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的两栖高手:张鸿祺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2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会议厅里,我们见到了张鸿祺。一如我们头脑中对神经外科医生的印象,他身着蓝色手术衣,目光坚定而温和,四十岁出头的年纪,谈吐稳重谦和。在这间以神经外科各位先贤为背景板的会议厅里,张鸿祺娓娓道来他的医界人生。
  
  神经外科的两栖高手
  “人的疾病是很复杂的,疾病不会依照医生对疾病的认识或医生所掌握的技术发生发展。神经外科医生应该以病人为中心、围绕着疾病、使用最适当的方法来诊病治疗,而不是会什么技术就用什么疗法。”
  ——凌锋
  
  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张鸿祺选择挚爱的神经外科专业,开始攻读研究生,导师是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凌锋教授以精湛的神经介入手术而闻名,但开颅手术技术同样高超,是名副其实的“两栖高手”。对于她的得意门生张鸿祺,自然也是这样要求的。
  所谓两栖神经外科医生,指的是开颅显微手术和神经介入手术两种技术汇于一身的医生。开颅手术是神经外科的经典技术,近年来在显微镜下进行微侵袭的开颅手术成为主流,可以以较小的创伤、对脑组织较小的干扰、完成许多高难度的神经外科手术。神经介入手术则通过一根细如发丝的导管,通过人体的屈曲盘绕的血管系统直达病患处,不用开颅手术,迅速成为脑血管病等神经外科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如果能够同时掌握这两种技术,无疑将为病人提供更完美的治疗。
  可是说来容易做到却很难。神经外科医生是医生中培养周期最长的,需要大约7年的培养。即使这样大多数神经外科医生只能开展显微手术或介入手术中的一种,若想掌握两种技术,只能通过加倍的时间、体力、精神的付出。手术台接着血管造影间,白天接着黑夜,张鸿祺就这样艰苦的学习了10年,终于在他的脑血管病领域,成为一名高超的两栖神经外科医生。以神经外科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为例,有些病人适合开颅手术,有些病人更适合做介入治疗。张鸿祺治疗过的患者常常说,看过张鸿祺,就好比一次看了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两个大夫,最终挑选了最适合自己的办法。
  而在另一种脊髓的血管畸形疾病上,张鸿祺的两栖优势就更加发挥的淋漓尽致。脊髓血管畸形是目前最难治疗的一类疾病,畸形血管像一团乱麻一样盘踞在细细的脊髓内外,而大脑与机体的联络都是通过直径仅有一公分的脊髓传递的,脊髓上最粗的血管也就在一毫米左右,手术和介入治疗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终身的瘫痪。张鸿祺恰是治疗这种疾病的高手。血管畸形有时既有脊髓前动脉供血,又有脊髓后动脉供血,手术和介入只能分别解决脊髓前和脊髓后的问题,而张鸿祺可以先通过介入栓塞的手段阻断脊髓前动脉供血的畸形,而将细小迂曲的脊髓后动脉供血的脊髓后方血管畸形用手术刀来解决。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掌握了两种技术的医生不仅治疗的效果最好,而且看待疾病的视野也有所不同,对疾病的认识也更透彻。
  在张鸿祺的简历上,我们看到了“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委员”和“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WFITN)高级会员”两个头衔,这大概就是对两栖神经外科医生张鸿祺的最好肯定。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的他,已经把眼光放在了如何打造一支两栖的团队上,“鼓励一部分医生掌握多种技能,又在一个团队中培养掌握各种技术的专才,是未来的方向。”
  
  “坦克”张鸿祺
  张鸿祺在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冠以“坦克”的绰号,哪里有“攻坚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脑血管病是神经外科里最苦最累的专业。脑血管病发病急,病情重,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要争分夺秒的抢救。从医18年来,张鸿祺每天长达12小时的工作,为抢救重危病人彻夜不眠;为保证脑血管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参与创建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脑血管病急性期的外科和介入治疗“绿色通道”,集合团队优势,24小时“随叫随到”,由此救治了大量的动脉瘤、脑出血、脑梗塞患者。
  一天深夜,连续完成几台手术已经两天未合眼休息的张鸿祺正躺在沙发上睡觉,桌上的电话又急促的响起来。“张主任,有个病人情况不太好。”这是一位60岁的女性患者,两次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样的疾病往往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很快死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又有将近一半的患者死亡或重残),因为年岁偏大,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被定为了5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严重的级别,只有不到20%的患者能够生存)。张鸿祺大夫立即组织抢救,很快通过介入手术的方式,找到出血的原因,栓塞了动脉瘤,同时进行脑室外引流降低颅压等一系列措施。听到手术顺利的消息,家属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可张鸿祺脑子中的弦却不敢松下来,,因为他深知更艰难的事情在后面,使这样的病人平稳下来,将是一项长时间艰苦的博弈,在随后的日子里,张鸿祺下了手术就会到病床旁来观察病情,与监护室的医护人员一起,精细地调整治疗措施……
  看着他守在病床旁的身影,熟识他的人不禁想到了许多年前的一幕。那时的张鸿祺主任还是个年轻的住院医生。一个8岁的男孩儿因脑干部位长了一个非常大的动脉瘤,生命垂危,前来就诊,凌锋主任和张鸿祺大夫为他进行了手术,在这一关键的步骤完成之后,男孩严重的脑干衰竭状况,仍然让他多次濒临死亡。张鸿祺一直守护在男孩身边,一点点地调整药物。10天过去了,就连家属都熬不住了,觉得孩子肯定是不行了,决定放弃。是凌锋主任和他一直劝说家属坚持,再坚持,一定要熬过2个星期!他们知道脑干的血流代偿和功能的重塑需要这段关键的时间。当时,正值张鸿祺的婚期,可他对于这个年幼的生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就连婚宴的前一刻他也是在男孩的病床旁度过的。果然,第15天,小男孩的病情发生了转机!一个月后,欢快地走出了医院。 “一年后,我出门诊时,那个男孩的妈妈进门就给我跪下了,告诉我小孩已经完全正常。除了感激,还讲述了背后另一个故事:在孩子得病前,夫妻两人感情不和,都准备离婚,因为孩子看病,两人将此事暂时搁置,在整个救治的过程中,两人从医护人员的行动和交谈中,体会到人内心里的关爱和为追求幸福的不懈努力,重新走到了一起,恩爱幸福地生活着。现在,这个男孩已经长大出国留学了,踢足球也不成问题。能够帮助别人创造和重归幸福,是医生的最大的幸福!”张鸿祺说道。
  多年后的今天,奇迹又一次发生,10多天后患者终于苏醒了!如此的病情就算是年轻人也很少可以挨得过来。随后,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治疗,病人已几乎和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怀着对张鸿祺的万般感激,病人离开了医院,可是他们不知道,正是因为这些天的劳累,张鸿祺的心脏出现了早搏现象。
  
  汶川灾区显身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动每一个国人的心,正在大兴参加奥运医疗志愿者培训的张鸿祺接到医院的来电,要求其紧急组织一支抗震救灾医疗队。第二天早上五点,作为领队的他早早赶到医院,细心清点医疗物资及相关装备,随即与6名同事一起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四川绵阳和北川。
  按伤势情况对伤员进行分级管理、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心理援助、仔细进行每一例手术并观察病人的术后情况……频发的余震和堰塞湖的风险没有让张鸿祺退缩,在简陋的临时病房里,张鸿祺与队友们马不停蹄地工作着。当时,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能让这些死里逃生的同胞,再失去生命,要让他们重新站起来,和我们一起重建美丽的家园。
  张鸿祺在医疗救助的同时,发现几乎每位伤员除了肌体的伤痛以外,心理都有挥之不去、不敢回首的巨大创伤。悲伤、恐惧、焦虑、等等折磨着他们,有的人痛不欲生,在专业的心理救援队到达之前,张鸿祺就与队友们开展了在急性期的初步心理疏导和援助,提高了在院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一位骨折的女伤员整天躺在床上,不吃不喝,默默地以泪洗面。在与她的交谈中,她并没有倾述她的伤痛和失去家人的悲伤,而是告诉大家,她是一位教师,她从倒塌的教学楼中奇迹地活了下来,可她的学生却无一幸免,现在每天眼前都是她的活蹦乱跳的学生,她无法再活下去。经过多次耐心的心理疏导,终于,伤员的痛苦渐渐淡化,开始配合治疗。张鸿祺坚信,灾难过后,这位可敬的老师还会重返讲台,把爱奉献给更多的孩子。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数学作为高中教育阶段最基本的学科之一,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用来传播和再现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科学成果,不再具有首创性
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体质日益衰弱,容易成为各种疾病攻击的对象。“老年人不仅仅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合理用药问题上,老年人更是一个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特殊群体。”张继春主任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不但老年人一人多病和一人多药的情况更为普遍而且不少老年人容易出现抑郁、谵妄、睡眠障碍、听力视力障碍等心理疾病。这些特点对于老年人的安全合理用药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不用或少用药物    老年人用
“我是湖北高三的学生,听说有一种叫“利他林”的药,可以让人集中注意力,我想试一试。请问哪里可以买到这种药?”    这是网络上一个求购“利他林”的帖子。随着高考的临近,这样的求购信息越来越多。  “利他林”是一种什么药?它真的可以在最后的冲刺时刻,帮助高考、中考学生集中注意力,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吗?    江苏省人民医院药剂科蒋宇利主任医师介绍,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利他林”广泛用于儿童多动症的
期刊
探讨了肥料增效剂聚-γ-谷氨酸(poly-γ-glutamic acid,PGA)对改进‘无籽椪柑’和‘翡翠柚’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00和200 mg·L-1PGA处理后,‘无籽椪柑’果实的可溶性
期刊
藏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因此,藏医的形成和发展带有强烈的地域性。藏医学还受到藏传佛教的熏染,并吸收了汉族医学的内容,同时受到古印度吠陀医学的影响。  藏医的理论体系以“隆”、“赤巴”、“培根”三因学说为基础,用这一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藏医学在诊断方面特别重视尿诊,治疗方法包括内服、外用药物以及放血等。  藏医在印度、尼泊尔等国较为流行。自20世纪
期刊
中药贴敷是“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但是对于一些皮肤高度过敏的人,则不适宜采用中药贴敷治疗。他们可以采用包括艾灸、饮食疗法、拔火罐、热疗(日光浴、远红外舱、温泉疗法、沙滩浴)等疗法进行“冬病夏治”。其中最常用的是艾灸。  河南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焦乃军副主任医师介绍说,夏天环境热、人体有内热,还有艾灸本身的热度,那么就可以借助特定的穴位、温热的药物进行灸法,以起到温通经络、扶正驱邪、培补气
期刊
中华养生产生于上古时期,主要是为了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抗病防疾。所谓生,指的是生命、生存、生长;所谓养,说的是保养、调养、补养。《内经》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所谓养生有道,就是说生活的细节应当符合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节律,饮食有节,劳逸适度,动静结合,心态平衡;可见我国的传统医学很早就重视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其中包括对健康的认识、理解,以及执行得是否恰当和周到。    饮食养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