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压力,而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仍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突破高等师范就业指导困境要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地位,加强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建立长效的师范生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工作突出师范特色进行思考探索,从而帮助师范生们在就业竞争中取胜。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就业指导困境;师范生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辅导与引导的专业性工作,对于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就业观、摆脱就业困惑、实现顺利的就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随着国家师范生政策的变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师范专业就业市场已成为理工、综合院校等其他院校竞相抢占的目标,使得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压力。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让毕业生沉着从容地选择一份相对理想的工作,真正实现“毕业了就基本就业”,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而又回避不了的问题,对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状况及存在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市场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注意。
(一)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供需矛盾突出
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对于就业指导的需求是毋庸质疑的,而现行的就业指导体制能够给予学生的帮助却是很有限的,甚至是无效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反差明显,就业指导供需矛盾突出。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过分注重眼前的实际利益,而不能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将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如何尽快缩短就业指导的供给能力与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之间的差距,成为教育决策者和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简单、手段旧、途径少
大部分高等师范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都比较简单,往往对学生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照本宣科的单向教学方式,比如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等,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个性指导。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基本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讲什么、以什么方式授课都由教师决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在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上,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亟待提高
师范院校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只有具备专业的就业指导素质,才能为师范生们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力量比较薄弱。一方面,许多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管理队伍不断增加,而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却跟不上这种发展,致使就业指导人员不足、工作量太大,就业指导方面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一般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工作人员和思政辅导员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人员一般缺乏相关专业背景和缺乏专业训练另外,在某些高校既缺乏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又缺乏培训就业工作人员的优秀教师与教材。有些高校就业与招生在一起,平时除了招生工作外,加上忙于事务性工作,就更无暇顾及毕业生的专门指导,至于社会上的就业指导更是一片空白。以上原因更加造成了毕业生对就业十分茫然。
(四)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时间不连续
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内容集中在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形势分析、面试技巧的介绍以及就业政策的宣讲等,而全面的就业指导教育应该提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培养、职业测评、职业心理辅导等一系列的就业指导教育。从时间的安排上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应届毕业生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大四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不全,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职业决策方面指导较少,难以适应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
二、高等师范学校就业指导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
与招生工作全校动员,培养工作始终处于中心的情况相比,就业尤其是就业指导工作并未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大多数师范学校还在认为,只要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但是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引起学校的充分重视。
(二)师范教育本身存在师范性日益削弱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本身存在师范性日益削弱的问题。高招扩招后一些师范院校开始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过渡,对原有的师范专业投入不足和重视不够,而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师范性强调不够,将培养工作的重心转向追求专业的学术性和综合性,没有着力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由于缺少职业素养和技能训练,最终导致就业困难。
(三)固有的教育模式影响了师范生的竞争意识
师范院校往往对学生缺少职业指导,使很多师范生除了知道自己可以做教师以外,缺少自主创业、多向选择的勇气和心理准备。
(四)没有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不健全
目前很多师范院校由于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等困难,就业指导人员很少深入到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不能及时全面收集用人单位所反馈的意见,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不健全。
三、突破高等师范就业指导困境的理论思考
走出高等师范就业指导困境,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论思考:
(一)提高就业指导工作地位,实现就业指导责任全员化目标
要迅速弥补就业指导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不足,需要重新思考就业指导的定位。一定要认识到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事关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要形成由校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体系,使关心就业、服务就业成为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无法推卸的责任,根据高等师范院校的人员配置情况,可以建立由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专职院系书记和就业指导部门人员组成的就业指导人员主体,并适当辅以校外专家、学者、成功人士等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真正实现就业指导责任全员化。同时学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管理活动中也融入就业指导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就业竞争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上不要仅仅局限于课程本身,还应当将其融入高师院校的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成为“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有益补充。要深入地发掘专业课、公共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中的就业指导资源,使师范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到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二)加强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目标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正在向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就业指导的科学化、职业化将成为新的趋势。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扮演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团体的领导者、家长的代理人,而且还是心理辅导员、生涯设计指导者、职业工作介绍者、劳动力市场信息提供者。根据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现状,有必要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系统、长期的培训,使从事就业指导人员能够不断学习先进、科学的就业指导方法,接受新的就业指导理念,使就业指导队伍的素质水平不断提高,使就业指导更加专业化,避免流于形式、凭经验开展就业指导、临阵磨枪的现象,使就业指导的内容紧随社会发展的潮流用科学的就业指导方法指导就业,让学生觉得就业指导终身受用。
(三)建立长效的师范生就业指导体系,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目标
师范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是毕业生就业前的一项应急性工作,而是要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乃至毕业后一两年的全程性的工作,应该以就业实习为主体,职业咨询、择业指导为两翼构建起一个完整长效的就业指导体系。展往未来,师范生的就业政策、用人单位对师范生的要求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在师范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超前意识,紧紧追踪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指导方针,要坚持做好历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从中发现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劣势,以便及时调整培养方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对师范大学生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还应与德育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并列入大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并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开设。其课程内容要包括师范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可根据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以本科生为例,本科一年级的就业指导应包括:就业、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教师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职业发展规划基础知识等内容。本科二年级的就业指导应包括: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师范生如何根据自身实际确定专业方向、定位职业生涯、职业规划测评系统的操作程序等内容。本科三年级的就业指导应包括: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措施与办法,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师范生的就业实践活动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有关知识及案例,工商、税务、经济、法律的有关知识内容。本科四年级的就业指导应包括:师范生的就业制度与就业环境、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与心理调试,求职择业的程序、方法与技巧,就业规则与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师范生就业渠道的拓展与就业信息的提供,师范生招聘活动的组织,师范生就业服务等内容。对师范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引导,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交叉和融合。
(四)就业指导工作突出师范特色,实现师范生的就业最优化目标
从师范生的实际出发,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只有坚决贯彻“突出师范特色,提高培养质量”的就业指导思想,才能够增强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师范生的就业指导应从教育劳动的特点、教师的时代定位和师范生的培养过程出发,使就业指导工作与教师职业特点相结合,与社会要求相结合,与学校教学过程相结合,坚持开放性、创业性、全程性原则。就业指导工作就是高校和社会建立反馈联系的纽带,通过这根纽带,高校可以及时把握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不断调整和检验学校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和完善学校的教学改革;为此,必须切实加强师范生的教师基本功训练和专业思想的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优化成才环境,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把师范生培养成德才兼备,一专多能;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既有真才实学有较高道德情操;既有竞争精神、又有坦荡胸怀的未来教师。实现师范生的就业最优化目标。
1.建立健全教育实习制度。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促使学生向教师转化的重要教学环节,应贯穿于师范教育的全过程。但是,目前的教育实习大都被安排在四年级进行,而且时间较短一般为6周左右,普遍缺少强化和巩固环节,学生在教育实习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无法提升,造成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脱节,教育实习本应发挥的作用未能发挥。为了更好的提高师范生的从业能力,应将教育实习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把就业指导寓于教育实习之中,使就业指导得以具体化。同时,又把教育实习同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重视教育实习对于师范生从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通过实习使师范生所获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检验,在检验中看到不足找出差距,继而直接强化了学习动力;通过实习使师范生熟悉了将来的职业环境,缩短了职业适应期,提高了就业和创业能力;同时也使学校得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思想,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2.培育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高等师范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区域,与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宝贵资源。学校要通过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与中小学合作研究教育教学课题、教师职后的继续教育、毕业生就业双选会等措施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密切合作和信息交流,培育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张金华.就业关注: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9).
[2]易玉梅.高校全程就业指导模式建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4.
[3]何娟,祝惠.关于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16).
基金项目:河南省2010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校师范生就业创业见习模式研究”(编号:102400420061)。
作者简介:钱建秀(1962—),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研究。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就业指导困境;师范生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辅导与引导的专业性工作,对于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就业观、摆脱就业困惑、实现顺利的就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随着国家师范生政策的变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师范专业就业市场已成为理工、综合院校等其他院校竞相抢占的目标,使得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压力。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让毕业生沉着从容地选择一份相对理想的工作,真正实现“毕业了就基本就业”,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而又回避不了的问题,对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状况及存在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市场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注意。
(一)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供需矛盾突出
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对于就业指导的需求是毋庸质疑的,而现行的就业指导体制能够给予学生的帮助却是很有限的,甚至是无效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反差明显,就业指导供需矛盾突出。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过分注重眼前的实际利益,而不能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将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如何尽快缩短就业指导的供给能力与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之间的差距,成为教育决策者和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简单、手段旧、途径少
大部分高等师范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都比较简单,往往对学生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照本宣科的单向教学方式,比如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等,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个性指导。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基本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讲什么、以什么方式授课都由教师决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在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上,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亟待提高
师范院校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只有具备专业的就业指导素质,才能为师范生们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力量比较薄弱。一方面,许多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管理队伍不断增加,而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却跟不上这种发展,致使就业指导人员不足、工作量太大,就业指导方面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一般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工作人员和思政辅导员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人员一般缺乏相关专业背景和缺乏专业训练另外,在某些高校既缺乏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又缺乏培训就业工作人员的优秀教师与教材。有些高校就业与招生在一起,平时除了招生工作外,加上忙于事务性工作,就更无暇顾及毕业生的专门指导,至于社会上的就业指导更是一片空白。以上原因更加造成了毕业生对就业十分茫然。
(四)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时间不连续
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内容集中在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形势分析、面试技巧的介绍以及就业政策的宣讲等,而全面的就业指导教育应该提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培养、职业测评、职业心理辅导等一系列的就业指导教育。从时间的安排上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应届毕业生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大四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不全,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职业决策方面指导较少,难以适应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
二、高等师范学校就业指导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
与招生工作全校动员,培养工作始终处于中心的情况相比,就业尤其是就业指导工作并未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大多数师范学校还在认为,只要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但是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引起学校的充分重视。
(二)师范教育本身存在师范性日益削弱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本身存在师范性日益削弱的问题。高招扩招后一些师范院校开始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过渡,对原有的师范专业投入不足和重视不够,而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师范性强调不够,将培养工作的重心转向追求专业的学术性和综合性,没有着力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由于缺少职业素养和技能训练,最终导致就业困难。
(三)固有的教育模式影响了师范生的竞争意识
师范院校往往对学生缺少职业指导,使很多师范生除了知道自己可以做教师以外,缺少自主创业、多向选择的勇气和心理准备。
(四)没有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不健全
目前很多师范院校由于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等困难,就业指导人员很少深入到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不能及时全面收集用人单位所反馈的意见,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不健全。
三、突破高等师范就业指导困境的理论思考
走出高等师范就业指导困境,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论思考:
(一)提高就业指导工作地位,实现就业指导责任全员化目标
要迅速弥补就业指导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不足,需要重新思考就业指导的定位。一定要认识到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事关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要形成由校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体系,使关心就业、服务就业成为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无法推卸的责任,根据高等师范院校的人员配置情况,可以建立由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专职院系书记和就业指导部门人员组成的就业指导人员主体,并适当辅以校外专家、学者、成功人士等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真正实现就业指导责任全员化。同时学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管理活动中也融入就业指导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就业竞争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上不要仅仅局限于课程本身,还应当将其融入高师院校的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成为“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有益补充。要深入地发掘专业课、公共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中的就业指导资源,使师范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到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二)加强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目标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正在向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就业指导的科学化、职业化将成为新的趋势。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扮演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团体的领导者、家长的代理人,而且还是心理辅导员、生涯设计指导者、职业工作介绍者、劳动力市场信息提供者。根据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现状,有必要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系统、长期的培训,使从事就业指导人员能够不断学习先进、科学的就业指导方法,接受新的就业指导理念,使就业指导队伍的素质水平不断提高,使就业指导更加专业化,避免流于形式、凭经验开展就业指导、临阵磨枪的现象,使就业指导的内容紧随社会发展的潮流用科学的就业指导方法指导就业,让学生觉得就业指导终身受用。
(三)建立长效的师范生就业指导体系,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目标
师范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是毕业生就业前的一项应急性工作,而是要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乃至毕业后一两年的全程性的工作,应该以就业实习为主体,职业咨询、择业指导为两翼构建起一个完整长效的就业指导体系。展往未来,师范生的就业政策、用人单位对师范生的要求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在师范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超前意识,紧紧追踪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指导方针,要坚持做好历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从中发现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劣势,以便及时调整培养方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对师范大学生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还应与德育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并列入大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并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开设。其课程内容要包括师范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可根据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以本科生为例,本科一年级的就业指导应包括:就业、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教师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职业发展规划基础知识等内容。本科二年级的就业指导应包括: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师范生如何根据自身实际确定专业方向、定位职业生涯、职业规划测评系统的操作程序等内容。本科三年级的就业指导应包括: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措施与办法,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师范生的就业实践活动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有关知识及案例,工商、税务、经济、法律的有关知识内容。本科四年级的就业指导应包括:师范生的就业制度与就业环境、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与心理调试,求职择业的程序、方法与技巧,就业规则与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师范生就业渠道的拓展与就业信息的提供,师范生招聘活动的组织,师范生就业服务等内容。对师范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引导,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交叉和融合。
(四)就业指导工作突出师范特色,实现师范生的就业最优化目标
从师范生的实际出发,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只有坚决贯彻“突出师范特色,提高培养质量”的就业指导思想,才能够增强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师范生的就业指导应从教育劳动的特点、教师的时代定位和师范生的培养过程出发,使就业指导工作与教师职业特点相结合,与社会要求相结合,与学校教学过程相结合,坚持开放性、创业性、全程性原则。就业指导工作就是高校和社会建立反馈联系的纽带,通过这根纽带,高校可以及时把握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不断调整和检验学校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和完善学校的教学改革;为此,必须切实加强师范生的教师基本功训练和专业思想的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优化成才环境,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把师范生培养成德才兼备,一专多能;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既有真才实学有较高道德情操;既有竞争精神、又有坦荡胸怀的未来教师。实现师范生的就业最优化目标。
1.建立健全教育实习制度。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促使学生向教师转化的重要教学环节,应贯穿于师范教育的全过程。但是,目前的教育实习大都被安排在四年级进行,而且时间较短一般为6周左右,普遍缺少强化和巩固环节,学生在教育实习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无法提升,造成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脱节,教育实习本应发挥的作用未能发挥。为了更好的提高师范生的从业能力,应将教育实习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把就业指导寓于教育实习之中,使就业指导得以具体化。同时,又把教育实习同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重视教育实习对于师范生从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通过实习使师范生所获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检验,在检验中看到不足找出差距,继而直接强化了学习动力;通过实习使师范生熟悉了将来的职业环境,缩短了职业适应期,提高了就业和创业能力;同时也使学校得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思想,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2.培育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高等师范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区域,与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宝贵资源。学校要通过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与中小学合作研究教育教学课题、教师职后的继续教育、毕业生就业双选会等措施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密切合作和信息交流,培育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张金华.就业关注: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9).
[2]易玉梅.高校全程就业指导模式建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4.
[3]何娟,祝惠.关于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16).
基金项目:河南省2010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校师范生就业创业见习模式研究”(编号:102400420061)。
作者简介:钱建秀(1962—),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