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诵读”与语感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xiao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论述诗文诵读对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并具体针对一堂语文活动课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如下启示:1.优秀诗文诵读竞赛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2.“诗文诵读”教学可以是多途径多角度的。3.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诗文诵读 语感 创新
  
  一、问题与思考
  
  自2003年9月起,我校的语文课就使用了自编的校本教材。这套教材的编写体例、呈现方式、内容选择等都不同于以前的教材。“诗文诵读”就是新增添的内容之一,它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时,也给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新的课程理念在“诗文诵读”这一教学内容中得以体现呢?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诗文诵读,培养语感,进而促进学习诗文的兴趣呢?又如何最终使学生感悟文章意境,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呢?
  “诗文诵读”选录的文章一般都文质兼美,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动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这些文章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诵读”,更要“欣赏”,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丰富语言的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虽然语感培养的途径很多,但我认为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品味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洪镇涛老师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而诵读的基础在于学生能够掌握诵读的技巧,只有高质量的诵读,才能让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产生丰富的联想,领会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很难想象蹩脚的诵读,会让学生浮想联翩,进入到美妙的境界中。
  因此,我确立了子课题“诵读语感培养的研究”,希望借助“诗文诵读”这一板块的学习,让学生在诵读、感悟、体味中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和获取成功的喜悦,快乐地享受语文学习。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宽松和谐、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地进行诵读和欣赏,力图从情趣入手,把诵读的学习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二、案例与分析
  
  (一)导入
  采用多媒体技术,配以音乐和画面,由欣赏名家诵读的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导入。
  师:徐志摩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着康桥的美景,再加上名家声情并茂的朗读,令我们陶醉在康桥的梦境中。同学们觉得他读得好不好?
  生(齐):好!
  师:怎样才能朗读好文学作品呢?在朗读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读准确。
  生2: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生3:要有感情地读。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语文大纲》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那么要读出感情,就要注意声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语气的缓急,从而读出你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今天这节活动课,我们就来和艺术家赛一赛,来听一听我们自己的声音。
  分析:教师选择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读片段导入,与当时上课的时令相合,再加上优美的画面、和谐的音乐以及艺术家的美读,为课堂营造了诵读欣赏的氛围,容易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授课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诵读的要求,指导诵读的方法。强调诵读要读出感情,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读,要注意停连、重音、语调、语速等,并且让他们学会标注诵读符号,从而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读出诗文中字里行间真挚的感情。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课的重中之重,学生的诵读水平能否提高,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诵读的技巧。所以要求教师自身讲解到位,并能做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
  (三)活动
  检验学生诵读,采取诗歌竞赛的形式。
  第一轮:朗读竞赛
  师:下面进行第一轮竞赛,各组推选一位同学上台朗读,内容自选。由各小组分别进行评判,最高为五颗星。
  各小组推选参赛选手,依次上台进行朗读。
  分析:由学生自选内容进行诵读,可见老师尊重他们的喜好,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教师适时地进行评价,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及时地表扬与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诵读的水平,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第二轮:诵读竞赛
  师:我们已集中学习并背诵了许多经典的文章和诗歌。接下来要进行的是背诵诗文竞赛。这里共有8个数字,由各组依次选择,选派学生背诵与之对应的诗文。
  分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都告诉了我们多读、背诵的重要性,而现行教材中确实也有大量要求背诵的诗文。竞赛中学生们大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些古诗文,而且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小组十分团结,即使对于背诵不流利的同学,全班同学都给予了支持与鼓励。而从个别学生的紧张与眼泪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这一活动的重视程度、集体观念与集体荣誉感,无形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第三轮:创意诵读竞赛。
  师:人们都说艺术是相通的,文学与音乐、文学与书画,虽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可以表达同样的主题,传达同样的心声,抒发同样丰富的情感。这轮创意诵读竞赛,就由各小组自选诵读内容,自创诵读形式。希望同学们能相互合作,大胆创新,展现自己的才艺和智慧,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对不同文学作品的理解,表达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分析:六组学生均采用了不同的诵读形式,在诵读的同时,又用二胡、琵琶、古筝伴以和谐的民乐,用书法、绘画作品表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竞赛活动达到高潮,各组均有出色表现,体现了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根据诗文的感情基调进行配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诵读诗文,一边聆听动听的乐曲,一边有感情地诵读优美的诗文。一方面受到高雅音乐的熏陶,一方面又融入了感情,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对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养成很有裨益。
  配乐、配画这种特殊形式的“诵读”,既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使艺术和语文学科交叉在一起,学生对诗文的欣赏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这种特殊的“诵读”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师:没有想到你们的诵读竟会如此的精彩,你们用自己的才华诠释着对这些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希望花季年华的你们,能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成为祖国的春天和希望。
  (四)小结
  总结诗文诵读三步法:第一步:掌握诵读符号培养语感;第二步:在背诵中品味诗文的内涵;第三步:在朗诵中学会欣赏诗文的意境。
  让我们齐声诵读《春》的结尾部分来结束这节语文活动课。
  分析:在全班的齐声诵读中,我们听出了学生的勃勃生机,听出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听出了学生的青春与活力。语文活动课在高潮中结束了,但余音缭绕,学生与老师的心灵激荡着,碰撞着,这些优秀诗文丰富着我们的精神,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三、反思与启示
  
  1.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发生变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成为充满勃勃生机的成长乐园。诵读优秀诗文竞赛,学生自主地、主动地感受与体验着优秀诗文,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能发展过程,是一种人格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的进程。它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知、情、意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2.“诗文诵读”教学可以是多途径多角度的。学生在讲究韵律节奏美中诵读,在背诵中品味诗文的内涵,在配乐中诵读,在想象绘画中诵读,学生在良好语感的培养中学会欣赏,在想象能力的训练中学会欣赏,在高尚审美情趣的养成中学会欣赏,在享受多学科整合的大语文氛围中学会欣赏。
  其实,特殊的诵读形式还有许多,如诗词语言形象,情节的跳跃,篇幅短小,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很大,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扩充情节,设置对话,描述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文学再创作,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口述出来,也可以写成散文或者小说,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诗词本身的解读,诵读欣赏课的主题一点都没有冲淡,反而在另一种途径中得到了加强。只要教师肯动脑筋,敢于创新,就必定能是“诵读欣赏”诵得声情并茂,赏得悦目怡神。
  3.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均应是“以人为本”,小组合作学习也不例外,教师首先关注的应是学生个体的发展,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每个成员学会自己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讨论问题,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充分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平等且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要既尊重他人又善待自己。
  创意诵读竞赛环节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点燃了每个学生智慧的火花,合作意识强,小组成员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平等意识与责任感。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建立了学生间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想:只要我们能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生命主体,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做出自己的解读,教师在里面起一个点化指引的作用,而不是把自己对诗文的欣赏强加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多方面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这样才是真正地达到了既诵读又欣赏的目的。
其他文献
一、设计意图    之所以选择运用“颜色”尝试如何“创造颜色”展开幼儿视觉与感觉的色彩之旅来扩展创编儿歌,是因为“颜色”在幼儿的生活中十分常见,为幼儿所熟知。其诗歌中的基本句式:×色×色在一起变成×色画××,既简单明了,幼儿又容易理解并掌握。在活动之前,我们开展了与“颜色”相关的其他形式的活动,如:多彩的颜色(歌曲);有趣的颜色(认识);涂色(美工)等。幼儿在参与感知、涂色中已了解了各种颜色的微妙
摘 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GIS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对GIS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阐述了GIS实验室建设对GIS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GIS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及当前GIS实验室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关键词: GIS 实验室建设 管理模式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
摘 要: 《源氏物语》开宗名义的第一卷〈桐壶〉,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为基本构思;把桐壶天皇对桐壶更衣的宠幸比作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关系,桐壶更衣和杨贵妃的形象多有重合,但也有决定性的区别。本文着眼于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宫中地位、死亡原因之差异,并简单分析了带来此种差异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 《源氏物语》 桐壶更衣 《长恨歌》 杨贵妃 差异    前言    《源氏物语》是创作于十一世纪的日本最著名
摘 要: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通过它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发现要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经过编辑的音频文件并不容易。为解决多媒体课件中的音频编辑问题,本文主要利用Goldwave Digital Audio Editor软件对声音文件的处理进行实例分析,介绍在编辑音频文件中可以使用的一些技巧,以期望能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供音频处理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摘要: 针对五年制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本文作者从学生、教材、教师等方面分析了高等数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并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高等数学教学问题解决措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摘 要: 伴随着对话时代的到来,对话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且成为众多教育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和课题之一。本文首先解读了对话的各种含义,其次阐述了国外几种教育学层面的对话理论,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对对话教学理论的探讨和实践,进而引出了对话教学理论,最后阐述了对话教学视域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关键词: 对话 对话理论 国内外研究 对话教学 特征    一、解读对话    在《现代汉语词典》(商
摘 要: 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是文坛上的热门话题。白朴的《梧桐雨》和洪昇的《长生殿》同样说的是杨、李之恋,但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上都有巨大的差异。《梧桐雨》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批判杨、李之恋,感慨历史兴亡;《长生殿》主要从爱情角度赞美杨、李之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关键词: 《梧桐雨》 《长生殿》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区别    天宝以来,杨、李的爱情故事成了文坛的
摘 要: 新的分布式计算机审计技术——基于移动 Agent的分布式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本文在介绍移动 Agent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应用移动 Agent技术的现代化审计模型。  关键词: 移动Agent 计算机审计系统 分布式审计系统    一、移动Agent的定义    Agent是指模拟人类行为与关系、具有一定智能并能够自主运行和提供相应服务的程序,是面向对象技术向软件
摘 要: 作文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状况,重视学生对事物的观察、积累作文内容素材,主动练笔,使学生喜欢作文,写出赏心悦目的作文来。  关键词: 观察 积累 练笔 写作 方法技巧    一、观察——作文的前提    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作文则往往空洞无物,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观察,而是没有得到正确的指点,缺
摘 要: 卡森·麦卡勒斯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个性,一生都处在生死边缘和孤独纠缠之中。一方面,孤独的意念挥之不去,另一方面,她又与这种意念不懈地抗争。其成名作《心是孤独的猎手》通过透视心灵来反映社会是作品最大的亮色。对精神隔绝心理和孤独心理的思考成为该作品的重要主题,同时作者也力图通过创作探寻到其存在的终极意义。  关键词: 《心是孤独的猎手》 孤独 孤独意义    《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