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雍善察
邵雍,北宋哲学家。因道德高尚受尊崇。宋神宗熙宁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有一天,王正甫约邵雍、吴处厚和王平甫一同吃饭。邵雍借口生病推辞掉。第二天,王正甫来问他为什么推辞。邵雍说:“吴处厚喜爱议论,往往会讥讽执政的新法;平甫是王安石的弟弟,虽然不太赞同哥哥的主张,但如果别人当面骂自己的哥哥,毕竟也会觉得不好受。所以我推辞不去。”王正甫叹道:“先生真是料事如神。昨天处厚在酒席间诋毁王安石,平甫很生气,想把这些话一条一条记下来送到相府,我在中间调解得好辛苦。”
(《智囊全集》)
固桑答晋平公
晋平公泛舟黄河,船至中流,他感慨地说:“啊!山川雄伟,景色壮丽,要是能够和天下的名人贤士共享此乐,该有多好啊!”船公固桑听了,对他说:“您说错了!利剑产于越地,明珠出自江汉,美玉生在昆山,这三件珍宝都能无足而至,归您所有。如果您真的爱好人才的话,那么贤士名人自然都会投到您的门下。”平公很有些忿忿不平,说:“固桑啊,我门下现有食客三千多人,早饭不够,我晚上就去收租,晚饭不足,我清晨就去催粮。难道能说我不爱惜人才吗?”聪明的固桑看到他执迷不悟,打了个比喻:“大雁穿云破雾,直上九天,靠的是双翼的羽茎。至于腹背的绒毛,多一把或少一把,都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它的飞翔。不知您的食客是双翼的羽茎呢,还是腹背的绒毛呢?”平公语塞,无言以对。
(《新序·杂事第一》)
子产不毁乡校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为人忠善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防止怨恨。用摆威风来防止怨恨难道不能立刻制止众人的议论吗?只是这就像堵住河水一样危险: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听取这些议论,并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而今我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乐池以车百乘使赵
乐池,战国中山国人,为中山国国相。有一年,乐池派百辆车的队伍出使赵国,挑选了一个有才干智谋的门客带领这支队伍,结果走到半路队伍就乱了。乐池对那个门客说:“我以为您有才干智谋,才让您带领这支队伍,现在走到半路队伍就乱了,这是为什么呢?”那个门客听了说:“看来您还不懂得怎样管理的道理。通常有权威才能使人听命服从,运用利益就能让人受鼓励,这样才能把事情管理好。现在我呢,只是您一个年轻而又地位低下的门客。您让年轻的管理年长的,地位低下的管理地位尊贵的,而又不能让我掌握赏罚的权柄用来制约,这就是队伍散乱的原因。假如您让我有这样的权利,队伍中表现好的我能封他卿相,表现不好的我能杀他的头,哪有管理不好的道理!”说罢告辞乐池走了。
(《韩非子·内储说上》)
狄仁杰上书说情
狄仁杰,唐代著名政治家。他任豫州刺史时,正值越王谋反兵败,按法律,余党2000多人应以死罪论处。狄仁杰缴了他们的武器后,秘密上书皇帝:“臣下想写报告给皇上,虽然有点像为这些逆党说情,但如果不报告,怕辜负皇上委以重任之原意。报告写好后又毁掉,自己有些举棋不定。这些逆党并非天生的罪人,只是轻信了(越王的)谬言才变成这样的。”皇上因此下诏书将这些人发配到边疆当兵。囚车到达宁州时,犯人的父老乡亲夹道相拥:“是狄仁杰让你们活下来的!”并一起来到狄仁杰功德碑前痛哭,之后又斋戒了三天囚车才上路。到了被流放的地方,犯人们又为狄仁杰立了一块功德碑以作纪念。
(《新唐书·狄仁杰列传》)
吴起智攻哨亭
吴起担任魏武侯时的西河郡守。秦国有个小哨亭靠近魏境,吴起想攻下它。不除掉小哨亭吧,会对魏国的种田人构成很大危害;要除掉小哨亭吧,又不值得为此征集军队。于是吴起就在北门外靠置了一根辕木,然后下令道:“谁能把它搬到南门外,就赏给谁上等田地、上等住宅。”没有人去搬它,等到有了搬动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行了赏。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赤豆,并下令说:“谁能把它搬到西门,赏赐如前。”人们抢着搬它。于是吴起下令道:“明天将攻打哨亭,有能先上去的,任命他做国大夫,赏他上等田地住宅。”人们争先恐后,于是攻打哨亭,一个早上就拿下了。
《韩非子·内储说上》
李皋赈灾
李皋,唐朝皇室宗亲。代理温州知州时,当年农业歉收,而官仓内存有官米几十万斛,李皋准备用来救济灾民,下属们不敢奉行,叩头请求李皋等候皇上的旨意,李皋说道:“一个人一天不吃两顿就会死的,哪里有时间上报! 如果牺牲我一人,能救活数千人的性命,那就太好了!”于是打开州仓放粮赈济,并以擅自开仓放粮的罪责,派人飞马上奏章自请处罚。皇上知道以后不但不怪罪,反而优诏嘉许他这样做,并加少府监职衔。
《旧唐书·李皋传》
邵雍,北宋哲学家。因道德高尚受尊崇。宋神宗熙宁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有一天,王正甫约邵雍、吴处厚和王平甫一同吃饭。邵雍借口生病推辞掉。第二天,王正甫来问他为什么推辞。邵雍说:“吴处厚喜爱议论,往往会讥讽执政的新法;平甫是王安石的弟弟,虽然不太赞同哥哥的主张,但如果别人当面骂自己的哥哥,毕竟也会觉得不好受。所以我推辞不去。”王正甫叹道:“先生真是料事如神。昨天处厚在酒席间诋毁王安石,平甫很生气,想把这些话一条一条记下来送到相府,我在中间调解得好辛苦。”
(《智囊全集》)
固桑答晋平公
晋平公泛舟黄河,船至中流,他感慨地说:“啊!山川雄伟,景色壮丽,要是能够和天下的名人贤士共享此乐,该有多好啊!”船公固桑听了,对他说:“您说错了!利剑产于越地,明珠出自江汉,美玉生在昆山,这三件珍宝都能无足而至,归您所有。如果您真的爱好人才的话,那么贤士名人自然都会投到您的门下。”平公很有些忿忿不平,说:“固桑啊,我门下现有食客三千多人,早饭不够,我晚上就去收租,晚饭不足,我清晨就去催粮。难道能说我不爱惜人才吗?”聪明的固桑看到他执迷不悟,打了个比喻:“大雁穿云破雾,直上九天,靠的是双翼的羽茎。至于腹背的绒毛,多一把或少一把,都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它的飞翔。不知您的食客是双翼的羽茎呢,还是腹背的绒毛呢?”平公语塞,无言以对。
(《新序·杂事第一》)
子产不毁乡校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为人忠善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防止怨恨。用摆威风来防止怨恨难道不能立刻制止众人的议论吗?只是这就像堵住河水一样危险: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听取这些议论,并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而今我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乐池以车百乘使赵
乐池,战国中山国人,为中山国国相。有一年,乐池派百辆车的队伍出使赵国,挑选了一个有才干智谋的门客带领这支队伍,结果走到半路队伍就乱了。乐池对那个门客说:“我以为您有才干智谋,才让您带领这支队伍,现在走到半路队伍就乱了,这是为什么呢?”那个门客听了说:“看来您还不懂得怎样管理的道理。通常有权威才能使人听命服从,运用利益就能让人受鼓励,这样才能把事情管理好。现在我呢,只是您一个年轻而又地位低下的门客。您让年轻的管理年长的,地位低下的管理地位尊贵的,而又不能让我掌握赏罚的权柄用来制约,这就是队伍散乱的原因。假如您让我有这样的权利,队伍中表现好的我能封他卿相,表现不好的我能杀他的头,哪有管理不好的道理!”说罢告辞乐池走了。
(《韩非子·内储说上》)
狄仁杰上书说情
狄仁杰,唐代著名政治家。他任豫州刺史时,正值越王谋反兵败,按法律,余党2000多人应以死罪论处。狄仁杰缴了他们的武器后,秘密上书皇帝:“臣下想写报告给皇上,虽然有点像为这些逆党说情,但如果不报告,怕辜负皇上委以重任之原意。报告写好后又毁掉,自己有些举棋不定。这些逆党并非天生的罪人,只是轻信了(越王的)谬言才变成这样的。”皇上因此下诏书将这些人发配到边疆当兵。囚车到达宁州时,犯人的父老乡亲夹道相拥:“是狄仁杰让你们活下来的!”并一起来到狄仁杰功德碑前痛哭,之后又斋戒了三天囚车才上路。到了被流放的地方,犯人们又为狄仁杰立了一块功德碑以作纪念。
(《新唐书·狄仁杰列传》)
吴起智攻哨亭
吴起担任魏武侯时的西河郡守。秦国有个小哨亭靠近魏境,吴起想攻下它。不除掉小哨亭吧,会对魏国的种田人构成很大危害;要除掉小哨亭吧,又不值得为此征集军队。于是吴起就在北门外靠置了一根辕木,然后下令道:“谁能把它搬到南门外,就赏给谁上等田地、上等住宅。”没有人去搬它,等到有了搬动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行了赏。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赤豆,并下令说:“谁能把它搬到西门,赏赐如前。”人们抢着搬它。于是吴起下令道:“明天将攻打哨亭,有能先上去的,任命他做国大夫,赏他上等田地住宅。”人们争先恐后,于是攻打哨亭,一个早上就拿下了。
《韩非子·内储说上》
李皋赈灾
李皋,唐朝皇室宗亲。代理温州知州时,当年农业歉收,而官仓内存有官米几十万斛,李皋准备用来救济灾民,下属们不敢奉行,叩头请求李皋等候皇上的旨意,李皋说道:“一个人一天不吃两顿就会死的,哪里有时间上报! 如果牺牲我一人,能救活数千人的性命,那就太好了!”于是打开州仓放粮赈济,并以擅自开仓放粮的罪责,派人飞马上奏章自请处罚。皇上知道以后不但不怪罪,反而优诏嘉许他这样做,并加少府监职衔。
《旧唐书·李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