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s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一直但任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我认为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更有责任与义务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现代教育,随着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教育工作开始注重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發展与进步,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德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作为重要的德育课程,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需要每一位德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
  一、注重自身的学习修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新教材强调,教师本身也是道德学习者,要注重与学生一起实现道德成长。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道德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引路人、同行者,只有教师作为道德学习者,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一道对生活进行省察,对道德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帮助学生。随着教师与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角色的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成为自己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而教师则以引导者的角色定位开展日常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职责,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才能使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进行学习。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道法课学习,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们通过校本研训,集体备课,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出每一课的德育渗透点,老师们通过集体备课确定好如何创设情景、设计问题、利用教师评价、课堂小结等,使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受到恰到好处的德育教育,营造一个师生双赢的局面。正如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师者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这样才能给学生做一个榜样,为人师表。
  二、设计灵活多样的课程,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很多都是需要大段背诵的,而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将书本上的死板枯燥的内容进行灵活应用,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的联想提升对学习内容的记忆。教师可以借助目前比较流行的多媒体技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对教学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使学生通过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快速进入学习角色,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共鸣,思考问题,感悟提升。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情感
  著名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只是将相关理论知识硬性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因此也使得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兴致缺缺,更不会主动进行学习,寻找学生更有效的方法,这也是相关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在以往的很长时间内无法提高的真正原因。结课时,教师利用小结渗透德育教育,往往能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学习《课余生活助我成长》课堂小结时,学生们根据老师的板书设计总结出这节课的收获。这时,老师话锋一转:“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课余生活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呢?”学生答出不仅要重视校内课余生活,还要重视校外课余生活,经常和家人一起去购物、游玩、读书、做家务,和同学一起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调查报告等,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开阔自己的视野。老师顺势一接:“所以,我们要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才能激发我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才能体现我们作为社会小主人的责任与担当!”就这样把课堂上学生所接触到的德育内容轻轻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德育教育感受,变得明朗起来,进而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教学与学校整体教育相结合
  与生硬的说教相比,真实生活中的学习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青少年塑造人格的广阔天地,是形成向上的班集体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各类实践活动的教育作用,并与少先队活动(如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环保小卫士、感恩父母、教师节、趣味运动会)、综合实践活动、语文、艺术等各个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对学生进行传统礼仪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参与积极、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将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渗透的教学价值体现出来。如:通过主题班会——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是世代相传的美德。要心怀感恩,感恩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恩老师——是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德育、价值观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学与做”中创新实践,感受知识,铸造人生。
  总之,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只要我们找准了切入点,就能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然而,这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探索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育路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结语:
  本文通过对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展开论述,针对真实的事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 教育信息化发展迅猛,教育信息化对高中数学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有利于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对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及成因进行简单的初步分析,着重研究了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与评价及高中数学信息化教育的体现,并由此生发起高中数学信息化教育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中应该如何运用的思考。在高中数学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
期刊
幼小衔接的重点应落在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充分认识中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如有意的行为开始发展,能够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规则意识萌芽,是非观念模糊;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动作发展更加完善,体力明显增强,活泼好动,积极动用感官,思维具体形象,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概括分类,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能独立表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表达与创造。  一、中班幼儿
期刊
学生的时间主要分为家庭和学校两大块,家庭里的时间主要用来休息和吃饭,许多“有意义的活动”时间在学校的班级里度过。可见,班级对一个学生习惯的形成、性格的培养、灵魂的塑造等是多么的重要。一种文化的形成,一定是一个深刻沉积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一种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相关成员,经过一定时间,共同创造,共同积累而凝结起来的财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主体是学生。由于学生不同,班级文化应
期刊
创新作文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突破约束、拓展思路,写出富有个性,具有新意的文章。学生是充满创造力的,他们的心中有无尽的想象,眼底有新奇的世界,笔下有个性的表达,教师要做的不是交给他们一个个“完美”的桎梏,而仅仅是为他们观察自然,表达感情,宣泄情感创设情境,提供方法和途径,还要抱定欣赏的宗旨去发现、赞美他们的创造,促使他们能够写出充满个性,具有新意的文章。以下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拙见:  一、让学生观察
期刊
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中提到“通用技术课程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核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参与,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创设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的多样化学习情境,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
期刊
摘要:在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我们要给小学的创新教育,以正确的定位,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中小学创新教育  在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最强,但创造能力却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作为一个有着一度让人骄傲的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来说,创新已不能不被重视,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
期刊
摘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要学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要因“人”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和成长的快乐,让每一朵花都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关键词:尊重 学生 个性差异  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背景思考  在新课改的推动之下,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由于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使人要同时具备创新、竞争、合作等意识和能力。教育要跟上甚至要超前于时代的发展,就不能不重视现代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课程改革,就是针对旧的教育体制和方式提出的更益于培养儿童成长的教育模式,它的出台,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展人的个性,增强社会交往以及生存能力提出了发展目标,也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教育进入了一个崭
期刊
摘要:《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在幼儿园开展“礼 爱”教育,让幼儿在活动体验中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品德,并将幼儿品德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礼 爱”教育良好品德  一、形成“礼爱”的幼儿园教育理念,为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打基础  “礼”(良好行为习惯)、“爱
期刊
一、唐代的琵琶文化  唐代琵琶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带有琵琶元素的艺术作品大量涌现。如道观里供奉的四大天王之一的怀抱琵琶的魔礼海神塑,敦煌石窟壁画上怀抱琵琶的飞天乐伎等。在唐人心中,琵琶是神圣的乐器,他们将它与神话人物结合在一起,制成壁画,成就了唐代独有的民族文化。  唐代许多文人,既能作诗又能演奏,出现了诗配乐、诗合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全唐诗》中有一千多首诗与音乐有关,又以描写琵琶居多,收录有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