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自习快开始了,教室里有五位同学。其中一位问:“今天的作业是什么?”就像一滴水落入大海,无声无息。
我就是另四位中的一位。当时我想,我不说总有人会告诉他的,毕竟还有三位同学呢。可那三位与我很“默契”,没人说话。
当两个以上的人同时面对问题时,我们就逃不开“总有人会”的想法。那么,为什么会的人不是我呢?
心理学上有一种“旁观者效应”,即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给出积极的反应;如果是一个群体被要求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大家都会想“无穷的远方有无尽的事”都与别人有关,反正与我无关。如果正好旁边有个人,那么面对责任,我们总保持“沉默是金”的原则。因为想保持安逸,因为不想承担未知的后果,本能的抵触怕是再多的责任教育都无法解决。
当然,以上是一种情况。但有人會为自己辩护,称自己发自内心地不愿意做这件事,就如那些接受调查的年轻人,可能其中一些人真的认为秦腔“呕哑嘲哳难为听”。如此说来,他们声称的“总有人会”也情有可原了。
只是我真正在意的,是那些用能力当挡箭牌的人。他们躲在面具之下,在“总有人会”的自欺欺人中,实现着自我逃避的目的。若干年后,或许他们自身都无法知道自己的能力表现在哪里,自己原本热爱什么,彼时的恐惧怕是更甚于当初对未知后果的恐惧。
世界上如果都是避世的渔父,没有“导夫先路”的屈原,是不可想象的,也是可怕的,我们甚至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总有人会”的口头禅束缚了我们的手脚,人们成了只知吃饭睡觉的机器。若人人都是渔父,谁来做屈原呢?人人都想着“总有人会”,结果就是“没有人会”。面对责任主动承担者,尽管四海浩大,然而又有几人欤?
于是,我走向那位同学。
名师点评
文章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入题,有亲切感。作者先拿“我”的表现开刀,进行自我剖析,容易让读者接受并产生共鸣,从而反省“为何不是我”。接着作者从心理学角度阐明推卸责任乃人趋利避害的本能使然,若任由此本能肆意发展,让“总有人会”成为口头禅,人的惰性会越来越强,最终会影响自身发展,也会影响社会进步。所以,每个人必得从自我开始,主动担当。(张娴婕)
我就是另四位中的一位。当时我想,我不说总有人会告诉他的,毕竟还有三位同学呢。可那三位与我很“默契”,没人说话。
当两个以上的人同时面对问题时,我们就逃不开“总有人会”的想法。那么,为什么会的人不是我呢?
心理学上有一种“旁观者效应”,即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给出积极的反应;如果是一个群体被要求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大家都会想“无穷的远方有无尽的事”都与别人有关,反正与我无关。如果正好旁边有个人,那么面对责任,我们总保持“沉默是金”的原则。因为想保持安逸,因为不想承担未知的后果,本能的抵触怕是再多的责任教育都无法解决。
当然,以上是一种情况。但有人會为自己辩护,称自己发自内心地不愿意做这件事,就如那些接受调查的年轻人,可能其中一些人真的认为秦腔“呕哑嘲哳难为听”。如此说来,他们声称的“总有人会”也情有可原了。
只是我真正在意的,是那些用能力当挡箭牌的人。他们躲在面具之下,在“总有人会”的自欺欺人中,实现着自我逃避的目的。若干年后,或许他们自身都无法知道自己的能力表现在哪里,自己原本热爱什么,彼时的恐惧怕是更甚于当初对未知后果的恐惧。
世界上如果都是避世的渔父,没有“导夫先路”的屈原,是不可想象的,也是可怕的,我们甚至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总有人会”的口头禅束缚了我们的手脚,人们成了只知吃饭睡觉的机器。若人人都是渔父,谁来做屈原呢?人人都想着“总有人会”,结果就是“没有人会”。面对责任主动承担者,尽管四海浩大,然而又有几人欤?
于是,我走向那位同学。
名师点评
文章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入题,有亲切感。作者先拿“我”的表现开刀,进行自我剖析,容易让读者接受并产生共鸣,从而反省“为何不是我”。接着作者从心理学角度阐明推卸责任乃人趋利避害的本能使然,若任由此本能肆意发展,让“总有人会”成为口头禅,人的惰性会越来越强,最终会影响自身发展,也会影响社会进步。所以,每个人必得从自我开始,主动担当。(张娴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