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自信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其在教育心理学上则体现为从学习动机的形成到学习目标的实现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班主任在工作中应用期望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 期望教育班主任工作应用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在哲学上体现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以此实现激发个体最大潜力的实施过程;在教育学心理学上则体现为从学习动机的形成到学习目标实现的一个完整过程。
“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在一个班级乃至更大、更广的范围内,也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几十个学生坐在你的面前,看上去整整齐齐,但他们肯定各有各的性格特征。学生有许许多多的性格、爱好、兴趣等,从而在相辅相成的矛盾中见统一,变化中求协调,构成集体生活的斑斓色彩。一个成熟的班主任应当正视和尊重学生的特点,善于使每个学生都能扬其长,避其短,都能在集体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方面都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但有许多班主任却忽略了这一点。总是苦口婆心或者声严色厉地要求学生俯首贴耳,唯命是从。所追求的教育效果,是全班每一个学生,无论是顽劣调皮的行为偏差生还是内向怯懦的女孩子,都要在他的面前驯服地低下头,都必须时时处处事事按照他的意愿去做,决不可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教育无异于削足适履。其结果则是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孩子们的性格和特点被压抑着,被严重扭曲。
从这种学生观出发,教师首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来确定他们的发展目标,给予适合学生的期望。学生在成绩方面会存在差异,但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被重视、被尊重的良性心理期望需要。所以教师在本着“以人为本”育人观念进行工作时,就没有理由忽视他们正当的精神需要,如果歧视性地对待学生,那简直就是在扼杀学生的天性,是在犯罪!日常工作中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以爱心平等心去关爱学生,把我们对他们的期望明晰地表述出来,让他们明白,每一个学生在教师心目中都是优秀的,都会有所作为,只要自己认真刻苦地努力。在长期的良性暗示中,期望就会转化为一种力量,促进学生认真评估自己,调整心态与定位,会自觉地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走去。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关键就在于教师有没有发现它。利文斯顿在论文中有这样的精彩句子:“淑女与卖花女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其行为举止如何,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待她。”严谨的科学实验也证明,教师期望对一个人未来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人格铸造、事业成功,可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一直把期望教育纳入平常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出来,以期与各位同仁交流。
《学记》上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学生,他们除了共同的时代特点年龄特点之外,还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优等生一般有较强烈的进取心,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班主任要根据他们具体情况,定期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和希望,激励他们不断跃向新的高峰;中等生往往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状态,他们在学习上没有投入全部的精力,集体活动参加但不十分热情,班主任要根据他们各自的具体情况,激发其“力争上游”的心理意识和愿望;后进生从表面上看,他们缺乏进取心和荣誉感,自暴自弃,但他们内心深处希望和好学生一样,在集体与老师的心目中得到应有的地位,如果班主任不了解他们的这种心理状态,动不动就批评指责,他们往往会滋生对抗情绪,如果深入了解他们表现差的原因,并留心观察其闪光点,及时地予以关怀和鼓励,他们可以滋长出积极向上的“新芽”;还有一些心灵有创伤的学生,思想深处有一个敏感区——怕谈过去、怕别人揭他的“底”,对这些学生切不可用“翻老帐”办法贬低他们的进步,更不可一发现他们有缺点就指责其“恶习难改”,而是要替他们“隐恶扬善”,引导他们面向未来。总之,一个班上几十名学生,班主任要用各种办法,通过各条渠道掌握住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情况、健康状况及其家庭、社会影响,同时经常注意其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工作,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提出期望,首先要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目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是与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及学生的世界观培养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学习与祖国的需要和未来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与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来,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长远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笔者在工作中,首先对学生提出大期望,使学生树立学习的大目标。这个大期望就是:“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最终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大期望提出之后,把学生按学习成绩分为优、中、低三个档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期望。
优等生学习动机较明确,学习劲头足,自信心强而持久,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期望要定得偏高一些,即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类型。经过一段时间,有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目的,有的没有达到。这时就要及时总结评价。对达目的者应再提出新期望,对没达目的者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差距,对其获得的部分成功及时予以鼓励,这种方法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最后,当他们达到目的时,回头一望,自然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对中等生,教师在分析他们学习成绩稍差原因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的(即提出大期望),主要采取“最优等生战略”,把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有一些他们各自的强项与优等生比较,会使他们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顿生赶超优等生的心理,这时再趁热打铁,提出期望(包括长、短期)。期望确定之后,教师就要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而不能像对待优等生那样进行最终的成果分析,因为那样可能太迟,起不到好效果。只有及时帮助其校正学习方法上的偏差,才能使“五分钟热度”转变成长期的动力,才能使中等生树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赶超优等生,最终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动力,增强实现大期望的信心。
落后生是实施期望教育的最佳人选,因为差等生在学生群体中常被忽视,因而他们都具有羞怯、懦弱、自我放弃、破罐破摔的外部心理表现。通过悉心的交谈,教师就会发现,他们往往都具有强烈要求学习好的愿望,而且智力并不差,有的由于基础差,有的苦于方法不当,有的苦于不被理解而畏缩不前。他们渴求理解、帮助和信任。根据他们对老师的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十分敏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候当众或私下给予期望,他们会牢记于心,发愤努力。这时再找其谈心,询问学习上的难题,帮助解开心中迷惑,并及时肯定其取得的点滴成绩。结合成功教育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若要有用需努力”的信心和决心,运用成功来争取更大的成功,最终实现老师的期望。
通过这样的分档对待,在班集体里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期望,在期望的鼓舞和优等生的带动下,学生们自觉地学习,沿着期望阶梯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奔向更新的高度。
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耐变力,提高学习效率。强化期望就是及时利用已实现的短期期望来强化学生对实现中、长期期望的信心,实质上是利用迁移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语文、数学成绩较好,而其它学科较差;也有的学生初中成绩较好,而高中较差。对这样的个体,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期望教育,结合迁移规律,用其它学科的成功经验(包括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或其它时间段的成绩来影响其现阶段的学习情况。这种触类旁通的效果可以增强学生实现期望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原有的学习动机。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把“原理与态度的迁移”看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而且,“强化了的期望是最好的学习动机”。
期望教育固然有很多优点,但操作不当也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以下几个事项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注意:
一、期望值不能过高或过低
期望的提出应建立在学生实际能力所及的基础上,期望不能过高或不切实际,否则就可能犯揠苗助长的错误。人的主观能动性毕竟是有限的,过分强调则容易导致期望过高而实现不了,也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期望也不能定得太低,因为轻而易举的学习容易使学生思想上放松,不利于他们学习的进步与提高。
二、提出实现期望的时间应合理
实现期望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使这个期望落到实处。这个过程不能太长,使人感到遥遥无期而没有必要的紧迫感;也不能太短,使人感到太仓促,压力太大。应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学习实际合理确定,并结合期望值分段调整,以求完美。
三、提出期望的方法亦需灵活
提出期望有多种形式。对全体学生的期望可以结合参与学校、地区和国家等大型活动,以及组织班会、集体讨论等形式进行。对个别学生的期望可以在集体场合,也可在个别谈心时提出。具体方法可以用语言、文字,也可以用诸如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需要注意的是,“反期望”的提出一定要审慎。所谓反期望是针对个别特殊的学生,他们智力较好但不用心学习,应在充分了解使其学习差的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反期望即“激将法”,使其对老师的反期望产生对抗情绪,形成一定要扭转老师这种印象的心态,并能在这种心态的激励下发奋学习,取得好成绩。这样就是成功的“反期望”。若使用不当,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师生间感情的培养,所以在运用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此外,在期望教育中,教师应该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教师期望不该是壁垒森严、划分等级的,而要像冬日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小花,需要阳光雨露照耀滋润才能绽放自己的光彩,而教师的关怀和期望就是滋润学生心灵的阳光雨露。就拿选拔班级干部的问题来说,我一贯坚持先由学生民主提名后,经班委集中审议通过的原则。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的后进生内心中也同样存在着服务集体、表现自我的积极渴望,并且具备某一方面的管理才能。事实证明,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老师眼中的“捣蛋鬼”也会给我们带来大惊喜。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其发展中的作用,师生之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的期望应该得到学生本人的积极配合,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成长。总之,期望效应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反应过程,教师的期望只有在学生的自我愿望和动机被激发时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忽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企图按照教师的主观臆想去求得全班学生“整齐划一”的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根本行不通的。那种脱离学生实际,显失教育公平的“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和派生它的教育思想,应当尽快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头脑里面清除出去。
参考文献:
[1]都红伟.期望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教育管理,1994.4.
[2]张彦.从教育期望目标的转换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微观教育公平.教育论坛,2007.5.
[3]詹言朝.班主任工作中的期望效应.教师报,2008.12.
关键词: 期望教育班主任工作应用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在哲学上体现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以此实现激发个体最大潜力的实施过程;在教育学心理学上则体现为从学习动机的形成到学习目标实现的一个完整过程。
“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在一个班级乃至更大、更广的范围内,也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几十个学生坐在你的面前,看上去整整齐齐,但他们肯定各有各的性格特征。学生有许许多多的性格、爱好、兴趣等,从而在相辅相成的矛盾中见统一,变化中求协调,构成集体生活的斑斓色彩。一个成熟的班主任应当正视和尊重学生的特点,善于使每个学生都能扬其长,避其短,都能在集体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方面都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但有许多班主任却忽略了这一点。总是苦口婆心或者声严色厉地要求学生俯首贴耳,唯命是从。所追求的教育效果,是全班每一个学生,无论是顽劣调皮的行为偏差生还是内向怯懦的女孩子,都要在他的面前驯服地低下头,都必须时时处处事事按照他的意愿去做,决不可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教育无异于削足适履。其结果则是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孩子们的性格和特点被压抑着,被严重扭曲。
从这种学生观出发,教师首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来确定他们的发展目标,给予适合学生的期望。学生在成绩方面会存在差异,但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被重视、被尊重的良性心理期望需要。所以教师在本着“以人为本”育人观念进行工作时,就没有理由忽视他们正当的精神需要,如果歧视性地对待学生,那简直就是在扼杀学生的天性,是在犯罪!日常工作中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以爱心平等心去关爱学生,把我们对他们的期望明晰地表述出来,让他们明白,每一个学生在教师心目中都是优秀的,都会有所作为,只要自己认真刻苦地努力。在长期的良性暗示中,期望就会转化为一种力量,促进学生认真评估自己,调整心态与定位,会自觉地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走去。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关键就在于教师有没有发现它。利文斯顿在论文中有这样的精彩句子:“淑女与卖花女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其行为举止如何,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待她。”严谨的科学实验也证明,教师期望对一个人未来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人格铸造、事业成功,可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一直把期望教育纳入平常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出来,以期与各位同仁交流。
《学记》上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学生,他们除了共同的时代特点年龄特点之外,还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优等生一般有较强烈的进取心,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班主任要根据他们具体情况,定期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和希望,激励他们不断跃向新的高峰;中等生往往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状态,他们在学习上没有投入全部的精力,集体活动参加但不十分热情,班主任要根据他们各自的具体情况,激发其“力争上游”的心理意识和愿望;后进生从表面上看,他们缺乏进取心和荣誉感,自暴自弃,但他们内心深处希望和好学生一样,在集体与老师的心目中得到应有的地位,如果班主任不了解他们的这种心理状态,动不动就批评指责,他们往往会滋生对抗情绪,如果深入了解他们表现差的原因,并留心观察其闪光点,及时地予以关怀和鼓励,他们可以滋长出积极向上的“新芽”;还有一些心灵有创伤的学生,思想深处有一个敏感区——怕谈过去、怕别人揭他的“底”,对这些学生切不可用“翻老帐”办法贬低他们的进步,更不可一发现他们有缺点就指责其“恶习难改”,而是要替他们“隐恶扬善”,引导他们面向未来。总之,一个班上几十名学生,班主任要用各种办法,通过各条渠道掌握住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情况、健康状况及其家庭、社会影响,同时经常注意其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工作,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提出期望,首先要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目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是与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及学生的世界观培养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学习与祖国的需要和未来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与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来,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长远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笔者在工作中,首先对学生提出大期望,使学生树立学习的大目标。这个大期望就是:“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最终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大期望提出之后,把学生按学习成绩分为优、中、低三个档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期望。
优等生学习动机较明确,学习劲头足,自信心强而持久,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期望要定得偏高一些,即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类型。经过一段时间,有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目的,有的没有达到。这时就要及时总结评价。对达目的者应再提出新期望,对没达目的者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差距,对其获得的部分成功及时予以鼓励,这种方法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最后,当他们达到目的时,回头一望,自然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对中等生,教师在分析他们学习成绩稍差原因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的(即提出大期望),主要采取“最优等生战略”,把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有一些他们各自的强项与优等生比较,会使他们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顿生赶超优等生的心理,这时再趁热打铁,提出期望(包括长、短期)。期望确定之后,教师就要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而不能像对待优等生那样进行最终的成果分析,因为那样可能太迟,起不到好效果。只有及时帮助其校正学习方法上的偏差,才能使“五分钟热度”转变成长期的动力,才能使中等生树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赶超优等生,最终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动力,增强实现大期望的信心。
落后生是实施期望教育的最佳人选,因为差等生在学生群体中常被忽视,因而他们都具有羞怯、懦弱、自我放弃、破罐破摔的外部心理表现。通过悉心的交谈,教师就会发现,他们往往都具有强烈要求学习好的愿望,而且智力并不差,有的由于基础差,有的苦于方法不当,有的苦于不被理解而畏缩不前。他们渴求理解、帮助和信任。根据他们对老师的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十分敏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候当众或私下给予期望,他们会牢记于心,发愤努力。这时再找其谈心,询问学习上的难题,帮助解开心中迷惑,并及时肯定其取得的点滴成绩。结合成功教育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若要有用需努力”的信心和决心,运用成功来争取更大的成功,最终实现老师的期望。
通过这样的分档对待,在班集体里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期望,在期望的鼓舞和优等生的带动下,学生们自觉地学习,沿着期望阶梯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奔向更新的高度。
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耐变力,提高学习效率。强化期望就是及时利用已实现的短期期望来强化学生对实现中、长期期望的信心,实质上是利用迁移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语文、数学成绩较好,而其它学科较差;也有的学生初中成绩较好,而高中较差。对这样的个体,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期望教育,结合迁移规律,用其它学科的成功经验(包括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或其它时间段的成绩来影响其现阶段的学习情况。这种触类旁通的效果可以增强学生实现期望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原有的学习动机。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把“原理与态度的迁移”看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而且,“强化了的期望是最好的学习动机”。
期望教育固然有很多优点,但操作不当也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以下几个事项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注意:
一、期望值不能过高或过低
期望的提出应建立在学生实际能力所及的基础上,期望不能过高或不切实际,否则就可能犯揠苗助长的错误。人的主观能动性毕竟是有限的,过分强调则容易导致期望过高而实现不了,也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期望也不能定得太低,因为轻而易举的学习容易使学生思想上放松,不利于他们学习的进步与提高。
二、提出实现期望的时间应合理
实现期望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使这个期望落到实处。这个过程不能太长,使人感到遥遥无期而没有必要的紧迫感;也不能太短,使人感到太仓促,压力太大。应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学习实际合理确定,并结合期望值分段调整,以求完美。
三、提出期望的方法亦需灵活
提出期望有多种形式。对全体学生的期望可以结合参与学校、地区和国家等大型活动,以及组织班会、集体讨论等形式进行。对个别学生的期望可以在集体场合,也可在个别谈心时提出。具体方法可以用语言、文字,也可以用诸如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需要注意的是,“反期望”的提出一定要审慎。所谓反期望是针对个别特殊的学生,他们智力较好但不用心学习,应在充分了解使其学习差的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反期望即“激将法”,使其对老师的反期望产生对抗情绪,形成一定要扭转老师这种印象的心态,并能在这种心态的激励下发奋学习,取得好成绩。这样就是成功的“反期望”。若使用不当,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师生间感情的培养,所以在运用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此外,在期望教育中,教师应该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教师期望不该是壁垒森严、划分等级的,而要像冬日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小花,需要阳光雨露照耀滋润才能绽放自己的光彩,而教师的关怀和期望就是滋润学生心灵的阳光雨露。就拿选拔班级干部的问题来说,我一贯坚持先由学生民主提名后,经班委集中审议通过的原则。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的后进生内心中也同样存在着服务集体、表现自我的积极渴望,并且具备某一方面的管理才能。事实证明,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老师眼中的“捣蛋鬼”也会给我们带来大惊喜。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其发展中的作用,师生之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的期望应该得到学生本人的积极配合,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成长。总之,期望效应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反应过程,教师的期望只有在学生的自我愿望和动机被激发时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忽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企图按照教师的主观臆想去求得全班学生“整齐划一”的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根本行不通的。那种脱离学生实际,显失教育公平的“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和派生它的教育思想,应当尽快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头脑里面清除出去。
参考文献:
[1]都红伟.期望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教育管理,1994.4.
[2]张彦.从教育期望目标的转换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微观教育公平.教育论坛,2007.5.
[3]詹言朝.班主任工作中的期望效应.教师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