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宇航员是否会和美国宇航员一起登陆火星?”首次访华的NASA掌舵者格瑞芬回答:“我希望如此”
9月24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和美国第11任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格瑞芬(Michael Griffin)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对于这次访问,双方都表现得相当低调。格瑞芬在离开美国之前,只是以“增加了解”来解释这次访华的目的。但此行仍然被外界普遍看成一次“破冰之旅”——这是NASA成立48年来,其局长对中国进行的首次访问。
会见时,孙来燕提出了四点建议,并呼吁中美双方扫除障碍,在航空航天领域加强合作。次日下午,格瑞芬在美国驻华使馆接受中外媒体采访时,也称本次访问是“中美在航空航天领域加强长期合作的第一步”,是双方的“第一次约会”。
在业内人士看来,姗姗来迟的“第一次约会”颇为意味深长。
“破冰之旅”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1970年。那时,美国已经完成了雄心勃勃的月球登陆计划。当时航天领域惟一的主旋律是“美苏(前苏联)竞赛”,中国只是刚开始蹒跚学步的婴儿。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技术不断成熟,并且试图开拓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中美在航天领域才开始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经过了艰苦的谈判,美国政府最终同意利用中国的运载火箭,为客户发射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卫星。搭载“长征”的首颗美国制造的卫星,也于1992年8月顺利升空。
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以中国向巴基斯坦、伊朗以及朝鲜等国家非法转让导弹技术为由,终止了这一合作;近年来虽然有所放松,但中美之间的航天合作仍然相当冷淡。
转机出现在2004年之后。随着中国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及随后的“神舟六号”相继发射成功,如格瑞芬所言,中国成为了第一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发展中国家。这使得美国开始重新评估中国在整个航天业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进入2006年,升温趋势更加明显。1月,美国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成员共和党人马克柯克(MARK KIRK)、里克拉尔森(RICK LARSON)以及汤姆菲尼(TOM FEENEY)访问中国,参观了位于中国西部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在结束这次被美国媒体称为“寻找真相之旅”的访问之后,菲尼呼吁,应该更现实地看待中美在航天等领域的合作,抛弃那种“冷战”思维。
4月初,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兼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秘书处秘书长罗格访问美国,并在多个场合阐述了中国航天业参与国际合作的政策。他强调,中国已经与俄罗斯、法国、巴西、欧洲空间局等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而且,中国也致力于建立亚太地区的空间合作组织。
也正是今年4月中下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期间,正式向NASA伸出“橄榄枝”,从而最终促成格瑞芬的此次中国之行。
“团结人类的力量”
或许正是由于航天与军事之间的微妙关系及其敏感性,格瑞芬明确表示,中美今后没有可能在与军事有关的空间技术方面展开合作,但是希望加强在民用空间技术方面的合作。
他透露,在和孙来燕的会晤中,双方谈到了“一些具体问题”,包括同意建立政府之间的对话机制,即中国国家航天局和美国航空航天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对话。以此次访问为起点,中美今后将会探讨是否成立工作组,如何加强民用空间技术方面的合作;合作将主要涉及地球科学、气候研究领域的科研项目的数据共享,以及共同开展机器人空间探索项目等。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中国是否有可能加入国际空间站。
1993年开始建设的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在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中的惟一落脚点。包括美国、俄国、日本、加拿大和欧盟在内,15个国家参与了联合建造,预计整个国际空间站建设工作将于2010年完成。
由于空间站建设耗资巨大且旷日持久,曾有人批评美国在空间站建设过程中过于独断专行,认为应该争取更多国家的参与。
但格瑞芬对《财经》记者委婉地表示,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已经有13年之久,所基于的合作机制已经成熟。美国方面没有计划让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包括不会利用中国的神舟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
“我不会建议,现在对这些事先已经达成的协议做任何改变。”他补充说。
根据NASA目前的计划,在2018年前,将利用新一代的载人航天器实现宇航员重返月球,并为日后登陆火星做准备。格瑞芬表示,美国愿意和中国就月球探索计划展开合作;当然,至于如何具体开展合作,现在一切还“言之尚早”。
当被问及“中国宇航员是否会和美国宇航员一起登陆火星”的问题,格瑞芬的回答是:“我希望如此。”
针对美国国内一些人对“与中国的航天合作将会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的担心,格瑞芬表示,中美之间确实在某些问题上看法不一致,核心分歧是导弹技术的控制与不扩散。但他强调,欢迎中国成为拥有太空计划的国家之一,因为探索太空是一件超乎国界、令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事情,“在太空领域的合作可以作为一种团结人类的力量。”
今年5月,NASA曾经和印度签署协议,批准印度在首次月球探索计划中搭载其设备。格瑞芬表示,美国也期待与中国有更多类似的合作。
“回家的感觉”
或许为了给此次“破冰之旅”增加一些温情,陪同格瑞芬局长访华的成员中,有一位曾五次遨游太空的女宇航员——路西德博士(Shannon Lucid)。
对于现年64岁的路西德来说,这次访华还有非同寻常的“寻根”意义。她1942年出生于中国上海,还在襁褓中时,就与父母一起被日军关押进闸北的集中营。路西德小时候在中国的幼儿园里就读,直到八岁才回到美国。
这位曾经在俄国空间站上生活了179天的女宇航员,曾经无数次从240英里以外的太空遥望过中国的戈壁广漠、蜿蜒曲折的长江和高楼林立的沿海城市。阔别46年之后,路西德再次踏上中国的大地,甚感兴奋。
“来到中国对我很有意义——每个孩子对出生地都有特殊的感情,这是回家的感觉。能再次来到中国访问,我感到很幸运。”她对《财经》记者说。
或许,路西德再也没有机会和中国的宇航员一起飞向太空。但是,对于刚刚迈出了重要一步的中美航天合作而言,一切在将来都有可能。■
9月24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和美国第11任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格瑞芬(Michael Griffin)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对于这次访问,双方都表现得相当低调。格瑞芬在离开美国之前,只是以“增加了解”来解释这次访华的目的。但此行仍然被外界普遍看成一次“破冰之旅”——这是NASA成立48年来,其局长对中国进行的首次访问。
会见时,孙来燕提出了四点建议,并呼吁中美双方扫除障碍,在航空航天领域加强合作。次日下午,格瑞芬在美国驻华使馆接受中外媒体采访时,也称本次访问是“中美在航空航天领域加强长期合作的第一步”,是双方的“第一次约会”。
在业内人士看来,姗姗来迟的“第一次约会”颇为意味深长。
“破冰之旅”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1970年。那时,美国已经完成了雄心勃勃的月球登陆计划。当时航天领域惟一的主旋律是“美苏(前苏联)竞赛”,中国只是刚开始蹒跚学步的婴儿。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技术不断成熟,并且试图开拓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中美在航天领域才开始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经过了艰苦的谈判,美国政府最终同意利用中国的运载火箭,为客户发射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卫星。搭载“长征”的首颗美国制造的卫星,也于1992年8月顺利升空。
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以中国向巴基斯坦、伊朗以及朝鲜等国家非法转让导弹技术为由,终止了这一合作;近年来虽然有所放松,但中美之间的航天合作仍然相当冷淡。
转机出现在2004年之后。随着中国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及随后的“神舟六号”相继发射成功,如格瑞芬所言,中国成为了第一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发展中国家。这使得美国开始重新评估中国在整个航天业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进入2006年,升温趋势更加明显。1月,美国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成员共和党人马克柯克(MARK KIRK)、里克拉尔森(RICK LARSON)以及汤姆菲尼(TOM FEENEY)访问中国,参观了位于中国西部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在结束这次被美国媒体称为“寻找真相之旅”的访问之后,菲尼呼吁,应该更现实地看待中美在航天等领域的合作,抛弃那种“冷战”思维。
4月初,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兼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秘书处秘书长罗格访问美国,并在多个场合阐述了中国航天业参与国际合作的政策。他强调,中国已经与俄罗斯、法国、巴西、欧洲空间局等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而且,中国也致力于建立亚太地区的空间合作组织。
也正是今年4月中下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期间,正式向NASA伸出“橄榄枝”,从而最终促成格瑞芬的此次中国之行。
“团结人类的力量”
或许正是由于航天与军事之间的微妙关系及其敏感性,格瑞芬明确表示,中美今后没有可能在与军事有关的空间技术方面展开合作,但是希望加强在民用空间技术方面的合作。
他透露,在和孙来燕的会晤中,双方谈到了“一些具体问题”,包括同意建立政府之间的对话机制,即中国国家航天局和美国航空航天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对话。以此次访问为起点,中美今后将会探讨是否成立工作组,如何加强民用空间技术方面的合作;合作将主要涉及地球科学、气候研究领域的科研项目的数据共享,以及共同开展机器人空间探索项目等。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中国是否有可能加入国际空间站。
1993年开始建设的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在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中的惟一落脚点。包括美国、俄国、日本、加拿大和欧盟在内,15个国家参与了联合建造,预计整个国际空间站建设工作将于2010年完成。
由于空间站建设耗资巨大且旷日持久,曾有人批评美国在空间站建设过程中过于独断专行,认为应该争取更多国家的参与。
但格瑞芬对《财经》记者委婉地表示,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已经有13年之久,所基于的合作机制已经成熟。美国方面没有计划让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包括不会利用中国的神舟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
“我不会建议,现在对这些事先已经达成的协议做任何改变。”他补充说。
根据NASA目前的计划,在2018年前,将利用新一代的载人航天器实现宇航员重返月球,并为日后登陆火星做准备。格瑞芬表示,美国愿意和中国就月球探索计划展开合作;当然,至于如何具体开展合作,现在一切还“言之尚早”。
当被问及“中国宇航员是否会和美国宇航员一起登陆火星”的问题,格瑞芬的回答是:“我希望如此。”
针对美国国内一些人对“与中国的航天合作将会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的担心,格瑞芬表示,中美之间确实在某些问题上看法不一致,核心分歧是导弹技术的控制与不扩散。但他强调,欢迎中国成为拥有太空计划的国家之一,因为探索太空是一件超乎国界、令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事情,“在太空领域的合作可以作为一种团结人类的力量。”
今年5月,NASA曾经和印度签署协议,批准印度在首次月球探索计划中搭载其设备。格瑞芬表示,美国也期待与中国有更多类似的合作。
“回家的感觉”
或许为了给此次“破冰之旅”增加一些温情,陪同格瑞芬局长访华的成员中,有一位曾五次遨游太空的女宇航员——路西德博士(Shannon Lucid)。
对于现年64岁的路西德来说,这次访华还有非同寻常的“寻根”意义。她1942年出生于中国上海,还在襁褓中时,就与父母一起被日军关押进闸北的集中营。路西德小时候在中国的幼儿园里就读,直到八岁才回到美国。
这位曾经在俄国空间站上生活了179天的女宇航员,曾经无数次从240英里以外的太空遥望过中国的戈壁广漠、蜿蜒曲折的长江和高楼林立的沿海城市。阔别46年之后,路西德再次踏上中国的大地,甚感兴奋。
“来到中国对我很有意义——每个孩子对出生地都有特殊的感情,这是回家的感觉。能再次来到中国访问,我感到很幸运。”她对《财经》记者说。
或许,路西德再也没有机会和中国的宇航员一起飞向太空。但是,对于刚刚迈出了重要一步的中美航天合作而言,一切在将来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