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朋友告诉我,厨川白村在《北美印象记》里对于卓别林很有微词,甚至把他同跳裸体舞的低级趣味并列。厨川是我向来尊敬的作家,可是这回——倘他真有这意见,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令我折服了。因为我不但爱看卓别林的电影,而且还是十足的卓迷。
可是,卓别林的片子,我看得并不多,自从《城市之光》之后,就一直没有和他见面。没有去看的原因很多,也很杂:有的出于疏忽把机会放过,有的出于要看而不能看,说不得的苦。
去年我虽然买到一本卓别林的游记(《一个丑角所见的世界》中译本),可是不知为了什么,这本书里,卓别林表现的自己反而最少,最模糊,也许善于用眉目表情的人,未必善于用笔表情是个最大的原因,翻译的疙瘩恐怕还在其次。
可是仔细一想,又不尽然。我喜欢看卓别林的电影,不喜欢读他的游记,理由很简单,电影中的卓别林是我们大家中的一个,他穿着我们所熟悉的又脏又旧的衣服,拿着一根细得可怜的手杖,戴着一顶滑稽的小圆帽,脚下的一双破靴似乎要把全世界的苦恼带到自己的路上。他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他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
游记里卓别林全不这样,他脱去了破衣破裤破帽破靴,又重新穿上绅士的大礼服,走进了上流社会,同学者、文人、权贵、名媛混在一起,整天在名声、金钱、荣耀、爱情里辗转。这个卓别林和我们的喜怒悲欢已经距离很远,所以也引不起我们的共鸣来了。
据卓别林说,有一次他还没有完全以这样的面目出现,不过在银幕上换了另一种姿态,马上就接到许多观众的来信,质问的也有,惋惜的也有,请求的也有,甚至谴责的也有。观众这样轰动,因为他们在这个穿着破衣破靴的小丑身上发现了一个装载无数灵魂的大灵魂,他们就是大灵魂中的一点一滴,这大灵魂一旦消失,他们当然也会感到幻灭。
卓别林的可爱处,不是他的八字脚小胡子;反之,倒是他的不可笑的一面。
一个伟大的讽刺家,所以伟大,也都因为他们有不可笑的一面。在笑止步,只是滑稽,不是讽刺。读过果戈理的小说,能够懂得他的“含泪微笑”,也就能够真正懂得讽刺的价值。
不过,果戈理和卓别林又不完全相同,果戈理是要在不可笑中挖出可笑来。罗士特莱夫叫乞乞科夫摸摸狗的鼻头,乞乞科夫一面摸一面说:“不是平常的鼻子!”这种交际术,世人不觉得可笑,但是果戈理说他可笑。糖人一样甜的马尼罗夫,世人也不觉得可笑,但是果戈理说他可笑。在平常人所谓合理、崇高、美丽中发现了荒谬、卑鄙、无聊……这就是果戈理的讽刺。
卓别林和果戈理相反,他要在可笑中挖出不可笑。见了人不分贫富一律脱帽行礼,别人说这是愚蠢,卓别林却说是真诚。只懂得爱,爱自然,爱动物,爱人类,爱流浪,不打他的人他都爱,打过了他的人他还是爱,别人说这是傻,卓别林却说这是崇高。用丑代表美,用笑代表泪,用蠢代表真,用傻代表爱,这是卓别林对于世界无可奈何的讽刺。人间本没有绝对真、绝对爱、绝对善良的人性,即使有,也只能在一个丑角身上看到。卓别林的悲哀就在这里,所以他说:我把这可怜的小流浪人,这怯弱,不安,挨饿的生物诞生到世上来的时候,原想由他造成一部悲惨的哲学。
踢开功利的算盘,撕下虚伪的面目,使真显出在脸上,从头到脚的傻瓜,才能懂得卓别林的伟大。世故,伶俐,圆滑如珠,到处滚来滚去的聪明人,只有把卓别林当作一个滑稽的小丑,加以无情的讪笑、玩弄甚至迫害。卓别林固然不幸,我们也同样不幸,因为产生这种丑角的世界是悲哀的。幸福的世界,就决不会有卓别林似的丑角,也决不会有嘲笑卓别林的聪明人。
(选自《中学生综合阅读》,北岳文艺出版社)
赏析
本文的一个特点是分析简洁犀利。例如末段的第一、二句,将两种对待卓别林的态度,对比得十分鲜明深刻:一种,从头到脚的傻瓜,才能懂得卓别林的伟大;一种,因他们是“到处滚来滚去的聪明人”,故把卓别林当作小丑讪笑、玩弄甚至迫害。通过对比,既表明我们应怎样对待卓别林,又批判了那些嘲笑卓别林的“聪明人”。第三句“卓别林固然不幸……是悲哀的”更指向了产生不幸的这个世界。本文另一特点是恰当的引用,一些材料信手拈来,佐助分析,恰到好处,既加强了说理,又恰当开阔了读者眼界,增加了读者阅读兴趣。
思考链接
1.作者为什么说“我喜欢看卓别林的电影,不喜欢读他的游记”?用自己的话回答。
2.为什么说“在这个穿着破衣破靴的小丑身上发现了一个装载无数灵魂的大灵魂”?
3.为什么说卓别林是伟大的?
参考提示
1.电影是卓别林通过自己的艺术塑造出的代表许多人尤其是下层人民苦痛的形象,而游记中的是卓别林真实的活动及见闻,不能更好地展示电影形象所反映出的深刻意思。
2.卓别林所演饰的“小丑”形象代表着下层人民的辛酸、痛苦、欢乐等,我们看到的卓别林是一个既有崇高人格又有卓越演技的人。
3.待人真诚,爱人。
(倒数第二段)
可是,卓别林的片子,我看得并不多,自从《城市之光》之后,就一直没有和他见面。没有去看的原因很多,也很杂:有的出于疏忽把机会放过,有的出于要看而不能看,说不得的苦。
去年我虽然买到一本卓别林的游记(《一个丑角所见的世界》中译本),可是不知为了什么,这本书里,卓别林表现的自己反而最少,最模糊,也许善于用眉目表情的人,未必善于用笔表情是个最大的原因,翻译的疙瘩恐怕还在其次。
可是仔细一想,又不尽然。我喜欢看卓别林的电影,不喜欢读他的游记,理由很简单,电影中的卓别林是我们大家中的一个,他穿着我们所熟悉的又脏又旧的衣服,拿着一根细得可怜的手杖,戴着一顶滑稽的小圆帽,脚下的一双破靴似乎要把全世界的苦恼带到自己的路上。他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他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
游记里卓别林全不这样,他脱去了破衣破裤破帽破靴,又重新穿上绅士的大礼服,走进了上流社会,同学者、文人、权贵、名媛混在一起,整天在名声、金钱、荣耀、爱情里辗转。这个卓别林和我们的喜怒悲欢已经距离很远,所以也引不起我们的共鸣来了。
据卓别林说,有一次他还没有完全以这样的面目出现,不过在银幕上换了另一种姿态,马上就接到许多观众的来信,质问的也有,惋惜的也有,请求的也有,甚至谴责的也有。观众这样轰动,因为他们在这个穿着破衣破靴的小丑身上发现了一个装载无数灵魂的大灵魂,他们就是大灵魂中的一点一滴,这大灵魂一旦消失,他们当然也会感到幻灭。
卓别林的可爱处,不是他的八字脚小胡子;反之,倒是他的不可笑的一面。
一个伟大的讽刺家,所以伟大,也都因为他们有不可笑的一面。在笑止步,只是滑稽,不是讽刺。读过果戈理的小说,能够懂得他的“含泪微笑”,也就能够真正懂得讽刺的价值。
不过,果戈理和卓别林又不完全相同,果戈理是要在不可笑中挖出可笑来。罗士特莱夫叫乞乞科夫摸摸狗的鼻头,乞乞科夫一面摸一面说:“不是平常的鼻子!”这种交际术,世人不觉得可笑,但是果戈理说他可笑。糖人一样甜的马尼罗夫,世人也不觉得可笑,但是果戈理说他可笑。在平常人所谓合理、崇高、美丽中发现了荒谬、卑鄙、无聊……这就是果戈理的讽刺。
卓别林和果戈理相反,他要在可笑中挖出不可笑。见了人不分贫富一律脱帽行礼,别人说这是愚蠢,卓别林却说是真诚。只懂得爱,爱自然,爱动物,爱人类,爱流浪,不打他的人他都爱,打过了他的人他还是爱,别人说这是傻,卓别林却说这是崇高。用丑代表美,用笑代表泪,用蠢代表真,用傻代表爱,这是卓别林对于世界无可奈何的讽刺。人间本没有绝对真、绝对爱、绝对善良的人性,即使有,也只能在一个丑角身上看到。卓别林的悲哀就在这里,所以他说:我把这可怜的小流浪人,这怯弱,不安,挨饿的生物诞生到世上来的时候,原想由他造成一部悲惨的哲学。
踢开功利的算盘,撕下虚伪的面目,使真显出在脸上,从头到脚的傻瓜,才能懂得卓别林的伟大。世故,伶俐,圆滑如珠,到处滚来滚去的聪明人,只有把卓别林当作一个滑稽的小丑,加以无情的讪笑、玩弄甚至迫害。卓别林固然不幸,我们也同样不幸,因为产生这种丑角的世界是悲哀的。幸福的世界,就决不会有卓别林似的丑角,也决不会有嘲笑卓别林的聪明人。
(选自《中学生综合阅读》,北岳文艺出版社)
赏析
本文的一个特点是分析简洁犀利。例如末段的第一、二句,将两种对待卓别林的态度,对比得十分鲜明深刻:一种,从头到脚的傻瓜,才能懂得卓别林的伟大;一种,因他们是“到处滚来滚去的聪明人”,故把卓别林当作小丑讪笑、玩弄甚至迫害。通过对比,既表明我们应怎样对待卓别林,又批判了那些嘲笑卓别林的“聪明人”。第三句“卓别林固然不幸……是悲哀的”更指向了产生不幸的这个世界。本文另一特点是恰当的引用,一些材料信手拈来,佐助分析,恰到好处,既加强了说理,又恰当开阔了读者眼界,增加了读者阅读兴趣。
思考链接
1.作者为什么说“我喜欢看卓别林的电影,不喜欢读他的游记”?用自己的话回答。
2.为什么说“在这个穿着破衣破靴的小丑身上发现了一个装载无数灵魂的大灵魂”?
3.为什么说卓别林是伟大的?
参考提示
1.电影是卓别林通过自己的艺术塑造出的代表许多人尤其是下层人民苦痛的形象,而游记中的是卓别林真实的活动及见闻,不能更好地展示电影形象所反映出的深刻意思。
2.卓别林所演饰的“小丑”形象代表着下层人民的辛酸、痛苦、欢乐等,我们看到的卓别林是一个既有崇高人格又有卓越演技的人。
3.待人真诚,爱人。
(倒数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