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这组策划的尾声,我们特意邀请了几位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资深人士。“匠心”,不光只是从事艺术的人们才需要。只要你有一份职业,或者是忙于做某一件事,人人都应该将它置之心头,你说是吗?
艺术家不能有“匠气”
林明杰(《新民晚报》艺术评论主编):
首先要厘清匠心的概念。如果匠心只是要求认认真真、呕心沥血、终其一生去传承、完善一种手艺,那么它与艺术家无关。因为对艺术家的要求要比此高得多!
现在,艺术圈往往总是有那么些平庸的人,试图借“匠心”这个时髦的词来做自己的大旗。殊不知,真正的艺术家要突破社会的禁锢和习惯性思维的窠臼,去发现并表达真实的人性需求,去拓展前所未有的审美疆域。掌握表达的技巧这是最基本的事,对真正的艺术家来说不值一提。真正的难点在于:艺术家要有作为殉道者的勇气,发现者的才气……但绝不能有匠气!
要从孩子开始培养
赵鲁滨(李可染画院文物书画研究室主任):
在我个人看来,当前国人对于匠心理解并不充分,单纯地把匠心作为一种工作时候的认真状态,这是不对的,这不是真正的匠心。
我长期生活在日本,日本人的匠心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喜爱,是一种把东西做好、做精、做细的执着,而不看是否迎合市场,是否有利可图。那么,这样的匠心就是最可贵的,是一种真正的精神。
现在社会上开始提倡工匠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现在开始提倡工匠精神,让大家都开始去学、去做,就有效果,就能学到工匠精神,不是这么回事。如果缺乏了文化的传承在里面,再怎么努力,最终也是功利性太强的伪匠心。
真正的工匠精神,我们需要从小来培养,让孩子们爱上艺术,喜欢自己动手,用心去体会,而不是去山寨、去抄袭别人的东西。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自己要动手,要手工手作。这绝不是说说而已的事,在手工上没有什么造诣的话,很难去诠释你的匠心。只有自己动手了,自己喜欢了,并且为此去拼命,这才有可能成就工匠精神。
最近我参加了很多的手工手作的活动,发现有的人虽然是动手了,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山寨了台湾和日本的东西。我希望这些年轻人在动手之前多想想,我们古代的匠心是一种什么东西,这其中的文化基因是什么?我们今天应该去怎么做?只有踏踏实实把这些分析好了,有了对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对艺术的热爱,再加之有一定造诣的手作,你的作品才能被人们评为匠心之作。
学学古人的治学态度
张雅臣(职业艺术家):
经常在展览上听到有人评论某件作品“匠气十足”,对于艺术家来说,工匠精神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艺术创作有违和之感。其实细究诸多大师的成才之路,就会发现他们很多都是匠人出身,如唐代吴道子被后世尊为“画圣”,但苏轼仍对其“犹以画工论”;另外,明代仇英曾为漆工、当代齐白石也出身木工,工匠的经历没有妨碍他们的成才之路。
以我个人的体会,自问算是一个做事认真、投入的人,每天不拿毛笔,连睡觉都不踏实,几十年的艺术实践让我饱尝艺术之路的艰辛。每当我面对古人优秀的书画作品时,心情都会很激动和感慨,古人那种治学态度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
北京是全国文化和艺术中心,这里有太多优秀的艺术家,曾经一度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不够,来北京发展为时尚早。可是偶然一次机会来北京参加展览,发现这里的不少艺术家浮躁、功利,很少有人以一颗匠心对待艺术。坦白说,身边有一些具备经济实力的朋友一直想帮助我在北京立足,但看到这种环境,我觉得在这里不会得到快乐;还经常有朋友批评我的作品不迎合市场,没有卖相,这也让我疑惑:真实地表达,与市场何干呢?
工匠精神是一种修为,也是为人为艺的法宝,更是一种敬业精神。相信这个圈子里有同行与我一样,也曾怀疑过自己的创作取向,但最后依然无法说服自己做出改变。一个安静的地方,一颗匠心,一个永远在追求的目标,这就够了。
不只做事,更讲做人
徐秀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最近一段时间“工匠精神”变成了报刊杂志及网络文章的时髦词。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陶工,我对“工匠精神”的思考并不成熟,在此谈些肤浅的理解。工匠就是从事实际操作并作出成果的人,如:铁匠、木匠、陶工等等。“工匠精神”的提出,正是因为社会风气的浮躁,欺世盗名、瞒上欺下、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泛滥成灾,而踏实进取、专注忘我、精益求精,在着力处着力,在实际中求实等良好社会风气所缺失,所以当今提出“工匠精神”很有现实意义。
就紫砂陶艺而论,它有一个生产工艺的全过程:从选矿、制作(传统技艺、创作的艺术修养)干燥、烧成,在这个过程中,就是每个工匠的“工匠精神”在自身的体现。“工匠精神”的体现产生了其陶艺、壶艺作品的水平高低。为什么顾景舟能成为紫砂界的泰斗,任淦庭等老艺人都有很多很好的作品留存至今?像顾景舟做壶,每作一把壶都全心投入:从选泥到每个附件局部,都是通过精心设计,全心全意地为这件作品去思考、去劳作,精益求精,做到极致。并不是为了自己出名、马上能得到丰厚的利益,才一丝不苟地做壶。而我师傅任淦庭,一生认真对待手中出品的每件陶刻作品。临逝世前三天,还要我扶他到工场里去写几笔画几下,他觉得一天不劳作就一天对不起自己,这样才是活着的交待。我自己有一座右铭:山因积石自成高,泽以长流方及远。意思是只有一步步的积累而后才能拥有更大的成就,在老一辈的紫砂陶工身上都显现出了这个可贵的品质,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其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一个方面,工匠精神不仅教人如何做工、做事,更是在教如何做人、怎么应对社会等等,所以它也绝不单单体现在木匠、铁匠、泥瓦匠等工匠或者工艺美术家等人身上,更可以应用到社会中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身上,比如领导干部、书画艺术家、科技工作者等等从事脑力劳动者,也要认真对待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每个环节,精工细作,在自己的位置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精力,把工作做到好;从而也就打牢了社会发展的各种基础,带动社会的方方面面,最终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这样,工匠精神就变成了一种全社会都需要的指导精神,这就不简单了。
艺术家不能有“匠气”
林明杰(《新民晚报》艺术评论主编):
首先要厘清匠心的概念。如果匠心只是要求认认真真、呕心沥血、终其一生去传承、完善一种手艺,那么它与艺术家无关。因为对艺术家的要求要比此高得多!
现在,艺术圈往往总是有那么些平庸的人,试图借“匠心”这个时髦的词来做自己的大旗。殊不知,真正的艺术家要突破社会的禁锢和习惯性思维的窠臼,去发现并表达真实的人性需求,去拓展前所未有的审美疆域。掌握表达的技巧这是最基本的事,对真正的艺术家来说不值一提。真正的难点在于:艺术家要有作为殉道者的勇气,发现者的才气……但绝不能有匠气!
要从孩子开始培养
赵鲁滨(李可染画院文物书画研究室主任):
在我个人看来,当前国人对于匠心理解并不充分,单纯地把匠心作为一种工作时候的认真状态,这是不对的,这不是真正的匠心。
我长期生活在日本,日本人的匠心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喜爱,是一种把东西做好、做精、做细的执着,而不看是否迎合市场,是否有利可图。那么,这样的匠心就是最可贵的,是一种真正的精神。
现在社会上开始提倡工匠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现在开始提倡工匠精神,让大家都开始去学、去做,就有效果,就能学到工匠精神,不是这么回事。如果缺乏了文化的传承在里面,再怎么努力,最终也是功利性太强的伪匠心。
真正的工匠精神,我们需要从小来培养,让孩子们爱上艺术,喜欢自己动手,用心去体会,而不是去山寨、去抄袭别人的东西。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自己要动手,要手工手作。这绝不是说说而已的事,在手工上没有什么造诣的话,很难去诠释你的匠心。只有自己动手了,自己喜欢了,并且为此去拼命,这才有可能成就工匠精神。
最近我参加了很多的手工手作的活动,发现有的人虽然是动手了,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山寨了台湾和日本的东西。我希望这些年轻人在动手之前多想想,我们古代的匠心是一种什么东西,这其中的文化基因是什么?我们今天应该去怎么做?只有踏踏实实把这些分析好了,有了对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对艺术的热爱,再加之有一定造诣的手作,你的作品才能被人们评为匠心之作。
学学古人的治学态度
张雅臣(职业艺术家):
经常在展览上听到有人评论某件作品“匠气十足”,对于艺术家来说,工匠精神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艺术创作有违和之感。其实细究诸多大师的成才之路,就会发现他们很多都是匠人出身,如唐代吴道子被后世尊为“画圣”,但苏轼仍对其“犹以画工论”;另外,明代仇英曾为漆工、当代齐白石也出身木工,工匠的经历没有妨碍他们的成才之路。
以我个人的体会,自问算是一个做事认真、投入的人,每天不拿毛笔,连睡觉都不踏实,几十年的艺术实践让我饱尝艺术之路的艰辛。每当我面对古人优秀的书画作品时,心情都会很激动和感慨,古人那种治学态度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
北京是全国文化和艺术中心,这里有太多优秀的艺术家,曾经一度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不够,来北京发展为时尚早。可是偶然一次机会来北京参加展览,发现这里的不少艺术家浮躁、功利,很少有人以一颗匠心对待艺术。坦白说,身边有一些具备经济实力的朋友一直想帮助我在北京立足,但看到这种环境,我觉得在这里不会得到快乐;还经常有朋友批评我的作品不迎合市场,没有卖相,这也让我疑惑:真实地表达,与市场何干呢?
工匠精神是一种修为,也是为人为艺的法宝,更是一种敬业精神。相信这个圈子里有同行与我一样,也曾怀疑过自己的创作取向,但最后依然无法说服自己做出改变。一个安静的地方,一颗匠心,一个永远在追求的目标,这就够了。
不只做事,更讲做人
徐秀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最近一段时间“工匠精神”变成了报刊杂志及网络文章的时髦词。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陶工,我对“工匠精神”的思考并不成熟,在此谈些肤浅的理解。工匠就是从事实际操作并作出成果的人,如:铁匠、木匠、陶工等等。“工匠精神”的提出,正是因为社会风气的浮躁,欺世盗名、瞒上欺下、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泛滥成灾,而踏实进取、专注忘我、精益求精,在着力处着力,在实际中求实等良好社会风气所缺失,所以当今提出“工匠精神”很有现实意义。
就紫砂陶艺而论,它有一个生产工艺的全过程:从选矿、制作(传统技艺、创作的艺术修养)干燥、烧成,在这个过程中,就是每个工匠的“工匠精神”在自身的体现。“工匠精神”的体现产生了其陶艺、壶艺作品的水平高低。为什么顾景舟能成为紫砂界的泰斗,任淦庭等老艺人都有很多很好的作品留存至今?像顾景舟做壶,每作一把壶都全心投入:从选泥到每个附件局部,都是通过精心设计,全心全意地为这件作品去思考、去劳作,精益求精,做到极致。并不是为了自己出名、马上能得到丰厚的利益,才一丝不苟地做壶。而我师傅任淦庭,一生认真对待手中出品的每件陶刻作品。临逝世前三天,还要我扶他到工场里去写几笔画几下,他觉得一天不劳作就一天对不起自己,这样才是活着的交待。我自己有一座右铭:山因积石自成高,泽以长流方及远。意思是只有一步步的积累而后才能拥有更大的成就,在老一辈的紫砂陶工身上都显现出了这个可贵的品质,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其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一个方面,工匠精神不仅教人如何做工、做事,更是在教如何做人、怎么应对社会等等,所以它也绝不单单体现在木匠、铁匠、泥瓦匠等工匠或者工艺美术家等人身上,更可以应用到社会中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身上,比如领导干部、书画艺术家、科技工作者等等从事脑力劳动者,也要认真对待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每个环节,精工细作,在自己的位置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精力,把工作做到好;从而也就打牢了社会发展的各种基础,带动社会的方方面面,最终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这样,工匠精神就变成了一种全社会都需要的指导精神,这就不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