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例急性三甲基氯化锡中毒患者神经-肌肉图分析

来源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er4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急性三甲基氯化锡(TMT)中毒患者的神经-肌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急性TMT中毒患者四肢主要神经和肌肉的肌电图检查结果。

结果

13例患者中有10例出现异常,异常率76.9%。以上下肢同等程度受累最常见;远端周围神经损害最多见,主要表现为感觉为主损害或感觉、运动混合性损害,几乎同等程度存在轴索损伤及脱髓鞘病变。最易受累神经是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异常率分别是39.1%、35.9%。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先出现损伤但恢复得慢;尺神经先出现损伤,恢复得快;腓肠神经较晚出现损伤。

结论

急性TMT中毒可致四肢周围神经损害,该损害是一个缓慢、渐进式的过程,其恢复亦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老年患者的平衡功能与视觉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7年4-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白内障专科中心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87例,评估受试者的视觉功能(LogMAR视力)、静态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动态平衡功能["站起-走"(TUG)计时]以及认知(MMSE问卷)和抑郁状态(GDS-15问卷)。采用方差检验、回归线、多元逐步线性回归
目的:研究唐山地区青少年儿童近视屈光度增加速度与季节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自2017年3月20日起,为期1周,等距随机抽样法抽取唐山市眼科医院视光学诊疗中心就诊的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212例(424眼),年龄8~16岁。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散瞳验光,测量并记录客观屈光度,之后配戴单焦点框架眼镜;同年9月23日起,为期1周复查其客观屈光度;2018年3月21日起,再次复查记录其客观屈光度。进行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0~6岁早产儿屈光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学龄前早产儿屈光异常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回访既往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行视网膜筛查的0~6岁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早产儿1 505例,行睫状肌麻痹后进行屈光检查。按照矫正胎龄后的年龄进行分组,了解各年龄组双眼球镜度及柱镜度的P50参考值和75%参考值范围。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注射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73例,根据是否联合使用NGF分为NGF联合治疗组45例(NGF 18 μg,肌肉注射,1次/d,甲钴胺500 μg,肌肉注射,1次/d)和单纯甲钴胺治疗组28例(甲钴胺500 μg,肌肉注射,1次/d),疗程均为4周。
目的:探讨早产儿矫正胎龄32~40周的屈光状态,评估早产儿屈光发育与出生体质量、出生孕龄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NICU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接受ROP筛查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对早产儿屈光状态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前瞻性研究。在矫正胎龄32~40周时右眼行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再进行ROP筛查并记录。记录早产儿
目的:通过比较A型肉毒素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前后患者眼表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对眼表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年1-6月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欲行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的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2周采用Jankovic量表(JRS)对其病情进行评分;采用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对其眼表症状进行评分;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泪膜破裂时间(BUT)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情况;S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是近年来利用飞秒激光实施的一种全新的治疗理念和方式。与既往利用准分子激光治疗的表层和基质角膜屈光手术相比,SMILE对于提升屈光不正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和应用潜力。现结合国内外对于SMILE相关的前沿研究,深入阐明该术式的实际应用效果及临床前景,以期为临床安全稳步实施SMILE以及进一步提升其视觉质量提供参考。
目的:应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观察青光眼睫状体炎(又称Posner-Schlossman综合征,PPS)患者角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回顾性研究。对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就诊的56例PPS患者(56眼)的病历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记录患者的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及共聚焦显微镜下表现,包括角膜基质细胞有无活化、内皮细胞形态、有无角膜后沉着物(KP)及KP的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患者萎缩弧(PPA)面积的多模态成像定量分析结果。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高度近视伴萎缩弧的患者30例(45眼)。其中,男13例(19眼),女17例(26眼)。年龄27~69(53.1±11.6)岁。所有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CFP)、近红外自发荧光(NIR-FAF)、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频域光学相干
目的:通过和同视机主观斜视角比较,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知觉眼位的情况和意义。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对2017年2-8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别用同视机检测其主观斜视角和用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视感知觉检查方法检测其知觉眼位,将同时具备以上2项检测结果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二者水平方向眼位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统计同视机主观斜视角在垂直方向眼位偏斜的检出率,对同视机主观斜视角未检出垂直偏斜者分析其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