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华:志士在婚姻中成长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ght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人知道杨之华,多半是因为她是那场著名离婚佳话中的女主角。
  《民国日报》上曾接连刊登三条启事: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的离婚启事,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的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的启事。
  很显然,一开始,杨之华被瞿秋白的耀眼光环完全掩盖了,以至于人们误以为她只是一个从不幸婚姻里走出来的旧式弱女子,完全没想到她不仅是革命战士、作家,还是一名积极投身于妇女思想解放的活动家。她的思想不落伍,人也不柔弱,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为维护广大妇女的权益呼吁呐喊。
  杨之华的革命之路其实是从第一次婚姻的破碎中开始觉醒,并在与瞿秋白的第二段婚姻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她出生于杭州一个富裕的乡绅之家,五四运动前后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那个时代,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影响下,穷人家的女娃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能读书的女子都是出生于相当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家,白富美杨之华也知道这一点,分外珍惜校园生活。
  1921年,20岁的杨之华与萧山一位开明绅士的儿子沈剑龙举行了简朴而文明的新式婚礼。杨之华穿了一套粉红色的衣服,既不坐轿也没有嫁妆,结婚仪式是公公主持的,类似演讲会,夫妇双方各作自我介绍,然后不请客设宴。
  谁知这样的开局高开低走。婚后,夫妻两人志趣相左,罅隙渐生。沈剑龙是风流倜傥的才子,琴棋书画样样拿手,喜欢过公子哥儿的安逸生活。他本想与朋友到上海有一番作为,但很快在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奢靡氛围中沦陷,开启享乐模式,感情出轨,意志消沉。杨之华多次写信规劝,他只字不回。两人感情不和,几乎闹到要分手的地步。于是,杨之华将女儿晓光的名字改叫“独伊”,意思是只生这一个孩子,可见对这段婚姻有多失望。
  痛定思痛,杨之华决定继续求学来转移痛苦。在公公的支持下,1923年,她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相貌甜美的她立即成为众口交誉的校花。瞿秋白则是她的老师。那时瞿秋白的妻子受肺结核的折磨,如风中之烛,杨之华有时还过去帮老师一起照看师母。
  师母病故后,杨之华外柔内刚的个性深深吸引了瞿秋白,感情没有着落的瞿秋白开始热烈追求杨之华。这段爱情曾遭到世人的非议,但是重要见证人、瞿秋白妻子的闺密丁玲出面澄清过,说瞿秋白是在其妻子去世后才开始与杨之华恋爱的,这一切无可非议。
  杨之华当然感觉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强烈爱意,她对执着、温柔、满腹才华、风趣幽默,瘦弱的身体里蕴藏着惊人能量的他也非常敬佩和仰慕。然而她也千万次地想过,自己虽然与丈夫感情不和,但毕竟已婚育女……万般纠结之中,她逃回了娘家。
  此时的瞿秋白既有革命家的勇敢又兼艺术家的浪漫,他觉得爱一个人就要主动出击,敢作敢当:既然杨之华的丈夫已经背叛了她,既然我真心爱她,为什么不能去表白?心动不如行动,于是他追到杨之华的娘家,向她倾吐内心的爱慕。
  一场三角恋里的三个人面对面聊了数日,谈了一场旷世罕见的关于情感和婚姻的谈判,最终,沈剑龙选择优雅退出,毕竟君子有“成人之美”。
  面对这样一份迟来的爱,杨之华虽然纠结过,但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与沈剑龙离婚,同年与瞿秋白结为伴侣。沈剑龙还赠瞿秋白一张自己剃光头的照片,上书“鲜花献佛”,意思是自己配不上这美丽的姑娘,她应该嫁给更优秀的男人。
  此后,楊之华一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于192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积极从事妇女运动,还参加了五卅运动,并当选为上海各界妇女联合会主任。1928年,她和瞿秋白先后去了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会议,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她在第二段婚姻中得到的养分使她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人生一步步走向辉煌。
  她不仅是妇女运动的活动家,还是个优秀的作家,写过多篇小说,批判旧思想对妇女的残害,还写过大量提倡妇女思想解放的论文随笔,并创办了《中国妇女》杂志,出版了《妇女运动概论》。《妇女运动概论》一出版,当月销售一空:它第一次明确指出了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也是党内第一本以妇女运动为专题的宣传手册。杨之华早期的文章清晰地展现了她思想变化的过程,旗帜鲜明地突出了一条主线—妇女解放,她的文章总能理论联系实际,更难得的是没有一般文人那种无病呻吟的语句。
  1930年,她回国继续从事妇女工作。1935年,瞿秋白英勇就义,他们短暂而又甜蜜的11年夫妻情缘画上了句号,只剩下她一个人默默守着这份思念到老……
  革命者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他们浪漫又平凡,虽没有说过“我爱你”,但爱情的甜度却相当高。瞿秋白送过杨之华一枚“秋之白华”图章,蕴含着“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誓言,是见证在历史的腥风血雨中对彼此相遇相知的珍惜,是对美好爱情的赞美。
  在时代的洪流下,泥沙俱下,他们相守短暂,没能看到彼此白发苍苍的样子,却在夕阳西下的桥头上、在与独伊一起相处的快乐时光里、在莫斯科白茫茫的雪野上,看到过爱人年轻而美好的容颜—他们深爱过彼此,胜过世间一切。
  关于杨之华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美哉,秋之白华;壮哉,白华之秋。
  编 辑/葡 萄
其他文献
唐代的翰林也有临时工,比如“翰林待诏”便是游离于宫墙内外的“编外翰林”。李白便是此中一员。这个职业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只有被皇帝宣召时才有资格进宫上班,也只有上班时才有俸禄可拿。所以李白经常跑到“长安市上酒家眠”,这并非李白放达不羁到敢翘皇帝的班,实在是失业在家无事可做。  其实,“翰林待诏”中也有“黑翰林”“红翰林”的区别。所谓“黑翰林”即技艺不精,没有亮点,总之是让皇帝想不起来的主儿。他们无钱无势
按说,汪精卫作为日寇侵略中国的代言人,与日本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不错,其实也不尽然——不管是狐假虎威,还是狼狈为奸,两种性情贪婪的动物搞在一块儿,矛盾一定不会少。实际上,汪精卫和他的日本主子之间表面和气,内心相互提防。  1940年3月30日,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粉墨登场,汪精卫及各院、部汉奸头目宣誓就职。当天,伪国民政府上空升起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日军士兵立即鸣枪抗议,唬得汪伪汉奸立即换成带有
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周人说商朝亡于酗酒。这是有一定依据的,毕竟商纣王的好酒是有传统的。商朝之前一位贤明君主也喝酒,甚至用酒来比喻他的名臣:“就好像做酒,你就是酵母。”不过,商朝亡于酗酒只是表面现象,深层原因是铅中毒,而铅就来自他们每日用的酒器。  20世纪上半叶,主持殷墟发掘的考古学家曾说,酒器在出土的商朝青铜器中几乎占五分之四。不但达官贵人嗜饮,就连普通民众也把酒器作为殉葬器物的必备品。这不仅
据清人著作《虞初新志》记载,明代崇祯初年,金陵籍某官员被任命为雷州太守,在赴任途中,有一段路需要乘船,不幸的是,他在江口遇到了一伙劫匪。劫匪得知对方是太守,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不仅抢了他的物品,还把他杀死抛尸江中。事后,这伙劫匪一琢磨,太守被杀肯定会有人来追查,不如我们代替他去上任,而且还能趁机捞钱。于是,他们在同伙中选出了一个最精明的人扮作太守,拿着任命文书前往雷州赴任,余下的劫匪都扮成随从一同前
曾经风靡全球的经典动画电影《兔巴哥》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主人公活泼机敏、调皮可爱的形象得到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喜爱。但在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动画师为了画出形神俱备、活灵活现的卡通动画形象,有时候得亲自上阵当动画模特。  得知《兔八哥》是一部以“爱吃胡萝卜”的兔子为主角的动画片时,动画师就陷入了苦恼:怎样才能画出一只让大众喜爱的兔子呢?  动画师在多次去动物园观察、记录兔子的形象和神態之后,为了让兔巴哥形
古代帝王多爱下棋,而且下围棋的不乏其人。但不得不说,和皇帝下围棋真是一份苦差事。  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宋明帝是个臭棋篓子,却偏要找国中的高手陪他下围棋。关键是,他下棋还必须赢才满意。臣子们对这一点心知肚明,只好一次次故意输给他,宋明帝却不知道是对方让着他,自以为棋艺很高。到了唐朝的唐明皇这里,下棋的气氛相对缓和了一些,而且棋局紧张时,还有人出手相助。有一次,唐明皇和人下围棋,眼看就要大败,在旁边观
春秋时期的阳处父一心求仕,但他没有名气傍身,更没有当大官的老爹撑腰。在春秋时期,这样的人想要出头地,比登天还要难。  他意识到要想混出名堂,必须找一棵大树,就把目光投向了同乡狐偃。狐偃是晋文公的舅舅,曾追随晋文公流亡,不辞劳苦出谋划策,最终使晋文公得以返回晋国,铸就宏图霸业。可惜阳处父投靠狐偃三年,始终未受到重用。这三年里,阳处父唯一的露脸机会是出使魏国,不料这个机会却给他扣上了“华而不实”的帽子
晚清重臣盛宣怀自1896年执掌铁路总公司起,就一直是中国铁路这个舞台上的名角儿。但在内部的权力倾轧中,他被赶到了上海,以邮传部副部长的身份对外谈判商约。直到1911年1月,他才又重新坐上了邮传部部长这个早该属于他的位子。  当时各省铁路建设十分不给力,“铁路国有”是盛宣怀上任后唱响的第一个高八度,展现了他敢于改革深水区、触及核心利益的勇气。此举赢得了那些为路所困、切盼中央出手“救市”的省份一片喝彩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如今已经过去了整整40年。虽然参加高考的学子每年都在变化,但是那些岁月留下的印记时刻让人产生共鸣。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南京某地的学子在报名高考—对于那时的学子来说,高考决定命运,一点儿也不夸张。  终于等到考试这天,许多考生早早来到了考场外等候—我还以为只有我会临进考场也要抱抱佛脚呢!  和现在考试规则一样,书包等物品不得带进考场,考场们便把书包放在考场外
春秋时期,齐庄公出于自身安全考虑,挑选了一批忠实可靠且身手不凡的人,封“勇爵”之位,让他们来保护自己的安全。但齐庄公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深受他宠信的宰相崔杼,会暗中联合权臣庆封将自己杀害。噩耗传出,“勇爵”们明知抵抗无用,却还是奋力抗争,不少“勇爵”被杀。  卢蒲嫳(piè)是齐庄公手下的“勇爵”之一,平时胆大心细、富有谋略,齐庄公对他颇为器重,但他此时却无动于衷。同为“勇爵”的哥哥卢蒲癸对他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