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有效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有效”地备好一节课,教师就应先分析该节课的“教学起点”——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分析和学习对象分析。文章拟就“研读课程标准”“通读教参整合教材”“分析学生学情”等三个环节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备课。
关键词:初中物理;“三环节”;有效备课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从狭义上讲,“备课”可理解成“为课堂教学作准备”和“使课堂教学更完备”;从广义上讲,备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动态过程,包括教师的“生活、学习、教学”以及教师对“人生反思、生活感受、知识增长”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考和认识过程。
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它是一种思想、一种策略、一种探索,它的有效性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表达着教师的创新思想,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物理教师要实现有效备课,就应先分析该节课的“教学起点”——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分析和学习对象分析。对“课程标准的研读、通读教参整合教材、学生学情的分析”就是实现“有效备课”的三个重要环节。
一、研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课程标准要求是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有效备课要求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物理新课标,明确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领会课标对物理教材有效指导的意图;其次是理解物理新课标的真实含义与物理教材表述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立足于课标的基准点整合教材、拓展教材,把握教学深度、广度,才能达到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素质要求。
在研读课程标准时,应当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分析新课标与原大纲的异同
要着重分析新课程标准和旧大纲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案例1】“摩擦力”教学要求的新课标与旧大纲的比较。
在这一节课中,旧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有: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滚动摩擦,知道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而新课标对这节课的要求是:通过日常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标准细化后:经历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过程)。
很明显,在知识点要求方面,新课标对这节课的要求比旧大纲要求低很多。但在技能要求和过程与方法方面,新课标的要求比旧大纲要求高很多。这样,我们在授课时就能更好地把握及调控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2.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模块的“标准”
要准确地把握教学模块所对应“标准”的要求,做到详略得当,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案例2】课程标准对“速度的描述”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速度的描述”的要求是“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即标准在“知识与技能”上的评价,一方面要求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另一方面,要求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考查学生是否会利用公式在三个物理量中,由其中的两个量求出第三个量,能用v-t图象或s-t图象描述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并能根据图象求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应注意不宜在此设置难题或偏题,用公式计算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抽象、准确等特点,认识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学生会用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从而认识图象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图象法显得直观、形象、生动,在解决物理问题中让学生一目了然。
二、通读教参整合教材
教材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参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源,备课要有效,就必须备好教材以及相关教学参考书。通读物理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分布,把握教材的整体性,是从宏观上理解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熟悉物理教学参考书能帮助我们分析、理解物理教材,并且参考书里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法建议,对教师的备课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通读教材、教参,既要有宏观上的把握,更要从微观着手,脚踏实地,力求实效。
具体地讲,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明确教材的系统性
由于教学工作的整体需要,学校在分工难以实现物理教师教学的“大循环”(即从初二一直带到高三),但我们应该要熟悉初二到高三的教材编排,不要教哪个年级的物理,就只看哪个年级的物理教材,要知道各年级的物理教材都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对整个中学物理教材的内容有所了解,在备课中才能瞻前顾后,统筹安排。
2.找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理清教材内容特点、编排次序和知識点之间的衔接关系,整理出一条条线索——“导线”,讲课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学生顺藤摸瓜,一个一个解决问题。此外,教师一定要通读教材,熟悉教材的要求,明确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游刃有余地因材施教。
3.洞悉物理教材中的能力点
能力点是指物理教材每一章节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例如像“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焦耳定律”这些重要的教学内容,都是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来的。实验探究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这些能力的养成过程中所体现的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是物理新教材高度重视的部分。
4.挖掘物理教材的教育教学素材
在备课环节,物理教师还要熟悉物理教材的教学因素、思想教育因素和人文因素,加深和拓宽物理备课的深度和广度。物理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例如:《摩擦力》这节中的磁悬浮列车,《浮力》一节中的人在死海中漂浮的图片都来源于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较多的章节都有交流与讨论,较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师在备物理教材、教参时,既要钻研教材,更要超越教材、教参,灵活运用,随时关注生活,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并及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教参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分析学生学情
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是备课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教学行为,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一切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鮮活的个体,有着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复杂的心理需要。教师只有细致地全面了解全体学生,掌握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细心、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细化地分析好学情,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做好学情分析。
1.分析全体学生的异同
就是要了解全体学生的内在特点,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生活经验和环境、学习环境、家庭环境等。分析学生学习物理的个性品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研究导致学生成绩差异的原因,并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
2.找准学生基础要点
在备课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必须把握有效教学的真实起点。通过问卷形式调查或评价学生的“作业”,结合学生的学年段和年龄特征,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按照学生的现有基础和实际能力设计教学。
3.挖掘学生能力培养点
备能力是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主能力等。教师在备课行动中基本掌握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基础,部分学生的能力倾向和能力水平。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机会和环节。
4.有效进行课前预习调查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结构化的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整理并归纳。如:课前可设计《课前预习问题评价表》让学生填写,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生成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全班学生问题评价表汇总”所反馈的情况,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需要来设计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内在需要设计教学思路,真正落实“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和策略。
“备课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缺乏创造的艺术,必然没有生命力。”备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理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把握可行的备课策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样才能融会贯通,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卜玉华.试论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7(04).
[4]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初中物理;“三环节”;有效备课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从狭义上讲,“备课”可理解成“为课堂教学作准备”和“使课堂教学更完备”;从广义上讲,备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动态过程,包括教师的“生活、学习、教学”以及教师对“人生反思、生活感受、知识增长”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考和认识过程。
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它是一种思想、一种策略、一种探索,它的有效性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表达着教师的创新思想,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物理教师要实现有效备课,就应先分析该节课的“教学起点”——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分析和学习对象分析。对“课程标准的研读、通读教参整合教材、学生学情的分析”就是实现“有效备课”的三个重要环节。
一、研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课程标准要求是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有效备课要求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物理新课标,明确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领会课标对物理教材有效指导的意图;其次是理解物理新课标的真实含义与物理教材表述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立足于课标的基准点整合教材、拓展教材,把握教学深度、广度,才能达到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素质要求。
在研读课程标准时,应当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分析新课标与原大纲的异同
要着重分析新课程标准和旧大纲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案例1】“摩擦力”教学要求的新课标与旧大纲的比较。
在这一节课中,旧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有: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滚动摩擦,知道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而新课标对这节课的要求是:通过日常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标准细化后:经历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过程)。
很明显,在知识点要求方面,新课标对这节课的要求比旧大纲要求低很多。但在技能要求和过程与方法方面,新课标的要求比旧大纲要求高很多。这样,我们在授课时就能更好地把握及调控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2.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模块的“标准”
要准确地把握教学模块所对应“标准”的要求,做到详略得当,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案例2】课程标准对“速度的描述”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速度的描述”的要求是“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即标准在“知识与技能”上的评价,一方面要求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另一方面,要求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考查学生是否会利用公式在三个物理量中,由其中的两个量求出第三个量,能用v-t图象或s-t图象描述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并能根据图象求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应注意不宜在此设置难题或偏题,用公式计算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抽象、准确等特点,认识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学生会用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从而认识图象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图象法显得直观、形象、生动,在解决物理问题中让学生一目了然。
二、通读教参整合教材
教材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参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源,备课要有效,就必须备好教材以及相关教学参考书。通读物理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分布,把握教材的整体性,是从宏观上理解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熟悉物理教学参考书能帮助我们分析、理解物理教材,并且参考书里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法建议,对教师的备课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通读教材、教参,既要有宏观上的把握,更要从微观着手,脚踏实地,力求实效。
具体地讲,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明确教材的系统性
由于教学工作的整体需要,学校在分工难以实现物理教师教学的“大循环”(即从初二一直带到高三),但我们应该要熟悉初二到高三的教材编排,不要教哪个年级的物理,就只看哪个年级的物理教材,要知道各年级的物理教材都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对整个中学物理教材的内容有所了解,在备课中才能瞻前顾后,统筹安排。
2.找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理清教材内容特点、编排次序和知識点之间的衔接关系,整理出一条条线索——“导线”,讲课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学生顺藤摸瓜,一个一个解决问题。此外,教师一定要通读教材,熟悉教材的要求,明确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游刃有余地因材施教。
3.洞悉物理教材中的能力点
能力点是指物理教材每一章节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例如像“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焦耳定律”这些重要的教学内容,都是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来的。实验探究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这些能力的养成过程中所体现的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是物理新教材高度重视的部分。
4.挖掘物理教材的教育教学素材
在备课环节,物理教师还要熟悉物理教材的教学因素、思想教育因素和人文因素,加深和拓宽物理备课的深度和广度。物理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例如:《摩擦力》这节中的磁悬浮列车,《浮力》一节中的人在死海中漂浮的图片都来源于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较多的章节都有交流与讨论,较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师在备物理教材、教参时,既要钻研教材,更要超越教材、教参,灵活运用,随时关注生活,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并及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教参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分析学生学情
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是备课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教学行为,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一切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鮮活的个体,有着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复杂的心理需要。教师只有细致地全面了解全体学生,掌握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细心、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细化地分析好学情,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做好学情分析。
1.分析全体学生的异同
就是要了解全体学生的内在特点,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生活经验和环境、学习环境、家庭环境等。分析学生学习物理的个性品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研究导致学生成绩差异的原因,并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
2.找准学生基础要点
在备课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必须把握有效教学的真实起点。通过问卷形式调查或评价学生的“作业”,结合学生的学年段和年龄特征,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按照学生的现有基础和实际能力设计教学。
3.挖掘学生能力培养点
备能力是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主能力等。教师在备课行动中基本掌握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基础,部分学生的能力倾向和能力水平。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机会和环节。
4.有效进行课前预习调查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结构化的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整理并归纳。如:课前可设计《课前预习问题评价表》让学生填写,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生成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全班学生问题评价表汇总”所反馈的情况,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需要来设计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内在需要设计教学思路,真正落实“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和策略。
“备课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缺乏创造的艺术,必然没有生命力。”备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理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把握可行的备课策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样才能融会贯通,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卜玉华.试论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7(04).
[4]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