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04年12月2日第五十九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从2005年1月17日至2007年1月7日供各国签署。2005年9月14日,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该《公约》。截至今年11月2日,共有1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公约》将于第30份批准书、接受书、核准书或加入书交存联合国秘书长后第30天生效。该《公约》的通过和开放签署,标志着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方面开始确立起普遍性的统一规则,对国际法治及国内法治、对国家参与经济活动都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2月2日第五十九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从2005年1月17日至2007年1月7日供各国签署。2005年9月14日,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该《公约》。截至今年11月2日,共有1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公约》将于第30份批准书、接受书、核准书或加入书交存联合国秘书长后第30天生效。该《公约》的通过和开放签署,标志着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方面开始确立起普遍性的统一规则,对国际法治及国内法治、对国家参与经济活动都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公约》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2005年10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外国中央银行财产司法强制措施豁免法》,该法就是以《公约》为基础制定的。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在进行中国加入该《公约》的可行性研究。本刊特约实际工作部门和理论界的一些专家、学者撰写了一组文章,以便促进对这一重要议题的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从我国的司法改革开始推行到现在,已有了十几个年头,司法改革已逐渐进人一个新的阶段。但同时,我们在前一阶段的司法改革中所忽略或者故意绕过的一些问题已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我国继续推进刑事司法改革的障碍。能否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刑事司法改革能否成功。
陪审制首先指的是一种司法制度,或者是司法制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不同的司法制度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第一种含义指的是英美式的陪审团制度,按照这种制度,在民事诉讼或刑事诉讼过程中,由当事人选择若干普通公民组成一个陪审团,由陪审团负责对案件事实的判定,从而由法官适用法律作出最终裁判的制度。另一种含义是指大陆法国家的参审制。在参审制中,由法官和两名陪审员共同组成单一的审判庭,共同行使审判权,最终作出裁判。我国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
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限制、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七大政策措施。《意见》的发布,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十五大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关于鼓励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落实2004年宪法修正案关于完善保护私有财产法律制度的要求,切实解决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观念、法律、体制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此,本刊特开辟专栏——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约为50%左右,其中民营经济约占经济总量的20%左右。从税收收入构成看,2002年国有经济的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总量(不含农业税和关税)为32.2%,而民营企业和涉外企业的税收收入占到税收收入总量的52.9%。近10年来,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增长率已经高于全国其他经济形式税收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2002年民营经济缴纳的税收达1950亿元,
为落实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目前,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就是一层障碍。造成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复杂的,但非公有制企业在融资中处于弱势地位、遭受不平等待遇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要消除这层障碍,必须将《意见》中关于“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规范,发挥金融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调整功能与保护功能;
党中央和国务院最近的一系列举措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保护势在必行。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即当前的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相比还存在着待遇上的差别和保护上的不同。从刑法视角来看,也确实存在着刑法在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问题。对于刑法自身而言这也是求得发展的重要良机。
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表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也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表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这不仅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而且对于打破电力、电信、铁路、邮政、民航、石油、金融、保险、证券等过去被视为国家垄断或者自然垄断行业,促进这些行业的政企分开,提高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对于解决我国现存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同公有制经济相比,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制度障碍,为此,国务院专门下发了旨在推进“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涉及到多个法律领域的问题,其中尤其涉及到大量的经济法问题,因而有必要从经济法的角度略为解读。
作为调整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人身和财产关系的第一部完备的法律,《法国民法典》不仅是法兰西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更是世界法律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她诞生200周年之际,本刊约请中外著名私法和法律史学家撰文探讨其政治、经济背景和思想文化内涵,梳理其传播和流通轨道,总结其对今天之法治建设的有益经验。刊发这组文章不仅构成全球范围内的纪念《法国民法典》问世200周年庆典活动的一部分,而且对推动我国的比较法学研究、民法的制度建设也有所助益。
自1986年12月我国首部《企业破产法(试行)》颁行以来,作为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的破产法则日趋成熟和规范,制定统一破产法的条件业已具备。在历经长达十余年之久的充分调研、酝酿、讨论后.由全国人大财经委主持起草的《破产法》(草案)于2004年6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有望在近期出台。本刊约请数位参与该法起草、研讨的专家学者,就起草中涉及的若干有争议的重大问题撰文研究分析。相信这些专家所发表的最新见解,对新破产法草案的进一步完善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