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省精神文明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总体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认真组织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共建和谐新陇原”全民参与工程、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工程、志愿服务“金牌行动”工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惠民工程”六大工程,广泛开展以文明城市、文明县、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和区域文明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六大创建活动,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营造了文明、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甘肃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先导位置。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举足轻重,关系到城市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战略意义。从2005年9月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誓师大会到2009年1月,兰州市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经过了近四年的努力,兰州市创建工作获得了第一个荣誉。在这一起点上,经过省市共同努力,兰州市狠抓创建载体创新,全民参与创建积极性高涨,在创建文明城市的道路上踏出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一、甘肃省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1)省市联动共创文明之城
兰州创建文明城市以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曾多次作出批示,要求“中央在兰单位和省直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兰州市的创建工作,积极参与辖区组织的创建活动”;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也曾多次关注和过问兰州市的创建工作;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作为兰州市创建工作的“一把手”,不仅作批示、提要求,而且亲自协调指挥、布置工作力促“全市一盘棋积极抓创建”;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做客中国文明网“百位市长创建文明城市网上谈”栏目,宣传兰州创建工作。正是因为省市领导的倾力关注和躬身指导,才有了文明创建“省市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2)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见成效
文明程度的提升主要取决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我市把抓好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采取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从基础入手,从孩子抓起,抓出了成效,形成了特色。
市少儿活动中心作为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主阵地,秉承德育为首、实践育人的宗旨,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少年儿童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为重点,强化管理措施,完善服务功能,突出活动特色,基本形成了分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校外教育工作体系。2007年以来,每年都确定一个主题,在全市少年儿童中精心组织开展思想道德、才艺展示、社会实践三大系列10多项大型主题倡导示范活动,参加少年儿童累计达90万人次;市少儿图书馆不断增加馆藏图书,改善图书借阅环境,努力扩大服务覆盖面,累计接待少儿读者75万人次。还有近年来一直在开展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以及走在全省前列的“乡村(社区)少年宫”工作……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促进兰州市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兰州市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得到了社会、家长和少年儿童的认可和欢迎。
(3)惠民工程助推创建
文明创造和谐,和谐滋养文明。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秉承为民创建的理念,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加强城市软硬件的改善,着力打造“如兰之州、如家之城”的魅力城市。
“民情流水线”解民之忧,唱响党群和谐新篇章;“四点半工程”集关爱未成年人与解决社区双职工家庭困难为一体,真正做到了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虚拟养老院”不仅走出了社区养老的“兰州模式”,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许多耀眼的光环……再到如今43天时间完成城市主干道之一南北滨河路改造工程,我市实行人文关怀与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并举既让老百姓享受到各种春风化雨的温暖也感受到身边人居环境天翻地覆的变化。
除此之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南山路建设……它们共同的目的只有一个——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体现社会人文关怀真正让老百姓的家变得更温馨让文明的环境更加宜人。以民生工程的实施作为惠民的抓手,真正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文明创建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好处,已经成为民生工程助力创建的重要形式,也成为凝聚全市力量的有效手段。
(4)全民参与收获创建成果
人,是文明的主体。提高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关键在人。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公安、交通、交警、城管、工商、卫生、教育、文广等部门干部职工恪尽职守,忘我工作,为加强城市管理、维护公共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等创建重点区域的干部职工勇挑重担,走街串巷发动群众,全力奋战在创建一线,为创建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广大机关干部身体力行,自觉投身创建活动,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所有这些,有力地确保了文明创建过程中各项测评任务的全面落实。
二、甘肃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中央文明委的精心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这一中心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着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造山川秀美、和谐富裕的新甘肃提供了思想条件、文化环境、道德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
(1)紧紧抓住农民思想道德教育这一核心,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和主题教育,着力培养造就千千万万的新型农民。 各地各部门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工作,广泛普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唱响共产党好、伟大祖国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引导广大农民发扬甘肃精神,弘扬陇人品格,投身志愿服务,带头致富奔小康,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政策法规、科技卫生、文化体育、文明礼仪、乡规民约“六进农家”活动,深化“个十百千万”诚信建设、和谐新陇原全民参与工程,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中华经典诵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村入户,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坚持不懈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法律服务、致富信息咨询、惠民政策宣讲活动,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民带头致富、共同富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农村致富能手、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文化领军人物,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中流砥柱,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2)紧紧抓住乡风文明建设这一主线,广泛开展群众创评活动,着力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倡导“婚育新风”“绿色生活”“低碳出行”“文明礼仪”之风,推进乡规民约、文明礼仪进农家,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尊重知识,反对愚昧;求富求美,破除陋习,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树活动,不断掀起崇尚模范、学习模范、争做模范活动高潮,在农民身边立标杆、树典型。一批耳濡目染的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模范涌现而出,“好公婆、好媳妇、好丈夫、好妯娌、好邻居”等群众创评活动蔚然成风。广大农民学科学、讲文明、赶先进、求进步、比致富成为时代风尚,抵制封建迷信、黄赌毒成为自觉行动。“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广大农村开花结果。
(3)紧紧围绕村容村貌治理这一重点,广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以“五好”“五通”“五改”“五化”“五有”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村社会文化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农宅改造和古村落保护步伐,稳步推进“五位一体”(小康住宅、暖棚养殖、沼气能源、卫生公厕、无公害蔬菜)生态家园,小康示范村,灾后重建文明新村建设,在全省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的小康住宅示范村镇,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坚持不懈地开展村容美化、庭院绿化、卫生清洁、环境保洁集中治理活动,着力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建设了一大批环境优美、舒适便利的农村示范新居。农村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路更宽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4)紧紧抓住以城带乡、共建共享这一主题,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和动力。
坚持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精心组织实施“双培双带”和城乡结对帮扶工程,深入开展区域共建、军民共建、企地共建精神文明活动,注重发挥文明城市的辐射带动、文明县的提升拉动、文明村镇的示范推动作用,建成了一批资源开发型、交通枢纽型、商贸流通型、风景旅游型和城郊卫星型小城镇,为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5)紧紧抓住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一载体,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动农民广泛参与,着力提高创建活动影响力。
围绕“讲文明树新风”主题,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文明县、文明村镇、文明农户、文明集市、农村文化广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舒适便利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激发了农民的参与热情,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全省有3个县、126个乡镇、村进入了国家级文明村镇行列,52个县(市、区)、166个乡镇、139个村镇进入了省级文明村镇行列,在引领文明风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2011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
(作者简介:郑 苗(1983-),女,汉族,甘肃陇南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实习员。)
关键词:甘肃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先导位置。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举足轻重,关系到城市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战略意义。从2005年9月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誓师大会到2009年1月,兰州市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经过了近四年的努力,兰州市创建工作获得了第一个荣誉。在这一起点上,经过省市共同努力,兰州市狠抓创建载体创新,全民参与创建积极性高涨,在创建文明城市的道路上踏出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一、甘肃省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1)省市联动共创文明之城
兰州创建文明城市以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曾多次作出批示,要求“中央在兰单位和省直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兰州市的创建工作,积极参与辖区组织的创建活动”;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也曾多次关注和过问兰州市的创建工作;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作为兰州市创建工作的“一把手”,不仅作批示、提要求,而且亲自协调指挥、布置工作力促“全市一盘棋积极抓创建”;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做客中国文明网“百位市长创建文明城市网上谈”栏目,宣传兰州创建工作。正是因为省市领导的倾力关注和躬身指导,才有了文明创建“省市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2)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见成效
文明程度的提升主要取决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我市把抓好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采取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从基础入手,从孩子抓起,抓出了成效,形成了特色。
市少儿活动中心作为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主阵地,秉承德育为首、实践育人的宗旨,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少年儿童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为重点,强化管理措施,完善服务功能,突出活动特色,基本形成了分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校外教育工作体系。2007年以来,每年都确定一个主题,在全市少年儿童中精心组织开展思想道德、才艺展示、社会实践三大系列10多项大型主题倡导示范活动,参加少年儿童累计达90万人次;市少儿图书馆不断增加馆藏图书,改善图书借阅环境,努力扩大服务覆盖面,累计接待少儿读者75万人次。还有近年来一直在开展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以及走在全省前列的“乡村(社区)少年宫”工作……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促进兰州市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兰州市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得到了社会、家长和少年儿童的认可和欢迎。
(3)惠民工程助推创建
文明创造和谐,和谐滋养文明。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秉承为民创建的理念,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加强城市软硬件的改善,着力打造“如兰之州、如家之城”的魅力城市。
“民情流水线”解民之忧,唱响党群和谐新篇章;“四点半工程”集关爱未成年人与解决社区双职工家庭困难为一体,真正做到了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虚拟养老院”不仅走出了社区养老的“兰州模式”,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许多耀眼的光环……再到如今43天时间完成城市主干道之一南北滨河路改造工程,我市实行人文关怀与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并举既让老百姓享受到各种春风化雨的温暖也感受到身边人居环境天翻地覆的变化。
除此之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南山路建设……它们共同的目的只有一个——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体现社会人文关怀真正让老百姓的家变得更温馨让文明的环境更加宜人。以民生工程的实施作为惠民的抓手,真正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文明创建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好处,已经成为民生工程助力创建的重要形式,也成为凝聚全市力量的有效手段。
(4)全民参与收获创建成果
人,是文明的主体。提高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关键在人。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公安、交通、交警、城管、工商、卫生、教育、文广等部门干部职工恪尽职守,忘我工作,为加强城市管理、维护公共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等创建重点区域的干部职工勇挑重担,走街串巷发动群众,全力奋战在创建一线,为创建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广大机关干部身体力行,自觉投身创建活动,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所有这些,有力地确保了文明创建过程中各项测评任务的全面落实。
二、甘肃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中央文明委的精心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这一中心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着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造山川秀美、和谐富裕的新甘肃提供了思想条件、文化环境、道德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
(1)紧紧抓住农民思想道德教育这一核心,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和主题教育,着力培养造就千千万万的新型农民。 各地各部门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工作,广泛普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唱响共产党好、伟大祖国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引导广大农民发扬甘肃精神,弘扬陇人品格,投身志愿服务,带头致富奔小康,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政策法规、科技卫生、文化体育、文明礼仪、乡规民约“六进农家”活动,深化“个十百千万”诚信建设、和谐新陇原全民参与工程,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中华经典诵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村入户,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坚持不懈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法律服务、致富信息咨询、惠民政策宣讲活动,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民带头致富、共同富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农村致富能手、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文化领军人物,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中流砥柱,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2)紧紧抓住乡风文明建设这一主线,广泛开展群众创评活动,着力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倡导“婚育新风”“绿色生活”“低碳出行”“文明礼仪”之风,推进乡规民约、文明礼仪进农家,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尊重知识,反对愚昧;求富求美,破除陋习,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树活动,不断掀起崇尚模范、学习模范、争做模范活动高潮,在农民身边立标杆、树典型。一批耳濡目染的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模范涌现而出,“好公婆、好媳妇、好丈夫、好妯娌、好邻居”等群众创评活动蔚然成风。广大农民学科学、讲文明、赶先进、求进步、比致富成为时代风尚,抵制封建迷信、黄赌毒成为自觉行动。“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广大农村开花结果。
(3)紧紧围绕村容村貌治理这一重点,广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以“五好”“五通”“五改”“五化”“五有”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村社会文化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农宅改造和古村落保护步伐,稳步推进“五位一体”(小康住宅、暖棚养殖、沼气能源、卫生公厕、无公害蔬菜)生态家园,小康示范村,灾后重建文明新村建设,在全省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的小康住宅示范村镇,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坚持不懈地开展村容美化、庭院绿化、卫生清洁、环境保洁集中治理活动,着力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建设了一大批环境优美、舒适便利的农村示范新居。农村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路更宽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4)紧紧抓住以城带乡、共建共享这一主题,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和动力。
坚持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精心组织实施“双培双带”和城乡结对帮扶工程,深入开展区域共建、军民共建、企地共建精神文明活动,注重发挥文明城市的辐射带动、文明县的提升拉动、文明村镇的示范推动作用,建成了一批资源开发型、交通枢纽型、商贸流通型、风景旅游型和城郊卫星型小城镇,为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5)紧紧抓住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一载体,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动农民广泛参与,着力提高创建活动影响力。
围绕“讲文明树新风”主题,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文明县、文明村镇、文明农户、文明集市、农村文化广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舒适便利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激发了农民的参与热情,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全省有3个县、126个乡镇、村进入了国家级文明村镇行列,52个县(市、区)、166个乡镇、139个村镇进入了省级文明村镇行列,在引领文明风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2011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
(作者简介:郑 苗(1983-),女,汉族,甘肃陇南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