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教学实践,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进行练笔,要善于发现特别能触动学生情感体验或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篇章段落,以此引导学生练笔,以读带写。重视编者在课后设计的写作训练题。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明白生活中值得关注的写作对象。抓住人、事、景出现的机会,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关键词]作文练笔 情感体验 篇章段落 以读带写 抓住时机 观察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20
新课程阅读教学要求:“阅读和写作训练应同步进行。”新课程作文教学则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多角度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多写观察笔记、生活笔记、读书笔记。”因此,我们应当注重作文练笔,并且让练笔走进课文,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让练笔根植于生活,使生活真正成为孕育学生作文的一方沃土。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从中获得一些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和感悟,也能得到许多美的享受。而作文练笔就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感悟像课文一样表达出来。那么,如何抓住阅读的契机,结合课文进行练笔呢?
一、发现能触动学生情感体验或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篇章段落
教师应善于发现那些特别能触动学生情感体验或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篇章段落,以此引导学生练笔,以读带写。以人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为例,笔者发现学生对《菜园小记》《夏之绝句》这两篇文章特别感兴趣。农村的学生大都有过田园劳动的经历和感受,并且有夏天听蝉声、捉蝉、玩蝉的美好回忆。笔者就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把类似的或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怎么表达?告诉学生,课文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样学生就会用心品味,揣摩这些文章,经过一番含英咀华之后,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些味道了。因为确实有这方面的经历和感受,又有课文作为范例,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细致的好文段。下面两段话分别摘自我班徐小玉、陈熙两位学生的周记:
“我就脱去外套,挽起袖子,拿起锄头,狠狠地向地上锄去。脚踩在泥土上,感到凉凉的,软软的,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闻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望着绿油油的蔬菜,它们带着笑、发着光,我又一次感受到劳动的幸福。”
“我挑着两个箩筐尖健步向茶山走去(摘茶子)。天是那么蓝,那么高,满山都是茶树,像一片绿海,清风吹过,绿波摇荡,着实壮观,给人一种心怀天地之感……”
人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有一篇毕淑敏的散文《提醒幸福》,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这段话形象隽永,意蕴丰富,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的理解。它很容易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发生碰撞,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何不抓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也抒写自己对幸福的感受和理解呢?下面是我班学生邱法强的一篇练笔:
“傍晚时分,运动完的我已是气喘吁吁,无尽的疲惫遇上舒适的被窝,产生的就是浓浓的倦意。我不顾满头的大汗直接躺了下去。‘嘭’一个声音打破了房间的宁静。爸爸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块干净的毛巾,一边为我拭擦着汗水,一边问道:‘儿子,什么时候去吃饭呀?’我这才想起,我和爸爸约定好今晚一起出去吃饭的。但实在是太累了,被窝的温暖舒适引诱着我,我下意识地回了一句:‘等一下,让我先睡一会再说。’闻言,他说道:‘等下?等到店都关门再去?’语气中带着些许愤怒。我更不耐烦了,说道:‘那我不吃了!’说完,撩起被子倒头就睡。过了一会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失礼,又探出头来,忐忑地望着他。只见他皱着眉头,做出一副沉思的姿态,我的心不禁揪紧了几分,这是暴风雨的前奏么?许久,他缓缓地说道:‘那我帮你打包吧,好了,你继续睡觉吧。’我听到后,愣住了。他的一席话,让我颇不平静,一种莫名的感觉自心底油然而生。
房门轻轻地关上了,我心中的大门却悄然打开:父子之间,矛盾是暂时的,爱是永恒的,幸福也就是永恒的。”
二、重视编者在课后设计的写作训练题
课后写作训练题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我们没有理由视而不见。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后练习四: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200字的短文。
新课程作文教学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些都告诉我们,要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使生活成为写作的源泉,孕育作文的沃土。那么,平时练笔如何根植于生活呢?
首先,应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常言道,留心处处皆文章,只有关心生活,投入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高尔基在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时说过,他从16岁开始,就是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尚且这么热情地关注生活,我们身处和平、幸福的年代中,又怎能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熟视无睹呢?作文如做人,对生活漠不关心,是写不好作文的。
其次,应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值得关注的写作对象,使学生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对象大致有景物、人物、事件。而景物可以包括使你感兴趣的天文、地理、时令、动物、植物、建筑物等,人物可以是一些可敬、可亲、可歌甚至可恶、可怜的人,事件可以写真、善、美的,也可以写假、丑、恶的。
最后,教师应抓住人、事、景出现的机会,适时提醒,引导学生观察,并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就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他曾设计过233个作文题,其中属于观察训练的就有116个,占总数的50%,例如“春天的第一朵花”“晚霞”“当太阳被乌云遮住的时候”。除了提醒、引导学生观察,还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既要练“眼”,也要练“耳”,还要练“心”,充分调动一切感官去观察事物。例如观察一朵花,可以看它的形状、颜色,可以闻它的香味,可以触摸它的质地,还可以想象它的话语、情感、性格。
每到秋天,我校桂花树都会开花,花香四溢,沁人心脾。就是在教室上课,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吸着鼻子说:“嗯,好香,好香啊!”笔者往往会抓住时机,提醒学生:“是不是该写写我们可爱的桂花了?”学生大多表示乐意,课间还会跑到桂花树下一本正经地观察。下面是我班学生吴秀娟的周记片段:
“花朵虽小,只有四片嫩黄的花瓣,却一朵朵挤着、挨着,好不热闹!细细的花瓣簇拥着,像害羞的小姑娘似的躲着身子,只探个小小的脑袋出来,让人忍不住要保护她……”
多细致的观察,多形象的描绘。
学生的练笔也许很稚嫩,但笔者很喜欢这些小作品。它们就像一颗颗带着露珠、沐浴着阳光的嫩芽,是那么真实、鲜活、独特而富于灵性。
其实,课文就是这些“嫩芽”的阳光雨露,生活就是它们的沃土。就让学生的练笔走进课文,根植于生活吧。
学生练笔应走进课文,把课文当做学习写作的例子,又应根植于生活,因为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关键词]作文练笔 情感体验 篇章段落 以读带写 抓住时机 观察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20
新课程阅读教学要求:“阅读和写作训练应同步进行。”新课程作文教学则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多角度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多写观察笔记、生活笔记、读书笔记。”因此,我们应当注重作文练笔,并且让练笔走进课文,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让练笔根植于生活,使生活真正成为孕育学生作文的一方沃土。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从中获得一些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和感悟,也能得到许多美的享受。而作文练笔就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感悟像课文一样表达出来。那么,如何抓住阅读的契机,结合课文进行练笔呢?
一、发现能触动学生情感体验或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篇章段落
教师应善于发现那些特别能触动学生情感体验或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篇章段落,以此引导学生练笔,以读带写。以人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为例,笔者发现学生对《菜园小记》《夏之绝句》这两篇文章特别感兴趣。农村的学生大都有过田园劳动的经历和感受,并且有夏天听蝉声、捉蝉、玩蝉的美好回忆。笔者就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把类似的或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怎么表达?告诉学生,课文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样学生就会用心品味,揣摩这些文章,经过一番含英咀华之后,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些味道了。因为确实有这方面的经历和感受,又有课文作为范例,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细致的好文段。下面两段话分别摘自我班徐小玉、陈熙两位学生的周记:
“我就脱去外套,挽起袖子,拿起锄头,狠狠地向地上锄去。脚踩在泥土上,感到凉凉的,软软的,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闻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望着绿油油的蔬菜,它们带着笑、发着光,我又一次感受到劳动的幸福。”
“我挑着两个箩筐尖健步向茶山走去(摘茶子)。天是那么蓝,那么高,满山都是茶树,像一片绿海,清风吹过,绿波摇荡,着实壮观,给人一种心怀天地之感……”
人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有一篇毕淑敏的散文《提醒幸福》,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这段话形象隽永,意蕴丰富,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的理解。它很容易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发生碰撞,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何不抓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也抒写自己对幸福的感受和理解呢?下面是我班学生邱法强的一篇练笔:
“傍晚时分,运动完的我已是气喘吁吁,无尽的疲惫遇上舒适的被窝,产生的就是浓浓的倦意。我不顾满头的大汗直接躺了下去。‘嘭’一个声音打破了房间的宁静。爸爸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块干净的毛巾,一边为我拭擦着汗水,一边问道:‘儿子,什么时候去吃饭呀?’我这才想起,我和爸爸约定好今晚一起出去吃饭的。但实在是太累了,被窝的温暖舒适引诱着我,我下意识地回了一句:‘等一下,让我先睡一会再说。’闻言,他说道:‘等下?等到店都关门再去?’语气中带着些许愤怒。我更不耐烦了,说道:‘那我不吃了!’说完,撩起被子倒头就睡。过了一会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失礼,又探出头来,忐忑地望着他。只见他皱着眉头,做出一副沉思的姿态,我的心不禁揪紧了几分,这是暴风雨的前奏么?许久,他缓缓地说道:‘那我帮你打包吧,好了,你继续睡觉吧。’我听到后,愣住了。他的一席话,让我颇不平静,一种莫名的感觉自心底油然而生。
房门轻轻地关上了,我心中的大门却悄然打开:父子之间,矛盾是暂时的,爱是永恒的,幸福也就是永恒的。”
二、重视编者在课后设计的写作训练题
课后写作训练题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我们没有理由视而不见。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后练习四: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200字的短文。
新课程作文教学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些都告诉我们,要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使生活成为写作的源泉,孕育作文的沃土。那么,平时练笔如何根植于生活呢?
首先,应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常言道,留心处处皆文章,只有关心生活,投入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高尔基在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时说过,他从16岁开始,就是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尚且这么热情地关注生活,我们身处和平、幸福的年代中,又怎能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熟视无睹呢?作文如做人,对生活漠不关心,是写不好作文的。
其次,应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值得关注的写作对象,使学生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对象大致有景物、人物、事件。而景物可以包括使你感兴趣的天文、地理、时令、动物、植物、建筑物等,人物可以是一些可敬、可亲、可歌甚至可恶、可怜的人,事件可以写真、善、美的,也可以写假、丑、恶的。
最后,教师应抓住人、事、景出现的机会,适时提醒,引导学生观察,并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就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他曾设计过233个作文题,其中属于观察训练的就有116个,占总数的50%,例如“春天的第一朵花”“晚霞”“当太阳被乌云遮住的时候”。除了提醒、引导学生观察,还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既要练“眼”,也要练“耳”,还要练“心”,充分调动一切感官去观察事物。例如观察一朵花,可以看它的形状、颜色,可以闻它的香味,可以触摸它的质地,还可以想象它的话语、情感、性格。
每到秋天,我校桂花树都会开花,花香四溢,沁人心脾。就是在教室上课,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吸着鼻子说:“嗯,好香,好香啊!”笔者往往会抓住时机,提醒学生:“是不是该写写我们可爱的桂花了?”学生大多表示乐意,课间还会跑到桂花树下一本正经地观察。下面是我班学生吴秀娟的周记片段:
“花朵虽小,只有四片嫩黄的花瓣,却一朵朵挤着、挨着,好不热闹!细细的花瓣簇拥着,像害羞的小姑娘似的躲着身子,只探个小小的脑袋出来,让人忍不住要保护她……”
多细致的观察,多形象的描绘。
学生的练笔也许很稚嫩,但笔者很喜欢这些小作品。它们就像一颗颗带着露珠、沐浴着阳光的嫩芽,是那么真实、鲜活、独特而富于灵性。
其实,课文就是这些“嫩芽”的阳光雨露,生活就是它们的沃土。就让学生的练笔走进课文,根植于生活吧。
学生练笔应走进课文,把课文当做学习写作的例子,又应根植于生活,因为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