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排队时间不够7小时,好像已经不能称为上海的人气美食了。上海市西藏中路两侧,人民广场上的“鲍师傅”正和入驻来福士的喜茶“比拼”着谁的排队时间更长。
几乎和喜茶同时,“网红”糕点店“鲍师傅”也在春节后开出了它的上海首店。这个来自北京的网红美食品牌,甫一开张,就以高人气在上海市民的朋友圈刷屏。几天前,记者在人民广场上走访时发现,现在“鲍师傅”门店前的排队时间已经到了7小时。
上海人民广场西藏中路上的鲍师傅糕点店前,等待购买糕点的人群排起了百米长队,场面颇为壮观。伴随着7小时排队而来的,是对商家饥饿营销、黄牛代购的质疑。虽然商家已经以排号、限购等措施尽量保证供应,但闻讯前来购买的顾客,还是在门店前排起了长龙,且黄牛以雇人排队、重复排队等方式加价倒卖。
商家限购,黄牛雇人排队应对
记者在人民广场上看到,“鲍师傅”门店前的队伍已经排到了地铁口,在门店的后面,还有一条长长的队伍,记者询问得知,这还不是全部,在人民公园里面,还有一条队伍在等候。
维持秩序的保安告诉记者,顾客需要先在人民公园里排队,此后分批排到店铺后面的位置时会发放号牌,最后才会排到店铺门前的队伍里。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市民都表示,他们还没有吃过“鲍师傅”,只是在社交网络中了解到这里很出名,听说味道还不错,就趁有空过来排队。排在最前面的市民告诉记者,他们从早上11时左右就在排队,排了近7个小时。
消费者的热情也带动了黄牛的生意。记者在现场走访时就不断被人询问,要不要购买他刚买到的糕点,4斤原价100~120元的蛋糕,他们要收费220~280元,“排队要很久的,基本五六个小时。”
“买的都是吃货嘛,”有黄牛称,他每天可以排队两三次。按照每趟可以赚取约100元差价计算,他每天的收入也在200~300元。而黄牛买到手的蛋糕,用不了多久就被路过的行人买走。
还有黄牛告诉记者,因为“鲍师傅”方面也在打击黄牛贩号行为,他们已经被店员记住长相并不能购买,只能雇人排队。
记者在排队现场看到,“鲍师傅”方面在多个地方张贴着红色的通知,表示已经和公安机关携手对黄牛的贩号行为进行打击。
但也有排隊的市民告诉记者,队伍中的黄牛非常多,且插队的现象也很突出。“整个排队很是比较乱的。”该市民表示。
有北京市民告訴记者,“鲍师傅”在年轻人中间的确比较有名,但因为北京门店多,现在很少需要排队,在天津的分店数相对较少,会存在排队的情况,但绝对没有上海这么夸张。现场有吃过的上海市民表示,“鲍师傅”糕点味道确实不错,但要排几个小时也的确是不值得。
来自北京的低调人气糕点
在网络的高人气背后,“鲍师傅”显得有点神秘,其既没有官方网站也没有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微博,百度百科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鲍师傅糕点,适宜情侣约会、休闲小憩、随便吃吃”、“特色服务:是老字号,可以刷卡,有停车位,提供在线菜单,有下午茶,提供早餐,有WiFi”。
记者在大众点评网查询发现,“鲍师傅”在北京有超过12家店,在天津也有超过3家。
在网络上,“鲍师傅”总是与高人气、排队联系在一起,早在2014年,“鲍师傅”在北京、天津已经有较高的知名度,网友点评其特色主要是物美价廉、用料足。淘宝网上也有不少鲍师傅的代购信息,销量最高的店铺成功交易上万笔。
有“鲍师傅”员工告诉记者,“鲍师傅”的走红,靠的是好口味和品质,并不是所谓的饥饿营销,他们从来不做任何推广活动,目前所有“鲍师傅”的门店都是直营。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社会学系主任刘长喜告诉记者,最近“网红”美食大排长队的现象背后,消费的意义已经不具备理性了,是符号化的消费。
“这时候的意义不在于奶茶本身。”刘长喜说,“好不好喝已经不重要了,但能够买到这样的商品,在聊天中、在社交网络中,是向朋友传递出一种信号,我买到了很难买的、你们都没有的东西。”
刘长喜告诉记者,这是典型的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可能是商家,也可能是个人的体验通过攻略、朋友圈等形式,经过病毒式的扩散可以影响到的范围呈现几何量级的增加。“当随着供给增加,比如门店数增加,所有人都已轻松喝到时,符号化的意义就体现不出来了。那时候大家就会回归理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新策略
在营销人眼里看来,网红美的重要推手是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新方式。社会化营销观察者、艾瑞网专栏作者何双宇指出,现在“网红店”爆红的速度越来越快,除了品牌本身为推广做了很多功课外,与“互联网原住民”的消费习惯也不无关系。
年轻人在购买网红产品后,第一个举动就是拍照发朋友圈:“口碑传播与熟人传播本来就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而网红食品以‘有图有真相’的形式,通过社交网络快速发酵,最终形成了滚雪球的效应。”
他还指出,社会心理学认为,朋友圈里的消息大多可以分成六类:“为了炫耀高层次;为了强调专业性;为了老虎伤人的猎奇;为了厨艺品酒的知识;为了失恋和怀旧的宣泄;为了人与人之间的试探。”网红店的炮制者深谙这种社会心理,所以相关产品从名称、包装、“卖相”上,都满足了现代人社交的需要,最终实现了病毒式传播。
雄厚资本的推动
除了营销手段的变化外,不少网红店背后,更有资本推手的影子。公开资料显示,去年6月,喜茶获得来自IDG资本和投资人何伯权总计超过1亿元的投资,这直接促使它启动了跨区域策略,从其他城市进入上海。
背后有雄厚的资本,自然能让品牌在推广时更有底气和策略。在茶饮行业多年的陈先生透露:“大部分连锁奶茶铺都是私人经营的,即品牌方采取加盟的方式,吸引私人进入,从而实现短时间的快速扩张。在这个过程中,门店的个性化很强,总部虽然会统一装修、统一提供原料,但在具体的营销方式上,加盟者可以自行选择。不过,加盟者不太可能像推网红产品那样引入微博、微信大号推广,总部进行的统一宣传力量也比较有限。所以在传统的茶饮店发展中,虽然品牌的铺开速度很快,但未必能得到网红效应。
然而“资本推手”也有弊端。在资本的助推下,品牌实现了飞速发展,为资本投资方带来了真金白银。此时,资本方即便急流勇退,也已经获得投资回报。事实上,大部分网红都会遭遇如何维持人气的难题。随着人气跌落,精明的资本方恐怕不会选择继续支持,取而代之的是退出。加上很多网红店的准入门槛并不高,市场很快出现模仿者,消费者的兴趣又在下降。此时,缺乏资本支持的经营者就可能难以为继。这就解释了为何那些曾经辉煌的网红品牌最终选择了撤柜退市。
人们曾经见证了红极一时的“彻思叔叔”“瑞可爷爷”的消失;曾经见证了各类“包脚布”店的昙花一现,一时的“网红”对于一座浮躁的城市来说不是难题,“天天红”却是最大挑战!看着套路一般的限购、排队几小时戏码上演,相信更多餐饮人希望看到的是——用心踏实经营每一款餐品,毕竟在食物的世界味道才是永恒,网红不过是短暂盛事。
几乎和喜茶同时,“网红”糕点店“鲍师傅”也在春节后开出了它的上海首店。这个来自北京的网红美食品牌,甫一开张,就以高人气在上海市民的朋友圈刷屏。几天前,记者在人民广场上走访时发现,现在“鲍师傅”门店前的排队时间已经到了7小时。
上海人民广场西藏中路上的鲍师傅糕点店前,等待购买糕点的人群排起了百米长队,场面颇为壮观。伴随着7小时排队而来的,是对商家饥饿营销、黄牛代购的质疑。虽然商家已经以排号、限购等措施尽量保证供应,但闻讯前来购买的顾客,还是在门店前排起了长龙,且黄牛以雇人排队、重复排队等方式加价倒卖。
商家限购,黄牛雇人排队应对
记者在人民广场上看到,“鲍师傅”门店前的队伍已经排到了地铁口,在门店的后面,还有一条长长的队伍,记者询问得知,这还不是全部,在人民公园里面,还有一条队伍在等候。
维持秩序的保安告诉记者,顾客需要先在人民公园里排队,此后分批排到店铺后面的位置时会发放号牌,最后才会排到店铺门前的队伍里。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市民都表示,他们还没有吃过“鲍师傅”,只是在社交网络中了解到这里很出名,听说味道还不错,就趁有空过来排队。排在最前面的市民告诉记者,他们从早上11时左右就在排队,排了近7个小时。
消费者的热情也带动了黄牛的生意。记者在现场走访时就不断被人询问,要不要购买他刚买到的糕点,4斤原价100~120元的蛋糕,他们要收费220~280元,“排队要很久的,基本五六个小时。”
“买的都是吃货嘛,”有黄牛称,他每天可以排队两三次。按照每趟可以赚取约100元差价计算,他每天的收入也在200~300元。而黄牛买到手的蛋糕,用不了多久就被路过的行人买走。
还有黄牛告诉记者,因为“鲍师傅”方面也在打击黄牛贩号行为,他们已经被店员记住长相并不能购买,只能雇人排队。
记者在排队现场看到,“鲍师傅”方面在多个地方张贴着红色的通知,表示已经和公安机关携手对黄牛的贩号行为进行打击。
但也有排隊的市民告诉记者,队伍中的黄牛非常多,且插队的现象也很突出。“整个排队很是比较乱的。”该市民表示。
有北京市民告訴记者,“鲍师傅”在年轻人中间的确比较有名,但因为北京门店多,现在很少需要排队,在天津的分店数相对较少,会存在排队的情况,但绝对没有上海这么夸张。现场有吃过的上海市民表示,“鲍师傅”糕点味道确实不错,但要排几个小时也的确是不值得。
来自北京的低调人气糕点
在网络的高人气背后,“鲍师傅”显得有点神秘,其既没有官方网站也没有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微博,百度百科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鲍师傅糕点,适宜情侣约会、休闲小憩、随便吃吃”、“特色服务:是老字号,可以刷卡,有停车位,提供在线菜单,有下午茶,提供早餐,有WiFi”。
记者在大众点评网查询发现,“鲍师傅”在北京有超过12家店,在天津也有超过3家。
在网络上,“鲍师傅”总是与高人气、排队联系在一起,早在2014年,“鲍师傅”在北京、天津已经有较高的知名度,网友点评其特色主要是物美价廉、用料足。淘宝网上也有不少鲍师傅的代购信息,销量最高的店铺成功交易上万笔。
有“鲍师傅”员工告诉记者,“鲍师傅”的走红,靠的是好口味和品质,并不是所谓的饥饿营销,他们从来不做任何推广活动,目前所有“鲍师傅”的门店都是直营。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社会学系主任刘长喜告诉记者,最近“网红”美食大排长队的现象背后,消费的意义已经不具备理性了,是符号化的消费。
“这时候的意义不在于奶茶本身。”刘长喜说,“好不好喝已经不重要了,但能够买到这样的商品,在聊天中、在社交网络中,是向朋友传递出一种信号,我买到了很难买的、你们都没有的东西。”
刘长喜告诉记者,这是典型的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可能是商家,也可能是个人的体验通过攻略、朋友圈等形式,经过病毒式的扩散可以影响到的范围呈现几何量级的增加。“当随着供给增加,比如门店数增加,所有人都已轻松喝到时,符号化的意义就体现不出来了。那时候大家就会回归理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新策略
在营销人眼里看来,网红美的重要推手是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新方式。社会化营销观察者、艾瑞网专栏作者何双宇指出,现在“网红店”爆红的速度越来越快,除了品牌本身为推广做了很多功课外,与“互联网原住民”的消费习惯也不无关系。
年轻人在购买网红产品后,第一个举动就是拍照发朋友圈:“口碑传播与熟人传播本来就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而网红食品以‘有图有真相’的形式,通过社交网络快速发酵,最终形成了滚雪球的效应。”
他还指出,社会心理学认为,朋友圈里的消息大多可以分成六类:“为了炫耀高层次;为了强调专业性;为了老虎伤人的猎奇;为了厨艺品酒的知识;为了失恋和怀旧的宣泄;为了人与人之间的试探。”网红店的炮制者深谙这种社会心理,所以相关产品从名称、包装、“卖相”上,都满足了现代人社交的需要,最终实现了病毒式传播。
雄厚资本的推动
除了营销手段的变化外,不少网红店背后,更有资本推手的影子。公开资料显示,去年6月,喜茶获得来自IDG资本和投资人何伯权总计超过1亿元的投资,这直接促使它启动了跨区域策略,从其他城市进入上海。
背后有雄厚的资本,自然能让品牌在推广时更有底气和策略。在茶饮行业多年的陈先生透露:“大部分连锁奶茶铺都是私人经营的,即品牌方采取加盟的方式,吸引私人进入,从而实现短时间的快速扩张。在这个过程中,门店的个性化很强,总部虽然会统一装修、统一提供原料,但在具体的营销方式上,加盟者可以自行选择。不过,加盟者不太可能像推网红产品那样引入微博、微信大号推广,总部进行的统一宣传力量也比较有限。所以在传统的茶饮店发展中,虽然品牌的铺开速度很快,但未必能得到网红效应。
然而“资本推手”也有弊端。在资本的助推下,品牌实现了飞速发展,为资本投资方带来了真金白银。此时,资本方即便急流勇退,也已经获得投资回报。事实上,大部分网红都会遭遇如何维持人气的难题。随着人气跌落,精明的资本方恐怕不会选择继续支持,取而代之的是退出。加上很多网红店的准入门槛并不高,市场很快出现模仿者,消费者的兴趣又在下降。此时,缺乏资本支持的经营者就可能难以为继。这就解释了为何那些曾经辉煌的网红品牌最终选择了撤柜退市。
人们曾经见证了红极一时的“彻思叔叔”“瑞可爷爷”的消失;曾经见证了各类“包脚布”店的昙花一现,一时的“网红”对于一座浮躁的城市来说不是难题,“天天红”却是最大挑战!看着套路一般的限购、排队几小时戏码上演,相信更多餐饮人希望看到的是——用心踏实经营每一款餐品,毕竟在食物的世界味道才是永恒,网红不过是短暂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