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语学习关键期假说探讨双语幼儿园现象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pdl61234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英语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外语学习要从娃娃抓起,随之出现了很多双语幼儿园。本文运用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相关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对双语幼儿园这一做法提出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外语学习 关键期 双语幼儿园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国家与国人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规定有条件的大中小城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推迟到初中阶段。同时,全国范围内双语幼儿园也随着需求增加和大量的开设,成为家长心目中幼儿英语教育的首选之地。但是,很多国内学者如束定芳、桂诗春等著名英语专家都对幼儿英语教育提出了质疑。本文旨在提出理论依据,在理论上对双语幼儿园大量存在的必要性提出质疑。
  二、 理论依据
  认为从幼儿开始学英语就能够提高将来的英语水平这一认识的原由,就是Chomsky的语言习得机制与外语界至今还无定论的“关键期”假说。
  Chomsky相信儿童天生有一种LAD的机制。他认为语言是某种天赋,儿童天生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这是一种很适合他们学习语言的独特的知识。他还提出,儿童生来就伴随着一种独特的天赋才能。他们不仅有一般的倾向和潜力,有着关于世界本质的知识,尤其是关于语言本质的知识。
  “关键期”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生物学。由Penfield 和Roberts( 1959) 最早把关键期概念引入到语言习得中, 提出最佳年龄概念。他们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是在10岁以前, 在此期间大脑保持着可塑性。 1967年,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发展了这一概念,提出了针对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假说。他认为,人的大脑在两岁至青春期(10~12 岁左右) 之前,由于受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的影响,能够自然轻松地习得语言。这时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参与了语言学习,所以理解和产生语言就容易些。
  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很多争论。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运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对“关键期”假设学说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赞成者和支持者各据其理,至今,仍无定论。
  三、赞成与反对“关键期”假说的观点与研究
  1.赞成派观点与研究
  在支持“关键期”假说的观点中,尤以Johnson 和 Newport两位学者的研究为支持代表。在他们1989年的研究中,Johnson与Newport用句法判断为实验材料,口头测试了46位母语为朝鲜语和汉语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3-39岁)移民到美国的人(实验受试者)在英语环境下对英语语法的掌握情况。结果发现:3-7岁移居到美国的受试者英语水平与本地人没有多大差异;8-16岁移居到美国的受试者英语水平有随年龄下降的现象。16岁以后才移居到美国的受试者,其语言水平远比其它年龄组差,并且其表现与年龄没有直接相关。由于实验中控制这些受试者在美国生活的时间,表明居住时间与二语学习好坏并无显著影响。因此,Johnson和Newport得出下列结论:年龄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影响,显示有关键期存在。
  随后一年,他们利用相同的实验材料,通过对成年后和4—16岁间到美国生活和学习英语的两组中国人进行比较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到达美国学习英语的年龄越小的受试者,测试的成绩就越好;相反,到达美国年龄越大的受试者,成绩就越差。这说明,开始学习外语的年龄越小,越能习得外语,受母语语法的影响越小;如果成年后才开始学习外语,此时受母语语法影响较大,较难习得外语语法规则。
  另一个有利的支持来自Mark Patkowski的研究。1980年,Mark Patkowski研究了年龄对学习掌握外语在语音以外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他认为,忽略口音的问题不论,只有那些在15岁以前开始学习外语的人的语言水平能够达到母语的语言水平。他仔细研究了受过高等教育、在美国生活的67个移民的英语口语水平。这些人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不等,但是都在美国生活了5年以上。
  他的研究表明:15岁尤其是10岁以前就学习外语的人,他们之间几乎没有语言能力的差异。年龄教大的人根本达不到以该语言为母语的人的语言水平,而且相互之间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往往参差不齐。他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关键期”
  假说。
  2.反对派观点与研究。
  尽管“关键期”假说有很多支持者以及时政研究,很多学者坚持认为语言有一个关键期的观点是错误的,起码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得不到科学研究证据的支持。(刘振前,2003)
  国外反对“关键期”假说的学者莫过与Hakuta等人。Hakuta认为关键期要存在,至少要满足4个条件:(1)应该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2)关键期结束时的第二语言习得应有明显的断层;(3)应该有证据表明关键期内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期之后有质的差异;(4)在关键期内,环境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不应有很大的影响。可见,即使是认为“关键期”存在的专家与学者,也没能对关键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达成一致的认识。
  在国内,赵飞与邹为诚采用学习者传记定性研究方法,对我国42位著名的外语教育专家的外语学习传记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并没有发现外语学习存在生物关键期的证据。(赵飞,邹为诚 2008)
  四、对我国双语幼儿园现象的理论探讨
  受这“关键期”假说的影响,国内很多外语教师甚至是学者认为,学习者在儿童时期就应该开始学习英语,这样学习者才能够成功的学习好英语。很多家长认为儿童学英语比成人学得快,年龄越小越有优势。尽管很多省市的教育厅局“明令禁止在幼儿园时期开设英语课程”, 但不管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还是教育角度出发,很多城市很多幼儿园已经开始进行英语语言的教学。
  然而,很多英语界专家,语言学界专家对“关键期”假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进而反对在学习者幼儿时期就开始学习英语,对国内普遍开设双语幼儿园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   周兢,著名婴幼儿语言研究学者、华东师大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
  认为学龄前是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但不是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他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样,是根本不具备科学价值的口号。
  我国脑科学家杨雄里院士在谈到年龄与外语学习的关系时,也曾这样说过:人脑的可塑性年龄越小越强,年龄越大,学习外语时发生的词法、语法错误就越多,但绝对不能因此推论学外语越早越好。因为人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会逻辑思维,这主要是通过语言学习而获得的,通常而言,一般人的逻辑思维形成是通过母语学习。因此,过早学习外语,极可能造成干扰,导致逻辑思维能力缺陷。(杨雄里转引自《文汇报》2001)
  中科院语言研究所的赵世开先生也指出:“ 根据我个人的体验, 幼儿时和小学时学的外语似乎对我语言能力的开发没有起多大的作用。” “目前连幼儿园和小学都开设外语, 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 这太值得考虑了。”赵世开(2002)
  董燕萍(2003)提出:糟糕的外语启蒙教育会对儿童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使得他们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可能讨厌英语甚至放弃英语。
  陆效用在分析语言习得关键期后得出幼儿外语教育的启示。他认为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不宜过早。在幼儿园时期的儿童的母语习得仍在进行之中,逻辑思维也在形成之中。应尽量避免在幼儿时期外语学习给儿童的母语习得和思维发展造成困绕。(陆效用 2004)
  著名外语教育专家桂诗春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学英语不是越早越好。他说:“我一直反对幼儿过早学英语,与其提早学英语,还不如让孩子提早学好母语。现在很多家长都早早就让孩子去学外语,反而忽略了中文的学习,这完全是一种思想错位,其结果是导致孩子语文能力的直接下降。语文能力是学生的最根本的能力,它和理解能力有关,语文能力低下,连各科的文字题都看不懂,还怎样提高学生的整体教育水平?”
  综上所述,实际上,外语教育的专家学者等都有反对在全国各地开设双语幼儿园的意见或建议。他们认为孩子在幼儿时期,还处于母语学习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语言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这时开始接触第二语言,势必会加大孩子的负担,既影响认知能力,又不利于提高外语水平,而且会经常用混淆的两种语言来表达思想,这对智力发展是不利的。
  五、结束语
  因此,笔者得出结论:理论上,让孩子在双语幼儿园中接受双语的教育是不科学的,既不利于幼儿学习者接受母语教育,幼儿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方面也不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幼儿时期,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初步养成阶段,在缺乏运用双语的生活环境中,让幼儿去学习外语是加重负担、低效费时的做法。
  参考文献:
  [1]董燕萍.从广东小学英语教育现状看“外语要从小学起”的问题.
  [2]刘振前.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述评[J].当代语言学, 2003,第5卷,(2)
  [3]陆效用.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和“一条龙”英语教学[J].外语界, 2004, (1)
  [4]康立新.年龄与外语学习[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 (6)
  [5]杨连瑞.第二语言习得的临界期及最佳年龄[J].外语学刊, 2004, (5)
  [6]赵飞,邹为诚.外语学习年龄问题的传记性研究----成功外语学习者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外语, 2008, 第31卷, (3)
  [7]赵世开.外语学习的漫长道路[J].外国语, 2002, (5)
其他文献
目的:microRNA是一类能通过转录后调节基因表达的內源性短链非编码RNA, miRNA-21(miR-21)是其中一员,因在许多肿瘤中扮演癌基因样角色而备受关注。程序性死亡因子4(PDCD4)和PTEN
背景: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有核细胞内寄生的原虫,弓形虫的垂直传播则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的生产。它可以感染绝大部分的温血动物。已知弓形虫可
Bmi-1基因是属于多梳基因家族中的一种调控基因,参与到细胞的增殖分化、氧化应激水平调控,线粒体DNA损伤通路调控等多个方面,对于机体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以往对Bmi-1基因
背景和目的:  经典的理论认为仅仅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能产生免疫球蛋白,但这种理论目前正在受到挑战。新近的研究表明许多癌细胞表达免疫球蛋白G(IgG)。然而,癌源性IgG的功能和暗
随着美国及全球经济好转,全球化工行业及市场周期的景气回升,预计化工类股票价格也将于今年二、三季走出谷底出现反弹,并提早于化工周期步入下一个上升周期。 As the United
本研究建立LC/LC-MS方法,分别对多药耐药细胞系K562/ADM和敏感细胞系K562蛋白质组进行分离与鉴定,通过分析2个细胞系中蛋白质种类及数量的改变,筛选可能产生肿瘤细胞MDR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