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商埠的命运
1904年济南开埠西迁,这座老城完成了步入现代后的最后一次格局变动,形成了古城中心和商埠中心。而老商埠区,“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在这块2.5平方公里的城区,不难看到西装革履的生意人、有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的洋行、各行各业的老字号也进行着规模化的兴建与扩张,展示着老城进取的精神和开放的情怀。百年后,这片中西合璧的商埠区依然巍然耸立,只是在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它的文化底蕴被淡漠,它的商业功用在衰退。无论是作为文化遗产还是建筑遗存,如今这块沉寂的老商埠区被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是被现代化进程蚕食而消逝,还是重新唤醒这块古城的人文价值?
古建筑的“抢救”
过去,由济南市经三路80号的门洞走进去,在两栋现代居民楼之间隐藏着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百年小石楼,它是曾创办“兴顺福”字号的民族资本家张采丞的故居。这座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民宅是传统和欧式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小瓦花脊的屋顶上开有西式老虎窗,屋脊飞檐造型别致,小院古朴幽静。如今,这座故宅被列入老商埠项目一期的重点,正处于原地复建的中期阶段。负责商埠区开发的香港融汇集团,从一期工程中的老宅复建和重建中,开始挖掘一座古城的人文价值,也在探索一个商埠复兴的城市角色。
这个被施工围墙围起的张采丞故居经过原址加固和修缮,开始室内装饰复原,正焕发出新的青春。而在此之前,从2009年开始拆迁起,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物的原有风貌和人文底蕴,针对这座小楼和其他古建筑的命运,融汇集团做了近十几个重建方案,每一个方案都一直围绕着老商埠重建的文化定位。从最初考虑古建筑的复建施工方案,到原建筑构件的保存,再到后期把现代市政基础设施与老商埠区的融合对接,这是一个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文建设的过程。
修旧如旧的责任
改造一个历史文化城区,往往牵动太多错综复杂的情感。在老商埠一期工程中30多亩地的施工区域里,像张采丞宅这样需要复建保护的古建筑就有四处之多。由张采丞宅往东的小广寒、小红楼,尤其是到了经二路沿线,要保留的此类古建筑有更多。对于这些代表了济南开埠时期人文底蕴的老建筑,融汇集团早在项目启动前,就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考察了商埠区的历史、商业、建筑和人文风貌,也配备了最优化的团队组合。先后委托英国的阿特金斯和北京清华设计院对老商埠进行了概念性深化设计和项目整体规划。为了能让“修旧如旧”的要求得到实现,融汇集团把设计和施工作为项目最重要的两部分。担任老商埠整体规划师的张杰教授作为一个老济南人,对济南的历史文化有着详尽的了解,对老城复兴也有着满腔热情,他主编的《济南商埠区保护利用规划研究》成了这个项目的设计指南。古建筑复建的施工难度很大,在山东省内的专业复建团队为数也不多,融汇集团和山东建筑大学的几支专业团队分别取得了联系,针对不同项目的复建分门别类地讨论方案。
不断增加的成本、不断提高的要求和项目难度,早在整个团队的预料之中。为了最好地表现老建筑的原风貌,融汇集团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修复项目区内的老建筑。原地复建的张采丞宅整体结构全部使用钢筋混凝土进行了加固,每一块屋面瓦都进行了编号,小心翼翼地拆除,又按照编号重新一块一块地恢复;纬三路59号采用微型桩工艺整体进行了托换,设计施工难度以及造价均成倍地加大。后期市政设施与古建筑的不相适用也给团队带来了考验。传统的房屋建筑采用夯土打实的方式来稳固地基,这些原地复建的老建筑没有能适用于建设地下人防和停车场的坚实基础。为了保证整个老商埠区市政设施的统一,在满足路网结构、修旧如旧的前提下,采用钢筋混凝土对老建筑地基进行整体加固托换,再修建地下建筑空间。除了地面下看不见的建设,已完工的张采丞宅主体已经完整地被呈现,进入室内装饰和景观修复阶段。住在附近的老户居民看到初具规模的张采丞宅,都很欣慰地说“原来就是这样的”。
一个企业的理念
负责商埠区开发的香港融汇集团,围绕着这个区域里的两栋百年老建筑的修复,始终坚持应保尽保、风貌延续、活力复现的宗旨。而作为一个“不做纯粹房地产商”的企业,吸引他们的也不单纯是城市中的房屋建筑者角色。济南老商埠项目是融汇集团在城市建设者角色中的又一步进程,其实,在此之前他们早已形成了“造城”的理念。老商埠项目也不是无独有偶的首次探索,成都的宽窄巷子、上海新天地等项目都是融汇集团摸索地产开发与产业运营相结合模式的有效借鉴。关于老商埠项目,他们更多思索的是它在一个城市建设进程中的角色,在历史人文保护中的意义。
济南开埠在城市发展史上的意义远不止“扩城添丁、通商贸易”那么简单,融汇集团的老商埠项目也不仅仅是老城改造那么容易。除了保护老建筑,对老商埠文化进行梳理,挖掘济南文化底蕴的价值、展示老商埠文化在新时期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是融汇集团在做项目时围绕的重点。在这个占地671亩的商埠区内,曾经繁荣着一个有活力而又系统的商业体系,也汇集了曲山艺海等传统文化生活。如何在传统文化和商业的肌理下实现现代模式的复兴,是当下老商埠一期项目正在探索的方向,融汇集团期冀它实现的人文价值大于商业价值。按照目前的规划,一期项目是整个老商埠复兴的启航和示范,未来融汇集团憧憬整个项目能涵盖从纬二路到小纬六路、经一路到经四路这片区域,严格保护地块内文物、风貌建筑和古树,保护体现商埠区历史的真实遗存,并从肌理与格局、街道界面、建筑风格、建筑高度等方面延续济南商埠区风貌特色,充分尊重和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商埠区会馆经济院落的情景式商业街区,从而做到老商埠的整体复建和商业人文复兴。
一座古城的文脉延续
在经二路两旁,早年栽下的法桐树幼苗早已长成大树,枝繁叶茂地在空中交错簇拥,形成一条浓荫蔽日的绿色长廊。即便如今拐入这样的老街巷,带着独特历史印记的建筑仍像凝固的时光,静默无声地带给你济南的老韵味儿。
老城再优化提升,也不能断其文脉,否则便是一座只有现代化躯壳而没有灵魂的城市。让融汇集团的高层团队感触颇深的,也是老商埠区浓郁的历史底蕴:这里记载着济南的商业文明,是将这座内陆城市与开放相联的历史符号。而当下融汇集团正在做的,就是把商埠的老建筑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同时挖掘老商埠独特的内涵和风情,打造集商务、文化、旅游、居住于一体的综合体。它抓住现代人衣食丰足后,在消费中更注重文化内涵的特点,在保护历史文化中推动城市建设。
在时光车轮的疾驰后,一座老城被历史推动着改变着它的骨骼和风貌;在人文传承的呐喊中,一段即将消逝的城市记忆又被赋予新的生机。老商埠,在新的时期又一次勇立潮头,与融汇集团一起扛起了复兴的使命。从一座老宅到一个老城,这一场从复兴到超越的大动作徐徐开启帷幕。
1904年济南开埠西迁,这座老城完成了步入现代后的最后一次格局变动,形成了古城中心和商埠中心。而老商埠区,“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在这块2.5平方公里的城区,不难看到西装革履的生意人、有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的洋行、各行各业的老字号也进行着规模化的兴建与扩张,展示着老城进取的精神和开放的情怀。百年后,这片中西合璧的商埠区依然巍然耸立,只是在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它的文化底蕴被淡漠,它的商业功用在衰退。无论是作为文化遗产还是建筑遗存,如今这块沉寂的老商埠区被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是被现代化进程蚕食而消逝,还是重新唤醒这块古城的人文价值?
古建筑的“抢救”
过去,由济南市经三路80号的门洞走进去,在两栋现代居民楼之间隐藏着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百年小石楼,它是曾创办“兴顺福”字号的民族资本家张采丞的故居。这座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民宅是传统和欧式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小瓦花脊的屋顶上开有西式老虎窗,屋脊飞檐造型别致,小院古朴幽静。如今,这座故宅被列入老商埠项目一期的重点,正处于原地复建的中期阶段。负责商埠区开发的香港融汇集团,从一期工程中的老宅复建和重建中,开始挖掘一座古城的人文价值,也在探索一个商埠复兴的城市角色。
这个被施工围墙围起的张采丞故居经过原址加固和修缮,开始室内装饰复原,正焕发出新的青春。而在此之前,从2009年开始拆迁起,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物的原有风貌和人文底蕴,针对这座小楼和其他古建筑的命运,融汇集团做了近十几个重建方案,每一个方案都一直围绕着老商埠重建的文化定位。从最初考虑古建筑的复建施工方案,到原建筑构件的保存,再到后期把现代市政基础设施与老商埠区的融合对接,这是一个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文建设的过程。
修旧如旧的责任
改造一个历史文化城区,往往牵动太多错综复杂的情感。在老商埠一期工程中30多亩地的施工区域里,像张采丞宅这样需要复建保护的古建筑就有四处之多。由张采丞宅往东的小广寒、小红楼,尤其是到了经二路沿线,要保留的此类古建筑有更多。对于这些代表了济南开埠时期人文底蕴的老建筑,融汇集团早在项目启动前,就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考察了商埠区的历史、商业、建筑和人文风貌,也配备了最优化的团队组合。先后委托英国的阿特金斯和北京清华设计院对老商埠进行了概念性深化设计和项目整体规划。为了能让“修旧如旧”的要求得到实现,融汇集团把设计和施工作为项目最重要的两部分。担任老商埠整体规划师的张杰教授作为一个老济南人,对济南的历史文化有着详尽的了解,对老城复兴也有着满腔热情,他主编的《济南商埠区保护利用规划研究》成了这个项目的设计指南。古建筑复建的施工难度很大,在山东省内的专业复建团队为数也不多,融汇集团和山东建筑大学的几支专业团队分别取得了联系,针对不同项目的复建分门别类地讨论方案。
不断增加的成本、不断提高的要求和项目难度,早在整个团队的预料之中。为了最好地表现老建筑的原风貌,融汇集团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修复项目区内的老建筑。原地复建的张采丞宅整体结构全部使用钢筋混凝土进行了加固,每一块屋面瓦都进行了编号,小心翼翼地拆除,又按照编号重新一块一块地恢复;纬三路59号采用微型桩工艺整体进行了托换,设计施工难度以及造价均成倍地加大。后期市政设施与古建筑的不相适用也给团队带来了考验。传统的房屋建筑采用夯土打实的方式来稳固地基,这些原地复建的老建筑没有能适用于建设地下人防和停车场的坚实基础。为了保证整个老商埠区市政设施的统一,在满足路网结构、修旧如旧的前提下,采用钢筋混凝土对老建筑地基进行整体加固托换,再修建地下建筑空间。除了地面下看不见的建设,已完工的张采丞宅主体已经完整地被呈现,进入室内装饰和景观修复阶段。住在附近的老户居民看到初具规模的张采丞宅,都很欣慰地说“原来就是这样的”。
一个企业的理念
负责商埠区开发的香港融汇集团,围绕着这个区域里的两栋百年老建筑的修复,始终坚持应保尽保、风貌延续、活力复现的宗旨。而作为一个“不做纯粹房地产商”的企业,吸引他们的也不单纯是城市中的房屋建筑者角色。济南老商埠项目是融汇集团在城市建设者角色中的又一步进程,其实,在此之前他们早已形成了“造城”的理念。老商埠项目也不是无独有偶的首次探索,成都的宽窄巷子、上海新天地等项目都是融汇集团摸索地产开发与产业运营相结合模式的有效借鉴。关于老商埠项目,他们更多思索的是它在一个城市建设进程中的角色,在历史人文保护中的意义。
济南开埠在城市发展史上的意义远不止“扩城添丁、通商贸易”那么简单,融汇集团的老商埠项目也不仅仅是老城改造那么容易。除了保护老建筑,对老商埠文化进行梳理,挖掘济南文化底蕴的价值、展示老商埠文化在新时期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是融汇集团在做项目时围绕的重点。在这个占地671亩的商埠区内,曾经繁荣着一个有活力而又系统的商业体系,也汇集了曲山艺海等传统文化生活。如何在传统文化和商业的肌理下实现现代模式的复兴,是当下老商埠一期项目正在探索的方向,融汇集团期冀它实现的人文价值大于商业价值。按照目前的规划,一期项目是整个老商埠复兴的启航和示范,未来融汇集团憧憬整个项目能涵盖从纬二路到小纬六路、经一路到经四路这片区域,严格保护地块内文物、风貌建筑和古树,保护体现商埠区历史的真实遗存,并从肌理与格局、街道界面、建筑风格、建筑高度等方面延续济南商埠区风貌特色,充分尊重和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商埠区会馆经济院落的情景式商业街区,从而做到老商埠的整体复建和商业人文复兴。
一座古城的文脉延续
在经二路两旁,早年栽下的法桐树幼苗早已长成大树,枝繁叶茂地在空中交错簇拥,形成一条浓荫蔽日的绿色长廊。即便如今拐入这样的老街巷,带着独特历史印记的建筑仍像凝固的时光,静默无声地带给你济南的老韵味儿。
老城再优化提升,也不能断其文脉,否则便是一座只有现代化躯壳而没有灵魂的城市。让融汇集团的高层团队感触颇深的,也是老商埠区浓郁的历史底蕴:这里记载着济南的商业文明,是将这座内陆城市与开放相联的历史符号。而当下融汇集团正在做的,就是把商埠的老建筑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同时挖掘老商埠独特的内涵和风情,打造集商务、文化、旅游、居住于一体的综合体。它抓住现代人衣食丰足后,在消费中更注重文化内涵的特点,在保护历史文化中推动城市建设。
在时光车轮的疾驰后,一座老城被历史推动着改变着它的骨骼和风貌;在人文传承的呐喊中,一段即将消逝的城市记忆又被赋予新的生机。老商埠,在新的时期又一次勇立潮头,与融汇集团一起扛起了复兴的使命。从一座老宅到一个老城,这一场从复兴到超越的大动作徐徐开启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