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与价值转化工程研究新成果:“全国第二届价值转化工程”学术研讨会综
【出 处】
:
学术研究
【发表日期】
:
1999年10期
其他文献
由于王安石力倡改革,迫使朔党、洛党、蜀党成为他的对产面。蔡京出于权力斗争的需要而非富国强兵的策略,遥尊王安石,打击洛、朔、蜀三党,从而以虚构的新党、旧党之争成功地掩盖了历史真相。蔡京的倒行逆施引起世人的痛恨,而被他表面尊崇实质利用的王安石,也随之成为人们憎恨的牺牲品。本文通过推考王安石被小人化的过程,展示了权力参与建构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可能限度。
史传文学对中国小说文体的影响在以往的论述中被奉为圭臬,因而小说文体本身的特性往往在这种强调下被悬置。本文以虚构性为前提界定《桃花源记》作为小说文本,论证其在传统叙事模式基础上,采用了独特的限知视角、倒错时间和诗意背景,从而构成不同于史传的小说审美特性:真实性、惊奇、双重语境、移步换景。这种创格出现在小说创作主体的群体尚未自觉的魏晋“前史时期”,体现了中国小说叙事多元性的潜在因子。
《安世房中歌》是汉代郊庙歌辞中最重要的作品,要全面地把握西汉礼乐文化的脉搏,就必须从读解《安》入手。《安》鼓吹“孝”、“德”、以“孝”为核心开出汉家的家法,“孝”、“德”的来源是多元的,其中有周文化、秦文化和儒文化。“孝”、“德”是功利性极强的伦理道德观念,它贯串于《安》的实质是高扬善的旗帜,突出西汉统治者安排的政治秩序。西汉是宗教神学盛行的时代,看重天的意志是西汉人的基本出发点。《安》全面地反映
中国人一开始就是在社会进化论意义上理解达尔文的进化学说的。社会进化论与中国传统的观念意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事实上并不构成中国接受社会进化论的障碍。构成难以接受社会进化论障碍的是19世纪中国的时代精神和知识精英的人生态度。19世纪50年代在上海、19世纪60年代在香港,有过两次与社会进化论相关的“强弱论”问题的讨论。参与这两次讨论的王韬,主张以“用强”的立场应对西方的挑战,但他最终也
新版《剑桥哲学词典》对中国哲学的重视,前所未有,中国哲学的身影开始全面进入西方学术界的视野,预示着世界哲学格局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中国哲学的现代性和当代意义,日渐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