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郁,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语文学部负责人,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者,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培训专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建设》杂志编委,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国家中小学语文教材重点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科技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客座教授。2015年被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年度人物”,2017年荣获“全国第三届金近儿童文学奖”,2019年荣获第九届“全国文学教育名师”称号。发表各类文章400余篇,出版《在有用与无用之间》《中国古代哲学十五讲》《文天祥传》《〈老人与海〉导读》《批评与建设:高考作文研究》等多部著作,并受邀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讲学和授课300余次。
【编者按】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的掌握、语言读写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完善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都具有独特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文学兼及智育和美育两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负担着通过审美教育塑造新的、全面健康的人生之功用。”实际上,文学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乎民族文化的积累、国家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作为多年来致力于推动校园文学教育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在2019年荣获“第九届全国文学教育名师”称号,这对何郁老师来说实至名归、名副其实。文学教育近年来广受中小学、师生及家长的重视,但在走进校园、融入学校课程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境。为了找到破解困境的出路,充分发挥文学教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核心语文素养,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语文学部负责人何郁老师,希望在他的教育实践经历中找到文学教育走进校园的新方略。
教师教育论坛:何老师,您好,祝贺您获得“第九届全国文学教育名师”称号。您作为一位资深的、从事文学教育的专家,能为我们分析一下当前中小学校园文学教育的现状吗?
何郁:这个话题我正想谈一谈。就我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多中小学对文学教育都很重视,甚至成立了自己的文学社。有些学校的文学社成立的时间比较久,有一支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并且创办了校园文学刊物,培养了一大批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究其原因,可能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文学作品,如古代诗词、现代诗、散文、小说和外国文学等,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语文教师对文学教育比较重视。另一方面,很多青少年学生都有文学梦,喜欢读一点文学作品,写点文章,希望能通过文学梦实现自己的某种人生理想。所以学生也非常重視文学教育,积极参与社会上举办的各类作文竞赛,如“叶圣陶杯”等。
当然,关于文学教育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些人认为,中小学是基础教育,没必要过分关注文学教育。也有人认为,文学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学生去欣赏文学作品,而不是为了培养作家,不是为了实现文学梦,而是打好基础。其实这两种观点并不冲突,强调打好基础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去实现文学梦可以统一于文学教育之中。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学生读一些文学小说,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对提高成绩没有丝毫帮助。我认为这是对中小学开展文学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表现。读文学作品虽然不能直接使学生增加分数,但是对学生感悟生命、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能起到特殊的教育作用。
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注意,虽然比较少见。有一些学校的文学社没有得到语文组或语文老师的指导,而是把它规划到通讯社、演讲社一类的社团当中,或者是划归到团委管理,通过让学生写新闻稿训练文字能力,这样做我觉得歪曲了文学教育的使命感和崇高感,不利于文学教育的发展。
教师教育论坛:您作为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语文学部负责人,一直都是文学教育工作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能谈谈您在推动中小学开展文学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吗?
何郁:文学使人高贵,这是诗人、校园文学推动者王世龙先生说的话,我很认同,觉得讲得很好。我也非常重视文学教育,在推动中小学开展文学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第一,2010年我提出“文学名家名篇进课堂”,就是通过引导师生阅读经典名著,来破解学生学习只做题不读书的问题。起初,我和老师们一起把整本书阅读引进课堂,不少学生读了《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呐喊》《边城》《老人与海》等。后来北京高考大纲把这些书目都纳入了高考必考书目,参与整本书阅读的这些学生从中受益了。可以说,这一尝试不仅顺应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潮流,而且走在了高考改革的前面。
第二,我和其他有志于推动文学教育的教师一起开展了一些文学教育方面的竞赛活动。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读书演讲比赛活动。这个活动的主题是“我读书,我成长”,要求学生读一些固定的书目,然后围绕阅读内容进行演讲。这个活动我们举办了很多届,学生在活动中展现了自己多方面的才华。二是古诗文竞赛活动,具体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诵读比赛,二是关于古诗文的笔试活动。后者实施起来很困难,我们举办了两届后就没有再继续下去。但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古诗文修养和综合性学习修养、促进其古诗文积累还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我在诗歌教育的课程建设上也做了一些尝试。我既和学校合作,有意识地引导学校开发一些课程,同时也跟教师合作,特别是对诗歌感兴趣的教师,我鼓励他们进行教学创新。例如,在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我帮助语文教师建设了一个旨在促进学生诗歌兴趣发展的专门场所——诗歌教室,这就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打开了一扇天窗,开辟了一块田地。在诗歌教室,师生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如诗歌朗诵活动、名家讲座和改稿会等。为了引发更多师生的关注,在诗歌教室挂牌的当天,我请来了著名诗人洪烛、王世龙以及著名特级教师李卫东等参加揭牌仪式。
我喜欢写诗、读诗,在我的影响下,很多语文教师也开始读诗、写诗。比如,有些语文教师写诗成了常态化,几乎每天都写,不仅形成了自己的诗集,而且有些习作已经在杂志上发表了出来。一些教师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高兴之外仿佛又激起了当年深藏内心中的梦想。如今想起来,这些事情做得确实有意义啊。 教师教育论坛:您能根据当年做文学社指导教师的经验,谈谈教师开展中小学文学教育、培养学生文学特长的方法吗?
何郁:第一,要注意培养文学爱好者。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特别喜欢文学的人,或者是诗歌写得好,或者是某一个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给他(她)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如果学校现有的教师团队不能给学生做出有效的指导,我当时的做法就是先向学校申请经费支持,然后去联系县里甚至是市里在这方面富有经验的教师,或者是请一些专业作家来校讲课,传授经验。当时,每年从学校毕业的文学社成员都有人加入县或市里的作家协会,还有的直接去从事文字编辑工作或者进文艺剧团等。
第二,不仅要组织采风,而且还要在采风之后组织高质量的改稿会。例如,我曾组织学生去湖北黄梅五祖寺采风,让学生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气息,然后邀请相关的报刊编辑、专业作家、专业的指导教师和语文教师等一起参加改稿会,有些稿子经过修改之后就能达到发表的水平。学生参加改稿会后,不仅提高了文字理解和表达水平,而且还提高了对人生的感悟和认识。当年,学校文学社的社长,喜欢写散文,改稿会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位学生后来虽然没有参加与文学创作相关的工作,但一直也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到现在还经常创作。可以看出,文学是伴随她终身的,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第三,要经常举办讲座,或组织学生出去听讲座,给学生最直接的文学浸染。组织学生出去听讲座有一个缺点,就是时间有限,一个学期能出去一次就很不错了,但是我们当时一直坚持做,很不容易。因此,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请名家进校园做讲座,举办赠书活动。我们邀请过很多名家,像著名作家晓苏、刘醒龙,著名诗人巴岸,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先霈、夏元明等,往往他们一开讲,教室中就坐满了人,甚至窗台上都趴满了人。有些名家喜欢站在学生中间讲,跟学生互动,这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生的收获也会非常多。
第四,要多与其他学校交流经验。我们当时经常与其他学校的文学社进行频繁、深入的交流,并且互赠自己办的校内文学刊物。通过交流,学生写作和办刊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对创造力、审美力的培养都有莫大的帮助。
教师教育论坛:您认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对文学教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何郁:文学教育在目前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中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统编本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总主编是温儒敏教授,他不仅是一位资深的人文学科教授,而且是文学教育专家,对文学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目前新出版的高一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共八个单元,其中文学作品阅读占了三个单元,另外还有古典诗词诵读内容,这体现了一位资深语文人对文学教育的重视。
从新颁布的高中新课程标准来看,文学教育也得到了加强。以其推荐背诵的72篇文章为例,90%都是文学作品,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文学评论、文学理论方面的著作,像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首次进入高中生的背诵范围,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我赞成这样的做法。这些需要背诵的经典文章,不仅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品,而且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值得学生去了解、去阅读甚至去背诵。另外从推荐的50本或者叫专题的书目来看,85%以上也都是文学经典作品,这里面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文学教育的重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18个任务群,有些任务群在于引导教师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也有一些任务群保留了语文学习的传统,比如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这个任务群所占学分最多,有25分,它又分成中国古代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阅读与写作、外国文学阅读与写作。
从考试改革来说,文学教育在考试中也没有被削弱。首先,高考对古代诗词的学习考查、现当代散文和小说的学习考查,一直很稳定,分数占比也高。其次,高考中有一些新的尝试也体现了对文学教育的重视。比如,北京高考中出现了鼓励学生在微写作里写小诗的改革,某种程度上说明诗歌教育的传统在复苏。确实,写诗是很适合这个年龄的学生的,十七八岁正好是写诗的年龄,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倡導。再比如,2019年山东调研试卷就命制了现代诗的题目,共18分,分数占比还是很大的。山东是参加2020年新高考的省份,这套试卷有风向标的作用。据一些山东老师说,学生对这样的试题很不适应。2000年高考对新诗的阅读进行过考查,自此之后就不见踪迹,已经中断了19年。山东2019年调研试卷中的试题对文学教育来说,是好的导向。作为一线教师,尤其是作为文学社的指导教师,应该理直气壮地大力去推进文学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学爱好。
以上是我对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与文学教育关联性的看法。但从目前整个高考作文这一块来看,文学教育还是比较缺位的。比如,目前高考北京卷作文还是强调学生写记叙文、议论文,这两种文体都是教学文体,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高考全国卷作文还是把诗歌排除在外。这样,一些有天赋的、有创作才华的学生就很难在高考中胜出,通过高考这一渠道走出来,而高考又对高中语文教育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样就会导致文学教育不受重视。这需要引起我们思考和研究。
(责任编辑:谢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