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文化、时代:佛寺进入文学空间的三重路径——以唐代慈恩寺、东林寺、青龙寺为核心

来源 :河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王朝建立伊始,帝王在对国家版图进行重新划分的过程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由此产生许多新的风景名胜.起初,文士进入佛寺空间与皇家权力的引导有关.唐圣历元年,武则天访问龙门佛寺群,开创了唐代历史上以佛寺为题的诗歌创作局面;唐景龙二年,唐中宗举行的慈恩寺应制,树立了佛寺作为文学创作空间的典范.此后佛寺诗大量涌现,文士将探寻文化渊源作为访寺的主要目的,并在此空间中续接先贤文化传统,彰显唐代士林精神.时代的变迁又促使文人生活、心态发生转变,由此导致佛寺诗创作内容的多样化.本文以慈恩寺、东林寺、青龙寺三座寺院作为考察对象,旨在探析佛寺如何进入唐诗创作并成为一类重要的文学空间,发现权力的引领、文化的渊源以及时代的变迁是促使唐代佛寺诗兴起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西汉儒者正式提出"正统论"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即空间(大一统)、时间(五德终始循环论)和"德性"的养成.但西汉帝王一度热衷于肉身成仙、长生不朽之术,大多痴迷于齐地方士编造的圣王神迹故事,儒生建议帝王在天降灾异时修身养德的谏言往往无效.在儒生的"天谴灾异说"和方士的"圣身仙化说"之间,儒家明显处于下风.于是儒生改弦更张,效法方士,通过制作谶纬经书,同时唤醒最初儒家的"巫祝"身份,把孔子比拟为远古圣王,为汉帝制法.这批人被称之为"方士化儒生",而"方士化儒生"诡称孔子接受上天的符命,通过制造一种天人沟通的新型"
1900年的"庚子之变"于津城创巨痛深,史无前例,燹火焚毁后的天津几成废墟.其时,日常生活秩序的恢复也是侵华联军必须措置的当务之急;但都统衙门并不能直接深入到民众日常生活秩序的深层,日常生活秩序的恢复和重建的主导者仍然是地方内生性社会力量——绅董.都统衙门在制度形式上纳入了地方绅董以协助管理基层社会,但绅董们实处于屈辱而尴尬的地位.经历巨大劫难之后的天津,在重建中亦发生了历史性转向.20世纪津城的历史走向和时代风貌由此形成而延展.
随着脱贫攻坚总目标的完成,中国贫困治理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治理.多维性是相对贫困的重要属性,许多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在测度相对贫困时都具有凸显多维性的指标体系,如联合国的多维贫困指数、世界银行的共同繁荣标准等,而在多维指标的选取上也与国家自身特点和现实问题息息相关,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内涵.目前,中国学术界虽有不少有关相对贫困的研究成果,但对于相对贫困指标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具有凸显中国现实问题的系统的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因此,参照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建构中国相对贫困多维指标体系,对于科
阳明心学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元素聚合之果,这些元素至少包括接引弟子、刻印语录、修葺书院、处理事务、协调分歧、抵御毁谤、心灵陪伴、分化一方等。此八种元素各以其特殊功能为阳明心学输送有益血液,成为阳明心学成长的基础;而且,它们相互贯通、相互支援,从而构成以阳明心学为核心,对内可以激活自身、对外可以抵御威胁的学术共同体。这提示我们,作为人文理念的阳明心学乃是由具有社会科学属性的元素综合、转化、升华而来。由此,我们不仅能把握阳明心学格局形成的真实脉络,而且能获得分析和评论阳明心学之形成的可靠数据,从而确立对阳明心学的
由于启蒙文学传统、左翼文学传统和后现代文化思维三种文学史思维的分歧,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表现出缺乏"共识性"评判、"差异性"过分明显的"不稳定性",其问题表现为外部研究与文学性的不平衡、断裂思维与关联性思维的不平衡、封闭性与开放性的不平衡和异质性与规律性的不平衡.40年节点是重新审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契机,以此反思与政治性密切相关的文学史书写,倡导更具文学意味和审美个性的文学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备尝艰辛,取得了重大成绩,留下了宝贵经验。然而,与生动的历史实践和时代需求相比,中国当代环境保护史研究还较为薄弱,亟待加强。中国当代环境保护史研究包括环境思想政策史、环境管理史、污染防治史、自然保护史、环境宣教史等方面,须处理好社会变迁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宏观与微观、中国与世界四组关系,须加强史料工作及对跨学科理论方法的借鉴。作为新兴学术增长点,中国当代环保史有益于中国当代史研究的深化,也可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史学资鉴。
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已经顺利实现全球布局的同时,也仍然面临着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目的国对交易的监管审查。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带动中国企业过去两年一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