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中外相关艺术院校的对比,以及纵观未来艺术方面在工作岗位上的应用,对比课堂上的实践教学有了新的想法和举措。应该以综合实践能力和高素质的理论人才作为首要培养目标,其次,实践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的宗旨,建立一套完整崭新的艺术设计实践课堂体系。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究
前言: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生活的品质也发生了变化,在装修时的设计、产品生产的包装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动漫的人物设计以及媒体广告的设计等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乃至随处可见,这些设计的主要理念都源自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以及使用方法来决定的。由于政府的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外加不同企业和地方的补助资金,极大推动了我国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进度[1]。艺术设计已成为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社会性文化产业,包含了当今知识体系面的全部特征,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社会产业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领域。
一、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换句话说,艺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的(大到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務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学生在学校上完有关的专业课后,在社会实践中需要从基础的实践操作开始学习,但由于有时因设备和资源的有限使得具体的实践过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或多或少存在了一些欠缺[2]。
二、艺术设计课堂实践教学的目的和目标
首先,制定艺术设计方面的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完成基本的课程和理论课后,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变为实际生活中可以运用出来的东西,而并非在脑中死板的资料,将知识实际化,这样可以达到使毕业生更快上岗的效果,因此需要把基本的学习内容建立在实践操作之上。歌德曾经说过“美其实是一种本源现象,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反应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都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设计则是以艺术的审美为基础,功能的使用为原则建立的一套完备的实践综合体系。
实践与教学相辅相成,使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形成了一条通路,从而可以很好的为社会需求服务,这也是实践课堂的目标之一。有效的实践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艺术设计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的探索
所谓的技术设计,并非只是有样稿和数据资料就可以完成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设计者完全熟悉相关的材料和理念、流程和环节。对于艺术的设计来说,完成基本的绘画和设计初稿只是刚刚开始的一部分,设计观念需要贴近生活日常和生产需要,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存在。如果不了解人们生活的方式,不熟悉社会市场和信息的话,那么你的设计将是一场空谈。
艺术的设计是要求学生可以将设计理念与概念变成现实,把抽象化为具体产物。因此便需要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使学生参与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在实践环节上亲自与企业、工厂、设计单位沟通交流,进行模拟的设计训练,大幅度增加实践的课时,将一些晦涩难懂的抽象变为显而易见的实践中去解决。
总结:
由于实践教学收到空间和具体事物实际操作的限制,往往学生们虽然已经经历了实践教学的训练,但却达不到真正可以自主独立上岗的要求,导致很多时候艺术设计的实践效果与预期目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课堂的实践教学中,不能只是单纯的引进项目还需要老师有着全面多方位的能力,这一点有区别与企业。在艺术设计类的公司企业中,工作人员可能只需要掌握其中一部分的能力和技术,但对于学校的实践教学中的教师,则需要熟练掌握并且应用专业课的理论和技术。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的能力的学习,而这种能力的学习也是公司企业对于上岗学生的专业要求。
艺术教育存在着弹性多变的不定性特点,在国与国之间,校与校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不动的差异。因人的思想和风俗文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地域有着其独一无二的特色,所以艺术院校应当各自学院的地理条件,梳理他人经验,努力实践,创造自己独一无二的正确道路。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也在受着熏陶不断在变,如今的教育已经无法单纯的传授技能那么容易,而是需要传授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全方位一体化教育。在如今的信息时代,艺术教育也应该是多元化、网络化、人性化的存在。所以,艺术教育绝对要避免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要广泛联系外界的新鲜事物,从而培养出具有自主开拓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占坤.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9, 35(1).
[2]杨洋.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究——评《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J].新闻爱好者, 2018(3):97-97.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究
前言: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生活的品质也发生了变化,在装修时的设计、产品生产的包装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动漫的人物设计以及媒体广告的设计等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乃至随处可见,这些设计的主要理念都源自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以及使用方法来决定的。由于政府的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外加不同企业和地方的补助资金,极大推动了我国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进度[1]。艺术设计已成为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社会性文化产业,包含了当今知识体系面的全部特征,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社会产业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领域。
一、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换句话说,艺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的(大到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務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学生在学校上完有关的专业课后,在社会实践中需要从基础的实践操作开始学习,但由于有时因设备和资源的有限使得具体的实践过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或多或少存在了一些欠缺[2]。
二、艺术设计课堂实践教学的目的和目标
首先,制定艺术设计方面的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完成基本的课程和理论课后,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变为实际生活中可以运用出来的东西,而并非在脑中死板的资料,将知识实际化,这样可以达到使毕业生更快上岗的效果,因此需要把基本的学习内容建立在实践操作之上。歌德曾经说过“美其实是一种本源现象,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反应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都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设计则是以艺术的审美为基础,功能的使用为原则建立的一套完备的实践综合体系。
实践与教学相辅相成,使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形成了一条通路,从而可以很好的为社会需求服务,这也是实践课堂的目标之一。有效的实践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艺术设计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的探索
所谓的技术设计,并非只是有样稿和数据资料就可以完成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设计者完全熟悉相关的材料和理念、流程和环节。对于艺术的设计来说,完成基本的绘画和设计初稿只是刚刚开始的一部分,设计观念需要贴近生活日常和生产需要,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存在。如果不了解人们生活的方式,不熟悉社会市场和信息的话,那么你的设计将是一场空谈。
艺术的设计是要求学生可以将设计理念与概念变成现实,把抽象化为具体产物。因此便需要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使学生参与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在实践环节上亲自与企业、工厂、设计单位沟通交流,进行模拟的设计训练,大幅度增加实践的课时,将一些晦涩难懂的抽象变为显而易见的实践中去解决。
总结:
由于实践教学收到空间和具体事物实际操作的限制,往往学生们虽然已经经历了实践教学的训练,但却达不到真正可以自主独立上岗的要求,导致很多时候艺术设计的实践效果与预期目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课堂的实践教学中,不能只是单纯的引进项目还需要老师有着全面多方位的能力,这一点有区别与企业。在艺术设计类的公司企业中,工作人员可能只需要掌握其中一部分的能力和技术,但对于学校的实践教学中的教师,则需要熟练掌握并且应用专业课的理论和技术。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的能力的学习,而这种能力的学习也是公司企业对于上岗学生的专业要求。
艺术教育存在着弹性多变的不定性特点,在国与国之间,校与校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不动的差异。因人的思想和风俗文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地域有着其独一无二的特色,所以艺术院校应当各自学院的地理条件,梳理他人经验,努力实践,创造自己独一无二的正确道路。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也在受着熏陶不断在变,如今的教育已经无法单纯的传授技能那么容易,而是需要传授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全方位一体化教育。在如今的信息时代,艺术教育也应该是多元化、网络化、人性化的存在。所以,艺术教育绝对要避免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要广泛联系外界的新鲜事物,从而培养出具有自主开拓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占坤.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9, 35(1).
[2]杨洋.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究——评《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J].新闻爱好者, 2018(3):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