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格拉底说:“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钩出来的工具与方法。”在任务驱动学习中,设计真实的、有挑战性的任务是一种能够把学生的学习兴趣钩出来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方法。
真实的、有挑战性的任务是一种创造力强、探究度大、信息量足、应用味浓的知识资源,其挑战性能够激起学生的挑战心,从而带动学生展开有目标、有价值、有方法、有能力的有意义学习。任务的完成或需要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模块,或需要借助丰富的生活背景,或需要突破固有的思维框架。用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真实的、有挑战性的任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锤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把任务变成“钩子”,钩出学生学习的渴望
在任务驱动学习中,任务不是一般的问题,它的作用如同一个倒挂的问号,能够强劲地钩出学生学习的渴望。为了更好地发挥任务的“钩子”作用,我们应该将它放入河水,授之以渔,让学生看到学习的价值。
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道:“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不要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如果把“去伐木”看作知识目标,那学生可能因不知为何“去伐木”而当成一种命令,导致被动学习。如果把“造一艘船”定为“去伐木”的任务目标,学生仍可能不知此时为何要“造一艘船”。我们应该做的是,教会学生“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用美好的任务情境去吸引学生要“造一艘船”而“去伐木”,学生就会主动学习。
在商业活动中,营销有两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发现需求,满足需求”,第二种境界是“创造需求,满足需求”。知识教学也可看作是一种营销,我们不仅要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要在学生没有学习需求的时候创造需求。在任务驱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以情境优化任务设计”的教学策略创造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学习运算律前,教师与学生比赛计算,让学生看到一些计算有简便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这样的“好事”没有谁会拒绝。此时,学生的学习就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强劲的驱动力。
展现“大海(知识)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不仅可以产生学习的渴望,而且可能实现自主学习或自主设计学习,这符合纽约大学教授加布里埃尔·厄廷根开发的“WOOP”思维工具:“W”是愿望,第一个“O”是结果,第二个“O”是障碍,“P”是计划。就是先设定一个目标,想象这个目标达成后的美好结果,然后再思考实现目标的障碍,接着制订计划去攻破这些障碍。
二、把任务变成“钩子”,钩出学生学习的期望
如果我们把任务这个“钩子”放入汹涌的海水,学生的学习可能会更有挑战,收获也可能更大——“钓到大鱼”,学生对学习的期望也会更大。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在《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中说道:“良好的现场学习能力表现为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有这些能力的人会带着两种东西进入现场,一是钉子,二是钩子。”挑战性任务就能驱动学生专注学习任务的完成,如同“钉子”一样——围绕中心任务展开学习活动,并随时捕捉能够完成任务的知识信息,如同“钩子”一样努力把现场涌现的或隐藏的有用资源“钩”出来为我所用。任务的挑战性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和驱动力让学生欲罢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钉”和“钩”的学习状态就成了一种行为自觉,唯此,才能“钓到大鱼”。
有人说:“生活并不是以你呼吸的次数来衡量的,而是以那些能让你屏息的时刻来衡量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克雷奇在《心理学纲要》中指出,那些“完全确实的(无新奇、无惊奇、无挑战)的情境是极少引起或维持兴趣的”。亚里士多德也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们要思考如何让任务材料充满惊奇,一开始就让学生发出惊叹之声,直接强有力地驱动学生学习,最终获得惊喜。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问学生:“一个人12岁,却只过了3个生日,这可能吗?”对此,学生感到惊奇——“这可能吗?”不仅让学生感到出人意料,而且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
研究表明,人类的猎奇心理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此时,惊奇中的疑问,如同一个倒掛的问号,像一把钩子,牢牢地钩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像一把钓饵,驱使学生去钓出惊奇背后的知识奥秘。爱因斯坦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能够早些摆脱惊奇事情中的惊奇,就会不遗余力地去一看究竟或一探究竟——任务驱动教学具有的强劲的情绪感染力和思想感染力,它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爆发力。
总之,正如维果茨基所说,“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可以理解为教学要超出学生的预期,而不能落入学生的预期”,落入学生预期的学习将缺乏新奇,缺乏挑战。所以,“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让学生事先看到知识远处的风景和知识深处的涌动,从而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渴望和期待。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
真实的、有挑战性的任务是一种创造力强、探究度大、信息量足、应用味浓的知识资源,其挑战性能够激起学生的挑战心,从而带动学生展开有目标、有价值、有方法、有能力的有意义学习。任务的完成或需要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模块,或需要借助丰富的生活背景,或需要突破固有的思维框架。用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真实的、有挑战性的任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锤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把任务变成“钩子”,钩出学生学习的渴望
在任务驱动学习中,任务不是一般的问题,它的作用如同一个倒挂的问号,能够强劲地钩出学生学习的渴望。为了更好地发挥任务的“钩子”作用,我们应该将它放入河水,授之以渔,让学生看到学习的价值。
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道:“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不要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如果把“去伐木”看作知识目标,那学生可能因不知为何“去伐木”而当成一种命令,导致被动学习。如果把“造一艘船”定为“去伐木”的任务目标,学生仍可能不知此时为何要“造一艘船”。我们应该做的是,教会学生“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用美好的任务情境去吸引学生要“造一艘船”而“去伐木”,学生就会主动学习。
在商业活动中,营销有两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发现需求,满足需求”,第二种境界是“创造需求,满足需求”。知识教学也可看作是一种营销,我们不仅要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要在学生没有学习需求的时候创造需求。在任务驱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以情境优化任务设计”的教学策略创造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学习运算律前,教师与学生比赛计算,让学生看到一些计算有简便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这样的“好事”没有谁会拒绝。此时,学生的学习就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强劲的驱动力。
展现“大海(知识)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不仅可以产生学习的渴望,而且可能实现自主学习或自主设计学习,这符合纽约大学教授加布里埃尔·厄廷根开发的“WOOP”思维工具:“W”是愿望,第一个“O”是结果,第二个“O”是障碍,“P”是计划。就是先设定一个目标,想象这个目标达成后的美好结果,然后再思考实现目标的障碍,接着制订计划去攻破这些障碍。
二、把任务变成“钩子”,钩出学生学习的期望
如果我们把任务这个“钩子”放入汹涌的海水,学生的学习可能会更有挑战,收获也可能更大——“钓到大鱼”,学生对学习的期望也会更大。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在《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中说道:“良好的现场学习能力表现为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有这些能力的人会带着两种东西进入现场,一是钉子,二是钩子。”挑战性任务就能驱动学生专注学习任务的完成,如同“钉子”一样——围绕中心任务展开学习活动,并随时捕捉能够完成任务的知识信息,如同“钩子”一样努力把现场涌现的或隐藏的有用资源“钩”出来为我所用。任务的挑战性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和驱动力让学生欲罢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钉”和“钩”的学习状态就成了一种行为自觉,唯此,才能“钓到大鱼”。
有人说:“生活并不是以你呼吸的次数来衡量的,而是以那些能让你屏息的时刻来衡量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克雷奇在《心理学纲要》中指出,那些“完全确实的(无新奇、无惊奇、无挑战)的情境是极少引起或维持兴趣的”。亚里士多德也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们要思考如何让任务材料充满惊奇,一开始就让学生发出惊叹之声,直接强有力地驱动学生学习,最终获得惊喜。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问学生:“一个人12岁,却只过了3个生日,这可能吗?”对此,学生感到惊奇——“这可能吗?”不仅让学生感到出人意料,而且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
研究表明,人类的猎奇心理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此时,惊奇中的疑问,如同一个倒掛的问号,像一把钩子,牢牢地钩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像一把钓饵,驱使学生去钓出惊奇背后的知识奥秘。爱因斯坦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能够早些摆脱惊奇事情中的惊奇,就会不遗余力地去一看究竟或一探究竟——任务驱动教学具有的强劲的情绪感染力和思想感染力,它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爆发力。
总之,正如维果茨基所说,“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可以理解为教学要超出学生的预期,而不能落入学生的预期”,落入学生预期的学习将缺乏新奇,缺乏挑战。所以,“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让学生事先看到知识远处的风景和知识深处的涌动,从而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渴望和期待。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