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的存亡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国家产生发展的水平。生产力的发展又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即由发明创造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的。而美国在2000年,颁布的申请专利数为14万件,其中美国人为8.5万件,日本为3.1万件,中国人为119件。这说明中国人在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方面,落后于美国与日本。因此,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温家宝总理也提出“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就会需要大批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因此,从2000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就组织各方面专家,制定了各科《课程标准》,来代替过去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有很多不同点。但根本的不同,是增加了“创造”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要求,过去是使学生在德、育、体、美、劳五个方面得到发展;现在《课程标准》与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创等六个方面等得到发展。
新课程是在《课程标准》基础上产生的。在《课程标准》与新课程中,不但包含了“创造”教学的内容,还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因为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具有创新、创造教学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学生。由此可见,教师是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学生的关键。
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教学能力从哪里来?当然是学习。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的发展对人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创造、创新教育。如果教师不学习,因循守旧,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教学的能力,就会辜负国家和人民对人民教师的期望。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教师的工作目标。教师的爱国情怀应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就是一种爱国的表现。教师的职责也应从教书、育人两个方面,扩大到教书、育人、创新与创造教育三个方面。这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还是个新课題。从2000年至今,已过去十几年了,实践证明,高中阶段的“创造”教学,还是一句空话。“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但高中教师们应该明白,即使升学率再高,但学生高分低能,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造能力,这些学生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又有多少用处呢?老师们的辛苦应用在教学生“创造”上,而不应用在“分数”上,是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在教师有了创新意识与“创造”教学能力之后,就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创造”教学的要求,设计出学期“创造”教学计划。创造教育计划应与学科基础知识学期教学计划协调统一,相辅相成。而不是二者相互独立,或互相矛盾的。创造教学计划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让学生去“发明”、“创造”一些根本办不到的事物。小学低年级应重视“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注重“创造”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认识能力的加强,应逐渐过渡到既重视“创造”的过程,又注重“创造”的结果。
在制定了学期“创造”教学计划之后,就要制定课时创造教学计划。在课时教学计划中,应体现在传授基础知识时,要有“创造”教学环节。“创造”教学所占时间和传授基础知识所占时间的比例,应尽量做到科学合理,不要顾此失彼。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明确在什么知识点上去让学生“创造”。通过“创造”教学,达到什么教学目标,这是很关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潜能,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要用恰当的表扬手段,去鼓励学生“发明”与“创造”。在“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因材施教,善于发现有“创造”才能,勇于实践的学生,让这类学生成为其学生“创造”的榜样。这些有“创造”才能的学生,说不定他就是未来的发明家。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一句表扬学生“创造”的话,说不定就会改变学生的一生;说不定就会造就出一位发明家。另外,老师在留课外作业的时候,也应适当留一些“创造”的作业,让学生动手去制作一些自己“发明”与“创造”的物品,学期末或年末,还可举办学生“发明”与“创造”的展览或大赛,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教学评价时,“创造”教学应作为一项评价内容。运用评价手段去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教学。“创造”教学应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另外,在学生升学时,有“发明”与“创造”才能的学生应优先录取或破格录取。以“分数”作为学生升学的唯一依据,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同样,以“分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优劣,既不利于“创造”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总之,只有全体人民教师努力进行“创造”教学,才能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才能培养出大批“创新”与“创造”的人才;才能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我愿为之奋斗终生。
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就会需要大批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因此,从2000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就组织各方面专家,制定了各科《课程标准》,来代替过去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有很多不同点。但根本的不同,是增加了“创造”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要求,过去是使学生在德、育、体、美、劳五个方面得到发展;现在《课程标准》与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创等六个方面等得到发展。
新课程是在《课程标准》基础上产生的。在《课程标准》与新课程中,不但包含了“创造”教学的内容,还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因为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具有创新、创造教学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学生。由此可见,教师是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学生的关键。
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教学能力从哪里来?当然是学习。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的发展对人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创造、创新教育。如果教师不学习,因循守旧,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教学的能力,就会辜负国家和人民对人民教师的期望。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教师的工作目标。教师的爱国情怀应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就是一种爱国的表现。教师的职责也应从教书、育人两个方面,扩大到教书、育人、创新与创造教育三个方面。这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还是个新课題。从2000年至今,已过去十几年了,实践证明,高中阶段的“创造”教学,还是一句空话。“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但高中教师们应该明白,即使升学率再高,但学生高分低能,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造能力,这些学生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又有多少用处呢?老师们的辛苦应用在教学生“创造”上,而不应用在“分数”上,是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在教师有了创新意识与“创造”教学能力之后,就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创造”教学的要求,设计出学期“创造”教学计划。创造教育计划应与学科基础知识学期教学计划协调统一,相辅相成。而不是二者相互独立,或互相矛盾的。创造教学计划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让学生去“发明”、“创造”一些根本办不到的事物。小学低年级应重视“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注重“创造”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认识能力的加强,应逐渐过渡到既重视“创造”的过程,又注重“创造”的结果。
在制定了学期“创造”教学计划之后,就要制定课时创造教学计划。在课时教学计划中,应体现在传授基础知识时,要有“创造”教学环节。“创造”教学所占时间和传授基础知识所占时间的比例,应尽量做到科学合理,不要顾此失彼。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明确在什么知识点上去让学生“创造”。通过“创造”教学,达到什么教学目标,这是很关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潜能,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要用恰当的表扬手段,去鼓励学生“发明”与“创造”。在“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因材施教,善于发现有“创造”才能,勇于实践的学生,让这类学生成为其学生“创造”的榜样。这些有“创造”才能的学生,说不定他就是未来的发明家。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一句表扬学生“创造”的话,说不定就会改变学生的一生;说不定就会造就出一位发明家。另外,老师在留课外作业的时候,也应适当留一些“创造”的作业,让学生动手去制作一些自己“发明”与“创造”的物品,学期末或年末,还可举办学生“发明”与“创造”的展览或大赛,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教学评价时,“创造”教学应作为一项评价内容。运用评价手段去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教学。“创造”教学应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另外,在学生升学时,有“发明”与“创造”才能的学生应优先录取或破格录取。以“分数”作为学生升学的唯一依据,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同样,以“分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优劣,既不利于“创造”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总之,只有全体人民教师努力进行“创造”教学,才能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才能培养出大批“创新”与“创造”的人才;才能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我愿为之奋斗终生。