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声教学中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mour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艺术教学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高校美声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西方文化的渗透,强调对学生歌唱技巧的培养,在整体培养过程完全以西方教学手段为基础,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真正地到提升。实际上,应在高校美声教学过程中对民族声乐作品进行合理的应用,只有以民族唱法结合美声唱法,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水平,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虽然美声唱法在现实情况中与民族唱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仍然需要进行融合,提高教学质量。据此,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美声教学;民族声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高校整体的教育体系当中,美声教学是具备艺术性与专业性的课程之一,高校美声教学工作开展的情况不仅仅影响着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程度,同时也决定着学生通过学习,其艺术素养是否能够真正地得到培养。在素质教育时代,艺术素养的高低会直接成为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进行评判的指标,所以,需要加强对高校美声教学问题的重视。除此之外,在现代高校美声教学中,民族声乐作品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很多学生对民族声乐作品不感兴趣,不利于达成高校美声教学的具体目标。据此,本文分析了高校美声教学中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价值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美声教学中民族声乐作品的具体应用价值
  (一)能够对学生歌唱技巧进行提升
  研究高校美声教学中民族声乐作品的具体应用价值能够提升教师对民族声乐作品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对民族声乐作品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以往对民族声乐作品的错误看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毫无疑问,在高校美声教学中,对民族声乐作品进行应用可以对学生歌唱技巧进行提升。高校开展美声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歌唱技巧进行锻炼,相较于人类的日常语言交流,声乐的发声原理在于更有节奏的发声,从而给听众以良好的听觉享受。所以,美声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让学生掌握最正确的发声技巧,对原有的错误发声方式进行纠正,提升发音科学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刚刚学习美声的学生来说,其对声音的控制往往不到位,所以应合理选择声乐作品,促进学生进步。我国很多民族声乐作品的难度较低,但是现实意义却十分明显,教师应对其进行应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目标。另外,学生需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在训练初期,教师应为学生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民族声乐曲目,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同时,还可以以民族声乐作品为基础,开展较为丰富的练习活动,提升学生的美声演唱能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不认可民族声乐作品,认为在美声教学中应用民族声乐作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民族文化,相当于为了传播而传播,而这种行为也会因为弘扬所谓的民族文化而影响学生对演唱技巧的掌握。实际上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很多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但是在艺术成就方面,我国并不逊色于外国,所以大可不必崇洋媚外,应客观、理性地看待民族声乐作品,从艺术角度承认其价值。如果能够将西方音乐作品与民族声乐作品进行结合,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域美声演唱者对气息的处理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
  (二)能够对学生的歌唱修养进行培养
  在高校美声教学中,民族声乐作品的具体应用价值还体现在能够对学生的歌唱修养进行培养方面。对于高校美声专业教师来说,其需要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歌唱修养,这也相当于提升了美声教学的层次,因为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歌唱技巧,才能够让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培养歌唱修养。这一阶段的教学应放宽对声乐作品题材的选择,无论是难度的設置还是题材的选择都大可不必过于谨慎,反而应该对原有的教学选取模式进行改变,对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进行打破。教师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相关声乐作品进行选择,在选择完毕后,应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声乐作品的内涵与思想当中,对艺术的魅力进行感悟,分析其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在学生对声乐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在不受任何束缚的条件下完成演唱,之后结合自己学习到的演唱技巧实现声乐修养的提升。总而言之,在声乐教学中,美声部分不仅仅要重视技能培养,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作品中艺术价值的重视,民族声乐作品普遍存在着非凡的艺术价值,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发展历程等,成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声乐人才。
  二、民族声乐作品在高校美声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一)促进美声教学向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在高校美声教学中对民族声乐作品进行应用,需要教师促进美声教学向民族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大多数高校美声教学训练题目都以国外的歌剧为主,其中《今夜无人入睡》具备一定的代表性,虽然《今夜无人入睡》的艺术价值无以伦比,无需质疑,同时咏叹调也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美声演唱水平进行反映,但是在这种具体的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只能够演唱一个类型的作品,如果让他们对民族声乐作品进行演唱,就会在气息控制方面出现一些问题。这说明一点:单一的美声教学无法真正地让学生对美声唱法的本质内涵进行掌握,尤其是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将直接限制学生对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所以,只有不断推进美声教学的民族化发展,才能够让美声唱法完全满足现实需求。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民族声乐作品,民族声乐作品的选择需要符合美声教学要求,让学生能够在练习这些曲目的基础上不断传承民族文化。此外,在对民族声乐作品进行演唱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进行启发,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通过民族声乐作品提升学生音乐鉴赏水平
  虽然高校美声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但在常规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因为音乐鉴赏能力是艺术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具备音乐鉴赏能力,那么学生的艺术思维在现实情况中就可以得到持续的发展。教师能否在美声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音乐产生鉴赏的欲望;其次是教师能否对民族声乐作品进行应用。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先对学生的音乐鉴赏兴趣进行激发。例如,在上课前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对学生的乐理知识掌握程度及兴趣情况进行了解,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流行歌曲较感兴趣,而对民族歌曲却并不了解,而在乐理知识的调查中则能够发现,很多学生的乐理知识基础不够扎实。由此能够得出基本的结论,学生更喜欢流行歌曲,更喜欢较为时尚的歌曲而不是民族声乐作品。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基础,在上课时先为学生播放几首流行歌曲,之后为学生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信息等,如果学生无法进行回答, 那么就需要引出教材曲目让学生对比分析。同时,教师还必须要让学生明白,真正的音乐艺术家具备较高的境界,例如周杰伦,他的音乐不仅十分时尚,同时也带有很多民族声乐的因素,无论是《梯田》还是《兰亭序》都包括在其中,这也能够让学生明白,不能片面地看待音乐鉴赏,而是需要全面地地其进行感悟,从而提升艺术素养。
  (三)积极对比民族声乐作品与西方美声作品
  对比民族声乐作品与西方美声作品并不是为了一争高下,而是要让学生博采众长,掌握不同的声乐作品,在明确差异的基础上丰富艺术思维,提升艺术素养。
  在西方美声作品中,无论是意大利美声作品还是法国、美声作品都需要完全地包括在其中,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而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则存在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体现东方音乐的美感。这些作品都有利于学生的美声学习,所以,应通过对比加强学生对声乐作品的认知,提升学生对民族声乐作品的兴趣,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国内外声乐作品的内涵,改变以往错误的认知,提升美声演唱水平。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高校美声教学中,民族声乐作品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很多学生对民族声乐作品不感兴趣,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民族声乐作品,民族声乐作品的选择需要符合美声教学要求,让学生能够在练习这些曲目的基础上不断传承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刘瑾怡.美声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研究——评《美声发声方法教与学手记》[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11):85.
  [2]黄春媛.传统文化在高校多元化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性研究——以跨界演唱教学改革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7,38(6):84-87.
  [3]李秀敏.“美”与“民”的张力——谈高等艺术院校美声教学中民族化的“尺度”问题[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32(2):202-204.
  作者简介:王玉(1987-),女,汉族,山东省单县,研究生,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
其他文献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零售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增长点。零售业务在银行业界竞争,最为关键的就是客户满意度,只有在客户满意度高时才能形成忠诚度,客户忠诚越高,才越不会被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在不同校园焕发出一片生机。学校针对自身特色和师生实际需要编写实用、适用、好用的“自主教材”, 是对国家课程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然而,时下不少学校的校本教材却成了校园的“装饰品”:有的只是表面考究的“装饰布”,内在漏洞百出,不仅字、词、句、标点符号错误连篇,而且连教材的观点、章节的编排、内容的选择都有原则性错误;有的只是衬托风景的“装饰瓶”,劳师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需求逐步呈现出高层次性和多元化,作为高层次文化旅游的遗址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成为了最具有发展前景和生命力的旅游形式之一。  
有数据显示,我国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将近2亿,他们的背后是多达1400万的随迁子女,每8个城镇儿童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这些“流动的花朵”能否在城市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顺利融入城市文化,关乎社会和谐、教育公平。如何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个庞大群体的受教育权,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2008年10月间,一幅看了令人心酸的图片在网络上蹿红:一小女孩双手抓住教室窗户上的钢筋,向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强省的要求,充分发挥影视文化的育人功能,推进创业典型事例和人物宣传,江西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学校开展《城市候鸟》等电影进校园活动。2010年的最后一天,江西财经大学学生电影节暨《城市候鸟》首映式在该校蛟桥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举行。  《城市候鸟》是我国第一部由在校大学生自编自导并取得放映许可权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