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时宜”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feng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总是想走在时间的前面,总是期待技术的革命,总是等待英雄,总是歌颂打破僵局的人,但是当我们面对他的时候,往往又无法言说心中的喜悦或者悲伤,当你有了这样的感受,想要迫切地知道某件事的答案,或者想要与他相见,那么你一定爱上了他。
  其实针对一个4K虚无,2K务虚的制作环境,在中国的制作者总是想要有被拯救的快感,这种快感来源于技术、仪式、姿态的脱节,来自于梦想的缥缈和不切实际时内心的挣扎,于是在价格和技术的取舍中我们总是选择前者,而又蒙蔽自己的内心,这就是我要说的“不”和“时宜”。
  BMD Cinema Camera,在下文中我会简化地写成BMCC,但是这里不得不翻译一下它的字面意思,BMD公司生产的电影摄影机。记住它是电影摄影机,任何想要投机取巧的小把戏都要面对电影制作这个领域的艰辛,即使你认为它是个玩具,你也不要忘记它所存在的领域,否则你会迷失,当然那是你的事。
  当然我也不会忽悠你和你的梦想,我只想踏实的就事论事。
  玩具还是工具
  有人说BMCC是一款革命性的摄像机,它的性价比,它的2.5K,它的13挡宽容度,它的雷电接口,它的SSD和达芬奇后期等,这些都是让爱BMCC者引以为豪的,这样归纳下来,它的确是一个革命性的工具,电影拍摄的工具。
  也有人说BMCC就是一个大玩具,对于玩具而言它的价格属于昂贵的,它的操控性,它的镜头选择,它的设置方式等都有些小“变态”。这些也会有人当做理所当然,因为自从乔布斯成功之后,一部分人会认为他真的是一个禅意的设计大师,另一部分人也会说,上感着不是买卖。因为苹果让人没有选择,它成功了,所以引领消费者还是顺从消费者,就成了不同结构组织下永恒需要对峙的话题,看看BMCC的外观,酷。
  但是酷的另一个含义就是不合群。毕竟没有人会因为外观去挑选一款摄像机产品,如果有人那样做了那就真是把BMCC当玩具了。我们现在拉回这话题,我会说BMCC是一款介于玩具和工具之间的家伙,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中庸,也不是和稀泥,其实BMCC可以上升的哲学的角度,在无用中找用之凿凿的目的。
  一切的争论都应该把它放在实际应用中去观察,的确有很多人使用BMCC在进行拍摄,大电影谈的不多,但是商业制作的短片和广告、MV并不是凤毛麟角的,它有它的用武之地。但是就如同你可以骑自行车上班,也可以开摩托车和汽车上班,当然如果你的同事开着卡丁车来上班,你也不要稀奇,只要可以达到目的一路前滚翻来上班都是可以的。在目的制胜的前提下,BMCC是没有问题也不需要大家去质疑的。唯一需要我们探讨的是成本和效率。
  电影是一个工业,还记得之前说的吗?放在电影制作的环境中来探讨BMCC对于成本的控制和效率的优势并不明显,的确你花了相对其他摄影机便宜很多的价格得到了一台电影摄影机,但是电影并不是只有摄影机就可以完成的,其他的部分我不一一说出,只要你留心,在电影正片结束后看看制作人员目录就好了。BMCC坦白说在操控上不占优势。既然电影是个工业,那么成本和效率就是必须提及的,你一天拍多少个镜头,并不是你说了算的,是制片人,是资本,是盒饭的次数和“如家”或者“七天”的住宿价格,在资本面前摄像机算个屁呀。
  关键看你要犁多大一块地,有些活儿锄头就能干,有些活儿需要耕牛,有些活儿需要拖拉机,既然是工具就有它的针对性,如果一个工具可以包打天下,它一定是出现在电视购物栏目中的,只和脑残有关联,正常人不这样做。我们的先辈用大刀和长矛对抗过长枪和大炮,波兰人用骑兵对抗过德国的坦克,我们只能在精神上理解和歌颂他,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前者都失败了。今年的最佳奥斯卡纪录片《寻找小糖人》的后半部分是用iPhone完成的,但是你要相信,特例往往属于别人,特例不是激励人的正确渠道。
  所以放眼世界,BMCC有它可以做的活儿,但是并不能是大活儿,否则BMCC就失去了它的意义。BMCC是给有梦想的工匠情结型创作者使用的,适合手工打造奢侈品,或者小作坊生产,但是它不能针对大型化制作。
  认清了这一点,人生的苦恼就减轻了许多。
  “不”的精神
  我从不期待在中国出现一位吉他高手,就像我从不期待在美国出现一个二胡高手一样。我不期待BMCC能比传统的摄像机生产商制造的产品更好,因为不期待才会有一些期待之外的惊喜。
  让我很感性地说说BMD这个公司,它是这个时代制作领域独立精神的代表,如同开源的方式在推动互联网世界的发展,BMD推广的无压缩精神,其实就很好地说明了一切。这对DIY高手和中低成本制作公司,BMD的无私是值得推崇的。正是这个精神的引领产生了BMCC。其实BMD哪天能造火箭了这也不奇怪,大多数人总是把吃鸡蛋和研究鸡混淆成一谈,其实这是两码事。只要它能用它以往的价值观去制作产品,那么就可以了,不必强求它能拯救谁。每个人和每个企业都有他的宿命,只要他依然生产这样的产品就可以了,这会让受益者更多,影视制作领域就会有更广阔的未来。毕竟BMD的性价比让很多人可以用得起设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总是恬不知耻地想比较谁的梦想更大,而不感激那个让梦想提前实现的人。换句话说,我的梦想是范冰冰,但是我必须感激我的老婆可以和我生活在一起。
  BMCC其实只是一个摄像机系统的1.0版本,1.0版本的意义是产生和存在,而不是最好和更好,所以大家并不要把期待值放得很高,这是非常客观的,并不是BMCC不好也不是消费者人傻,这就是现实。在这篇文章中虽然会说到测评的部分,但是我会尽量隐去参数和一些概念,因为等我拿到这台设备时,BMCC的测评视频在网上和话题者口中早都呈现多样而且烂熟了,这些数据对于爱慕者早已了然于胸,如果现在还不知道这台设备,那么以后也没有必要知道这个设备了。这就是极端。
  “不”的精神中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这主要来源于设计者的思路清爽没有负担,任何问题思考了几年就会形成包袱,传统的厂商已经思考了几十年了,你让他们跳出自己是不能的,对于没有负担的BMD,它做出任何摄像机产品我认为都是合理的,否则创造就没有了意义。只是当很多厂商还在故弄玄虚,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时候,BMD说出来皇帝新装的秘密。画幅标准、压缩比、宽容度理所应当就应该那么大,这些都是应该得到的,没有必要惊叹并且互相对比,那样太小家子气,反正中国的普通制作者都是从一无所有和盗版中成长起来的,现在再去假装惊奇,没有任何意义。这如同一个“90后”为邓丽君或者MJ的离去而哭泣,绝大对数的眼泪是虚假的,不是一个时代就没有时代的记忆和回忆,强扯上的关系就不是正经关系。   再来说说另一些“不”群体,他们总是希望论坛某个楼层的发言可以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道听途说的话题感和口舌之间的不负责任会伤害到整个群体,实践者少而评论者多,转外国营养帖的就另当别论,我们应该感谢他们。但是是否会有其他的转变呢?
  每个人都在强调自己这个领域的知识重要性,但是影视制作是一个系统流程,BMCC的应用应该在应用类型和流程中进行梳理和比对,当你不了解这款设备,不知道13挡宽容度的区间有多大的时候请仔细地做曝光实验,任何的摄像机在我们使用前,使用者最好都要进行数据测试,官方标准毕竟会和实际环境有出入,很多画面就死在了这些微弱的细节之上。我们必须了解摄像机的底线在那里,使用工具都要扬长避短,谁允许你不带三脚架和补光灯去挑战低照度和自动对焦的,任何依赖ISO和增益的被动行为都是耍流氓,只是有人耍得好一些可以变成唐伯虎,有的人太差劲一身骂名罢了。
  我们需要搞清楚创作的冲动和盲目的拍摄是两码事,BMCC简化的设置也许是一个好处,因为起码在使用前它会问你一个重要的问题,Video还是Film?你面对不同选项就有两种不同的流程方式。我们在使用前也要问问自己,不然揣着Film的心干着Video的事,难免会不准确。
  时宜需要的光阴
  我们总是喜欢顺势而为,针对不按常理出牌的又总是在不屑中显出羡慕和佩服,在强调做事分寸和度的把握上很是讲究,但是往往在选择上却偏向那些打破常规的。其实BMCC什么也没有做,它就是把摄像机做的不像摄像机而已,对于2.5K和4K的区别在哪里,其实很多工作室的制作能力是没有任何分别的,当你参看数据时对RAW洋洋自得时,还应该想到伴随着后期漫长并反胃的RAW综合征。买得起马配不起鞍,买得起宝马加不起97号汽油的尴尬总是会不合时宜地出现。
  没有经历过胶片和标清制作的人们在逐渐添加进制作行业,总会有一天对于胶片和模拟画面的敬畏之心会死去,虽然我们早就用不上它们了,但是向35mm和16mm致敬其实就是BMCC和之后推出的BMPC、BMPCC所做的事情,不过数码就是数码,脱离了化学反应之后,胶片使停在梦里的影像无法复原。
  时宜是一个发酵的过程,网上有一个戏谑的帖子,很多人提出关于BMCC的问题,但是BMCC的答案只有一个“我便宜”。在经历了佳能EOS 5D Mark II裂变式的数字电影基础教育后,我们堆积在心里的浅景深和画面质感已经变成了糟粕,过犹不及的道理有一次被证明,而回放《公民凯恩》的某些桥段又会让你有恍如隔世的感动,电影总是那么笨拙地讲故事,你能有共鸣但是无法把这种韵律共振出去,创作者的软弱和不思考,全部把赌注压在一款和几款摄像机身上,你不尊重自己,如何尊重工具。
  没有人安静地选择镜头,没有人观察示波器,如果只用达芬奇去去掉元数据的灰色,那么就没有必要认真地盯着OLED或者LED的监视器去看。或者根本就没有监视器。时宜的问题其实就是整体制作流程的时间差,有了机器才能把格式、码流、采样比产生作用,有了后期设备才可以破解这些光影密码,才可以布置新的格局。然后要有准确的监视器和标准放映空间,色彩的问题、声音的问题、压缩和输出的问题,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解决顺序,但是基本上是水缓缓地流,压根儿就没有考虑渠的问题。
  电影就是电影,电影机就是电影机,它们就在那里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反而贪言的人变得如此滑稽,所以我也要学会缄默,看着一切悄然变化。我拿出口袋中的陀螺,转动它,我祈祷,最好我还在梦境里。
  Blackmagic Pocket Cinema Camera
  Blackmagic Pocket Cinema Camera是一款向Super 16mm致敬的摄影机,它可以拍摄高清分辨率的影片,同样拥有13挡宽容度,可以使用CinemaDNG RAW和Apple ProRes格式进行记录。
其他文献
“ 电影要么给人力量、要么给人温暖、要么给人安慰,如果这三者都不能给的话,那么就放低点要求,给人乐趣。如果乐趣都不能给的话,那就不要拍这部电影了。”  —《中国合伙人》剪辑师肖洋  肖洋,大学学的建筑设计,后留学德国,学不上电影只能退而求其次念了媒体专业的电视电影导演方向。毕业回国,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的少儿频道、体育频道干了两年编导,想通过电视圈进入电影圈,却发现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于是便和现在的合
期刊
2015年1月13日,美国摄影机厂商RED公司在上海电影广场隆重举行RED亚太区总部成立揭幕仪式,正式宣告落户上海。RED全球首席营收官Rob、RED亚太区总经理欧文、RED大中华区销售总监Taylor出席此次成立揭幕仪式,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副会长赵小丁、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系主任穆德远、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胡雪桦、湖北卫视电视剧部主任、湖北长江华胜影视公司副总何炜、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高向明等作为嘉
期刊
《中国合伙人》说的是留学梦,千万学子听得最多一句话是什么?是被拒签的no。因此肖洋就以此作为预告片的开场白,一连串拒签的排比把申请者沮丧的心酸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可绝不是为了拒签而拒签,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以此作为预告片的开场白,可以引起最强烈的观众共鸣。可以说,这是好的市场策略,而非剪辑技巧。  之后,还是拒签的各种表现,演员表演越来越滑稽。  前面这一系列镜头剪辑,以一个滑稽的“拖出去”作为结尾
期刊
制作一部有关导演的纪录片并不容易,一方面被记录者本身就是导演,在“气势”上容易被压倒;另一方面“著名导演宁浩”在大众印象中已固有形象,影像也容易流于“这部电影拍得有多不容易”。  《混大成人》的剪辑尹哲认为,此类影片“圣典”当属埃莉诺·科波拉的那部关于科波拉拍摄《现代启示录》过程的纪录片《黑暗之心:一个电影人的启示录》,该片以片场实录和科波拉生活中的私人镜头为主。但在纪录片《混大成人》中,几乎见不
期刊
2014年12月,福建莆田广播电视台采购的20台索尼PXW-X160以及5台PMW-580已经到货了。此外,台里还计划再追加十几台PXW-X160,完成合计近40台的高清摄像机设备采购量,这让我们看到了莆田台向着高清时代进发的魄力和决心。  在采访电视技术部主任林武先生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莆田广播电视台的整个高清化改造过程要分为三步进行:2014年,第一部分完成以高清摄像机为主、高清非编设备为辅
期刊
在第三届“圣丹斯-CNEX纪录片工作坊暨论坛”上,讨论纪录片的影响力与创新时,主持人蒋显斌(Ben Tsiang)忽然问在座到场的导演,有多少导演是自己在推广自己的纪录片。  结果,超过半数的导演举手。  如果2013年你在做一部电影,还是依靠原始作坊一样的方式进行影片的推广,并身兼从导演、摄影、美术、演员甚至制片人的身份,似乎确实感觉不到新媒体时代对于你的影响和变化。但这一情况在中国的独立电影市
期刊
我很少用一台摄像机连续拍摄三个片子,倒不是没有其他可选择的摄像机机型,而是当我拿起佳能XF200的确有点爱不释手。这话说得可能有点矫情,但是的的确确使用它拍摄了纪录片《光爱学校》、少儿节目《芝麻开门》和一个宣传片。  佳能在手持摄像机领域的机型并不多,最早的XF305、XF300到XF105、XF100、XA20、XA25,积蓄已久的佳能在2014年推出了XF200、XF205。这无疑给手持机型画
期刊
作为一部专业的独立电影,将观众“请”入影院也有不少小技巧。在斯塔凡先生的讲述中,晓萌了解到,作为一位电影导演,你也要为观众是否进入影院负责。  那么,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才能更好地让观众走进电影院?  首先,得给观众足够的理由来花钱看你的电影。(在中国,目前的情况是独立导演有时候要“求”观众来看电影。但作为电影导演,晓萌觉得某些内容还是相通的。至少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位能让观众“喜闻乐见”的导
期刊
位于美国加州的G-Men Media公司就专门投资搭建了一个基于Adobe Anywhere后期环境的工作室,在这里所有的后期工作都是围绕着云剪辑协作来开展的,而它的核心内容就是Adobe公司的Anywhere软件。有了这套系统,公司的两个创始人Jeff Way (COO)和Clay Glendenning就可以大范围地提高他的影片后期制作的效率,这并不是一个实验性的科研项目,而是确确实实的长片电
期刊
婚庆策划看涨海外婚拍热//  与24Frames走向世界//  旅行婚纱拍摄筹备注意要点//  海外婚拍的前世今生——工作室问答篇:唯一兄弟婚礼影像工作室;Action100;天道数字电影工作室;罗曼印象//  针对人们对于海外婚礼电影拍摄中关注的几个问题,本刊有幸采访到几家业内正从事这项业务的团队,这也是国内首次集中报道这个领域,他们的精彩回答相信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在那些让人心动的新人海外婚礼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