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磬口漫谈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1989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房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发源地、是始祖文化发源地、是巫文化和楚文化发源地、是中华诗祖的封地和诗经文化核心地、是围棋的发源地、是第一件乐器石磬的发源地。
  【关键词】汉水文化;始祖文化;尧帝;诗经;石磬
  【中图分类号】J63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053-03
  【本文著录格式】袁林,彭杰.房县磬口漫谈[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53-55.
  一、“礼乐治国”是古代中国治理国家的独特方式
  中国自古就有“礼乐之邦”的美誉,就连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孟德斯鸠也认为:“古代中国最大的特色就是奉行儒家‘礼乐治国’的原则”。
  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社会学家,都一致认为: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规制礼乐,逐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延申发展成为社会道德伦理上的族规家训和乡规民约,其中很多内容后来进入了法律体系,用以约束言论行为、维护礼法人伦、规范社会秩序。以礼乐制度为基础的族规家训和乡规民约,其作用甚至远远高于司法制度。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正是因为礼乐制度的潜移默化和世代传承,才使得中华文化和文明薪火相传、延续至今。
  礼乐文明,包含礼仪和音乐两个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但又有先后秩序。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音乐的诞生早于礼仪,而乐器则堪称礼乐文明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说:“琴音调而天下治”。
  二、房县姚坪的磬口是我国古代第一件乐器石磬的发源地
  我国在商周时期乐器的发展已十分可观。据说当时已经使用的乐器有六、七十种之多,《诗经》里提到的就有二十九种乐器名称。就制作材料而言,包括土、匏、皮、竹、丝、石、金、木。真是五光色,琳琅满目。笔者在此只想对我国最古老的乐器——石磬的发源地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国古代发明的第一种乐器是什么?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定论。有人认为是骨笛,有人认为是陶埙。笔者不辞鄙陋,大胆推测:我国古代发明的第一种乐器是石磬,而且发源地就是现今堵河流域的房县姚坪乡磬口村。
  “搜狗百科”记载:“石磬”简称“磬”,是中国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律吕精义》将“磬”称作“石音之属”。
  据专家考证:“磬”在中国古代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社会首先经历了漫长的石器时代,在文字还没有形成的时候,石磬就已进入原始人类的生活。因此,研究石磬不仅是追寻中国的乐器演化史和音乐发展史,而且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已有的考古资料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最早的乐器是石(石磬)和木(梆鼓),它们远远早于金属类和丝竹类乐器。我国古代典籍里关于石磬的最早记载是《世本》中“无句作磬”,“无句”,就是尧的乐师。
  可以推想的是:我们祖先经历了漫长的石器时代,他们在打制石器工具的劳动过程中,发现某些石头在敲击的时候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于是便有意选择这些能够发出悦耳乐声的石头作为“乐器”,在舞蹈或祭祀的时候,通过敲击这些“乐器”烘托和渲染气氛。这一现象被记载在《尚书·益稷》中:“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文中的“石”就是“石磬”,说明石磬在当时已成为原始乐舞的一种击节乐器。这种乐舞是否就是原始的祭祀活动,尚无定论,但磬作为较早礼器出现在祭祀活动中是肯定的[1]。
  任何一个文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和逻辑顺序。从乐器和音乐发展的逻辑顺序看,先有劳动工具,而后才有乐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最早由实用工具转化成的乐器,无疑就只能是石磬了。
  三、笔者推测房县磬口是石磬发源地的主要依据
  礼、乐作为古人类文明的象征,一定是诞生在人类出现最早、活动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放眼华夏,远古时期最符合这些条件的地方就是以汉水流域为核心的古庸国,而房县就处于古庸国的中心地带。
  据《郧阳府志》、《房县志》和《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记载:“西周以前,房县为彭部落方国;春秋为房渚,属古麋、庸二国;战国为房陵,属楚。”
  (一)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房县古代属于庸国,而以庸国为中心的汉水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得出这个结论最有力的证据是,1985年在古庸国都城西南约一百公里处的重庆巫山县龙骨坡发现的距今204万年的“巫山猿人”遗址,它比作为黄河文明起源地主要证据——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约60万年的“北京猿人”要早140多万年。1989年在古庸国都城西北约50公里处的郧县青曲镇发现的距今100万年的“郧县猿人”,也比“北京猿人”早40万年。正是因为这两个遗址的发现,全世界的专家学者才一致认为“全球最早的人类出现在中国(巫山县)”、巫山猿人的发现“改写了中华文明起源史”[2]。
  张良皋先生在他的《巴史别观》中也说:庸国是制陶大国、诗歌大国、器乐大国、筑城大国、冶炼大国、造历大国、农业大国……庸国的成就,几乎包含了全部的古文明因素,它是华夏民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张良皋先生认为,夏商时期,庸人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形态。庸国盛产五金,掌握着先进的青铜技术,是铸钟大国,因此,也被称为“镛人”。商代的许多鼎器、大钟都是庸人的杰作。如果张良皋先生的观点属實,庸国不仅是石磬的发源地,而且还是编钟的发源地。
  (二)这里是始祖文化的发源地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关于自己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女娲是古往今来流传最广泛、最久远、影响力最大的神话人物。据统计,在全国各民族、各省份中,明确有女娲出现的神话和故事有247个,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和各个民族。在汉民族神话传说中,女娲同伏羲、神农并列,被尊为中华民族最初始的“三皇”,但她的功绩最大。《淮南子.览冥篇》云:“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熏万物”。女娲的人格力量在于她建立了齐天盖地的丰功伟绩。具体地说:一是抟土造人,创造了人类;二是炼石补天,拯救了人类;三是兄妹成婚,繁衍了人类;四是制定了婚姻制度,教化了人类;五是创造了笙簧音乐,娱乐了人类。这五大功劳,旷古烁今,无一神一仙可比,无一皇一帝可比。因此,她得到了中华民族广泛而长久的崇拜和尊敬,被炎黄子孙公认为创世神和始祖。   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女娲创世故事发源地的记载,但最有权威的当属唐代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五代杜光庭的《录异记》、明代徐道的《神仙全传》和清代的《康熙大字典》以及现代神话学权威袁珂的《中国神话大辞典》,特别是《康熙字典》是可信度最高和最严肃的国家典籍,它们都明确标明了女娲炼石补天和抟土造人的地方是竹山宝丰的女娲山,也就是古庸国的中心位置。
  不仅仅是女娲,在中华民族创世神话中,传说中的三皇:神农、伏羲、祝融等神仙都能在庸国范围内找到他们活动的足迹、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被誉为汉民族创世史诗的《黑暗传》也诞生在这个地方。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里是始祖文化的发源地。[3]
  (三)这里是巫文化和楚文化的发源地
  巫文化是远古时期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创造的一种原始文化,它也是人们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一种必然选择,是原始人类对万物有灵崇拜时期的各种文化形式的集合。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有对这一原始文化形式的记载,至今,在东南亚和非洲很多国家和部落仍然保留有这种文化现象。
  我国由于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文化时期,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巫文化,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卦、音乐舞蹈、祭祀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它们不仅是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而且,也是中华文明的滥觞。
  在我国,自古以来,以“巫”字命名并且一直保持不变的行政区划只有现重庆市的巫溪县和巫山县,而在远古时期,它们统称为“巫咸国”或“巫臷国”。现巫溪县宁厂古镇的宝源山,就是中国巫文化的发源地。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在他的《巫咸山赋》里描述“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山海经》记载的灵山十巫,就是早期的庸人;而灵山十巫中的巫姑,其实就是创世女神女娲[4]。
  巫文化是巴楚文化和长江文明的主要源头,巫文化是楚文化的基础,楚文化是汉文化的前身,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这在学术界已经成为定论。[5]
  (四)这里留下了尧帝活动的大量遗存
  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圣王,位列五帝之一。尧的本名叫放勋,尧是他的谥号。《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历史上一致认为,尧帝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备,为古昔圣王,他在房县留下了大量活动的遗存。
  房县古代属于上庸,曾是尧之子丹朱的封地,《竹书纪年》称:“丹诸(朱)辟(避)舜于房”;舜继位后,封丹朱为“房邑侯”。另有一个传说,丹朱到达封地后,看到有一个“上古女娲神庙”,石碑上刻有一个“房”字,于是就将封地定名为“房”。历史记载:丹朱少愚顽,尧帝怕他在封地惹是生非,同时也是为了教化他,特地发明了围棋,而丹朱也成为史上围棋第一高手,并被后世尊为围棋始祖。在丹朱的推广下,庸国也成为围棋大国。史载“尧时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丹朱去世后,葬于房陵二郎岗,清同治版《房县志》记载:“二郎岗,山麓有丹朱冢”。《广舆记》记载:“丹朱封此”。
  房县有很多地方都与尧帝有关:姚坪,原来的名字是“尧坪”,也就是尧帝曾经驻跸的平地;窑淮,原来的名字是“尧怀”,也就是怀念尧帝的意思;庆口,原来的名字是“磬口”也就是运送石磬的渡口。还有尧子垭和现在划归保康的尧治河。只不过后来人们在口口相传中以讹传讹,将尧坪叫成姚坪、尧怀叫成窑淮、磬口叫成庆口了。遗失了这些地名原有的历史文化信息,实在是一个莫大的遗憾和损失。
  传说尧帝将丹朱流放到这里后,经常借巡视天下的机会来看望他。当他看到堵河的鹅卵石黑、白分明,在荡漾的河水中灵动、变幻,从中感悟到大自然昼夜交替、阴阳变化,才发明出象征天地造化、孕育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的围棋。
  (五)這里是“中华诗祖”尹吉甫的封地和诗经文化的核心地
  《诗经》是我国“四书五经”之首,堪称中华文化的原典,在《诗经》中有“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颂,穆如清风”等诗句,赞颂的就是西周太师尹吉甫,而他就是房县人。
  据《郧阳府志》记载:“周尹吉甫,房陵人,宣王时封太师,食邑于房,卒葬房之青峰山。” 据考证,《诗经》中《崧高》、《烝民》、《六月》、《韩奕》、《江汉》、《都人士》等篇均是尹吉甫所作。房县也是《诗经》国风中《周南》和《鄘风》的采风地。
  尹吉甫比屈原早513年,比孔子早301年,堪称“中华诗祖”。
  房县现仍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明嘉靖年间,知县夏维宁为其专修一坊,取名“忠孝故里”。清道光年间,又雕尹吉甫石象一尊,供奉于宝堂寺内。房县今存有尹吉甫的老屋(宅)、宗祠、庙、墓、后裔,其中在尹吉甫镇(原榔口乡)万峰山宝堂寺建有“日月品字型”尹氏宗庙;在万峪乡老人坪保存有尹吉甫宗祠等。
  如今,在房县的榔口乡、青峰镇、九道乡、桥上乡、白鹤乡等地,村民们仍广泛传唱着《诗经》中的《关雎》、《蓼莪》等20多首民歌;并且流传着很多关于尹吉甫的传说。
  综合以上因素,我国古代第一件乐器石磬诞生在这个地方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
  四、关于磬口的传说
  堵河盛产一种奇石青钢玉,当地人俗称“油光青”,按其色可分为墨黑、绿青、灰、蓝几种;按其纹可分撒米点油光青、水纹油光青、花纹油光青。油光青硬度达8度以上,石质坚硬细密、光滑温润,敲击之后声音清越悠长,十分悦耳。
  传说丹朱在流放期间,将尧坪堵河里的特产“油光青”奇石敬献给尧帝,尧帝每每思念儿子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叩击奇石,发出清越的乐声。尧帝的乐师无句发现这种石头敲击的声音非常好听,就开始琢磨、研究,后来发明了磬这种乐器,并将磬作为宫廷宴享、宗庙祭祀、朝拜仪式活动中的“礼器”。此后,尧坪也就成为石磬的生产基地,每年有大量石磬从这里装船外运,而这个装运石磬的码头,也就被命名为“磬口”了。
  在甲古文中,(磬的甲骨文写法)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磬的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并且由单磬逐渐发展成编磬。笔者认为,后来的编钟,也是在编磬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
  五、结语
  房县自古就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发源地、是始祖文化发源地、是巫文化和楚文化发源地、是中华诗祖的封地和诗经文化核心地、是围棋的发源地、是第一件乐器石磬的发源地……在一个区域内,拥有如此富集和珍贵的文化资源,十分罕见,每一样都足以震惊世界文明史。我们一定要保护和利用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弘扬历史,传承文脉,发掘独具特色的县域文化特质,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文化旅游产业迅速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搜狗百科.《石磬的起源及发展》。
  [2]巫山猿人改写历史[N].时代信报,2008-03-27。
  [3]袁林.论汉水流域的女娲文化遗存及其地位[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4]张良皋.灵山十巫与女娲[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5]张良皋.巴史别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刘冬颖.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J].求索,2004(10).
  作者简介:袁林(1964-),男,湖北竹山,大专,曾任竹山县旅游局长,北京工业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汉江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十堰市旅游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汉水文化;彭杰(1980-),男,湖北房县,大专,曾任十堰市旅游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湖北巨轮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樱花岛景区)董事长,研究方向为民俗文化。
其他文献
在维也纳居住和工作的雕塑家Sophie Hirsch,主要以以身体为中心、张力与平衡为主题的抽象艺术为研究对象.她善于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其大型雕塑由巨大的硅胶组件制成,与织物配合并使用铝制结构安装在石膏块上.作品充满活力,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动感平衡,且具有对比性.通过她的作品,我们感受到硬与软、透明与不透明、重与轻、灵活与笨拙等多种相互制约的元素达到了动态交换的融合.
期刊
继北京、东京和利雅得后,独具品味的法国高级珠宝世家Boucheron宝诗龙于上海全新呈现世家宝诗龙限时体验空间,其中精心设计的四大主题空间将世家的经典传承、创新精神、自由饰我与法式生活艺术一次性呈现,为到场宾客打造一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世家传承空间宛如一间图书馆,胭脂红的墙面旨在向“Salon Chinois”致敬.这个神秘内阁灵感源于中国东方风格,于20世纪初由菲德烈克·宝诗龙委托设计,至今仍然保存在旺多姆广场26号的宝诗龙之家中.宾客于此可以欣赏到于今年一月推出的Histoire de Style
期刊
《沧浪诗话》谈诗,认为诗法有五个要点:“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①而诗的极致是入神。五法之中,以音节为最重要。因为诗如果没有音节,便不成诗。体制是诗的形式问题。格力、气象、兴趣几点很抽象,不易理解。清人王渔洋以“典”、“远”、“谐”、“则”四字论诗:“典”是典故、事实;“则”是法则,雅正的意思。扬雄论赋就有“丽以则”、“丽以淫”的说法。王渔洋论诗提倡神韵,主张不要讲得太近,要意在
期刊
【摘要】高职声乐教学一直以来都遵循着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尤其是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需要将思政与专业教学相融合,这样的教学模式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但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问题,这就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怎样将思政引入高职声乐教学的课堂,怎样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发挥思政的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每一
本文以山东省A市幼儿师范学校声乐兴趣小组的训练为主线,分别从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法创新等方面,阐释了民歌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意义.除了学唱经典民歌,笔者试图从本地民歌入手展开论述,以期引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使民歌教学顺利融入学前教育课程,并得到推广应用,由此为幼儿园民歌音乐启蒙教学提供借鉴.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在全国的高校中得以迅速和全面的开展.本文以《短片创作》课程为例,阐述了数字影像创作类课程的线上教学的整体设计,包括教学思路的确立、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措施、课后的问卷调查和回顾,线上教学的优势和弊病的总结.本文还对影像创作类课程的线上教学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摘要】本文基于传统节日文化德育价值的基础上,以“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为实际案例,探析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方式方法,并提出了深挖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充实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开展多姿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作用、发挥新媒体作用,打造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网络文化等建议。  【关键词】节日文化;高校;德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
【摘 要】目前VR技术在旅游领域中应用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如旅游体验方面等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大同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应该让它们鲜活起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利用VR技术进行大同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在探索过程中要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运用技术,提升体验;资源整合,打造精品等原则。大同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为外地可资本化的文化资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VR技术的应用使其宗教文化更好
【摘要】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要求,在高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使得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富有成效,深化文化认同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其中的红色文化认同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以下重要价值: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红色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
【摘要】通过研究,提炼总结出水族剪纸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现代教育价值,即生态观教育价值、生命观教育价值、劳动观教育价值、形象思维教育价值。然后结合其教育价值内涵提出了水族剪纸融入黔南州小学美术课堂,进行水族剪纸主题课堂内容开发、水族剪纸欣赏课堂开发、水族剪纸探索课堂开发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水族剪纸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