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规模化猪场主要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来源 :中国动物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y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猪病毒性腹泻类疾病在许多规模化猪场普遍发生流行,这类疾病在临床上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特别对猪场内的仔猪危害大,养猪从业者如果不够重视,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笔者就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等进行阐述,仅供大家作为参考,更好地指导服务生猪生产。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病毒性腹泻;流行特点;防控措施
   在生猪生产中,病毒性腹泻类的疾病主要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猪流行性腹泻(PED)、猪轮状病毒病(RV)等,该类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等都非常相似,在临床上大多是混合感染,所以统称为猪的病毒性腹泻。笔者根据自己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多年的经验,结合各地一些先进的兽医临床防控经验,现将上述几种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预防措施、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供广大养猪同仁作进一步了解,更好地指导生猪生产,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在临床上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造成全身脱水等,属于传染性极强、高度接触性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体在病毒分类上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用电镜负染观察发现,该病毒粒子的形状大多呈现椭圆形、圆形、多边形等,病毒粒子由三种结构蛋白构成,有膜结合蛋白、大的糖蛋白、磷蛋白等;是具有双层膜的正链单股RNA病毒,与该病毒同属一个病毒属的如SARS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对乙醚、氢氧化钠、甲醛等敏感,一般消毒药就能杀死该病毒;该病毒对热敏感,37℃下存放4d就会失去毒力,但是在低温下能够长期保存,据有关实验数据表明,该病毒存放在液氮中三年毒力基本没有明显下降。
  1.1 流行特点
   1.1.1 发病季节 本病大多发生在冬季及初春等温度较低的季节,往往在每年的11、12月份至次年的1、2月份发病率最高,炎热的夏季几乎发病很少。
   1.1.2 流行形式 根据不同日龄猪的易感性,本病的流行在兽医临床上主要有3种形式:流行性、地方流行性、周期性流行。该病在新建的猪场发病时传染速度非常快,一旦发病,短时间内全猪场的猪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病,一般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有的死亡率高达100%,日龄大的猪像断奶猪、育肥猪、成年猪等症状都比较轻微,临床上一般呈现良性经过。地方流行性、周期性流行这两种形式大多发生在比较老的疫区,发病时大多呈现地方流行性和间歇性,与康复的猪带毒有很大的关系,据兽医临床发病统计,健康恢复的猪带毒最长可达三个多月。
   1.1.3 易感動物 本病对各种日龄的猪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染,随着日龄的增大,猪对该病的抵抗力不断增强,超过10日龄的猪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就很低了,但是有的发病也会表现明显的腹泻、呕吐症状,成年猪发病症状轻微,仅仅表现食欲降低和不同程度的呕吐;也会有个别泌乳母猪发生腹泻,致使泌乳停止,导致刚刚出生的仔猪没有奶水吃,造成死亡。本病的潜伏期比较短,一般为1~24h,最长的潜伏期达2~3d,传播速度凶猛,短时间内会蔓延至整个仔猪群。
   1.1.4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与康复的猪,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主要存在于肠系膜淋巴结与肠绒毛上皮,该病毒一般伴随猪的粪便等排泄物排出体外,很容易污染饲养场周围的环境及场内养殖设备等。本病的传染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其次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病毒随呼吸道的分泌物排出。恢复健康的猪会长期带毒,并且不断地向外界排毒,导致该病呈间歇式地在猪场内流行。
  1.2 临床症状
   该病发病迅速,仔猪发病时临床症状非常典型,其排泄的粪便中含着许多未经消化的凝乳块,散发出让人难闻的腥臭味。小于10日龄的仔猪发病后一般在一周内就死亡。20日龄以上的仔猪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因腹泻出现全身脱水,机体虚弱,有的发育不良形成僵猪。育肥猪、成年猪发病时一般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降低,偶尔出现呕吐症状,病情严重的猪排出喷射状的水便。当正在泌乳的母猪发病时,表现机体发热,食欲降低、上吐下泻,致使机体抵抗力低,严重者停止泌乳,仔猪因没有奶水吃,会造成整窝仔猪死亡。机体状况好的母猪表现症状轻微或者不表现临床症状。该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典型肠炎特征,其发病部位主要在小肠、胃等部位。从胃开始到整个肠部都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卡他性炎症,胃黏膜出现充血。小肠内充满气体,肠壁充血变薄发亮,弹性大大降低,肠道吸收功能明显降低,肠内充满灰白色或淡绿色的粥样稀便。肠系膜的各个淋巴结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与水肿。心、肺、肾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
  2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该病病毒属于正链RNA冠状病毒,其病毒粒子基本倾向圆形,外边有囊膜,该病毒同SARS病毒属于一个病毒属。该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腹泻、机体脱水、呕吐等。本病毒对乙醚、氯仿敏感,该病毒抵抗力比较低,一般常用的消毒剂均能将病毒杀死。
  2.1 流行特点
   2.1.1 发病季节 该病很容易在冬春寒冷的季节发生,往往是在每年的12月份至次年的2月份多发,一般夏季很少发病。
   2.1.2 易感动物 该病对各种日龄的猪均易感染,一般来说出生一周内的仔猪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很高,严重的死亡率高达50%。育肥猪与断奶仔猪的临床症状比较轻微,个别的也会表现比较明显的呕吐与腹泻症状,成年猪的发病率一般为15%~90%,临床症状仅仅表现食欲减退和轻微的呕吐。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8d,人工感染潜伏期短,一般为8~24h。
   2.1.3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该病毒主要存在的部位在肠系膜淋巴结和肠绒毛上皮,一般会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养场周围的环境卫生和养殖设备。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其次也经过呼吸道进行扩散传播,病毒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2.2 临床症状
   本病对哺乳仔猪易感,感染后临床症状特别明显,一周内的仔猪感染后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脱水、呕吐、运动失调、机体僵硬等。一周内的哺乳仔猪腹泻后2~4d会出现严重脱水死亡,病死率为45%~55%,严重者高达70%以上。在生猪生产中,猪场如果有急性腹泻的发病史,仔猪大多在断奶后2~3周会出现不同程度地持续性腹泻。从猪场外引进的猪只有的也相继发病,成年猪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降低,偶尔出现呕吐。该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在小肠部位,小肠出现充血,肠壁变薄而透亮,肠管内积满淡黄色的液体。肠系膜淋巴结出现充血、水肿。
  3 猪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是由猪轮状病毒感染猪引起的一种以厌食、急性腹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3.1 流行特点
   3.1.1 发病季节 该病一般发生于寒冷的季节,一般发生于每年的晚冬至次年的早春,饲养环境条件差时易于与致病因子混合感染,导致病情加剧,大大提高了死亡率。
   3.1.2 易感动物 本病能使多种动物感染发病,易感宿主很多,主要包括仔猪、幼兔、人的婴幼儿等哺乳动物及禽类等多种动物,不同种动物之间均能造成交叉感染、传播。本病传染性强、发病速度快,潜伏期短,一般为1~2d。成年动物在兽医临床上也会造成感染,但不呈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3.1.3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感染带毒的猪及患病的人等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毒一般在猪的肠道生存,往往伴随着猪粪便排泄而排出体外,通过消化道傳染易感的畜禽及人。
  3.2 临床症状
   病仔猪发病初期出现食欲降低、精神欠佳,然后出现下痢,味较臭,病程一般持续2~4d。若不存在继发感染,其死亡率大多不会超过10%,1~5日龄内感染的仔猪死亡率可高达100%。本病对断奶仔猪也会造成感染,死亡率大多为3%~10%,如果混合感染,死亡率会高达50%以上。该病的病理变化主要部位表现在消化道,胃壁松弛,收缩缓慢,小肠黏膜充血、肠壁变薄透亮,小肠出血导致吸收障碍,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4 防控措施
  4.1 预防措施
   1)每年在进入冬季之前,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G5型)三联活疫苗(弱毒华毒株+弱毒CV777株+NX株)对母猪群免疫2次,间隔2周,以后每间隔3个月免疫1次,同时在母猪产前1个月再免1次。
   2)母猪尽量选择在春季、秋季等温度适宜的季节产仔,保证母猪产房温度恒定,产房最适宜的温度一般在15~18℃,产仔箱温度在33℃以上。母猪进产房及产前时都要对全身进行严格消毒,
  4.2 控制措施
   1)母猪的控制措施:在养猪生产中,对怀孕母猪返饲病料是防控猪轮状病毒病比较理想的方法,不妨尝试一下;怀孕母猪产前1~2周原则上尽量不要进行饲喂,否则导致母猪发病致使泌乳停止,严重者会引起刚出生的仔猪发病。对于怀孕母猪,在产前10~14d除进行返饲病料外,同时在后海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G5型)三联活疫苗(弱毒华毒株+弱毒CV777株+NX株),每头猪注射2头份。
   2)仔猪的控制措施:对于新生仔猪出生后立即口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G5型)三联活疫苗(弱毒华毒株+弱毒CV777株+NX株)进行免疫,剂量为每头仔猪口服1头份,同时按照使用说明肌注转移因子,2h后再吃奶。对于发病仔猪,应立即用口服补液盐、庆大霉素等进行口服,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就引起猪腹泻的非病原性因素进行分类辨识诊断,供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猪;腹泻;非病原;因素;辨识诊断  猪腹泻主要发生在四个阶段:1~3日龄的新生仔猪,3~20日龄的哺乳仔猪,断奶后至2月龄仔猪和2月龄以上猪。由于引起猪腹泻的因素很多,临床上可将其归结为病原性腹泻(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寄生虫血液原虫性腹泻、霉菌毒素和真菌性腹泻等)和非病源性腹泻(生理性因素腹泻、营养性因素腹泻、应激
摘要:猪肺疫又被称为猪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病急、发病过程短、致死率高的特点。养殖场出现发病情况后,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诊治和治疗,会造成大面积的猪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猪肺疫是生猪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常发病和高发病,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与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不科学养殖管理有很大联系。因此防范该种疾病的发生,首先应该改善养殖管理措施,切
摘要:母猪养殖期间,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饲料、应激、疾病等,极易导致出现产后泌乳障碍现象,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同时也不利于仔猪成活,进而造成损失,因此养殖场户积极做好母猪泌乳障碍防治工作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着重对母猪泌乳障碍的中西兽医防治对策展开探讨。  关键词: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病因;症状;中西兽医防治   母猪泌乳障碍也被称为母猪无乳综合征,患病母猪会出现少乳、无乳、拒绝哺乳、乳
摘要:在生猪饲养管理中,如饲养管理不到位、喂食发霉变质饲料、饲料营养不均衡,会极大的增加猪慢性胃炎的发生几率,影响生猪生长发育,严重的会导致死亡,降低养殖效益。采用中草药治疗猪慢性胃炎,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着重对中草药治疗猪慢性胃炎的方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猪;慢性胃炎;症状;中草药;治疗方法   猪慢性胃炎属于慢性胃肠道疾病,病猪会出现胃肠道机能紊乱症状,如:消化不良
摘要: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是仔猪养殖过程中很容易暴发流行的两类传染性疾病。在生猪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充分掌握该种疾病在养殖场的实际发生动态,除了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之外,在进入流行高发期之前,还应该提前采取药物进行针对性预防,注重提高仔猪的身体抵抗能力,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保证养殖安全。本文探讨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特点、诊断方法和具体的防治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一定帮助。  
摘要: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口蹄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同时将其列入强制免疫病种。依靠免疫接种的方式,能够显著降低口蹄疫疫情发生几率。但是结合抗体检测发现,当前很多猪场的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依然比较低,造成该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于此,文章对影响猪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原
摘要:养猪业的兴衰关系到国计民生,在规模养殖发展背后,传染性疾病越来越多且日益严重,尤其是一些烈性传染病带来的危害巨大,要引起极大的重视。本文探讨了猪丹毒这样一种烈性病的病原学及其流行病学,分析了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并就常见的主流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广大养殖户加强相关方面的防控知识,减少该病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猪丹毒;流行病学;防治   养猪业是我国畜牧业的支柱性产业,对地区
摘要:犊牛腹泻是造成新生犊牛发生死亡的原因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养牛业发生经济损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具体介绍了犊牛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结合现状提出了如何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的措施,目的是为了降低发生犊牛腹泻的几率。  关键词:犊牛腹泻;诊断;防治   犊牛腹泻也叫犊牛拉稀,是犊牛养殖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肠道疾病。该病没有季节性,四季皆可发生,一般多发生在出生后1~5d,发病后感染病例会逐渐增多,对犊牛的
摘要: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业内对于各种猪病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并对各种疾病展开了相对更为深入的研究,由此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深,为各种疾病的诊疗措施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即分析了猪蓝眼病的病原和流行病学,总结了其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文献以及生产实践提出了猪蓝眼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对业内从业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关键词:猪蓝眼病;诊断;防治   改革开放
摘要:猪梭菌性肠炎是猪只感染魏氏梭菌所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7日龄内仔猪,病猪临床症状以急性脱水、腹泻为主,具有起病急、传播性强、发病率高等特点,主要和母猪、猪舍环境卫生差及保温不当有关。但魏氏梭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家畜肠道内的条件性致病菌,当机体抗病力较低或外界环境刺激时就容易大量繁殖分泌过多的毒素进而发病。本文分析了猪梭菌性肠炎的病原特点、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