使用绝对高程,使用绝对高程测量时,一定要向市政规划单位索要管道附近的水准点标高数值,并且把此水准点高数值作为基础,继而进行管道高程测量。当各种设备准备就绪后,开始地管道高程进行测量,首先在每至300-500m的管道两侧测定一个临时水准点,从而保证施工的质量。
(2)管道坡度的优化设计。为了使管道中的污水流出,防止电缆线遭到腐蚀和管孔堵塞,在设计管道时应该考虑到坡度问题,两人孔间一定要设置适当的坡度,使得管道中的污水自然流到人孔中,方便清除污水。管道坡度不能低于3.5%,通常4.5%-5.5%最为合适,常见的管道坡度设置方法有下面几种:弧形坡。地下障碍物太多,管道不能直线建设,可以让管道向两边人孔向下弯曲,剖面上呈现弧形,弧形坡的缺点是施工太难,应该慎重使用。管道的坡度就是为了方便管道内的水向外流出,并且布放电缆的损害较小,所以说两入孔间管道绝对不能向上弯曲成“U”形 弯弧形坡。人字坡。在管道中间选择合适的位置作为定点,同时以固定的坡度向两边铺设,人字坡最大的优势是容易越过障碍物,缺点是在管道的弯点出比较容易使电缆受到损害,所以人字坡的坡度越小越好,当管道越过障碍物有困难时,可以选用此方法[4]。一字坡。每两个人孔之间管道必须按照规定的坡度直线进行铺设,此方式的优点在于施工简单、对电缆的损害小。但有一缺点就是埋深深度太深,用土量太大。此方法适合地下障碍物不多的地区使用。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城市通信管道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和相关通信单位相互联合,保证通信管道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同步开展,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缆线达到规定要求,提高施工的便利性和經济性。
参 考 文 献
[1]巩向伟,侯丰奎.适合各运营商及城市发展的通信管道设计探析[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4,(06):75-76.
[2]严建长,王东海.地下综合通信管道人孔设置的几点建议[J].电信技术,2004,(07):98-99.
[3]牛幼飞,王功.城市燃气管道防腐设计中的几大问题研究[J].科技传播,2012,(10):132-133.
[4]黄玉桥,宋祎昕.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价技术现状与对策建议[J].城市燃气,2013,(12):154-155.
【关键词】 城市通信管道 优化设计 探讨
通信管道作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主要构成部分,是通信网络存放光缆的主要通道。通信网络的建设规模对城市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在通信网络安全运行中,管道的设计以及管道的施工质量都至关重要。为了保证通信管道的建设质量,需要合理的对通信管道进行规划,确保通信管道建设可以和城市建设同步开展。
一、案例介绍
柳州区域内已纳入维护的管道规模约774km:市区管道维护总量550km,县份管道维护总量224km;市区管道管孔总量约4319孔,剩余556孔,占比13%,其中基站业务(除开专线、家宽及WLAN光缆以外的所有光缆)占用约1954孔,占比45.4%,有线业务占用902孔,占比21%,WLAN业务占用896孔,占比21%。县份区域管道管孔总量约2716孔,剩余1284孔,占比47%,其中基站业务占用715孔,占比26.3%,有线业务占用541孔,占比20%,WLAN业务占用160孔,占比6%。此外,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为了保证城市景观的美观性,保证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需要将现有的一些在地上的通信线路改到地下。
二、管孔资源使用现状
当前市区范围内总计纳入维护的管道段落一共有380段,其中管孔资源为0的管道为79段,占比20.8%,这些管孔资源为0的段落主要集中在一些建设时间较早的主干道路管道管;管孔资源少于3孔子管的管道段落为224段(不包含无资源的管道),占所有通信管孔的58.9%;市区管道资源使用率较高,仅剩13%的管孔资源可以使用。县份区域范围内总计纳入维护的管道段落为260段,其中管孔资源为0的管道为16段,占比6.2%,这些段落主要集中在2010之前建设的主干道路管道管,管孔资源少于3孔子管的管道段落为80段,占比30.8%,虽然县份区域内管孔资源较为充裕,但一批老旧主干管道的管孔资源已经用满,随着后续业务的发展需要考虑对局部区域的管道进行扩容。
三、占用管孔资源的光缆情况分析
由于工程设计及建设的原因,市区基站业务管道光缆主要使用24芯金属阻燃光缆,主配线层主要使用48芯、96芯、144芯等光缆;市区有线业务管道光缆全部使用24芯金属阻燃光缆;WLAN业务管道光缆也全部使用24芯金属阻燃光缆。
四、管孔资源优化方案
4.1 对光缆进行升级改造
在全面了解柳州管道的基本情况后,确定了管道扩容的基本原则。经过研究后决定对光缆进行升级改造。光缆改造的基本原则如下:
1、在对管道进行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对于已经纳入维护的基站和有线业务光缆,将还在现网中使用的12芯光缆割接升级到24芯光缆。
2、对于管孔资源比较紧张的管道段,可以将承载二级以下业务的同路由24芯光缆可以合并成一条48芯光缆成端。
3、协调客响部门将优化同管道路由的有线业务24芯光缆合并成一条48芯光缆成端。
4、沟通三中心部门并要求设计院参与,对市区及县份管孔资源已经枯竭的管道进行整体优化,可以采用大芯数光缆抽芯方式释放管孔资源。
5、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管孔资源枯竭的管道进行扩容。将原来的四孔灰管扩容成叠加六孔,将原有的六孔灰管扩建成叠加八孔,所有的孔都使用直径为110mm的PVC管进行扩容。在确定管道的组群方式时,参考本地区项目的勘测结果,暂顶使用2×4或2×3的PVC结构,然后在原有管道靠路边的一侧进行并列铺设。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例如管道上沿和路面距离比较近时,可以使用直径为114mm的镀锌钢管进行铺设。只需要保证六孔或八孔管道可以和原有的六孔管道和四个管道都可以伸入到人孔中就可以了,当从企业的单位门口的混凝土路面景观时,要使用混凝土对管道进行全包封,并且要求两端均伸长1m,所有的优化设计都严格按照《通信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进行优化。
4.2地上通信管道的优化设计
4.2.1 管道埋深的优化设计
通信管道的埋设高度(管顶到路面)不能超过下表中的规定高度,当不符合要求时,可以采用钢管保护和混凝土包封的措施,从而增强管道的安全性,防止出现城市道路致使通信管道受到破坏的情况,所以在设计实际管道时,必须依照管群组合状况来增加埋设的高度。
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最不能避免的情况就是通信管道和地下管线的交错,通信管道和其他管线交错,埋深时相互之间有矛盾并且迁移有麻烦时,应该遵守“有压让无压、无坡度要求让有坡度要求、小管让大管、局部让整体”的要求,施工单位之间相互商量采取解决方法。当然也可以考虑打乱通信管道的断面排列方式,降低管道占用断面的深度,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和减小埋深要求,但要注意的是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方式(例如加混凝土盖板),并且路面和管道顶部不能低于0.6m。
4.2.2 通信管道的测量和定线的优化
(1)高程测量。高程测量也可以叫水准测量。其的主要任务是测量地面两个位置之间的高差,(也可以叫高度差),方便对各个位置高程推算,从而确定管道的埋深位置,设计出管道剖面图,将其作为施工的依据[3]。局部区域可以认为某个水准点作为高程起点,也可叫相对高程。在实际的管道建设中,通常采用相对高程进行高程测量。有时也使用绝对高程,使用绝对高程测量时,一定要向市政规划单位索要管道附近的水准点标高数值,并且把此水准点高数值作为基础,继而进行管道高程测量。当各种设备准备就绪后,开始地管道高程进行测量,首先在每至300-500m的管道两侧测定一个临时水准点,从而保证施工的质量。
(2)管道坡度的优化设计。为了使管道中的污水流出,防止电缆线遭到腐蚀和管孔堵塞,在设计管道时应该考虑到坡度问题,两人孔间一定要设置适当的坡度,使得管道中的污水自然流到人孔中,方便清除污水。管道坡度不能低于3.5%,通常4.5%-5.5%最为合适,常见的管道坡度设置方法有下面几种:弧形坡。地下障碍物太多,管道不能直线建设,可以让管道向两边人孔向下弯曲,剖面上呈现弧形,弧形坡的缺点是施工太难,应该慎重使用。管道的坡度就是为了方便管道内的水向外流出,并且布放电缆的损害较小,所以说两入孔间管道绝对不能向上弯曲成“U”形 弯弧形坡。人字坡。在管道中间选择合适的位置作为定点,同时以固定的坡度向两边铺设,人字坡最大的优势是容易越过障碍物,缺点是在管道的弯点出比较容易使电缆受到损害,所以人字坡的坡度越小越好,当管道越过障碍物有困难时,可以选用此方法[4]。一字坡。每两个人孔之间管道必须按照规定的坡度直线进行铺设,此方式的优点在于施工简单、对电缆的损害小。但有一缺点就是埋深深度太深,用土量太大。此方法适合地下障碍物不多的地区使用。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城市通信管道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和相关通信单位相互联合,保证通信管道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同步开展,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缆线达到规定要求,提高施工的便利性和經济性。
参 考 文 献
[1]巩向伟,侯丰奎.适合各运营商及城市发展的通信管道设计探析[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4,(06):75-76.
[2]严建长,王东海.地下综合通信管道人孔设置的几点建议[J].电信技术,2004,(07):98-99.
[3]牛幼飞,王功.城市燃气管道防腐设计中的几大问题研究[J].科技传播,2012,(10):132-133.
[4]黄玉桥,宋祎昕.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价技术现状与对策建议[J].城市燃气,2013,(12):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