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的同伴互动提供了很多机会与条件。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目标和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把活动室相对划分为几个区域并投放相应材料,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通过与材料、环境及同伴的互動进行学习并获得发展 。”由于区域活动的这种自主宽松的特点,使得区域活动很受幼儿的喜欢。区域活动中积极的同伴互动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促进区域活动中同伴间的积极互动?首先要了解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的现状。
一、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的现状
从我这三年教育教学中对区域活动的观察,我发现了几个问题:
1.同伴互动行为发生的频率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发生在建构区、操作区的同伴互动频率相对较高,而发生在语言区等区域的同伴互动频率较低。
2.同伴互动多为请求、协商等中性互动,关心帮助、表示友好等积极互动和争夺物品、攻击等消极互动较少。
3.同伴互动中教师介入少,且介入多由于同伴消极互动。
二、影响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的因素
1.区域活动环境的因素
首先,建构区、操作区的活动内容一般是幼儿对物体的具体操作活动,幼儿较感兴趣;而语言区、美工区的活动内容一般是阅读、画画等内容,相对建构区和操作区来说比较不具动态性。幼儿具有好动的特点,建构区、操作区是幼儿比较喜欢去的区域,常可见三两幼儿一起操作某个材料的现象;而语言区总是较冷清,且一般都是幼儿独自活动。可见,建构区、操作区的活动形式相比语言区复杂,因此发生在建构区、操作区的同伴互动频率也就比较高。
其次,建构区场地一般相对较大较开放,干扰因素较多,幼儿在开放、宽松的场地中,活动情绪较高,能较积极地参与活动并与同伴互动。而语言区一般较封闭、安静,干扰因素较少,幼儿活动情绪相对稳定,不易与同伴发生互动行为,即便有,大多也只是询问、请求等简单的言语交流。
再者,语言区主要提供图书等,这些材料较易引发独立游戏。而建构区和操作区主要提供一些可操作材料,易引发幼儿合作游戏。并且,当同一种材料的数量不够该区域人手一份时,幼儿又都想要玩,只能协商一起玩,当协商达不到一致,会出现争抢玩具材料、攻击、告状等行为。因此,区域活动材料的数量对同伴互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2.幼儿的因素
首先,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有所发展,因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要通过语言互动,他们不会像小班幼儿一样动不动就出现争抢玩具、攻击等行为,遇到问题一般能够先用语言交流来协商。然而,中班幼儿的思维仍以自我中心为主。他们在与同伴互动中除了语言方式为主的互动,也不乏为了得到某个玩具材料等而进行语言伴随动作的互动。
其次,不同性别同伴互动方式也不大一样,女孩多采取语言方式为主的同伴互动,而语言伴随动作方式为主的同伴互动多由男孩引起。
3.教师的因素
教师若重视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的话,那么教师就会较关注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互动,积极地帮助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积极互动。
三、教育建议
区域活动环境是由教师创设的,而区域活动的主体即幼儿是可以通过教师的教育进行影响的,并且教师又是区域活动的组织者、观察者和指导者。由此,为了促进区域活动中同伴间的积极互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努力:
1.创设互动的区域活动环境,实施有效的互动策略
首先,区域活动内容要形式多样、有吸引力。如语言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幼儿两两互相讲故事、几个人进行讲故事比赛等。又如美工区不要总是作为美术活动的区角延伸,而应打破主题内容限制,给幼儿自由创造的空间。
其次,要根据不同活动区特点来设置区域活动场地。如建构区主要搭积木、拼花片,若场地太小,易发生由于幼儿不小心碰到别人作品而引起的消极互动,所以建构区的场地设置应相对其它活动区大;且建构区对幼儿动作的伸展性要求较高,铺上柔软的地垫能为幼儿创造一个舒适开放的活动场地,使幼儿能在舒服宽松的场地更好地与同伴互动。
再者,区域活动材料应是多样可变、无固定功能、利于引发幼儿合作游戏的。如语言区投入魔方图片讲述材料,即魔方六面贴上不同的图片,两个幼儿一起合作游戏,一人转魔方,一人讲述对应的图片内容,轮流进行游戏。这种互动的材料自然而然地引发同伴互动,又增加了活动趣味性。并且,可适当减少同一种区域活动材料的数量来引发幼儿合作游戏,从而增加同伴互动行为。
2.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
具有不同个性的幼儿其互动特点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班级里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和兴趣需要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在操作区中学习系纽扣的技能帮木偶穿衣服,由于教师示范次数有限,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就学会,能力弱的幼儿可能一边回想一边尝试仍不会,教师就可以为能力强但又不善与人交往的幼儿提供发起同伴互动的机会,引导他们讲解系纽扣的操作方法,让其主动去教其他能力弱的幼儿,以此达到在同伴互动中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经验。再如,针对个别较胆小的幼儿,鼓励他们从简单的提议做起,尝试发起互动行为。
3.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适时适当地介入幼儿的互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适时适当地介入同伴互动。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为促进幼儿良好的同伴互动提供支持。对于消极的同伴互动,教师的介入时机也要适宜,要为幼儿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尝试,不可立马制止并批评。
此外,教师若能在区域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对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的评价,表扬区域活动中发生的积极互动行为,对促进区域活动同伴积极的互动也会有所帮助。
一、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的现状
从我这三年教育教学中对区域活动的观察,我发现了几个问题:
1.同伴互动行为发生的频率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发生在建构区、操作区的同伴互动频率相对较高,而发生在语言区等区域的同伴互动频率较低。
2.同伴互动多为请求、协商等中性互动,关心帮助、表示友好等积极互动和争夺物品、攻击等消极互动较少。
3.同伴互动中教师介入少,且介入多由于同伴消极互动。
二、影响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的因素
1.区域活动环境的因素
首先,建构区、操作区的活动内容一般是幼儿对物体的具体操作活动,幼儿较感兴趣;而语言区、美工区的活动内容一般是阅读、画画等内容,相对建构区和操作区来说比较不具动态性。幼儿具有好动的特点,建构区、操作区是幼儿比较喜欢去的区域,常可见三两幼儿一起操作某个材料的现象;而语言区总是较冷清,且一般都是幼儿独自活动。可见,建构区、操作区的活动形式相比语言区复杂,因此发生在建构区、操作区的同伴互动频率也就比较高。
其次,建构区场地一般相对较大较开放,干扰因素较多,幼儿在开放、宽松的场地中,活动情绪较高,能较积极地参与活动并与同伴互动。而语言区一般较封闭、安静,干扰因素较少,幼儿活动情绪相对稳定,不易与同伴发生互动行为,即便有,大多也只是询问、请求等简单的言语交流。
再者,语言区主要提供图书等,这些材料较易引发独立游戏。而建构区和操作区主要提供一些可操作材料,易引发幼儿合作游戏。并且,当同一种材料的数量不够该区域人手一份时,幼儿又都想要玩,只能协商一起玩,当协商达不到一致,会出现争抢玩具材料、攻击、告状等行为。因此,区域活动材料的数量对同伴互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2.幼儿的因素
首先,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有所发展,因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要通过语言互动,他们不会像小班幼儿一样动不动就出现争抢玩具、攻击等行为,遇到问题一般能够先用语言交流来协商。然而,中班幼儿的思维仍以自我中心为主。他们在与同伴互动中除了语言方式为主的互动,也不乏为了得到某个玩具材料等而进行语言伴随动作的互动。
其次,不同性别同伴互动方式也不大一样,女孩多采取语言方式为主的同伴互动,而语言伴随动作方式为主的同伴互动多由男孩引起。
3.教师的因素
教师若重视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的话,那么教师就会较关注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互动,积极地帮助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积极互动。
三、教育建议
区域活动环境是由教师创设的,而区域活动的主体即幼儿是可以通过教师的教育进行影响的,并且教师又是区域活动的组织者、观察者和指导者。由此,为了促进区域活动中同伴间的积极互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努力:
1.创设互动的区域活动环境,实施有效的互动策略
首先,区域活动内容要形式多样、有吸引力。如语言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幼儿两两互相讲故事、几个人进行讲故事比赛等。又如美工区不要总是作为美术活动的区角延伸,而应打破主题内容限制,给幼儿自由创造的空间。
其次,要根据不同活动区特点来设置区域活动场地。如建构区主要搭积木、拼花片,若场地太小,易发生由于幼儿不小心碰到别人作品而引起的消极互动,所以建构区的场地设置应相对其它活动区大;且建构区对幼儿动作的伸展性要求较高,铺上柔软的地垫能为幼儿创造一个舒适开放的活动场地,使幼儿能在舒服宽松的场地更好地与同伴互动。
再者,区域活动材料应是多样可变、无固定功能、利于引发幼儿合作游戏的。如语言区投入魔方图片讲述材料,即魔方六面贴上不同的图片,两个幼儿一起合作游戏,一人转魔方,一人讲述对应的图片内容,轮流进行游戏。这种互动的材料自然而然地引发同伴互动,又增加了活动趣味性。并且,可适当减少同一种区域活动材料的数量来引发幼儿合作游戏,从而增加同伴互动行为。
2.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
具有不同个性的幼儿其互动特点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班级里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和兴趣需要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在操作区中学习系纽扣的技能帮木偶穿衣服,由于教师示范次数有限,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就学会,能力弱的幼儿可能一边回想一边尝试仍不会,教师就可以为能力强但又不善与人交往的幼儿提供发起同伴互动的机会,引导他们讲解系纽扣的操作方法,让其主动去教其他能力弱的幼儿,以此达到在同伴互动中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经验。再如,针对个别较胆小的幼儿,鼓励他们从简单的提议做起,尝试发起互动行为。
3.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适时适当地介入幼儿的互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适时适当地介入同伴互动。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为促进幼儿良好的同伴互动提供支持。对于消极的同伴互动,教师的介入时机也要适宜,要为幼儿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尝试,不可立马制止并批评。
此外,教师若能在区域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对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的评价,表扬区域活动中发生的积极互动行为,对促进区域活动同伴积极的互动也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