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化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空前地发展和广泛地应用,信息素养在个人发展中地位更加凸显。而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并且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那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技术教育能否为该省民族地区的教育带来新动力。就民族地区教育现状,民族地区的民族学生的信息素养该如何培养,以信息素养培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又是怎么的?本文将对以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民族地区;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引言
由于地理和历史形成原因,云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缓慢、经济欠发达、教育相对滞后。甚至有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贫瘠的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对普及义务教育都有很大的困难。而随着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飞速增长,学习者学习的资源和内容更为丰富、获取资源更为便捷。那么,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的应用无疑将会对该地区的基础教育摆脱相对滞后的的状况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为该地区的教育现代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面对如此现状,应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和有限的教育资源,为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们提供信息技术启蒙教育,使孩子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使他们在信息社会里更好的生存?这即是本文的写作初衷。
一、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现状
位于我国西南部,并且属于边疆多民族省份的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有少数民族25种,并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3以上。[1]那么众少数民族中,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而其他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22种文字。
由于受云南民族地区区域、自然环境因素约束、民族发展历史因素及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总体来讲,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2]
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方面,从20世纪末开始,云南开始编写信息技术必修课教材,培训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省内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逐步开设。目前,全省的完全中学、完全小学和大部分有硬软件条件的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3]
但我们却不难发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民族山区)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问题:
(1)缺乏信息技术专业化师资队伍。要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那么民族地区就应有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信息技术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从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地区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能够掌握信息技術专业理论的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教育对专业教师的需求。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这些学校中,多数都是由非专业的教师兼任。
(2)配套信息硬件设备落后,硬件利用率低。教育局在为许多学校配备了信息教学设备后,有的学校可能考虑到人力物力的投入及升学的压力,将其束之高阁;有的学校去将信息教育设备应用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仪器变成了数字化的"黑板",换汤不换药,还是应用传统教育思想进行传统教育。
(3)所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课程大纲相差甚远,甚至将信息技术课课时挪做它用。有的学校虽然冠冕堂皇的开了信息技术课,却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只是认识一下计算机的外部构造、学习一下打字、基本的WINDOWS操作。更不用说信息技术技术与学科整合了。
二、信息技术在云南民族教育中的应用
根据以上对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在云南民族地区,地域广阔、各种民族文化丰富、经济文化发展滞后,师资缺乏等特点,使信息技术在云南民族教育中,地位凸显,成绩显著。
(1)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民族地区师资培训有了技术支撑。
云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教师学历不高,知识面较窄,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接受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的机会少。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技术日臻完善,对师资培训带了新途径。通过广播电视教育、录音录像及计算机网络等媒体的帮助,使各民族地区教师分批、分散的进行学历培训和教师专业化培训。
(2)师资缺乏,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校区分布广,从而使远距离教学、视频录象教学的优越性得以发挥。
由于云南省地势的原因,在39.4万平方公里国土中,山区高达94%,民族地区大多山高坡陡,江河交错交通不便。为了便基础教育的开展,云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多办学点教学的特色,由此形成。而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云南省各地州县已把全省民族地区卫星接收系统提上日程,为远程教育、卫星广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而电信系统教育网的建立,为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学、视听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条件,其实用价值和教育地位较中东部发达地区更加突出。
(3)信息技术在民族教育中的运用,为多元语言教学环境下教学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多元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
上面已经提到,云南25个主要少数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所以在进行双语教学。幻灯、投影、录像、录像等教育媒体的应用,为民族地区的多语言教学环境的创建,提供了有利支持。同时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使科学文化知识得到传播,视听教材使民族区的学生得到充足、客观的文化知识,有利于消除民族间的隔阂,达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4)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从而加深了民族地区和发达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民族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 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人们也从不同的维度对信息素养做出了定义,如:1974年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曾提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4]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2002年,祝智庭教授:人们对信息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他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结合素质,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信息伦理道德等具体内容,并且进一步提出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的四个不同层次:基本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科研素养。[5] 2 民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信息素养培养途径
(1)民族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信息意识缺乏: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6]也就是,学生们在面对从未见过的东西时,能凭借信息媒介去认识、了解它。面对疑问,能积极面对,主动去寻找对策,并知道在何地、用何种方法去寻找对策。而对于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大多生活在山区,信息相对闭塞。孩子们主要通过通过学校获取知识、信息,而接触的传媒媒体最多的算是电视、收音机。他们并没有积极去获取有用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信息知识匮乏:信息知识,既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也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获取有用信息并更好的去应用它。而民族学生在知识获得的途径上,主要是从学校,从电子传播媒介获得甚少。在学校教育中,由于硬软件条件及师资力量的问题,并未能满足学生对信息知识的渴求。从而制约学生信息知识的获得。
信息能力差: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进行评价的能力等。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保证,是信息素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空缺,使得民族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不足,所以对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也不强。
信息道德薄弱:如果孩子们有正确的信息伦理观,那么他们就对自己所接触的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选择和评价。并能最大程度的利用信息,为自己的生活、学习服务。还能抵制不良信息,不在信息海洋里随波逐流。但研究发现,民族学生们,由于生活在交通不便、信息匮乏环境中,对信息媒体这些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加之心智机能不成熟,在面对新奇的网络时,就不自觉地陷入游戏、聊天和影视中,甚至制造一些极不负责任的虚假信息。
(2)民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通过学校-社会-家庭这样的信息充斥的大环境中,通过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获得、运用从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学生从而能在各种环境下,学习、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水平。
而民族地区的大环境,决定了社会和家庭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而培养的重担,只能落在学校肩上。[7]而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通常有两个阶段:一是信息技术做为学习对象,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二是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转移到了学科课程信息化上,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而在民族地區,由于经济落后,信息技术急待提高,所以信息技术教育还停留在第一阶段,甚至有的边远地区还未进入这个初级阶段。所以总体来看,民族地区只有在学校教育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扭转教育资源不公的局面,为民族学生创造良好的信息学习氛围,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信息素养,从而缩小东部和西部、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之间的信息鸿沟。
3 以培养民族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探究
为了使我国在信息社会里一立足之地,在国内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已经近在眉睫,而教育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更是刻不容缓。而信息技术的启蒙教育的重担又必须落在中小学中,在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我们以培养民族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并且要以实践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为向导。
那么在民族教育中,在探研新兴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怎样在信息硬软件条件有限、信息技术专业老师不足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我们应该根据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育目标理念,制定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及考试评价体系。这才能使信息技术教育之花,在民族地区这块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通过云南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我们看到了信息教育中学习环境的简陋和学生信息素质底子薄,所以我们在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不能使“教”、“学”分离,我们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使信息技术教学“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1)教学模式:从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模式发展,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实现信息技术教学革新。[8]
在调查中发现,在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师,通常采用“讲解”-“练习”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教学资源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简单、易行、操作性强。但对培养素质教育是不利的,学生机械的接受知识,能动性被忽视,效果差强人意。而根据教学任务特点,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观摩学习”、“任务驱动”、“范例学习”、“小组学习”等教学模式都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感氛围或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自主利用课本或教师或网络提供的资源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式学习,加深对学科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中,基于任务目标的教学,开展综合教学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合作研究问题;师生为了教学目标,共同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形成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可靠方法。这样,在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多种信息的融合、多种方法的选择、多种思维的碰撞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实现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的信息意识、知识、能力、道理有一个较好的改观。当然,这需要教育部门在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硬软件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教学评价: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评价方面也应该从以前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多元的发展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为了能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发展,而应分析评价对象、评价内容等因素,灵活地选择、组合恰当的评价主体,然后组织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取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等。评价内容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各种方式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小组讨论、问题抢答、问题探究等等,教师应予以关注,对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信息素质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评价过程上,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实际上包括了过程和结果两部分,所以,除了常用的以考试做为最终成绩的结果评价,还应注重过程评价。最终学生获得的成绩评定书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最后的收获两部分。最后,评价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试卷测试,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相适宜的评价方法,如:观察、访谈、轶事记录法及学生成长档案袋等。
参考文献
[1] 刀福东,胡发稳.云南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受教育状况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5,2:79.
[2] 徐彬.大力推进云南省教育信息化进程,云南教育,2002,16:3-4.
关键词:民族地区;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引言
由于地理和历史形成原因,云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缓慢、经济欠发达、教育相对滞后。甚至有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贫瘠的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对普及义务教育都有很大的困难。而随着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飞速增长,学习者学习的资源和内容更为丰富、获取资源更为便捷。那么,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的应用无疑将会对该地区的基础教育摆脱相对滞后的的状况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为该地区的教育现代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面对如此现状,应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和有限的教育资源,为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们提供信息技术启蒙教育,使孩子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使他们在信息社会里更好的生存?这即是本文的写作初衷。
一、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现状
位于我国西南部,并且属于边疆多民族省份的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有少数民族25种,并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3以上。[1]那么众少数民族中,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而其他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22种文字。
由于受云南民族地区区域、自然环境因素约束、民族发展历史因素及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总体来讲,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2]
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方面,从20世纪末开始,云南开始编写信息技术必修课教材,培训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省内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逐步开设。目前,全省的完全中学、完全小学和大部分有硬软件条件的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3]
但我们却不难发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民族山区)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问题:
(1)缺乏信息技术专业化师资队伍。要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那么民族地区就应有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信息技术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从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地区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能够掌握信息技術专业理论的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教育对专业教师的需求。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这些学校中,多数都是由非专业的教师兼任。
(2)配套信息硬件设备落后,硬件利用率低。教育局在为许多学校配备了信息教学设备后,有的学校可能考虑到人力物力的投入及升学的压力,将其束之高阁;有的学校去将信息教育设备应用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仪器变成了数字化的"黑板",换汤不换药,还是应用传统教育思想进行传统教育。
(3)所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课程大纲相差甚远,甚至将信息技术课课时挪做它用。有的学校虽然冠冕堂皇的开了信息技术课,却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只是认识一下计算机的外部构造、学习一下打字、基本的WINDOWS操作。更不用说信息技术技术与学科整合了。
二、信息技术在云南民族教育中的应用
根据以上对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在云南民族地区,地域广阔、各种民族文化丰富、经济文化发展滞后,师资缺乏等特点,使信息技术在云南民族教育中,地位凸显,成绩显著。
(1)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民族地区师资培训有了技术支撑。
云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教师学历不高,知识面较窄,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接受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的机会少。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技术日臻完善,对师资培训带了新途径。通过广播电视教育、录音录像及计算机网络等媒体的帮助,使各民族地区教师分批、分散的进行学历培训和教师专业化培训。
(2)师资缺乏,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校区分布广,从而使远距离教学、视频录象教学的优越性得以发挥。
由于云南省地势的原因,在39.4万平方公里国土中,山区高达94%,民族地区大多山高坡陡,江河交错交通不便。为了便基础教育的开展,云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多办学点教学的特色,由此形成。而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云南省各地州县已把全省民族地区卫星接收系统提上日程,为远程教育、卫星广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而电信系统教育网的建立,为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学、视听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条件,其实用价值和教育地位较中东部发达地区更加突出。
(3)信息技术在民族教育中的运用,为多元语言教学环境下教学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多元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
上面已经提到,云南25个主要少数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所以在进行双语教学。幻灯、投影、录像、录像等教育媒体的应用,为民族地区的多语言教学环境的创建,提供了有利支持。同时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使科学文化知识得到传播,视听教材使民族区的学生得到充足、客观的文化知识,有利于消除民族间的隔阂,达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4)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从而加深了民族地区和发达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民族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 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人们也从不同的维度对信息素养做出了定义,如:1974年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曾提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4]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2002年,祝智庭教授:人们对信息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他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结合素质,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信息伦理道德等具体内容,并且进一步提出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的四个不同层次:基本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科研素养。[5] 2 民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信息素养培养途径
(1)民族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信息意识缺乏: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6]也就是,学生们在面对从未见过的东西时,能凭借信息媒介去认识、了解它。面对疑问,能积极面对,主动去寻找对策,并知道在何地、用何种方法去寻找对策。而对于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大多生活在山区,信息相对闭塞。孩子们主要通过通过学校获取知识、信息,而接触的传媒媒体最多的算是电视、收音机。他们并没有积极去获取有用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信息知识匮乏:信息知识,既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也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获取有用信息并更好的去应用它。而民族学生在知识获得的途径上,主要是从学校,从电子传播媒介获得甚少。在学校教育中,由于硬软件条件及师资力量的问题,并未能满足学生对信息知识的渴求。从而制约学生信息知识的获得。
信息能力差: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进行评价的能力等。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保证,是信息素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空缺,使得民族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不足,所以对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也不强。
信息道德薄弱:如果孩子们有正确的信息伦理观,那么他们就对自己所接触的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选择和评价。并能最大程度的利用信息,为自己的生活、学习服务。还能抵制不良信息,不在信息海洋里随波逐流。但研究发现,民族学生们,由于生活在交通不便、信息匮乏环境中,对信息媒体这些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加之心智机能不成熟,在面对新奇的网络时,就不自觉地陷入游戏、聊天和影视中,甚至制造一些极不负责任的虚假信息。
(2)民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通过学校-社会-家庭这样的信息充斥的大环境中,通过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获得、运用从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学生从而能在各种环境下,学习、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水平。
而民族地区的大环境,决定了社会和家庭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而培养的重担,只能落在学校肩上。[7]而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通常有两个阶段:一是信息技术做为学习对象,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二是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转移到了学科课程信息化上,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而在民族地區,由于经济落后,信息技术急待提高,所以信息技术教育还停留在第一阶段,甚至有的边远地区还未进入这个初级阶段。所以总体来看,民族地区只有在学校教育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扭转教育资源不公的局面,为民族学生创造良好的信息学习氛围,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信息素养,从而缩小东部和西部、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之间的信息鸿沟。
3 以培养民族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探究
为了使我国在信息社会里一立足之地,在国内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已经近在眉睫,而教育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更是刻不容缓。而信息技术的启蒙教育的重担又必须落在中小学中,在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我们以培养民族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并且要以实践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为向导。
那么在民族教育中,在探研新兴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怎样在信息硬软件条件有限、信息技术专业老师不足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我们应该根据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育目标理念,制定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及考试评价体系。这才能使信息技术教育之花,在民族地区这块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通过云南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我们看到了信息教育中学习环境的简陋和学生信息素质底子薄,所以我们在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不能使“教”、“学”分离,我们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使信息技术教学“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1)教学模式:从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模式发展,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实现信息技术教学革新。[8]
在调查中发现,在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师,通常采用“讲解”-“练习”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教学资源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简单、易行、操作性强。但对培养素质教育是不利的,学生机械的接受知识,能动性被忽视,效果差强人意。而根据教学任务特点,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观摩学习”、“任务驱动”、“范例学习”、“小组学习”等教学模式都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感氛围或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自主利用课本或教师或网络提供的资源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式学习,加深对学科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中,基于任务目标的教学,开展综合教学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合作研究问题;师生为了教学目标,共同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形成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可靠方法。这样,在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多种信息的融合、多种方法的选择、多种思维的碰撞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实现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的信息意识、知识、能力、道理有一个较好的改观。当然,这需要教育部门在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硬软件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教学评价: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评价方面也应该从以前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多元的发展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为了能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发展,而应分析评价对象、评价内容等因素,灵活地选择、组合恰当的评价主体,然后组织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取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等。评价内容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各种方式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小组讨论、问题抢答、问题探究等等,教师应予以关注,对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信息素质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评价过程上,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实际上包括了过程和结果两部分,所以,除了常用的以考试做为最终成绩的结果评价,还应注重过程评价。最终学生获得的成绩评定书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最后的收获两部分。最后,评价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试卷测试,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相适宜的评价方法,如:观察、访谈、轶事记录法及学生成长档案袋等。
参考文献
[1] 刀福东,胡发稳.云南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受教育状况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5,2:79.
[2] 徐彬.大力推进云南省教育信息化进程,云南教育,2002,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