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Tsinghua University Art Museum,英文缩写TAM)9月开馆可以说是大学博物馆一大盛事。这座立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正对面的黄色建筑,自2002年就开始向社会各界征集建筑方案,最终确定由瑞士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主持设计,这也是他在中国的第一件设计作品。
被达芬奇这个360度无死角天才震晕
此次特展将分两个时段展出达·芬奇的60幅《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迹、油画《最后的晚餐》(约1611~1616,维斯皮诺临摹),均来源于意大利米兰昂布罗休图书馆,以及后人根据手稿复制的装置模型,整个展厅充满了达芬奇的各种奇思异想,当我们对着手稿一一膜拜过去,发现这个人简直就是360度无死角的天才:军事家、生物学家、天文学家、化学家、数学家、雕塑家、音乐家、建筑师、魔术师、超级工匠——绘画?那只是人家的业余爱好而已,而且一辈子画的也不多,但每一件都成为传世经典。同学们看完都深深怀疑一件事:小学课文里读到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据说达·芬奇曾协助他的老师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只画了一位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超过了韦罗基奥。据传,看完达·芬奇画的这幅画之后,韦罗基奥便决定此生不再作画。所以,天才老师让天才画蛋这样的事情我们权当励志鸡汤吧。
言归正传,下面我们随便拿几幅手稿及展示模型大家来感受下吧。
《几何研究篇章中绘制的窗户和大门》
达·芬奇不满意建筑物正上方变形,导致边缘空隙狭小,于是在草稿中画下了他设计的窗户的各种形状。研究达·芬奇的专家认为这些窗户的灵感来自于弗洛伦撒圣弥额尔教堂的中央壁龛。本次展览中还有很多张手稿展现了作为建筑师的达芬奇的天才设计。
9月11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开馆当天便有近4000名观众进馆参观。首展中,关注度最高的要数“对话达·芬奇展/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该展览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历时两年策划并推出的特展,也是达·芬奇手稿真迹在海外的最大规模展出。
科学与艺术结合之美(现代部分)
从达芬奇展厅走出来,便进入展览现代部分,正在展出的是现代艺术家们对科学之美的探索与呈现。首先冲击视觉的是一个高8米宽16米的超级大屏幕,日本艺术家池田亮司的作品《普朗克宇宙》,将观众带入普朗克长度视角,探索我们对于自然世界中极度微小与极度宏大的感知潜能。
《制造大炮炮管的机器》
由于达·芬奇曾任军事工程师,《大西洋古抄本》中也包含了各种军事机械设计:机关枪、人力或以马拉动的武装坦克车、含呼吸软管的以猪皮制成的潜水装等等,这些是作为军事家身份的达·芬奇的各种天才设计。不过后来他却认为战争是最糟糕的事情,研究更广阔的领域去了。
《普朗克宇宙》
《自动机械鼓》根据《大西洋古抄本》设计再现
达·芬奇艺术生涯发展得最顺利的时期是在1482~1499年的米兰,据说他的七弦琴弹得不错,他首先是作为一个音乐家而不是画家或者发明家出现在米兰出名的。所以在《大西洋古抄本》中就有很多自动机械乐器的设计草稿,估计天才当时的主要想法就是,什么都用机械来搞定。
《南极大陆:再循环》
南极是一片蕴含着未知力量的大陆,随着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毫无疑问这片宝贵的土地也将受到影响。入住这块冰雪原始之地也越来越有可能,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即建筑师、技术人员和规划者该如何推动这一愿望的实现?来自维也纳艺术大学建筑系的教授和学生团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设计方案。如何使用前沿技术来实现未来建筑规划,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资源如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一切可持续的、环保的、智能的能源。
这一场跨越古今的展览看下来,总体感觉要理解达·芬奇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的诸多奇思妙想相当的困难,怪不得大家都说“天才都是孤独的!” 现代部分既有互动、很前沿又很酷,容易乐在其中。所幸这个展览的时间比较长,我们可以慢慢体会。
责任编辑:方丹敏
被达芬奇这个360度无死角天才震晕
此次特展将分两个时段展出达·芬奇的60幅《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迹、油画《最后的晚餐》(约1611~1616,维斯皮诺临摹),均来源于意大利米兰昂布罗休图书馆,以及后人根据手稿复制的装置模型,整个展厅充满了达芬奇的各种奇思异想,当我们对着手稿一一膜拜过去,发现这个人简直就是360度无死角的天才:军事家、生物学家、天文学家、化学家、数学家、雕塑家、音乐家、建筑师、魔术师、超级工匠——绘画?那只是人家的业余爱好而已,而且一辈子画的也不多,但每一件都成为传世经典。同学们看完都深深怀疑一件事:小学课文里读到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据说达·芬奇曾协助他的老师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只画了一位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超过了韦罗基奥。据传,看完达·芬奇画的这幅画之后,韦罗基奥便决定此生不再作画。所以,天才老师让天才画蛋这样的事情我们权当励志鸡汤吧。
言归正传,下面我们随便拿几幅手稿及展示模型大家来感受下吧。
《几何研究篇章中绘制的窗户和大门》
达·芬奇不满意建筑物正上方变形,导致边缘空隙狭小,于是在草稿中画下了他设计的窗户的各种形状。研究达·芬奇的专家认为这些窗户的灵感来自于弗洛伦撒圣弥额尔教堂的中央壁龛。本次展览中还有很多张手稿展现了作为建筑师的达芬奇的天才设计。
9月11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开馆当天便有近4000名观众进馆参观。首展中,关注度最高的要数“对话达·芬奇展/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该展览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历时两年策划并推出的特展,也是达·芬奇手稿真迹在海外的最大规模展出。
科学与艺术结合之美(现代部分)
从达芬奇展厅走出来,便进入展览现代部分,正在展出的是现代艺术家们对科学之美的探索与呈现。首先冲击视觉的是一个高8米宽16米的超级大屏幕,日本艺术家池田亮司的作品《普朗克宇宙》,将观众带入普朗克长度视角,探索我们对于自然世界中极度微小与极度宏大的感知潜能。
《制造大炮炮管的机器》
由于达·芬奇曾任军事工程师,《大西洋古抄本》中也包含了各种军事机械设计:机关枪、人力或以马拉动的武装坦克车、含呼吸软管的以猪皮制成的潜水装等等,这些是作为军事家身份的达·芬奇的各种天才设计。不过后来他却认为战争是最糟糕的事情,研究更广阔的领域去了。
《普朗克宇宙》
《自动机械鼓》根据《大西洋古抄本》设计再现
达·芬奇艺术生涯发展得最顺利的时期是在1482~1499年的米兰,据说他的七弦琴弹得不错,他首先是作为一个音乐家而不是画家或者发明家出现在米兰出名的。所以在《大西洋古抄本》中就有很多自动机械乐器的设计草稿,估计天才当时的主要想法就是,什么都用机械来搞定。
《南极大陆:再循环》
南极是一片蕴含着未知力量的大陆,随着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毫无疑问这片宝贵的土地也将受到影响。入住这块冰雪原始之地也越来越有可能,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即建筑师、技术人员和规划者该如何推动这一愿望的实现?来自维也纳艺术大学建筑系的教授和学生团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设计方案。如何使用前沿技术来实现未来建筑规划,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资源如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一切可持续的、环保的、智能的能源。
这一场跨越古今的展览看下来,总体感觉要理解达·芬奇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的诸多奇思妙想相当的困难,怪不得大家都说“天才都是孤独的!” 现代部分既有互动、很前沿又很酷,容易乐在其中。所幸这个展览的时间比较长,我们可以慢慢体会。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