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热型黄疸是牛多种疫病的一种临床症状,同时也是牛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引起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支原体和各种寄生虫感染,该种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持久性强的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牛群的身体健康。临床上由于该种疾病的病理变化多样,会出现许多临床症状,因此在药物治疗前一定要明确具体的致病原因,然后采取对症措施进行治疗,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降低发病率,提高治疗效果。该文分析了发热黄疸型牛病的鉴别方法和临床诊断方法,并提出具体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发热黄疸;牛疫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17.079
0引言
發热黄疸型牛病是牛养殖中的长发病和高发病,该种疾病的显著特点是临床症状多样、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对牛群养殖产业造成的威胁十分严重。近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牛在畜牧养殖产业结构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保障农业劳作和肉制品供给方面做出巨大贡献。随着牛养殖产业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牛饲养中疫病高发已经成为制约农畜牧养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发热黄疸型牛病是牛养殖中的常见病和高发病。
1临床症状
发热黄疸型牛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体温升高,角膜和体表皮肤存在黄疸型的黄染,小便呈现赤黄色,大便呈现黄色或灰白色,在整个发病期间患病牛会不断的出现肌肉痉挛、精神萎靡等症状,采食量逐渐下降。感染初期患病牛精神状态变差,体表皮肤瘙痒,但发热症状不明显,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患病牛采食量逐渐下降,体表皮肤出现出血斑块、淋巴水肿,对患病牛的尸体进行进一步解剖发现存在大量黄色的脓液[1],心肌肥大明显,并存在大量积液,膀胱经络阻塞胆囊肿大。
2临床鉴别
引起发热黄疸型牛病的致病原因多样,结合具体的临床表现,可对常见的致病原因进行鉴别诊断。经常导致牛出现发热黄疸型牛病的致病原主要包括无浆体病、泰勒娇焦虫病、巴贝斯虫病、支原体感染、螺旋体病等。其中无浆体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山东地区发病率低,并且传播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发生于每年的夏秋季节,很容易引发规模化的传播流行。泰勒焦虫病是由皮虫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原虫病,养殖户选择的饲养方式不同造成的发病率存在很大差异性,其中舍饲养殖发病率最高,在山东地区,该种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传播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巴贝斯虫病在犊牛阶段发病率最高,通常临床症状较轻也很容易治疗,造成的死亡率较低。成年牛感染巴贝斯虫病后,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死亡率会进一步升高。支原体是牛养殖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类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除引发牛出现呼吸道症状外,还会引发发热黄疸症状。养殖场卫生环境差,缺乏光照,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有毒有害气体积累,没有及时清理圈舍内的粪便都可造成支原体大面积传播感染。支原体感染会导致患病牛的毛细血管破裂,在皮肤表面出现大量出血点。吸血昆虫传播是该种致病原传播的主要方式。结合引发牛发热黄疸型牛病的致病原不同,表现的临床症状存在很大差异性。牛螺旋体病通常分为急性螺旋体病和慢性螺旋体病2种。慢性螺旋体病造成的死亡率较低,主要表现为采食量下降,身体逐渐消瘦,后期胃肠道出血淋巴结水肿明显。而急性螺旋体病所造成的死亡率较高,发病后患病牛在短时间内不会正常采食,并出现持续性的高热症状,眼结膜产生黄色物质,患病牛的身体器官开始出现病变,出现明显的黄疸症状。当牛感染泰勒焦虫后,发病初期精神状态逐渐变差,不能正常行走,离群独居,体表皮肤呈现红色,当病情严重时患病牛各项症状逐步加重,淋巴结肿大明显,在尾骨后侧会出现明显的淤血现象。巴贝斯虫病在牛患病初期也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便血,粘膜逐渐变成黄色。支原体感染也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新疫区常呈现急性经过,老疫区呈现慢性发病经过。急性期持续时间通常为25 d左右,慢性期能持续150 d以上[2]。牛群中一旦出现支原体病,通常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牛群净化。牛无浆体病潜伏期为15 ~ 45 d,主要呈现慢性经过,患病牛血液中的血红素逐步下降,出现淋巴水肿、胃肠道出血等现象。急性发病时会快速出现黄疸、贫血、腹泻、便血等症状。
3治疗措施
当患病牛的体温持续维持37~ 39℃,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日间和夜间体温也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并伴随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说明牛群已出现发病情况,要及时进行鉴别治疗。在对发热黄疸型牛病进行治疗中,不同致病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治疗。无浆体病通常选择使用青霉素、土霉素等药物进行抗菌消炎治疗。巴贝斯虫病主要选择使用咪唑苯脲、三氮脒等高敏药物进行治疗,在药物治疗前应进行严格的药物试验,通过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如果患病牛经过确诊感染泰勒虫病,可选择使用贝尼尔溶液进行肌肉注射治疗,或者选择使用1.5%浓度的马拉塞尔溶液进行全身喷洒,在进行驱虫治疗的同时,还应做好健胃补液等工作,提高身体抵抗能力。牛群感染支原体后,应进行严格的药敏试验,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治疗,目前常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泰勒菌素、氟苯尼考等。在药物治疗中一定要确定最佳的药物使用量,避免药物使用不当,引发支原体出现变异,影响治疗效果。对于螺旋体病,可选择使用土霉素、金霉素、链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中,链霉素使用剂量为30 mg/kg体重,肌肉注射,2次/d。土霉素的使用剂量为30 mg/kg体重,肌肉注射,1次/d。采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后,牛症状会有所减轻,然后依据用药记录,患病症状通常会在用药3~5d后有所缓解,治愈率97%以上[3]。
4预防
临床上引发牛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原因很多,在牛日常养殖中应重点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构建完善的疫病防控方案,定期对牛群进行疫苗免疫接种,保证抗体水平达标。注重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在该种疫病发病高峰期,可在饲料或饮用水中添加相应的药物进行保健预防,提高牛群身体抵抗能力,降低发病率。在牛养殖中应结合不同的日龄情况要求进行妥善的分群处理,保证合理的养殖密度,避免牛群之间相互接触加重致病原的传播蔓延。
5结束语
发热黄疸型牛病是牛群中特别容易出现和传播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引发各种疾病的致病原很多,不同致病原表现的临床症状也存在很大差异。在临床诊治中,可结合患病牛的具体临床表现,对病情作出明确诊断,进一步分析引发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具体原因,做到对症下药,对症治疗,确保治疗效果达到最佳。在临床诊治中,不要一味根据过往经验给药,需对牛的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观察、综合判断,根据患病流的提升变化,对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调整,总结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杨厚贵.发热黄疽型牛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J].现代农业研究,2018(7):39-40.
[2]叶玲.发热黄疽型牛病的临床鉴别与治疗[J].山西农经,2018 (1):76.
[3]张淑娟,闰小刚,冯文魁,等.奶牛黄疽病的鉴别诊疗心得[J],中兽医学杂志,2009 (2):21-22.
作者简介:宋先鹏(1978-),男,山东鄄城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疾病诊疗方面工作。
关键词:发热黄疸;牛疫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17.079
0引言
發热黄疸型牛病是牛养殖中的长发病和高发病,该种疾病的显著特点是临床症状多样、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对牛群养殖产业造成的威胁十分严重。近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牛在畜牧养殖产业结构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保障农业劳作和肉制品供给方面做出巨大贡献。随着牛养殖产业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牛饲养中疫病高发已经成为制约农畜牧养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发热黄疸型牛病是牛养殖中的常见病和高发病。
1临床症状
发热黄疸型牛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体温升高,角膜和体表皮肤存在黄疸型的黄染,小便呈现赤黄色,大便呈现黄色或灰白色,在整个发病期间患病牛会不断的出现肌肉痉挛、精神萎靡等症状,采食量逐渐下降。感染初期患病牛精神状态变差,体表皮肤瘙痒,但发热症状不明显,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患病牛采食量逐渐下降,体表皮肤出现出血斑块、淋巴水肿,对患病牛的尸体进行进一步解剖发现存在大量黄色的脓液[1],心肌肥大明显,并存在大量积液,膀胱经络阻塞胆囊肿大。
2临床鉴别
引起发热黄疸型牛病的致病原因多样,结合具体的临床表现,可对常见的致病原因进行鉴别诊断。经常导致牛出现发热黄疸型牛病的致病原主要包括无浆体病、泰勒娇焦虫病、巴贝斯虫病、支原体感染、螺旋体病等。其中无浆体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山东地区发病率低,并且传播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发生于每年的夏秋季节,很容易引发规模化的传播流行。泰勒焦虫病是由皮虫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原虫病,养殖户选择的饲养方式不同造成的发病率存在很大差异性,其中舍饲养殖发病率最高,在山东地区,该种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传播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巴贝斯虫病在犊牛阶段发病率最高,通常临床症状较轻也很容易治疗,造成的死亡率较低。成年牛感染巴贝斯虫病后,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死亡率会进一步升高。支原体是牛养殖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类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除引发牛出现呼吸道症状外,还会引发发热黄疸症状。养殖场卫生环境差,缺乏光照,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有毒有害气体积累,没有及时清理圈舍内的粪便都可造成支原体大面积传播感染。支原体感染会导致患病牛的毛细血管破裂,在皮肤表面出现大量出血点。吸血昆虫传播是该种致病原传播的主要方式。结合引发牛发热黄疸型牛病的致病原不同,表现的临床症状存在很大差异性。牛螺旋体病通常分为急性螺旋体病和慢性螺旋体病2种。慢性螺旋体病造成的死亡率较低,主要表现为采食量下降,身体逐渐消瘦,后期胃肠道出血淋巴结水肿明显。而急性螺旋体病所造成的死亡率较高,发病后患病牛在短时间内不会正常采食,并出现持续性的高热症状,眼结膜产生黄色物质,患病牛的身体器官开始出现病变,出现明显的黄疸症状。当牛感染泰勒焦虫后,发病初期精神状态逐渐变差,不能正常行走,离群独居,体表皮肤呈现红色,当病情严重时患病牛各项症状逐步加重,淋巴结肿大明显,在尾骨后侧会出现明显的淤血现象。巴贝斯虫病在牛患病初期也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便血,粘膜逐渐变成黄色。支原体感染也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新疫区常呈现急性经过,老疫区呈现慢性发病经过。急性期持续时间通常为25 d左右,慢性期能持续150 d以上[2]。牛群中一旦出现支原体病,通常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牛群净化。牛无浆体病潜伏期为15 ~ 45 d,主要呈现慢性经过,患病牛血液中的血红素逐步下降,出现淋巴水肿、胃肠道出血等现象。急性发病时会快速出现黄疸、贫血、腹泻、便血等症状。
3治疗措施
当患病牛的体温持续维持37~ 39℃,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日间和夜间体温也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并伴随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说明牛群已出现发病情况,要及时进行鉴别治疗。在对发热黄疸型牛病进行治疗中,不同致病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治疗。无浆体病通常选择使用青霉素、土霉素等药物进行抗菌消炎治疗。巴贝斯虫病主要选择使用咪唑苯脲、三氮脒等高敏药物进行治疗,在药物治疗前应进行严格的药物试验,通过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如果患病牛经过确诊感染泰勒虫病,可选择使用贝尼尔溶液进行肌肉注射治疗,或者选择使用1.5%浓度的马拉塞尔溶液进行全身喷洒,在进行驱虫治疗的同时,还应做好健胃补液等工作,提高身体抵抗能力。牛群感染支原体后,应进行严格的药敏试验,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治疗,目前常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泰勒菌素、氟苯尼考等。在药物治疗中一定要确定最佳的药物使用量,避免药物使用不当,引发支原体出现变异,影响治疗效果。对于螺旋体病,可选择使用土霉素、金霉素、链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中,链霉素使用剂量为30 mg/kg体重,肌肉注射,2次/d。土霉素的使用剂量为30 mg/kg体重,肌肉注射,1次/d。采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后,牛症状会有所减轻,然后依据用药记录,患病症状通常会在用药3~5d后有所缓解,治愈率97%以上[3]。
4预防
临床上引发牛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原因很多,在牛日常养殖中应重点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构建完善的疫病防控方案,定期对牛群进行疫苗免疫接种,保证抗体水平达标。注重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在该种疫病发病高峰期,可在饲料或饮用水中添加相应的药物进行保健预防,提高牛群身体抵抗能力,降低发病率。在牛养殖中应结合不同的日龄情况要求进行妥善的分群处理,保证合理的养殖密度,避免牛群之间相互接触加重致病原的传播蔓延。
5结束语
发热黄疸型牛病是牛群中特别容易出现和传播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引发各种疾病的致病原很多,不同致病原表现的临床症状也存在很大差异。在临床诊治中,可结合患病牛的具体临床表现,对病情作出明确诊断,进一步分析引发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具体原因,做到对症下药,对症治疗,确保治疗效果达到最佳。在临床诊治中,不要一味根据过往经验给药,需对牛的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观察、综合判断,根据患病流的提升变化,对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调整,总结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杨厚贵.发热黄疽型牛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J].现代农业研究,2018(7):39-40.
[2]叶玲.发热黄疽型牛病的临床鉴别与治疗[J].山西农经,2018 (1):76.
[3]张淑娟,闰小刚,冯文魁,等.奶牛黄疽病的鉴别诊疗心得[J],中兽医学杂志,2009 (2):21-22.
作者简介:宋先鹏(1978-),男,山东鄄城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疾病诊疗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