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速发展了十年之后,中国的汽车行业里成功者很多,电装也不例外,但与其他竞争者所不同的是,行事极为低调的电装其名声并不大为外界所熟知,而从无到有一手勾画了电装(中国)成长路线的山田昇更不是媒体界的常客。但在不经意间,这个崇尚“少说多做”理念的日本人,用十年时间打造了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成功典范”:这十年,电装拥有了最重量级的客户名单,可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加入,并且能够赢得国际竞争对手的尊重——也许有人会认为,电装(中国)的成功是因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是借助日系车丰田、本田和日产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但现在,电装(中国)总经理山田昇要告诉你的是,成功,决不仅仅是因为“幸运”。
讲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山田昇看上去不大象日本人,更不象精于计算利益得失的日本商人。在1970年代选择本科学习中文,山田昇算得上是他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的“另类”。不过当年这个单纯从兴趣出发的选择却让他成为中日建交后第一批受中国政府邀请访华的“日本汽车界代表团”的一员。
那时候,中国的交通还没这么拥挤,路上的汽车也不是很多,整个中国汽车产业还根本不成气候,也无所谓希望,甚至有传言说丰田还拒绝了在中国建厂的邀请。但是这次访问对于山田昇本人却非常重要,也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他在中国的事业之门。
艰难的起步
在丰田汽车公司于北京设立代表处的7年之后,1987年,电装也在中国成立了北京事务所。不过,在成立之初,电装北京事务所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经营任务和市场战略规划,“这个事务所的目的是想看一下电装的产品是如何在中国市场上为中国汽车所使用的,是为了做市场调查而成立的。”
传奇故事的开始总是带着些许的不经意。电装北京事务所成立5年之后,中国汽车市场在1992年首次突破100万辆——这个在今天看起来有点“寒酸”的销量——在当时却非常“鼓舞人心”。日本电装公司立刻就成立了一个叫作“中国事业推进室”的职能部门,该部门的主要功能是“探讨电装如何在中国发展自己的事业”。
随后,“为了全方位地给顾客提供自己的产品”,电装在中国成立了第一家生产公司。尚未找到中国市场“节奏”的电装,当时的选择却显得有点“不着调”——作为电装在中国的首个合资企业,1994年成立的这家名为“烟台首钢电装有限公司”的企业却没有任何汽车集团的参与。其合作伙伴是与汽车行业“隔行如隔山”的首钢,选在烟台的生产地点也与当时中国的任何汽车生产企业都不“挨着”。因此,电装在中国的首个合资企业,在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销售额都“很不理想。”在“烟台首钢电装有限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1995年,山田昇再次来到中国开拓中国市场。
那时候正是日本车横扫美国市场的岁月,中国的汽车市场也不是很受到日本汽车企业的重视,日本的整车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也普遍不是特别理想,这样“不理想”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98年。这一年,日本的本田汽车公司在广州成立了公司,开始生产雅阁汽车。随着雅阁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持续火暴,电装的合资公司的生意才开始有了好转。
成立电装中国
起步虽然艰难,电装随后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却出乎所有人的意外。
尤其是2002年丰田与一汽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以后,电装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逐渐越来越大。2003年,电装正式成立了在中国的统括公司,也就是现在的电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2006年,电装还在上海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目前电装在中国国内设有生产公司、销售公司以及技术中心等共计27家关联企业,建立了销售、售后服务体制和生产供应体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系的“血统”以及与丰田的独特联系,曾被看作是电装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事实上,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山田昇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地域优秀人才和资源,为了向广大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而共同努力”。
电装在中国的起步,是以日系的整车企业为主开展业务,但是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电装在中国市场上开始与不同类型的客户建立了信赖关系,“这种客户之间的信赖关系就是一个最大的收获。”在中国市场,电装的日系客户(包括丰田在内)在整体上,保持在60%左右。“从现在的形势来看,大众、通用、包括现代的比例会越来越多。从产品来说,商用车包括摩托车,尤其是节能减排的产品,会越来越多。”
早在三年以前,山田昇就曾经讲,“要在中国开发更多的自主品牌的用户”。到现在为止,电装已经与一汽集团、包括长安集团、上海通用,在自主开发汽车项目方面有了具体的合作。“沃尔沃已经被吉利收购了,我们在瑞典跟沃尔沃合作得很密切,希望将来也能够和吉利有进一步的合作。”由于中国市场在不断扩大,电装正对其位于上海的技术中心进行迁移和扩充,这个计划投资额约为人民币5.5亿元的上海技术中心主要的作用就是“近距离地满足当地的需求”。
十年的的收获
对于“文科生”山田昇来说,持续走高的销售数据并不是他最为关注的。“电装在中国最大的收获是能够为各个整车厂、用户以及中国汽车市场做出的贡献。”
2012年,电装开始与同济大学合作,在江苏省太仓市的城市道路上使用车路间通信技术进行交通控制系统的验证实验。这是电装首次在中国的一般城市道路上进行车路协同的验证实验。
与中国的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其实是基于山田昇的一个朴素的想法:“ 在中国,特别是大城市由于车辆的快速增长,交通拥堵问题逐渐显现,如何使交通流更加顺畅,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山田昇认为,通过车载无线通信终端与设置在信号灯等道路设施上的无线通信终端间的信息交互实现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通信,可以缓解拥堵和防止事故的发生。按照山田昇的设想,将电装的“车路协同技术”用于救护车、消防车等车辆,在紧急情况下这些车辆可向周边车辆和道路设施告知自车的位置和行进速度,通过路口信号灯的协调及前方车辆的避让指示,保证紧急时刻救护车、消防车等车辆的优先通行,并且防止发生碰撞事故。 “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舒适享受。同时‘环保’、‘能源’、‘安全’等课题,同样也在前所未有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何最低限度地降低这些影响,将会是产业链的所有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关注并且齐心协力解决的共同课题。”山田昇说。
对话:
《汽车纵横》:电装在中国的发展很顺利,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山田昇:电装没有特别执着地追求一个规模或者数字的标准。我认为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主要是,能够听取整车客户和我们这个最终用户的切实需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是我们获得成功的一个原因。
电装在全球为所有整车厂家提供产品,也包括像农建机产品和摩托车,那么切实地听取客户的意见和市场的需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是我们一直采取的一个方针。品质是企业的生命,在电装,现已形成了为不允许出现一个不良品,全员在现场反复实践、不断改善的企业文化。我们以领先开发技术、领先提供解决方案的超前意识以及高品质的产品,向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同时也为解决行业课题做贡献而努力。
《汽车纵横》:电装十年的发展正好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最快的十年。在这十年当中,电装在中国市场收获了什么?
山田昇:电装是跟着日企来进入中国的。本田1998年进入中国,丰田是2001年,日产是2003年,电装是紧跟着日系的脚步在中国集中现地生产,成立了很多工厂,这是电装一个比较重要的发展时期。之后2006年,电装在上海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现在新的技术研发中心也马上在今年年底在上海成立。电装在中国最大的收获是能够为各个整车厂、用户以及中国汽车市场做出的贡献。虽然刚开始是以日系整车场为主开展业务,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电装和不同的客户建立了信赖关系。这种客户之间的信赖关系就是一个最大的收获。
《汽车纵横》:未来,电装在中国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山田昇:电装现在在中国大约有员工12000人,目前为止,其中的日本人还是比较多的。我们的发展方针是想培养更多的本地人才作为我们的人才储备。而人才的培养,大概有三个课题需要解决,第一个是环保,第二个是提高生产效率,第三个是应对危机,我们估计将来汽车的生产量可能会有变动,希望电装能够对这种生产的变动有承受能力。我们希望在中国以中国员工为中心来发展我们的公司,持续地使公司得到一个良好的成长。事实上,人才的本地化也是我们的一个最终目的,这也是经营的本地化。
此外,电装作为一个外资公司,不仅在事业上希望为中国的汽车产业作贡献,在企业社会责任上也希望做一个良好的企业市民,贡献出我们应有的力量。具体活动来说有三个领域,一个是环保,一个是残疾人援助,还有青少年教育,电装是以这三个方面为中心开展公益活动的。
在环保方面,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对环境有好处的产品,包括像可以节能减排的产品;还有一个是尽量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不造成污染,也就是清洁的生产过程,通过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环保方面的贡献。电装还专门制定了“2015年环境方针”,我们在中国的工厂里有20家得到了国际环境体系的标准认证。环保工厂是通过污水的循环利用、更换节能灯等一切方法来减低二氧化碳的排出。从产品来说,比如汽油机的起停系统、直喷系统以及混合动力系统、柴油机的共轨系统等,生产环保的产品是对环保的贡献。
在残疾人援助方面,电装有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产品。对不幸有残疾的人,我们除了每年在公司内部组织捐款之外,还在北京援助成立了轮椅工厂,生产面向残疾人的轮椅。
电装是一个制造企业,我们秉承“造物即造人”的理念,不仅对员工进行各种技能的专业技术教育,每年还对品学兼优,但经济上比较困难的在校学生提供经济上的援助,电装在2006年就设立了“电装助学金”。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南开、天大、华南理工,中山大学,江南大学,上海交大和吉大这7所大学开展了电装助学金项目,助学对象是品学兼优但经济上比较困难的学生。
这些公益活动虽然单次规模都不是很大,但是都在持续地开展,今后,我们也会继续坚持在这三个方面开展公益活动。
《汽车纵横》:您个人对于在中国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经历?
山田昇:我是1995年来到中国的,马上就快二十年了。我在中国这近二十年主要是在北京和天津,是在中国的北方。现在我们的生产公司一共有24家,这24家公司主要分布在天津,广州和上海周边主要都是在与丰田工厂比较近的地区。
事实上,我们电装最早在烟台建厂的初衷也不光是要供给丰田,而是想给各个厂家提供我们的产品。但是,当时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的地方产业是受到地方保护的,所以根本没想到我们这个厂的产品会卖得不好。后来在看到烟台工厂随着本田的成立而有所好转之后,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要通过与合资伙伴的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通过与地方上的重要客户进行合资生产,包括在离客户近的地方建厂,能更好的为客户服务。秉承这样的思路,在这之后,我们选择在离客户比较近的地方建厂,我们与长春的一汽、广州的广汽、还有上海的上汽合资。
在公司快速成长的阶段,也就是从2000年之后的五年中,我们集中成立了很多工厂。成立工厂之初也和当地政府以及各个部门打交道,可以说这五年之中是我们遇到的感触比较多的时期,包括最困难的时期也好,最激动的时期以及最有成就感都是在这个阶段里边的。
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如果我们要在当地成立企业,我们一定要融合进当地的文化,或者当地的习惯,所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是酸甜苦辣,各种感受都有。
在与合作伙伴一起成立公司之前,大家可能在利益分配方面有非常激烈的谈判和交锋。但是,电装(中国)发展至今,我们发现合作还是非常愉快的。而且,能够结识这么多好的合作伙伴,对我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讲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山田昇看上去不大象日本人,更不象精于计算利益得失的日本商人。在1970年代选择本科学习中文,山田昇算得上是他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的“另类”。不过当年这个单纯从兴趣出发的选择却让他成为中日建交后第一批受中国政府邀请访华的“日本汽车界代表团”的一员。
那时候,中国的交通还没这么拥挤,路上的汽车也不是很多,整个中国汽车产业还根本不成气候,也无所谓希望,甚至有传言说丰田还拒绝了在中国建厂的邀请。但是这次访问对于山田昇本人却非常重要,也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他在中国的事业之门。
艰难的起步
在丰田汽车公司于北京设立代表处的7年之后,1987年,电装也在中国成立了北京事务所。不过,在成立之初,电装北京事务所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经营任务和市场战略规划,“这个事务所的目的是想看一下电装的产品是如何在中国市场上为中国汽车所使用的,是为了做市场调查而成立的。”
传奇故事的开始总是带着些许的不经意。电装北京事务所成立5年之后,中国汽车市场在1992年首次突破100万辆——这个在今天看起来有点“寒酸”的销量——在当时却非常“鼓舞人心”。日本电装公司立刻就成立了一个叫作“中国事业推进室”的职能部门,该部门的主要功能是“探讨电装如何在中国发展自己的事业”。
随后,“为了全方位地给顾客提供自己的产品”,电装在中国成立了第一家生产公司。尚未找到中国市场“节奏”的电装,当时的选择却显得有点“不着调”——作为电装在中国的首个合资企业,1994年成立的这家名为“烟台首钢电装有限公司”的企业却没有任何汽车集团的参与。其合作伙伴是与汽车行业“隔行如隔山”的首钢,选在烟台的生产地点也与当时中国的任何汽车生产企业都不“挨着”。因此,电装在中国的首个合资企业,在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销售额都“很不理想。”在“烟台首钢电装有限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1995年,山田昇再次来到中国开拓中国市场。
那时候正是日本车横扫美国市场的岁月,中国的汽车市场也不是很受到日本汽车企业的重视,日本的整车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也普遍不是特别理想,这样“不理想”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98年。这一年,日本的本田汽车公司在广州成立了公司,开始生产雅阁汽车。随着雅阁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持续火暴,电装的合资公司的生意才开始有了好转。
成立电装中国
起步虽然艰难,电装随后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却出乎所有人的意外。
尤其是2002年丰田与一汽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以后,电装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逐渐越来越大。2003年,电装正式成立了在中国的统括公司,也就是现在的电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2006年,电装还在上海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目前电装在中国国内设有生产公司、销售公司以及技术中心等共计27家关联企业,建立了销售、售后服务体制和生产供应体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系的“血统”以及与丰田的独特联系,曾被看作是电装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事实上,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山田昇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地域优秀人才和资源,为了向广大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而共同努力”。
电装在中国的起步,是以日系的整车企业为主开展业务,但是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电装在中国市场上开始与不同类型的客户建立了信赖关系,“这种客户之间的信赖关系就是一个最大的收获。”在中国市场,电装的日系客户(包括丰田在内)在整体上,保持在60%左右。“从现在的形势来看,大众、通用、包括现代的比例会越来越多。从产品来说,商用车包括摩托车,尤其是节能减排的产品,会越来越多。”
早在三年以前,山田昇就曾经讲,“要在中国开发更多的自主品牌的用户”。到现在为止,电装已经与一汽集团、包括长安集团、上海通用,在自主开发汽车项目方面有了具体的合作。“沃尔沃已经被吉利收购了,我们在瑞典跟沃尔沃合作得很密切,希望将来也能够和吉利有进一步的合作。”由于中国市场在不断扩大,电装正对其位于上海的技术中心进行迁移和扩充,这个计划投资额约为人民币5.5亿元的上海技术中心主要的作用就是“近距离地满足当地的需求”。
十年的的收获
对于“文科生”山田昇来说,持续走高的销售数据并不是他最为关注的。“电装在中国最大的收获是能够为各个整车厂、用户以及中国汽车市场做出的贡献。”
2012年,电装开始与同济大学合作,在江苏省太仓市的城市道路上使用车路间通信技术进行交通控制系统的验证实验。这是电装首次在中国的一般城市道路上进行车路协同的验证实验。
与中国的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其实是基于山田昇的一个朴素的想法:“ 在中国,特别是大城市由于车辆的快速增长,交通拥堵问题逐渐显现,如何使交通流更加顺畅,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山田昇认为,通过车载无线通信终端与设置在信号灯等道路设施上的无线通信终端间的信息交互实现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通信,可以缓解拥堵和防止事故的发生。按照山田昇的设想,将电装的“车路协同技术”用于救护车、消防车等车辆,在紧急情况下这些车辆可向周边车辆和道路设施告知自车的位置和行进速度,通过路口信号灯的协调及前方车辆的避让指示,保证紧急时刻救护车、消防车等车辆的优先通行,并且防止发生碰撞事故。 “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舒适享受。同时‘环保’、‘能源’、‘安全’等课题,同样也在前所未有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何最低限度地降低这些影响,将会是产业链的所有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关注并且齐心协力解决的共同课题。”山田昇说。
对话:
《汽车纵横》:电装在中国的发展很顺利,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山田昇:电装没有特别执着地追求一个规模或者数字的标准。我认为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主要是,能够听取整车客户和我们这个最终用户的切实需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是我们获得成功的一个原因。
电装在全球为所有整车厂家提供产品,也包括像农建机产品和摩托车,那么切实地听取客户的意见和市场的需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是我们一直采取的一个方针。品质是企业的生命,在电装,现已形成了为不允许出现一个不良品,全员在现场反复实践、不断改善的企业文化。我们以领先开发技术、领先提供解决方案的超前意识以及高品质的产品,向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同时也为解决行业课题做贡献而努力。
《汽车纵横》:电装十年的发展正好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最快的十年。在这十年当中,电装在中国市场收获了什么?
山田昇:电装是跟着日企来进入中国的。本田1998年进入中国,丰田是2001年,日产是2003年,电装是紧跟着日系的脚步在中国集中现地生产,成立了很多工厂,这是电装一个比较重要的发展时期。之后2006年,电装在上海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现在新的技术研发中心也马上在今年年底在上海成立。电装在中国最大的收获是能够为各个整车厂、用户以及中国汽车市场做出的贡献。虽然刚开始是以日系整车场为主开展业务,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电装和不同的客户建立了信赖关系。这种客户之间的信赖关系就是一个最大的收获。
《汽车纵横》:未来,电装在中国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山田昇:电装现在在中国大约有员工12000人,目前为止,其中的日本人还是比较多的。我们的发展方针是想培养更多的本地人才作为我们的人才储备。而人才的培养,大概有三个课题需要解决,第一个是环保,第二个是提高生产效率,第三个是应对危机,我们估计将来汽车的生产量可能会有变动,希望电装能够对这种生产的变动有承受能力。我们希望在中国以中国员工为中心来发展我们的公司,持续地使公司得到一个良好的成长。事实上,人才的本地化也是我们的一个最终目的,这也是经营的本地化。
此外,电装作为一个外资公司,不仅在事业上希望为中国的汽车产业作贡献,在企业社会责任上也希望做一个良好的企业市民,贡献出我们应有的力量。具体活动来说有三个领域,一个是环保,一个是残疾人援助,还有青少年教育,电装是以这三个方面为中心开展公益活动的。
在环保方面,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对环境有好处的产品,包括像可以节能减排的产品;还有一个是尽量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不造成污染,也就是清洁的生产过程,通过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环保方面的贡献。电装还专门制定了“2015年环境方针”,我们在中国的工厂里有20家得到了国际环境体系的标准认证。环保工厂是通过污水的循环利用、更换节能灯等一切方法来减低二氧化碳的排出。从产品来说,比如汽油机的起停系统、直喷系统以及混合动力系统、柴油机的共轨系统等,生产环保的产品是对环保的贡献。
在残疾人援助方面,电装有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产品。对不幸有残疾的人,我们除了每年在公司内部组织捐款之外,还在北京援助成立了轮椅工厂,生产面向残疾人的轮椅。
电装是一个制造企业,我们秉承“造物即造人”的理念,不仅对员工进行各种技能的专业技术教育,每年还对品学兼优,但经济上比较困难的在校学生提供经济上的援助,电装在2006年就设立了“电装助学金”。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南开、天大、华南理工,中山大学,江南大学,上海交大和吉大这7所大学开展了电装助学金项目,助学对象是品学兼优但经济上比较困难的学生。
这些公益活动虽然单次规模都不是很大,但是都在持续地开展,今后,我们也会继续坚持在这三个方面开展公益活动。
《汽车纵横》:您个人对于在中国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经历?
山田昇:我是1995年来到中国的,马上就快二十年了。我在中国这近二十年主要是在北京和天津,是在中国的北方。现在我们的生产公司一共有24家,这24家公司主要分布在天津,广州和上海周边主要都是在与丰田工厂比较近的地区。
事实上,我们电装最早在烟台建厂的初衷也不光是要供给丰田,而是想给各个厂家提供我们的产品。但是,当时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的地方产业是受到地方保护的,所以根本没想到我们这个厂的产品会卖得不好。后来在看到烟台工厂随着本田的成立而有所好转之后,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要通过与合资伙伴的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通过与地方上的重要客户进行合资生产,包括在离客户近的地方建厂,能更好的为客户服务。秉承这样的思路,在这之后,我们选择在离客户比较近的地方建厂,我们与长春的一汽、广州的广汽、还有上海的上汽合资。
在公司快速成长的阶段,也就是从2000年之后的五年中,我们集中成立了很多工厂。成立工厂之初也和当地政府以及各个部门打交道,可以说这五年之中是我们遇到的感触比较多的时期,包括最困难的时期也好,最激动的时期以及最有成就感都是在这个阶段里边的。
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如果我们要在当地成立企业,我们一定要融合进当地的文化,或者当地的习惯,所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是酸甜苦辣,各种感受都有。
在与合作伙伴一起成立公司之前,大家可能在利益分配方面有非常激烈的谈判和交锋。但是,电装(中国)发展至今,我们发现合作还是非常愉快的。而且,能够结识这么多好的合作伙伴,对我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