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 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讲“生活中的轴对称”时,一开始上课,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记得一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下一句忘了,谁能说出下一句是什么?”有学生马上说:“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学生说:“老师现在上数学,还是上语文课?”我马上反问:”谁规定数学课不能念诗,这诗和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一点关系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将两句诗竖行排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排列像什么?”有学生马上说:“像对联.‘两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再不失时机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学问,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
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例如,在讲“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亲自制作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展示模型以及所带物品,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他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他算一类.”情绪激昂,互相争论,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显得理所当然.
又如,在讲“三视图”时,以四人为一小组,用画画的形式,从正面、侧面、俯视三个方面画出每组桌上的立体图形,然后将所画图形拿给其他小组观察,看能否得出这是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并评分,看哪个小组画得最好.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将每个细节错误都找了出来,之后的教学也顺理成章.
三、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记忆力.数学教学内容相对其他学科而言,逻辑性较强,也较抽象,往往有学生概念、公式规律记住了,但却无法运用,这是由于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不考虑其意义联系只靠机械重复去识记导致的后果.为使记忆的持久、正确,在进行概念、公式原理教学时,不妨将之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强学生的记存过程.
例如,在讲“相交线”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认识与区分是难点,我与学生一起归纳.同位角成“F”状,如∠1和∠5,∠2和∠6,∠3和∠7,∠4和∠8;内错角成“Z”状,如∠3和∠6,∠4和∠5;同旁内角成“[”或“]”状,如∠3和∠5,∠4和∠6.
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还需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吸收和记忆新知识.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以便下一阶段的学习.
四、允许学生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
例如,在讲“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我出了一道题:求正五角星的五个角∠A、∠B、∠C、∠D、∠E的和是多少度?若不是正五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五个角总和是多少?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五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五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①用量角器量;②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第①、②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达到目的,含有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在讲“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道习题:(1)调查班上每位同学所穿鞋的号码,也可询问其他班级的同学,并列出表格.从这次调查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倘若你要开一家鞋店,要如何进货?(2)当两手向两旁伸直时,测量两指尖的距离,求班上同学此距离的平均数,并求班上同学身高的平均数.你的答案能告诉你一些事情吗?这两题一出,学生顿时热闹起来.放学前,学生就把调查结果交了上来.第二天上课时,讲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有了更深的理解.
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质疑是学生创新的一种表现,说明他有认真思考、联想.想象不是任意幻想,而是在思考寻找新事物与现存事物之间的异同点,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打破知识的限制,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
一、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 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讲“生活中的轴对称”时,一开始上课,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记得一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下一句忘了,谁能说出下一句是什么?”有学生马上说:“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学生说:“老师现在上数学,还是上语文课?”我马上反问:”谁规定数学课不能念诗,这诗和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一点关系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将两句诗竖行排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排列像什么?”有学生马上说:“像对联.‘两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再不失时机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学问,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
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例如,在讲“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亲自制作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展示模型以及所带物品,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他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他算一类.”情绪激昂,互相争论,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显得理所当然.
又如,在讲“三视图”时,以四人为一小组,用画画的形式,从正面、侧面、俯视三个方面画出每组桌上的立体图形,然后将所画图形拿给其他小组观察,看能否得出这是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并评分,看哪个小组画得最好.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将每个细节错误都找了出来,之后的教学也顺理成章.
三、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记忆力.数学教学内容相对其他学科而言,逻辑性较强,也较抽象,往往有学生概念、公式规律记住了,但却无法运用,这是由于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不考虑其意义联系只靠机械重复去识记导致的后果.为使记忆的持久、正确,在进行概念、公式原理教学时,不妨将之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强学生的记存过程.
例如,在讲“相交线”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认识与区分是难点,我与学生一起归纳.同位角成“F”状,如∠1和∠5,∠2和∠6,∠3和∠7,∠4和∠8;内错角成“Z”状,如∠3和∠6,∠4和∠5;同旁内角成“[”或“]”状,如∠3和∠5,∠4和∠6.
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还需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吸收和记忆新知识.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以便下一阶段的学习.
四、允许学生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
例如,在讲“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我出了一道题:求正五角星的五个角∠A、∠B、∠C、∠D、∠E的和是多少度?若不是正五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五个角总和是多少?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五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五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①用量角器量;②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第①、②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达到目的,含有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在讲“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道习题:(1)调查班上每位同学所穿鞋的号码,也可询问其他班级的同学,并列出表格.从这次调查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倘若你要开一家鞋店,要如何进货?(2)当两手向两旁伸直时,测量两指尖的距离,求班上同学此距离的平均数,并求班上同学身高的平均数.你的答案能告诉你一些事情吗?这两题一出,学生顿时热闹起来.放学前,学生就把调查结果交了上来.第二天上课时,讲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有了更深的理解.
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质疑是学生创新的一种表现,说明他有认真思考、联想.想象不是任意幻想,而是在思考寻找新事物与现存事物之间的异同点,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打破知识的限制,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