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space”“空间”“太空”等词的词典释义入手,文章分析了space的使用现状,介绍了几种定名方案。基于25万字真实语料的统计调查得出带有space的名词词组在汉语中的使用分布情况,提出了对space定名的正确态度和修正方案。
关键词: space,翻译,术语,语料
一 问题的提出
从这样一句话谈起(注意句中黑体字部分):中国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就空间遥感、航天通信、太空垃圾处理等航天技术开展国际空间合作。
这句自造的句子在语法、用词上都没有错误,但若要翻译成英文,读者可能不免要大吃一惊了:黑体字部分的翻译竟然都对应space这个英文单词!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近50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尤其是 “神舟”五号和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并完成任务之后,国内外媒体对我国的航天事业备加关注。然而,一个颇为尴尬的问题出现了:在英文中涉及到航天词汇时都用一个简单的space,而在汉语中用词则很不统一——大陆习惯认同的是“航天”一词,港澳台一般用“太空”一词,技术资料和国外报道则常用“空间”一词,此外还有“宇航”“外空”“航宇”等用词。因此就产生了诸如例句中的多个名词表达同样意思的情况。
据《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84年版),space一词的本义为“that in which all objects exist and move(所有物体存在和移动的空间)”,汉语译为“空间”。而Merrian-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1995年版)则对space一词单列义项“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 atmosphere or beyond the solar system(地球大气层外或太阳系外的区域)”。《英语科技词典》(Dictiona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ademic Press)对space一词有两个义项:“①the three-dimensional expanse in which all matter is located and all events take place, extending in all directions and variously described as extending indefinitely or as finite but immeasurably large.(在所有方向的三维扩展,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所有物质在其中存在,所有现象在其中发生。)②also, outer space, the portion of this expanse lying beyond the earth’s atmosphere; this is the sense of the term space as it is used in compounds such as space technology, space shuttle, spacecraft, and so on.(即外层空间,这种扩展在地球大气层外的那部分,这也是它在许多像space technology, space shuttle, spacecraft等合成词里的意思。)”由此可见,英文中space的本义是指包容万物,无限延伸的任何“空间”,如果将其使用在航空航天上,则又称outer space,意义“窄化”,专指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
在汉语中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词来指代“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这就是造成space一词有多种译法的主要原因。汉语中最常用的能够替代“地球大气层外空间”这一概念的是“太空”。对“太空”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是“极高的天空”。《辞源》(1915年版)的解释是“太空,谓天也。指包围地球之空间而言。天本积气。望之无际。故曰太空。”《辞海》(1999年版)释义为“太空,又名‘空间’、‘外层空间’、‘宇宙空间’。地球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辞海》对“太空”的解释最接近科学,也最接近我们所需要的译词。《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也做出规定:在大气层内、外的活动分别称为“航空”“航天”,大气层内的空间称为“空中”(air, aero-),大气层外的空间称为“太空”(space, astro-),贯穿地球大气层内外的飞行活动则总称为“航空航天”。因此,2000年10月,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的理事扩大会上,部分院士和专家强烈呼吁将“空间”改为“太空”。反对者的意见是“太空”一词中国古而有之,多见于诗人的遐思渺想,艺术性浓于科学性,所以应取直译“空间”。
其实,“空间”一词也是古而有之的,《辞源》(1915年版)对该词的解释是“空间,常于时间对举。横行于无限者。空间也。纵至于无限者。空间也。空间尤言宇。谓上下四方。时间尤言宙。谓往古今来。”《辞海》(1999年版)释义为“空间,在哲学上,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的释义接近于space的本义,但由于其科学性和直译性,目前赞成使用“空间”的越来越多,诸如“空间技术”“空间微粒”“国际空间站”等词语也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
至于译为“航天”一词,则主要归功于钱学森院士。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钱学森院士的建议和倡导下,将先前常用的“空间飞行”“太空飞行”“宇宙飞行”“星际航行”“宇航”等名词统一为“航天”,同时将做限定词的space基本上都译成“航天”,而不用“空间”,例如“航天活动(space activity)”“航天技术(space technology)”“航天飞行(space flight)”“航天器(spacecraft)”“航天站(space station)”“航天服(space suit)”等。在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术语归一化为规范技术资料和统一科研思想奠定了基础,也广为大众所接受。但“航天”毕竟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语,即使动词词性渐化为名词(如将space flight译为“航天飞行”),也会缺失原词space作为位置、场所的概念意义,在很多场合也无法归一,如interstellar space就不能翻译为“星际航天”。
二 解决方案的提出
《科技术语研究》2001年第1期发表了中国国家航天局等十几位代表对部分航空航天词汇术语翻译的讨论稿,讨论最多的术语就是space。 在这次讨论中产生了对该词翻译的三种方案:
(1)当一个名词表示出入太空,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及与航天器有关的事物时,用“航天”;当一个名词表示太空这一特定场所、位置、太空中的自然事物与固有特点及有关它们的描述与研究时,用“太空”或“空间”。[1]
(2)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指地球大气层外的活动时,应该尽量采用“航天”;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定词,指地球大气层外的位置、环境或一定领域时,应选择一个适当的词。[2]
(3)在强调到太空或在太空中的航行活动时,译成“航天”较好;在强调航天器或研究对象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时,译成“太空”较好。[3]
以上三种方案大同小异,能够得到的基本共识有:当强调活动时用“航天”,当强调位置场所时用“太空”或“空间”。当然也存在分歧和疑问:方案(1)将“事物”分为两类,一为与航天器相关的“事物”,另一为太空中的“事物”。认为前者应翻译为“航天”,后者应翻译为“太空”或“空间”。方案(2)最符合短语分析,措辞最为严密,但遗漏了带有限制词的space的组合名词,如interstellar space应该怎么翻译。方案(3)直接去掉了“空间”这个译法,措辞也最为模糊(注意“模糊”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很多情况下“模糊”比“精确”管用)。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强调位置和场所时到底用“太空”还是“空间”?与航天有关的“事物”要翻译成“航天”吗?“限定词+space”组成的组合名词该怎样翻译?专有名词如机构名等如果要发生译法上的改变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对于这些专名该如何处理?
要回答这些问题非常困难,不过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真实语料中这些词语的使用情况窥其端倪,或许会得到一些启发。
三 基于真实语料的调查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自己的使命给中国带来了荣誉和威望,也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我们采用MyFinder检索软件随机从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易、新浪、央视网站、雅虎中文等综合、新闻类网站下载和航天相关的中文语料416篇,约25万字,借此来考察带有space的组合名词在汉语中的用法分布情况。下面为统计结果:
对以上统计结果有一点需要说明:单个词在真实语料中称为“一元”,复合词(组合词)视其组合成分的个数称为“二元”“三元”等。对于一元词的检索,在特定领域内真实语料的规模达到20万字,那么该词的出现频率就相对稳定,统计结果可信。但对于二元以上词的检索所需的真实语料量非常巨大,这可以从统计学角度论证,本文不做介绍。本文所考察的组合名词词组绝大部分都是二元的,所以25万字的规模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由于本文所考察的二元名词词组都和同一一元词相关,属于词的搭配,所以在有该一元词统计结果的前提下,也能够真实反映这些词组的使用分布状况。
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1)独词检索时,“航天”的使用频率要远大于“空间”和“太空”,“空间”和“太空”的使用频率相当。这说明目前大众和媒体所认同的这三个词都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情况下使用“航天”,有时也使用“空间”和“太空”。对于“空间”和“太空”的认同大抵相当,因此在翻译时短期内还不能去掉或不用其中的任何一个词。
(2)当space做限制词时(词组2~9),当该名词词组表示出入太空,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及与航天器有关的事物时(词组2,3,5)用“航天”的次数较多。词组7虽然也属于这一类,但结果不一致,原因是该词的语义重心不同则词汇表达形式不同:如果表达航天技术上的竞争活动,用“航天竞争”;如果表达在宇宙空间上的征服,则用“太空竞争”。当该名词词组表示太空这一特定场所、位置、太空中的自然事物与固有特点及有关它们的描述与研究时(词组4,6,8,9),用“太空”或“空间”。
(3)在space做中心词的名词词组中(词组10,11),用“空间”。
(4)专有名词(词组12)有固定的译法,一般不更改。
四 结论
基于词典和真实语料统计解决了本文第二部分提出的4个问题中的3个,对于第一个问题——强调位置和场所时到底用“太空”还是“空间”?——仍没有解决。其实术语的翻译也应该遵循约定俗成和语言渐变的规律,一味地强调规定是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英文space一词在不断发展中发生了语义的“窄化”,即“大气层外的空间”,那么,汉语词“空间”或“太空”也势必会随着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而发生同样的变化。到底是哪个词发生这样的变化并不重要,甚至两个词都发生这样的变化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大气层外的空间”。根据本文真实语料统计的结果,可以将上面第二部分对带有space的组合名词的翻译方案作以修正:
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表示出入太空,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及与航天器有关的事物时,一般译为“航天”;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表示太空这一特定场所、位置、太空中的自然事物与固有特点及有关它们的描述与研究时,通常译为“太空”或“空间”;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中心词,带有限制词时译作“空间”;带有space的专有名词应遵循原译,固定下来,可以采用规定的形式。
参 考 文 献
[1]朱毅麟.航天名词统一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科技术语研究,2001,3(1):10.
[2]梁赞勋.怎样称呼“大气层外的领域”的刍议.科技术语研究,2001,3(1):16.
[3]黄志澄.关于space的译法.科技术语研究,2001,3(1):18.
张霄军博士:南京师范大学,210097
关键词: space,翻译,术语,语料
一 问题的提出
从这样一句话谈起(注意句中黑体字部分):中国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就空间遥感、航天通信、太空垃圾处理等航天技术开展国际空间合作。
这句自造的句子在语法、用词上都没有错误,但若要翻译成英文,读者可能不免要大吃一惊了:黑体字部分的翻译竟然都对应space这个英文单词!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近50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尤其是 “神舟”五号和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并完成任务之后,国内外媒体对我国的航天事业备加关注。然而,一个颇为尴尬的问题出现了:在英文中涉及到航天词汇时都用一个简单的space,而在汉语中用词则很不统一——大陆习惯认同的是“航天”一词,港澳台一般用“太空”一词,技术资料和国外报道则常用“空间”一词,此外还有“宇航”“外空”“航宇”等用词。因此就产生了诸如例句中的多个名词表达同样意思的情况。
据《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84年版),space一词的本义为“that in which all objects exist and move(所有物体存在和移动的空间)”,汉语译为“空间”。而Merrian-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1995年版)则对space一词单列义项“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 atmosphere or beyond the solar system(地球大气层外或太阳系外的区域)”。《英语科技词典》(Dictiona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ademic Press)对space一词有两个义项:“①the three-dimensional expanse in which all matter is located and all events take place, extending in all directions and variously described as extending indefinitely or as finite but immeasurably large.(在所有方向的三维扩展,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所有物质在其中存在,所有现象在其中发生。)②also, outer space, the portion of this expanse lying beyond the earth’s atmosphere; this is the sense of the term space as it is used in compounds such as space technology, space shuttle, spacecraft, and so on.(即外层空间,这种扩展在地球大气层外的那部分,这也是它在许多像space technology, space shuttle, spacecraft等合成词里的意思。)”由此可见,英文中space的本义是指包容万物,无限延伸的任何“空间”,如果将其使用在航空航天上,则又称outer space,意义“窄化”,专指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
在汉语中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词来指代“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这就是造成space一词有多种译法的主要原因。汉语中最常用的能够替代“地球大气层外空间”这一概念的是“太空”。对“太空”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是“极高的天空”。《辞源》(1915年版)的解释是“太空,谓天也。指包围地球之空间而言。天本积气。望之无际。故曰太空。”《辞海》(1999年版)释义为“太空,又名‘空间’、‘外层空间’、‘宇宙空间’。地球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辞海》对“太空”的解释最接近科学,也最接近我们所需要的译词。《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也做出规定:在大气层内、外的活动分别称为“航空”“航天”,大气层内的空间称为“空中”(air, aero-),大气层外的空间称为“太空”(space, astro-),贯穿地球大气层内外的飞行活动则总称为“航空航天”。因此,2000年10月,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的理事扩大会上,部分院士和专家强烈呼吁将“空间”改为“太空”。反对者的意见是“太空”一词中国古而有之,多见于诗人的遐思渺想,艺术性浓于科学性,所以应取直译“空间”。
其实,“空间”一词也是古而有之的,《辞源》(1915年版)对该词的解释是“空间,常于时间对举。横行于无限者。空间也。纵至于无限者。空间也。空间尤言宇。谓上下四方。时间尤言宙。谓往古今来。”《辞海》(1999年版)释义为“空间,在哲学上,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的释义接近于space的本义,但由于其科学性和直译性,目前赞成使用“空间”的越来越多,诸如“空间技术”“空间微粒”“国际空间站”等词语也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
至于译为“航天”一词,则主要归功于钱学森院士。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钱学森院士的建议和倡导下,将先前常用的“空间飞行”“太空飞行”“宇宙飞行”“星际航行”“宇航”等名词统一为“航天”,同时将做限定词的space基本上都译成“航天”,而不用“空间”,例如“航天活动(space activity)”“航天技术(space technology)”“航天飞行(space flight)”“航天器(spacecraft)”“航天站(space station)”“航天服(space suit)”等。在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术语归一化为规范技术资料和统一科研思想奠定了基础,也广为大众所接受。但“航天”毕竟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语,即使动词词性渐化为名词(如将space flight译为“航天飞行”),也会缺失原词space作为位置、场所的概念意义,在很多场合也无法归一,如interstellar space就不能翻译为“星际航天”。
二 解决方案的提出
《科技术语研究》2001年第1期发表了中国国家航天局等十几位代表对部分航空航天词汇术语翻译的讨论稿,讨论最多的术语就是space。 在这次讨论中产生了对该词翻译的三种方案:
(1)当一个名词表示出入太空,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及与航天器有关的事物时,用“航天”;当一个名词表示太空这一特定场所、位置、太空中的自然事物与固有特点及有关它们的描述与研究时,用“太空”或“空间”。[1]
(2)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指地球大气层外的活动时,应该尽量采用“航天”;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定词,指地球大气层外的位置、环境或一定领域时,应选择一个适当的词。[2]
(3)在强调到太空或在太空中的航行活动时,译成“航天”较好;在强调航天器或研究对象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时,译成“太空”较好。[3]
以上三种方案大同小异,能够得到的基本共识有:当强调活动时用“航天”,当强调位置场所时用“太空”或“空间”。当然也存在分歧和疑问:方案(1)将“事物”分为两类,一为与航天器相关的“事物”,另一为太空中的“事物”。认为前者应翻译为“航天”,后者应翻译为“太空”或“空间”。方案(2)最符合短语分析,措辞最为严密,但遗漏了带有限制词的space的组合名词,如interstellar space应该怎么翻译。方案(3)直接去掉了“空间”这个译法,措辞也最为模糊(注意“模糊”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很多情况下“模糊”比“精确”管用)。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强调位置和场所时到底用“太空”还是“空间”?与航天有关的“事物”要翻译成“航天”吗?“限定词+space”组成的组合名词该怎样翻译?专有名词如机构名等如果要发生译法上的改变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对于这些专名该如何处理?
要回答这些问题非常困难,不过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真实语料中这些词语的使用情况窥其端倪,或许会得到一些启发。
三 基于真实语料的调查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自己的使命给中国带来了荣誉和威望,也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我们采用MyFinder检索软件随机从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易、新浪、央视网站、雅虎中文等综合、新闻类网站下载和航天相关的中文语料416篇,约25万字,借此来考察带有space的组合名词在汉语中的用法分布情况。下面为统计结果:
对以上统计结果有一点需要说明:单个词在真实语料中称为“一元”,复合词(组合词)视其组合成分的个数称为“二元”“三元”等。对于一元词的检索,在特定领域内真实语料的规模达到20万字,那么该词的出现频率就相对稳定,统计结果可信。但对于二元以上词的检索所需的真实语料量非常巨大,这可以从统计学角度论证,本文不做介绍。本文所考察的组合名词词组绝大部分都是二元的,所以25万字的规模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由于本文所考察的二元名词词组都和同一一元词相关,属于词的搭配,所以在有该一元词统计结果的前提下,也能够真实反映这些词组的使用分布状况。
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1)独词检索时,“航天”的使用频率要远大于“空间”和“太空”,“空间”和“太空”的使用频率相当。这说明目前大众和媒体所认同的这三个词都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情况下使用“航天”,有时也使用“空间”和“太空”。对于“空间”和“太空”的认同大抵相当,因此在翻译时短期内还不能去掉或不用其中的任何一个词。
(2)当space做限制词时(词组2~9),当该名词词组表示出入太空,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及与航天器有关的事物时(词组2,3,5)用“航天”的次数较多。词组7虽然也属于这一类,但结果不一致,原因是该词的语义重心不同则词汇表达形式不同:如果表达航天技术上的竞争活动,用“航天竞争”;如果表达在宇宙空间上的征服,则用“太空竞争”。当该名词词组表示太空这一特定场所、位置、太空中的自然事物与固有特点及有关它们的描述与研究时(词组4,6,8,9),用“太空”或“空间”。
(3)在space做中心词的名词词组中(词组10,11),用“空间”。
(4)专有名词(词组12)有固定的译法,一般不更改。
四 结论
基于词典和真实语料统计解决了本文第二部分提出的4个问题中的3个,对于第一个问题——强调位置和场所时到底用“太空”还是“空间”?——仍没有解决。其实术语的翻译也应该遵循约定俗成和语言渐变的规律,一味地强调规定是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英文space一词在不断发展中发生了语义的“窄化”,即“大气层外的空间”,那么,汉语词“空间”或“太空”也势必会随着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而发生同样的变化。到底是哪个词发生这样的变化并不重要,甚至两个词都发生这样的变化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大气层外的空间”。根据本文真实语料统计的结果,可以将上面第二部分对带有space的组合名词的翻译方案作以修正:
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表示出入太空,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及与航天器有关的事物时,一般译为“航天”;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表示太空这一特定场所、位置、太空中的自然事物与固有特点及有关它们的描述与研究时,通常译为“太空”或“空间”;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中心词,带有限制词时译作“空间”;带有space的专有名词应遵循原译,固定下来,可以采用规定的形式。
参 考 文 献
[1]朱毅麟.航天名词统一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科技术语研究,2001,3(1):10.
[2]梁赞勋.怎样称呼“大气层外的领域”的刍议.科技术语研究,2001,3(1):16.
[3]黄志澄.关于space的译法.科技术语研究,2001,3(1):18.
张霄军博士:南京师范大学,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