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2010年18套高考试卷上的文言文试题,不难发现“鉴赏”类题目仍旧严重缺失。《考试说明》中提到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仅仅在古诗词的阅读考查中有所涉及,而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那么,“鉴赏”严重缺失的高考文言文考核,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一、“知识能力”退化,“解题技巧”凸显
按理,高考的考查重点应是考生的“知识能力”。然而,失去“鉴赏”的文言文考核,命题者往往为设题而设题,以至于某些题目,考生仅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轻松解题。这样,高考试题便从“知识能力型”的考核,降格为了“做题技巧型”展示。
曾经有学生告诉笔者,做文言文第一题是不需要看全文或读懂全文的,直接做题目就可以了。此言谬吗?近日,笔者随意抽取了两份今年的高考卷子,按照学生说法,试做了一下。
1.(全国I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2.(江苏卷第5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第1题根据排除法C项和D肯定是对的,可以首先排除。因为“祈天”(恳求上天)和“法天道”(效法天道)在句子中明显是讲得通的。再看A项,根据句子本身句意大致可以判定:危素、张起岩一同推荐了(某人),(却)没有得到(某人)答复。B项,依据“赐金带宠之”句意推知,“赐金带”是一种“恩宠”之意,解释为“重用”显然是有悖常理的。由此,答案可判定为B。
第2题,A、B、D项三个实词在课文中或常用成语中均有出现。“归”,<动>女子出嫁。《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著”,同成语“见微知著”义,明显,显著。“庶几”,<副>表示可能或希望。《出师表》:“~竭驽钝,攘除奸凶。”因此,A、C、D应该没有问题。剩下B项,“容止”根据句意,可以很容易推测是指一个人的“容貌举止”,而将B项理解为一个复合词“形貌”,“止”没有落实,因此是错项。
以上展示的是笔者模拟学生解答文言文实词考核的一个真实的解答过程,比照答案,居然全对。笔者又试着用同样的方法,做了山东、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的试卷,结果令人吃惊,正确率在90%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做题过程无需回到原文的“大语境”,当然,回到文章中可做复核,能增加正确率;但仅需“小语境”,就能做题,且有很高的正确率,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许多师生已经总结出了一整套文言文应试的技巧。譬如,从客观题最后一题做起,以此可推知,文章中主人公是谁、主要性格、主要事件等。大家试想一下,当高考从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核,逐渐退化为了对学生“考试技巧”的考核,这样的文言文考查,还有它应有的选拔功能吗?
二、“人物传记”为主,“考核内容”单一
在今年18省市的高考文言选文中,直接选自史书且以人物传记为主的地区有:全国卷Ⅰ(节选自《明史
那么,“鉴赏”严重缺失的高考文言文考核,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一、“知识能力”退化,“解题技巧”凸显
按理,高考的考查重点应是考生的“知识能力”。然而,失去“鉴赏”的文言文考核,命题者往往为设题而设题,以至于某些题目,考生仅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轻松解题。这样,高考试题便从“知识能力型”的考核,降格为了“做题技巧型”展示。
曾经有学生告诉笔者,做文言文第一题是不需要看全文或读懂全文的,直接做题目就可以了。此言谬吗?近日,笔者随意抽取了两份今年的高考卷子,按照学生说法,试做了一下。
1.(全国I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2.(江苏卷第5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第1题根据排除法C项和D肯定是对的,可以首先排除。因为“祈天”(恳求上天)和“法天道”(效法天道)在句子中明显是讲得通的。再看A项,根据句子本身句意大致可以判定:危素、张起岩一同推荐了(某人),(却)没有得到(某人)答复。B项,依据“赐金带宠之”句意推知,“赐金带”是一种“恩宠”之意,解释为“重用”显然是有悖常理的。由此,答案可判定为B。
第2题,A、B、D项三个实词在课文中或常用成语中均有出现。“归”,<动>女子出嫁。《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著”,同成语“见微知著”义,明显,显著。“庶几”,<副>表示可能或希望。《出师表》:“~竭驽钝,攘除奸凶。”因此,A、C、D应该没有问题。剩下B项,“容止”根据句意,可以很容易推测是指一个人的“容貌举止”,而将B项理解为一个复合词“形貌”,“止”没有落实,因此是错项。
以上展示的是笔者模拟学生解答文言文实词考核的一个真实的解答过程,比照答案,居然全对。笔者又试着用同样的方法,做了山东、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的试卷,结果令人吃惊,正确率在90%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做题过程无需回到原文的“大语境”,当然,回到文章中可做复核,能增加正确率;但仅需“小语境”,就能做题,且有很高的正确率,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许多师生已经总结出了一整套文言文应试的技巧。譬如,从客观题最后一题做起,以此可推知,文章中主人公是谁、主要性格、主要事件等。大家试想一下,当高考从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核,逐渐退化为了对学生“考试技巧”的考核,这样的文言文考查,还有它应有的选拔功能吗?
二、“人物传记”为主,“考核内容”单一
在今年18省市的高考文言选文中,直接选自史书且以人物传记为主的地区有:全国卷Ⅰ(节选自《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