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培养直觉顿悟思维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庞加莱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没有直觉,数学家只能按语法书写而毫无思想。”诚然,数学能培养人们更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数学中仅只有逻辑思维是不完美的。如果说逻辑思维用于数学的推理证明,那么直觉顿悟思维力则可用于数学的发明或发现。如果说逻辑推理只能用于演绎一般到特殊,那么直觉用于创造。
  直觉顿悟思维力是认识发展和科学创新的重要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是人们长期专注和沉思某一问题而积累能量释放的结果。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激发,将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直觉顿悟思维在数学学习中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作为数学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却毋庸置疑。
  富克斯认为:“伟大的发现都不是按逻辑的法则发现的,而都是有猜测得来的,或者说,大都是凭借创造性的直觉顿悟思维得来的。”科学史上,许多重要定律如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牛頓的“万有引力定律”都是科学家们通过直觉顿悟思维后提出来的。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水平还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水平才刚开始发展,他们的直觉顿悟思维更多地来源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直觉顿悟思维力训练不但有助于学生寻找解题的途径、选择解题方法,而且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
  我们首先要明白直觉顿悟思维力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结合直觉顿悟思维特点,在教学中来加强学生的直觉顿悟思维力的培养。
  首先,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试探性的思考方法,从整体思考,把握问题实质,迅速合理地猜测出答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新颖性和灵活性,促使学生思维向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过渡。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顿悟思维的积极性。
  当然,直觉顿悟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的。具体到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有效的提问也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直觉顿悟的。教学设计中的提问很重要,有时一个问题的设计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顿悟出知识。
  其次,我们教师需要了解:顿悟是需要积累的。所以我们研究直觉顿悟的时候除了梳理教材,理清教学内容中的“顿悟点”,在教学设计中思考“激发顿悟点”,我们还应当做足“顿悟思维”前的功课——相关知识的储备。顿悟看起来似乎是一蹴而就的,但是这个豁然开朗的瞬间正是因为之前学生拥有了大量的知识长期储备才会厚积薄发“顿悟”出来。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进发出思维的火花的。知识是直觉顿悟思维力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来源。
  第三,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审美能力越强,则直觉顿悟能力也越强。
  毋庸置疑,学生无论是直接知识还是间接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观察,而直觉顿悟是思维在观察上表现出的快速和灵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教材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经常训练,形成技能。
  (1)观察要有选择性。如学习方程概念时,可出示以下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①1+3=4、②7﹥x、③3x+5x、④6+x﹥x-5,让学生运用方程概念,有选择地观察、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2)观察要有顺序性。杂乱无章的观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观察要有一定顺序,有条理,有步骤进行,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要注意前后连贯,层次分明。
  (3)观察要有目的性。如教学循环小数时,一开始,笔者设计这样的一组情景题,①一、二、三、四、五、六、日、一、二、三、四、五、六、日……②红、绿、黄、红、绿、黄……③春夏秋冬春夏秋冬……,然后让同学能找出这组题的共同特征,不仅一下子调动了学生观察的兴趣,而且明确了观察的目的,让学生很快的通过观察发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一个规律,为掌握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突出了课的重点难点。
  还有,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也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顿悟思维力。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顿悟思维力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培养学生的直觉顿悟思维力。
  《课程标准》强调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直觉顿悟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当然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反思。
其他文献
【摘要】应用题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仍是学生眼中的“头痛题”?问题出在哪?如何教好这部分知识呢?   【关键词】应用题 教学 措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占有重要地位。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回忆、再现、提取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按照要求重新组合起来的过程。但为什么我们的应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觉想要使音乐课堂更生动、更丰富、更有效,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潜能,实行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文化熏陶。确切地说,就是将德、智、体、美、劳等学科有机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使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这样才会真正提高音乐课堂效率,才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音乐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趣味性和喜爱,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  一、优美生动的语言,
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批改作业是每天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作业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应该包括完成作业和评价作业,这两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完成作业固然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评价作业也应是学生必须参与完成的任务。目前许多教师批改作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轻视课内批改作业的作用,而将作业批改工作放在课后。这样做只能将教师往作业堆里推,还使学生缺乏对自己作业质量做出自我
【摘 要】一名称职的初中数学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创设丰富生动、富有趣味的数学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变难懂的内容为易懂的知识。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变得格外灵动。  【关键词】数学兴趣 点燃 学习热情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火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点燃初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呢?  一.创设课堂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一堂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潜在主体能量,开拓知识领域,鼓励探索求异,拓展灵活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拓展思维 培养能力 开展活动    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实施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那么,什么是英语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呢?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
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课堂45分钟对于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尤为重要,而人需要智慧就像大地需要水。如果一位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能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机智随机应变的教学,这样即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又可以
【摘 要】准确简明、情真意切、饱含激励和充满巧妙灵活的教师课堂评价配合语文教学,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激活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评价语 准确 情真意切 激励 变化 幽默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当今这个信息化和学习化的社会里,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
摘要:教师只有针对课程的独特性和学生的特殊性,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教学要求。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介绍自己在《建筑识图》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体会。  关键词:建筑识图;中职生;教学;应对     一、课程的特征     1.课程的重要性。建筑工程图纸一直是被称为工程界的语言,凡是从事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预结算等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都必须要看得懂
德为师之本,师德高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劳动产品也是学生,教师的劳动就是以心灵塑造心灵,用人格铸造人格。高三是高考的重要时期,也是塑造学生良好性格的关键时期。高三既是对学生意志的考验也是对班主任管理智慧的检测。只有具备了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成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只有具备了高超的技艺才能用自己的爱去教育学生,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去灌溉滋润学生的心田。高三是班主任忙碌的
摘要:合作学习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兴起,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新课程倡导的新型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而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