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为同类病症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6月入院的66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者为例进行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综合治疗,具体包括物理降温、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营养支持等,55例脑脊液异常的患儿在1周后复查,结果显示异常细胞数下降,2周后复查细胞数恢复正常,61例患儿治愈出院。结论:对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要提早诊断和治疗,针对高危因素,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避免爆发性流行。
关键词:肠道;新生儿;66例;
即将进入2014年的夏季,在季节交替的这段时间中,肠道病毒感染疾病成为危害新生儿健康的主要疾病。这是因为肠道病毒的病毒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小RNA病毒,这些病毒的唯一宿主是人类;同时由于新生幼儿的抗体和恢复力较低,且容易受到母体和周围亲属的感染,引发肠道病毒疾病。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以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6月入院的66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者为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儿42例,女性患儿24例,具体的临床特征如表1所示。
表1临床资料表
从表1可以看出,新生患儿平均年龄为34.1天;66例患者中出现发热症状的为65例,体温范围为36.9-39.8℃,平均发热天数为13.5天;其中1例为低温患儿,体温范围为35.2-36.1℃;2例反应较差,5例出现腹泻,10例有嗜睡、饭量较少的表现,没有出现抽搐等神经系统临床症状。
1.2 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进行临床诊断。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是P<0.05。
2 结果
2.1 原发病
在66例肠道病毒感染患儿入院1天后进行临床病症的观察。具体的发病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治疗结果统计表
2.2 辅助检查
对病例进行辅助检查,检查发现患儿中,中性粒细胞小于50%的为38例,大于50%的为28例;白细胞在8.5*109升左右的为44例,在(11.1-25.4)* 109升的为22例;通用性核酸检测采用的是肠道病毒EV71、EV通用以及柯萨奇病毒CA16检测试剂,粪便以及脑脊液检测使用的的是RT-PCR检测,检测显示,35例患儿出现异常反应,其中20例行粪肠道病毒检测,滴度分别为2*104-7*107、1*104-7*108;CRP检查中18例小于1毫克每分升, 19例患儿最高达到150毫克每升,这些患儿经过治疗后,观察3天左右达到指标恢复正常;脑脊液检查中,细胞数异常为55例,其中单核细胞异常为30例,多核细胞异常为25例,除了蛋白轻度偏高外,其余的氯化物和葡萄糖指标等都在正常范围内;进行血培养的临床显示呈阴性;52例进行CT扫描,其中40例正常,12例脑白质密度偏低;56例检查心电图,没有发现异常状况。
2.3 治疗及转归
具体的治疗方案如下:对所有的66例新生患儿进行同病症同治疗方式,具体包括物理降温、营养支持等;使用的三代头孢类抗生素为青霉素、头孢曲松钠等,用前进行皮下试验,治疗疗程为2周;其中15例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疗程为2天,4例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程为4天;2例重症患儿使用大剂量强龙冲击治疗方式。治疗显示,脑脊液异常的55例患儿1周后复查显示异常细胞数均下降,2周后复查均恢复正常。66患者中61例患儿经过治疗和复查后自动出院,无转归现象;5例患者转为病毒性脑膜炎。
3 讨论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是多发症[2],发病迅速,且常出现爆发情况,在医院中患儿传染较多[3]。相关的报道显示[4],多数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中与医护人员、看护亲属出现交叉感染的几率为45%,这是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肠道病毒株与同一时间内其他人员携带的病毒株一致,这些患儿有时候在初期表现为无症状[5],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容易出现其他的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病症还能导致新生儿死亡[6]。
对于这种病症,除了实施正确和治疗方式外[7],还要做到平时对新生儿的清洁护理,保持新生儿的卫生,不带新生儿到人多的地带,不过多的接触非专门护理的医护人员,不与有病毒携带的亲属接触[8],从而断绝病毒环境,减少病毒感染;此外要加强患儿的术后护理,进行综合治疗,进行对症预后,对某些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儿,要反复观测和确认[9-10]。
总之,对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要提早诊断和治疗,针对高危因素,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避免爆发性流行。
参考文献:
[1]皮玉山等.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42-143.
[2]周婵娟.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及诊治体会[J].医学检验,2013,1(9):164-165.
[3] 叶鸿瑁. 积极防治新生儿肠道病毒医院感染[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2, 15(008): 449-451.
[4] 童笑梅.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诊疗现状[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0 (2): 73-75.
[5] 皮玉山.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1): 142-142.
[6] 韦丹, 蒋敏, 欧维琳, 等. 感染肠道病毒 71 型 14 例死亡病例病理特征与临床分期反思[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3, 8(2): 81-86.
[7] 胡素娟, 陈真真, 韩振靓, 等. 无菌性发热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 46 例分析[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1, 5(5): 56-58.
[8] 曹亮, 张芳, 李艳, 等. 重症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的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2): 54-55.
关键词:肠道;新生儿;66例;
即将进入2014年的夏季,在季节交替的这段时间中,肠道病毒感染疾病成为危害新生儿健康的主要疾病。这是因为肠道病毒的病毒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小RNA病毒,这些病毒的唯一宿主是人类;同时由于新生幼儿的抗体和恢复力较低,且容易受到母体和周围亲属的感染,引发肠道病毒疾病。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以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6月入院的66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者为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儿42例,女性患儿24例,具体的临床特征如表1所示。
表1临床资料表
从表1可以看出,新生患儿平均年龄为34.1天;66例患者中出现发热症状的为65例,体温范围为36.9-39.8℃,平均发热天数为13.5天;其中1例为低温患儿,体温范围为35.2-36.1℃;2例反应较差,5例出现腹泻,10例有嗜睡、饭量较少的表现,没有出现抽搐等神经系统临床症状。
1.2 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进行临床诊断。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是P<0.05。
2 结果
2.1 原发病
在66例肠道病毒感染患儿入院1天后进行临床病症的观察。具体的发病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治疗结果统计表
2.2 辅助检查
对病例进行辅助检查,检查发现患儿中,中性粒细胞小于50%的为38例,大于50%的为28例;白细胞在8.5*109升左右的为44例,在(11.1-25.4)* 109升的为22例;通用性核酸检测采用的是肠道病毒EV71、EV通用以及柯萨奇病毒CA16检测试剂,粪便以及脑脊液检测使用的的是RT-PCR检测,检测显示,35例患儿出现异常反应,其中20例行粪肠道病毒检测,滴度分别为2*104-7*107、1*104-7*108;CRP检查中18例小于1毫克每分升, 19例患儿最高达到150毫克每升,这些患儿经过治疗后,观察3天左右达到指标恢复正常;脑脊液检查中,细胞数异常为55例,其中单核细胞异常为30例,多核细胞异常为25例,除了蛋白轻度偏高外,其余的氯化物和葡萄糖指标等都在正常范围内;进行血培养的临床显示呈阴性;52例进行CT扫描,其中40例正常,12例脑白质密度偏低;56例检查心电图,没有发现异常状况。
2.3 治疗及转归
具体的治疗方案如下:对所有的66例新生患儿进行同病症同治疗方式,具体包括物理降温、营养支持等;使用的三代头孢类抗生素为青霉素、头孢曲松钠等,用前进行皮下试验,治疗疗程为2周;其中15例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疗程为2天,4例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程为4天;2例重症患儿使用大剂量强龙冲击治疗方式。治疗显示,脑脊液异常的55例患儿1周后复查显示异常细胞数均下降,2周后复查均恢复正常。66患者中61例患儿经过治疗和复查后自动出院,无转归现象;5例患者转为病毒性脑膜炎。
3 讨论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是多发症[2],发病迅速,且常出现爆发情况,在医院中患儿传染较多[3]。相关的报道显示[4],多数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中与医护人员、看护亲属出现交叉感染的几率为45%,这是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肠道病毒株与同一时间内其他人员携带的病毒株一致,这些患儿有时候在初期表现为无症状[5],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容易出现其他的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病症还能导致新生儿死亡[6]。
对于这种病症,除了实施正确和治疗方式外[7],还要做到平时对新生儿的清洁护理,保持新生儿的卫生,不带新生儿到人多的地带,不过多的接触非专门护理的医护人员,不与有病毒携带的亲属接触[8],从而断绝病毒环境,减少病毒感染;此外要加强患儿的术后护理,进行综合治疗,进行对症预后,对某些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儿,要反复观测和确认[9-10]。
总之,对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要提早诊断和治疗,针对高危因素,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避免爆发性流行。
参考文献:
[1]皮玉山等.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42-143.
[2]周婵娟.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及诊治体会[J].医学检验,2013,1(9):164-165.
[3] 叶鸿瑁. 积极防治新生儿肠道病毒医院感染[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2, 15(008): 449-451.
[4] 童笑梅.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诊疗现状[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0 (2): 73-75.
[5] 皮玉山.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1): 142-142.
[6] 韦丹, 蒋敏, 欧维琳, 等. 感染肠道病毒 71 型 14 例死亡病例病理特征与临床分期反思[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3, 8(2): 81-86.
[7] 胡素娟, 陈真真, 韩振靓, 等. 无菌性发热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 46 例分析[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1, 5(5): 56-58.
[8] 曹亮, 张芳, 李艳, 等. 重症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的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2):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