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如:以学科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理论联系实际不足;专业知识体系相对较陈旧;对边缘性知识要求低,导致毕业生在就业上缺乏应有的竞争力,并且学生发展后劲不足。针对这些状况,教学调整势在必行。
一、中职汽修核心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核心专业课程目前还是较新的概念
中职核心课程建设应确保每个学生不仅要在专门学科或专业受到训练,而且应当接受较广博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故核心课程包含了公共核心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中职核心专业课程。中职核心专业课程就是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
2.中职汽修核心课程科学设置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基础
教学中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和恰当,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既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地实现,也影响到受教育者今后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中职汽修核心课程设置应以岗位要求为立足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人的发展性为最终目标,只有这样地科学设置中职汽修课程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3.核心专业课程体现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
专业课程体系会直接体现在核心专业课程的构架上,通过核心专业课程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可以打通相邻专业的主要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和教学内容,使专业理论基础课能够同时为相近的几个专业和较宽的职业群以及岗位群服务。更重要的是,学校开设的这些课程可以和汽车维修行业要求、地域车型保有特点更加匹配,更有利于中职汽修专业毕业生将来的择业。因此它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二、汽修核心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1.汽修核心专业课程改革要从培养目标出发
通过对一些中职汽修专业的调研和归纳确有不合理之处。比如说《机械基础》要求原来是要熟悉和掌握机械传动、常用机构、液压传动的基础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这样一个要求本身体现了很强的知识的要点。我们现在把它改为“汽车常用机械零部件的辨别、安装与更换”。在学生的培养上,当我们学生在辨别机械零件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在更换机械零件的时候肯定要有一些基础知识,要有一些专业知识和理化知识做支撑,但是专业知识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技能更加娴熟,技能更加符合现行的技术潮流,从而满足汽修企业的用人需求。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更紧密地结合
(1)调整课程结构,核心课程综合化。将原分散的发动机、底盘、电器各部分的教学组合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和《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的综合化课程,这样既可增加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时间的浪费。课程的综合化还有利于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加强综合专业素质的养成,并节省大量课时。
(2)紧扣专业特色,调整公共核心课程内容。公共核心课程应突出为专业服务的特点,把原开设的《公共英语》改为《汽车专业英语》。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向专业核心课延伸,《金属工艺》改为《汽车材料》进一步充实非金属材料、油料和新型复合材料等教学内容,《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调整为《汽车电工电子》,进一步充实电工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汽车诊断检测等教学内容,使教学更符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的对新技术的适应力。
(3)增加实践内容,强化技能训练。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加之汽车维修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强、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要求高的专业。要确保实践教学的比重,前提就是重新梳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体系,在理实一体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的理念下改变课程形式,保证各项实训教学比例。把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时分配从原来的4∶1调整到2∶1,逐步过渡到1∶1。首先,确保理论教学都能有技能训练相配套,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推进。其次.增加钳工中的钻孔、攻丝、研磨、零件装配、电工电子技能、汽车油料选用、汽车检测、发动机维护保养等汽修必备技能的项目化教学时间。并且拓展与企业的联系,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参加生产实习或企业见习,使学生提前认识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
3.核心专业课程应随着技术发展加以调整
(1)核心课程内容要及时更新。通过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发现,维修行业对汽车电子控制方面要求有明显提高,我校就重点加强《汽车传感器》《电喷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空调》等专业内容的教学,把汽车的较新技术构造原理和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如: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柴油机涡轮增压直喷技术TDI、汽油机双增压分层直喷技术TSI、变速器双离合器技术DSG等,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适应新的职业岗位要求。
(2)教学项目要以能力本位。中职汽修专业课程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即直接对应汽车维修生产相关的特定岗位,是培养学生汽修专门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能适应汽修职业领域要求的课程。由此可见,中职汽修核心专业课程必须以汽修的专业应用为主旨,以维修能力培养为核心,让学生懂得到厂里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并且“能做”、“会做”。
(3)核心课程要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结合。根据目前中职生源质量的现状,课程设置还应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强调基础性、岗位必需性和即时适用的原则,如普通车辆的二级维护项目必须会熟练完成。同时又要学习一定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力求把近期最新推出车型上采用的科技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先进知识的储备,为学生的继续再学习、再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4)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有开放性。学生的智力资源的开发是多类型、多层次的,相应地也必然要求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呈现多样化的形态。根据不同教学项目应用领域不同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将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成不同的模块,这种课程结构模式灵活性大,针对性强,可以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及时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与更新,也更容易形成个性化的核心专业课程。
4.核心专业课程还应与其他课程保持恰当的比例和关系
我校在教学指导方案中指出:核心专业课程的确定是按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核心专业课程的体系结构,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应由核心公共课程、汽车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含汽车通用技术基础和汽车专业基础)和汽车核心专业课程组成。核心课程一般确定在10门左右为宜,其中公共核心课程2~4门,专业或技术基础核心课程2~4门,专业或专业方向核心课程4~6门。核心公共课程、核心基础课程与核心专业课程的比例一般为3∶3∶4较为合适,这与整个教学计划中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间的比例是基本一致的。专业选修课程可以作为专业必修课的有益补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也可根据以后希望从事的岗位选修,也可根据有较优厚待遇的岗位技能选修。
课程建设改革同时还需要针对地区特点,完善教学设备配套;围绕课程目标,做好教材建设;参照医学院模式,长效培养师资。另外,根据社会的需求变化,对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的适应性调整还须不断地进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
一、中职汽修核心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核心专业课程目前还是较新的概念
中职核心课程建设应确保每个学生不仅要在专门学科或专业受到训练,而且应当接受较广博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故核心课程包含了公共核心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中职核心专业课程。中职核心专业课程就是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
2.中职汽修核心课程科学设置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基础
教学中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和恰当,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既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地实现,也影响到受教育者今后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中职汽修核心课程设置应以岗位要求为立足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人的发展性为最终目标,只有这样地科学设置中职汽修课程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3.核心专业课程体现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
专业课程体系会直接体现在核心专业课程的构架上,通过核心专业课程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可以打通相邻专业的主要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和教学内容,使专业理论基础课能够同时为相近的几个专业和较宽的职业群以及岗位群服务。更重要的是,学校开设的这些课程可以和汽车维修行业要求、地域车型保有特点更加匹配,更有利于中职汽修专业毕业生将来的择业。因此它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二、汽修核心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1.汽修核心专业课程改革要从培养目标出发
通过对一些中职汽修专业的调研和归纳确有不合理之处。比如说《机械基础》要求原来是要熟悉和掌握机械传动、常用机构、液压传动的基础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这样一个要求本身体现了很强的知识的要点。我们现在把它改为“汽车常用机械零部件的辨别、安装与更换”。在学生的培养上,当我们学生在辨别机械零件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在更换机械零件的时候肯定要有一些基础知识,要有一些专业知识和理化知识做支撑,但是专业知识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技能更加娴熟,技能更加符合现行的技术潮流,从而满足汽修企业的用人需求。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更紧密地结合
(1)调整课程结构,核心课程综合化。将原分散的发动机、底盘、电器各部分的教学组合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和《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的综合化课程,这样既可增加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时间的浪费。课程的综合化还有利于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加强综合专业素质的养成,并节省大量课时。
(2)紧扣专业特色,调整公共核心课程内容。公共核心课程应突出为专业服务的特点,把原开设的《公共英语》改为《汽车专业英语》。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向专业核心课延伸,《金属工艺》改为《汽车材料》进一步充实非金属材料、油料和新型复合材料等教学内容,《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调整为《汽车电工电子》,进一步充实电工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汽车诊断检测等教学内容,使教学更符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的对新技术的适应力。
(3)增加实践内容,强化技能训练。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加之汽车维修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强、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要求高的专业。要确保实践教学的比重,前提就是重新梳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体系,在理实一体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的理念下改变课程形式,保证各项实训教学比例。把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时分配从原来的4∶1调整到2∶1,逐步过渡到1∶1。首先,确保理论教学都能有技能训练相配套,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推进。其次.增加钳工中的钻孔、攻丝、研磨、零件装配、电工电子技能、汽车油料选用、汽车检测、发动机维护保养等汽修必备技能的项目化教学时间。并且拓展与企业的联系,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参加生产实习或企业见习,使学生提前认识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
3.核心专业课程应随着技术发展加以调整
(1)核心课程内容要及时更新。通过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发现,维修行业对汽车电子控制方面要求有明显提高,我校就重点加强《汽车传感器》《电喷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空调》等专业内容的教学,把汽车的较新技术构造原理和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如: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柴油机涡轮增压直喷技术TDI、汽油机双增压分层直喷技术TSI、变速器双离合器技术DSG等,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适应新的职业岗位要求。
(2)教学项目要以能力本位。中职汽修专业课程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即直接对应汽车维修生产相关的特定岗位,是培养学生汽修专门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能适应汽修职业领域要求的课程。由此可见,中职汽修核心专业课程必须以汽修的专业应用为主旨,以维修能力培养为核心,让学生懂得到厂里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并且“能做”、“会做”。
(3)核心课程要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结合。根据目前中职生源质量的现状,课程设置还应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强调基础性、岗位必需性和即时适用的原则,如普通车辆的二级维护项目必须会熟练完成。同时又要学习一定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力求把近期最新推出车型上采用的科技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先进知识的储备,为学生的继续再学习、再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4)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有开放性。学生的智力资源的开发是多类型、多层次的,相应地也必然要求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呈现多样化的形态。根据不同教学项目应用领域不同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将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成不同的模块,这种课程结构模式灵活性大,针对性强,可以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及时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与更新,也更容易形成个性化的核心专业课程。
4.核心专业课程还应与其他课程保持恰当的比例和关系
我校在教学指导方案中指出:核心专业课程的确定是按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核心专业课程的体系结构,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应由核心公共课程、汽车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含汽车通用技术基础和汽车专业基础)和汽车核心专业课程组成。核心课程一般确定在10门左右为宜,其中公共核心课程2~4门,专业或技术基础核心课程2~4门,专业或专业方向核心课程4~6门。核心公共课程、核心基础课程与核心专业课程的比例一般为3∶3∶4较为合适,这与整个教学计划中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间的比例是基本一致的。专业选修课程可以作为专业必修课的有益补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也可根据以后希望从事的岗位选修,也可根据有较优厚待遇的岗位技能选修。
课程建设改革同时还需要针对地区特点,完善教学设备配套;围绕课程目标,做好教材建设;参照医学院模式,长效培养师资。另外,根据社会的需求变化,对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的适应性调整还须不断地进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