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探讨系统性院前急救措施对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效果及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日照市120紧急救援指挥中心2019年8月~2020年8月经拨打120收治的124例急危重症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系统组,每组62例。常规组行常规院前急救,系统组行系统性院前急救,比较两组孕产妇的救治效果与妊娠结局。结果 系统组孕产妇的临床救治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组孕产妇接诊及转运时间均较常规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组孕产妇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性院前急救措施有利于提升急危重症孕产妇的临床救治效果缩短孕产妇的接诊与转运时间,改善孕产妇妊娠结局,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危重症;妊娠结局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9-0186-03
急危重症孕产妇是指自妊娠开始至产后42 d内威胁母婴生命安全的一种急危重症,如大出血、羊水栓塞、胎位异常、先兆流产和产程异常等。院前急救是急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急危重症孕产妇的起病较急,病情严重且发展较快,需给予优质的院前急救措施,以保障母婴安全[1]。本研究选取日照市120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经拨打120收治的124例急危重症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并分别采用常规院前急救及系统性院前急救,比较两组急救方法的救治效果与妊娠结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日照市120紧急救援指挥中心2019年8月~2020年8月经拨打120收治的124例急危重症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系统组,每组62例。常规组年龄20~36岁,平均(28.23±4.17)岁;孕龄28~40周,平均(37.43±1.12)周;初产妇33例,经产妇29例;急救原因:产科出血23例,妊娠期高血压12例,羊水栓塞3例,妊娠期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0例,妊娠期其他合并症14例。系统组年龄22~38岁,平均(28.46±4.03)岁;孕龄26~40周,平均(37.25±1.13)周;初产妇35例,经产妇27例;急救原因:产科出血25例,妊娠期高血壓11例,羊水栓塞5例,妊娠期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2例,妊娠期其他合并症9例。本研究均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得到孕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与《妇产科学》中急危重症孕产妇相关诊断标准相符[2]。
排除标准:患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精神状态异常或临床资料不完整等。
1.3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院前急救措施,救护车在接到急救任务后立即准备好相关急救器材,并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指导其实施基础护理;到达现场后询问患者及其家属患者的基本情况、出血的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尽量控制患者出血状况;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患者吸氧量;若患者出现并发症,可给予镇静药物,确定患者基础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将其转运至医院。
系统组行系统化院前急救措施,操作如下:①建立专业的急危重症孕产妇系统性院前急救小组,组内所有成员均经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专业培训,熟练掌握急危重症孕产妇的相关疾病知识与急救技巧;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并配备齐相应急救设备与药品。②提高小组成员的院前急救意识,在接到急救任务后应立即出诊,并与患者家属联系,了解患者的具体状态;准备好相应的急救机械与药品,并指导患者家属实施基础救治。③建立急危重症孕产妇识别、转运与抢救等系统化的应急机制;对120接诊调度同事实施急危重症孕产妇识别与派诊的专业培训,以确保能及时为患者派诊;建立急危重症孕产妇的专门绿色通道,保障出诊的及时性和救治的有效性。④现场救治:急诊人员到达现场后,应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病史,结合患者症状对病情做出初步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在进行转运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病情与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应对突出情况。⑤做好院前急救的质量考核工作:定期考核小组成员的理论、实际操作与应急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以持续改进院前急救的质量。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孕产妇的临床救治效果,孕产妇与新生儿均存活,生命体征正常水平,且未发生并发症为治愈;孕产妇与新生儿均存活,且生命体征正常水平,但发生并发症为显效;孕产妇与新生儿均存活,生命体征与正常群体有偏差,且发生并发症为有效;孕产妇生命体征与正常群体有偏差,且孕产妇或新生儿未保全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记录并比较两组孕产妇的接诊与转运时间。③统计两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计算两组孕产妇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包括胎儿窘迫、子痫、产后出血、早产/过期儿和巨大儿/低体重儿等。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产妇临床救治效果比较
系统组孕产妇临床救治总有效率为90.32%,较常规组的72.58%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孕产妇的接诊与转运时间比较
系统组孕产妇的接诊与转运时间较常规组均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孕产妇妊娠结局比较
系统组孕产妇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为35.48%,较常规组的61.29%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指将急危重症患者送入医院前的基础医疗救护,包括现场复苏、中途监护、安全运送等措施,直接关系到患者抢救能否成功[3]。临床研究显示,遵循科学规范的急救流程,采取具针对性的急救措施,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对于成功救治急危重症孕产妇至关重要[4-5]。系统性院前急救重视院前急救意识的提升,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加快出诊速度,在救治现场给予患者专业的救治处理,提高患者救治的有效性,同时重视与患者及其家属间的沟通,减少医患纠纷,并做到及时转运,缩短接诊与转运时间,为患者的院内救治争取更多时间和机会,实现了院前急救的系统化、规范化与专业化。
本研究将收治的124例急危重症孕产妇分别行常规院前急救与系統性院前急救,并对比两组孕产妇的救治效果与妊娠结局。研究结果显示,系统组孕产妇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常规组明显更高(P<0.05),表明系统化院前急救的临床救治效果更好;系统组孕产妇接诊与转运时间较常规组均明显更短,且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较常规组更低(P<0.05),表明系统化院前急救有利缩短孕产妇的接诊与转运时间,能为孕产妇的及时救治争取更多时间,且能改善其妊娠结局。
综上所述,针对急危重症孕产妇,给予系统性的院前急救能取得良好的救治效果,缩短孕产妇的接诊与转运时间,并改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华侨.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系统化管理效果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22):2694-2696.
[2]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4-219.
[3]黄丽芳.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方法以及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3):218-220.
[4]陈数巧.对危重症孕产妇进行优质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1):278-279.
[5]陈健伟.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8,37(30):122-124.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危重症;妊娠结局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9-0186-03
急危重症孕产妇是指自妊娠开始至产后42 d内威胁母婴生命安全的一种急危重症,如大出血、羊水栓塞、胎位异常、先兆流产和产程异常等。院前急救是急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急危重症孕产妇的起病较急,病情严重且发展较快,需给予优质的院前急救措施,以保障母婴安全[1]。本研究选取日照市120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经拨打120收治的124例急危重症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并分别采用常规院前急救及系统性院前急救,比较两组急救方法的救治效果与妊娠结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日照市120紧急救援指挥中心2019年8月~2020年8月经拨打120收治的124例急危重症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系统组,每组62例。常规组年龄20~36岁,平均(28.23±4.17)岁;孕龄28~40周,平均(37.43±1.12)周;初产妇33例,经产妇29例;急救原因:产科出血23例,妊娠期高血压12例,羊水栓塞3例,妊娠期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0例,妊娠期其他合并症14例。系统组年龄22~38岁,平均(28.46±4.03)岁;孕龄26~40周,平均(37.25±1.13)周;初产妇35例,经产妇27例;急救原因:产科出血25例,妊娠期高血壓11例,羊水栓塞5例,妊娠期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2例,妊娠期其他合并症9例。本研究均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得到孕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与《妇产科学》中急危重症孕产妇相关诊断标准相符[2]。
排除标准:患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精神状态异常或临床资料不完整等。
1.3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院前急救措施,救护车在接到急救任务后立即准备好相关急救器材,并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指导其实施基础护理;到达现场后询问患者及其家属患者的基本情况、出血的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尽量控制患者出血状况;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患者吸氧量;若患者出现并发症,可给予镇静药物,确定患者基础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将其转运至医院。
系统组行系统化院前急救措施,操作如下:①建立专业的急危重症孕产妇系统性院前急救小组,组内所有成员均经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专业培训,熟练掌握急危重症孕产妇的相关疾病知识与急救技巧;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并配备齐相应急救设备与药品。②提高小组成员的院前急救意识,在接到急救任务后应立即出诊,并与患者家属联系,了解患者的具体状态;准备好相应的急救机械与药品,并指导患者家属实施基础救治。③建立急危重症孕产妇识别、转运与抢救等系统化的应急机制;对120接诊调度同事实施急危重症孕产妇识别与派诊的专业培训,以确保能及时为患者派诊;建立急危重症孕产妇的专门绿色通道,保障出诊的及时性和救治的有效性。④现场救治:急诊人员到达现场后,应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病史,结合患者症状对病情做出初步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在进行转运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病情与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应对突出情况。⑤做好院前急救的质量考核工作:定期考核小组成员的理论、实际操作与应急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以持续改进院前急救的质量。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孕产妇的临床救治效果,孕产妇与新生儿均存活,生命体征正常水平,且未发生并发症为治愈;孕产妇与新生儿均存活,且生命体征正常水平,但发生并发症为显效;孕产妇与新生儿均存活,生命体征与正常群体有偏差,且发生并发症为有效;孕产妇生命体征与正常群体有偏差,且孕产妇或新生儿未保全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记录并比较两组孕产妇的接诊与转运时间。③统计两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计算两组孕产妇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包括胎儿窘迫、子痫、产后出血、早产/过期儿和巨大儿/低体重儿等。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产妇临床救治效果比较
系统组孕产妇临床救治总有效率为90.32%,较常规组的72.58%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孕产妇的接诊与转运时间比较
系统组孕产妇的接诊与转运时间较常规组均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孕产妇妊娠结局比较
系统组孕产妇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为35.48%,较常规组的61.29%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指将急危重症患者送入医院前的基础医疗救护,包括现场复苏、中途监护、安全运送等措施,直接关系到患者抢救能否成功[3]。临床研究显示,遵循科学规范的急救流程,采取具针对性的急救措施,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对于成功救治急危重症孕产妇至关重要[4-5]。系统性院前急救重视院前急救意识的提升,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加快出诊速度,在救治现场给予患者专业的救治处理,提高患者救治的有效性,同时重视与患者及其家属间的沟通,减少医患纠纷,并做到及时转运,缩短接诊与转运时间,为患者的院内救治争取更多时间和机会,实现了院前急救的系统化、规范化与专业化。
本研究将收治的124例急危重症孕产妇分别行常规院前急救与系統性院前急救,并对比两组孕产妇的救治效果与妊娠结局。研究结果显示,系统组孕产妇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常规组明显更高(P<0.05),表明系统化院前急救的临床救治效果更好;系统组孕产妇接诊与转运时间较常规组均明显更短,且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较常规组更低(P<0.05),表明系统化院前急救有利缩短孕产妇的接诊与转运时间,能为孕产妇的及时救治争取更多时间,且能改善其妊娠结局。
综上所述,针对急危重症孕产妇,给予系统性的院前急救能取得良好的救治效果,缩短孕产妇的接诊与转运时间,并改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华侨.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系统化管理效果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22):2694-2696.
[2]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4-219.
[3]黄丽芳.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方法以及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3):218-220.
[4]陈数巧.对危重症孕产妇进行优质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1):278-279.
[5]陈健伟.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8,37(30):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